Hi ~欢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新型融媒体服务平台
热搜榜: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典型模式
乡村振兴典型模式

(一)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永联村

永联村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利用已有产业优势,使农业生产聚集化、规模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依托新农村建设知名度、美誉度高,新型工业、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等优势,充分发展乡村旅游业,整合形成了系列旅游品牌,提供一条龙旅游配套服务,开创了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成为以江南传统文化、沙上人文风情为特色的深度游目的地,融休闲娱乐、农耕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江南田园生活体验地。

(二)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三瓜公社”

“三瓜公社”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

(三)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泰山村

泰山村位于郑州市南大学城龙湖镇境内,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四)外部资金撬动模式——竹泉村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部竹泉村在开发之初,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以沂蒙古村生态环境和民俗系统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显著、泉乡个性凸显、竹乡景观诱人、农家风情留人的,融体验、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居目的地。

(五)民宿发展模式——莫干山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以民宿为基础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

(六)乡村品牌发展模式——小郭家村

小郭家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基于村内百亩菊花,以“菊香小郭家,悠然归田园”为旅游口号,定位“菊文化特色村”,创造一个18岁女孩“小郭姑娘”品牌形象,打造乡村品牌。重点考虑乡村的景观创意,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以菊花隐逸闲适的精神,展现小郭家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意境,激发大众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触发当代人走出都市生活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针对未来其它地域过来考察学习线路和市场游客的观光线路,着重考虑一条主创线路,让其成为亮点,以点带面。通过三产(品牌)撬动本村及周边区域发展。

(七)产业园区带动模式——苍溪县柳池区

柳池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鹤乡柳池村。按照“一年建园区、二年见成效、三年上档次”的目标,坚持“规划定位高起点、产业发展高效益、设施配套高标准、建管机制高水平、公开服务高质量”原则,以“特色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旅游景区”为目标,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布局、统一实施”的建设方式,集成整合猕猴桃、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畜牧养殖四大产业链,形成以高端产业基地、体验式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基地及新型人居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综合保障四大示范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八)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眉山市东坡区

围绕优势产业,打造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一县一主业、一县一品牌,不断扩大“东坡泡菜”“彭山葡萄”“仁寿枇杷”“洪雅绿茶”“丹棱桔橙”“青神碰柑”的影响力。聚焦“东坡味道”,打造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组建“东坡味道”千亿产业推进办公室,设立“东坡味道”品牌营销专项资金,出台“东坡味道”重点推介目录,开展“东坡味道”标准提升、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市场拓展五大行动。依靠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现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5件、“三品一标”395个。突出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并制定推广77项农业产业基地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

(九)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都市崇州

借助崇州位于产业布局“西控”的核心辐射地域的契机,围绕打造“水稻+”产业链,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种植一棵稻(水稻种植优化),做精一粒米(水稻精深加工),做旺一个家(稻乡田园生活),最终落实一个梦(乡村振兴大计,美丽乡愁梦想)展开。整体打造以农业生产为核心,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园区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同时深度挖掘崇州历史文化元素,植入优质康养、教育等资源,建设产业孵化园,助力崇州打造成宜居、易游、宜休、宜养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样板。全力打造涵盖生产体系、服务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的国家级产业链田园综合体,满足群众从“吃得饱”的基本需求转变为“吃得好”的升级需求,不断开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十)高效农业模式——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东北部,东邻龙海,南连漳浦,是平和县的东大门。依托当地资源,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依托当地资源,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村民在村口摆上了他们自产的土特产,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购买。在不同的季节设计不同的休闲体验活动。

(十一)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湖南省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

鹊山村位于宁乡中部,宁乡母亲河沩江从东南部穿境而过,老宁横公路穿过村域区域。处于湘中东北部、湖南“五区一廊”金三角地带,是长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冲,沟通湘西北的咽喉要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抢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机遇,建立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机械化生产、家门口就业,农民增收。地合作经营模式,充分激发新模式、新主体、新业态、加快孕育新动力,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十二)传统文化复兴模式——朗德苗寨

朗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文化传承的保护性开发,文化演绎策略与工分制的相辅相成。郎德苗寨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俗体验等完整的观光产业链。郎德苗寨将保护性开发与民俗文化演绎有机结合,有型建筑层面,郎德古建筑群及寨中景观道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较好的保护,其以苗族典型聚落形式展现,整体风貌完整、文化特色鲜明,远眺宁静的苗寨,建筑群落完整与自然和谐统一。吊脚楼、芦笙堂、风雨桥和绿树成荫的原生态一个不少。郎德苗寨艺术传承与发扬,苗寨传统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象征,传统服饰多达二三十种,且均为手工制作,旅游业的发展敦促了当地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传承,如十二道拦路酒、苗族歌舞、芦笙、莽筒演奏等苗族艺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扬。为了带动郎德苗族旅游业,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住苗家乐、吃苗家饭、赏苗家节”成为游客了解、参与苗族文化习俗、接近苗族的生活制度,家庭制度、村落社会制度的主要形式。在此过程中,诸如苗年、鼓藏节、招龙节等传统苗族节庆仪式都作为重要的旅游展示内容得到保护、继承、发扬和强化。实现苗寨艺术、民俗、节庆等传统文化体验化输出。

(十三)休闲旅游型模式——江湾村

江湾村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以乡村振兴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为主题,充分发挥江湾的生态资源、休闲景观、文化民俗等休闲旅游要素。以市场为前提,江湾项目的总体规划定位是:以小桥流水的水墨江南徽文化为背景,以古树环绕的水口文化为点缀,以家国天下宗祠文化为基因,以休闲商业配套、文化产业平台为载体,结合婺源地区乃至整个大徽州文化圈的传统观光型旅游,打造以徽州特色文化为背景,婺源及江湾区域文化为特色,文化产业挖掘为扩展、其他休闲配套为辅助的理念创新、功能强大、配套完善并辐射大徽州区域的婺源二级旅游集散目的地。

(十四)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小镇模式——江西龙南县

 “虔心小镇”位于江西省龙南县临塘乡东坑村。以茶园为基础,以绿色生态为品牌,以健康安全为目标,以“虔”文化为主题,结合山水茶竹资源,打造集茶叶采摘品鉴、有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虔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度假体验式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田园综合体。以独特的茶、竹、土鸡、油茶等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建立超百万的走地鸡(土鸡)散养基地,形成盈利的茶叶产业和走地鸡产业,实现绿色产业链条发展。

(十五)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的乡村旅游模式——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按照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的要求,遵循创新发展、和谐共享原则,形成了以支部为核心,村民为主体,合作社为切入点的组织形式;满足都市人对关中“乡愁、民俗、人情”的体验与期待,重建的“关中乡村生活”,打造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的农民创业平台;实现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发展中重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从组织、创新、人才、产业、文化等多角度齐头并进,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十六)文化传承型模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为河南洛阳市下辖村,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南部。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随着洛阳旅游业的日趋繁荣,外地观光者在欣赏洛阳牡丹芳姿的同时,对极具特色的牡丹画爱不释手,促进了牡丹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十七)文化+特色产业模式:“中国十佳小康村”——徐州马庄村

马庄村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千米处。采取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从“地下采煤”到“地上加工”、再由“黑色制造”到“绿色发展”的多次蜕变,形成以纺织、制衣、精密铸造、食品、建材、运输为主的核心企业、年产值过2亿元的产业规模。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文化民俗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推动马庄村的全面振兴发展。

(十八)生态保护型模式——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走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村庄经营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九)田园综合体模式——鲁家村

鲁家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强化规划统筹,2013年花费300万元高标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进行招商,浙北灵峰旅游看到鲁家村美好发展远景,和鲁家村组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村庄经济开发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二十)环境整治型模式——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积极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全村的生态农业跃上新台阶,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二十一)城郊集约模式——泖港镇

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

(二十二)渔业开发型模式——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以渔业生产为载体,以区域文化为内涵,以景观为依托,立足于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渔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的转变,有力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由传统的渔业模式转变为新型现代化模式。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打造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休闲垂钓、渔家乐、观赏鱼、渔事体验和渔文化节庆等类型。培育出龙台“冷水鱼养殖示范区”、温泉“福源生态农庄”、鸳鸯“盘古渔村”、四门“鲟龙养殖园”、城关镇石岭“龙王池鱼苑”五个休闲渔业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滩歌镇黑池殿村、戴家磨村,鸳鸯镇丁门村,高楼乡高楼村,榆盘乡榆盘村积极建设鱼池发展渔家乐,形成了两河(大南河西河支流、榜沙河)、景区、城郊、乡村休闲渔业发展格区,覆盖全县12个乡镇。目前,全县共有休闲渔家乐30余家,休闲渔业正悄然兴起,成为渔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二十三)草原牧场型模式——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乡下辖的行政村。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把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实施优惠政策,每年为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平方米,各苏木乡镇为养殖户无偿划拨土地、并给养殖区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配套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引导牧民走合作发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力度,就重点农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管理服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积极培育先进示范社,对专业合作示范社进行表彰奖励。创新运作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二十四)山区型模式——浙江武义县、龙泉市

武义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坚持生态保护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中国有机茶之乡”“八山半水分半田”、“九山半水半分田”等天然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有机农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山区昼夜温差大、地形多样、绿色生态等特色优势,积极发展茶产业和中药材产业,打有机农业牌、唱绿色环保戏,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增强造血功能,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十五)海岛型模式——浙江温州市洞头区、象山县

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全国14个海岛区(县)之一。充分发挥“中国羊栖菜之乡”“浙江省紫菜之乡”“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等资源和区位优势,以花园景观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人才培养和农旅文深入融合发展为重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十六)平原型模式——浙江海宁、嵊州

海宁市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依托平原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创新创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乡愁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努力打造乡愁产业发展示范县、创新创业活力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十七)“多村联创”发展模式——浙江省安吉县

安吉县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属于两大经济圈中的紧密型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全新思路,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多村联创”共建共享振兴。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村实现了乡村的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共建共享。安吉推出“多村联创”模式,着眼优化布局,侧重产业多样,让村与村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把合适的项目投放到合适的村里,盘活存量资源,推动村强民富,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十八)产业主攻型——岔河镇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地处洪泽区东部、白马湖西岸,地处白马湖虷区,土壤母质多以湖相沉积物形成,有机质含量高。2016年,岔河镇入选省农业特色小镇“品稻小镇”;2017年,获批省首批培育型“味稻小镇”。稻米产业在全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制定“味稻小镇”发展规划,突出优势稻米产业培育,探索创新并形成了“稻米种植+观光+体验+加工+品鉴+营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培育形成“岔河大米”区域公用知名品牌。主要种植农科院自主选育的优质食味梗稻“南梗9108”,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开发优质化原粮供给;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加强地力培肥与修复,提升耕地质量;加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提高稻米品质。聚力打造稻米产业园,引进国内外先进精辗、去杂、抛光等加工设备、精品包装及冷储设施,提高大米加工精度,加工品质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强化大米主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增效。发展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现代流通新业态,探索创新服务稻米生产营销新方式。创立产地加工企业和销区物流营销中心为一体的供应链模式,建立从优质稻米主产区到主销区的物流和服务体系。

(二十九)产业瓶颈重点攻关型——泽国镇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被誉为中国“果庶之乡”,果庶种植的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精品乡村产业。该村采用“关键技术应用+产业瓶颈重点攻关”模式,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扣农业生产存在的技术瓶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源头上解决病毒病的发生,缩短优质新品种育苗周期。积极组织植保、土肥、食品加工、资源利用等多方专家对接,开展培训和现场生产指导,实现了果庶优质种苗大规模、高品质的快速繁殖,为温岭果庶产业振兴保驾护航。

(三十)多学科协同型——枫桥镇杜黄新村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位于枫桥镇西北部,由新建、杜黄桥、行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计2302人。村域面积2.97平方千米,有水田2307亩,是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该村采用“多学科协同+全产业链集成示范”模式,充分发挥省院在作物品种、技术和人才优势,以杜黄新村的重点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开展“两高两壮”、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叠盘暗出苗、农田重金属钝化修复、水稻标准化栽培、米制品加工等绿色高效栽培和精深加工技术为基础,加强多学科协同,突出科技服务,切实将科技资源向基层集聚落地。

(三十一)“立项竞标”型——穆棱镇奋斗水库移民新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穆棱镇奋斗水库移民新村。以立“项”的方式来解决“科技人员为什么下乡和怎样下乡”等问题,由政府和合作社来统筹资金,科技人员通过“竟标”的方式来申请立项,以技术服务的过程、效果及农民经济收入、满意度等来作为项目的考核指标,最终形成政府完成引导功能、科技人员完成成果转化、农民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和广大农村全面发展的“多赢”局面。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的投入,共同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以园区为依托、以技术为主线,实现科技与经济互为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依托区域优势,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库区旅游、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在新村内外栽种蓝粮果、大捺子、山杏等价值较高的树种发展观光产业。

(三十二)“三化模式”——唐元镇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元镇,四川省郫都区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是成都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农业产业主要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由于地处水源地,对农业生产要求更绿色和环保。韭菜(黄)是在郫都区种植有多年历史,已成功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与地方合作形成院地合作“三化模式”:实体化合作(资金实、项目实、人才实)、制度化运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专家管理服务制、“111555”对农服务制、绩效考核制)、无缝化对接(多元科技供需无缝对接、多级专家无缝对接机制、多方涉农主体无缝对接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科技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人员全程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的方式。

(三十三)引进退休科研人员模式——长沙市开慧村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慧村。通过整合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是通过整合各位乡贤出资、出力等先筹集部分资金,进行乡村振兴的启动工作。二是召回愿意回乡的乡贤或是可整合的人脉,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引入资金、引入资源、引入项目等。通过为本村发展找问题、定策略、引资金、引项目、引资源等,让开慧村改变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现状,实现乡村振兴。

(三十四)吸引高校毕业生模式——四川省简阳市

四川省简阳市,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要中心城市。 认真总结青年骨干农民“三向递进培养”(从青年骨干农民中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一批党员、储备选用一批村“两委”干部)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推进“深化青年骨干农民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改革计划,充分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队伍参与乡村建设,着力培育打造“红色”党建人才、“绿色”创业人才、“蓝色”产业人才的“三色”人才队伍,培养青年骨干农民,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种子”。

(三十五)生态修复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防治用”循环互促点沙成金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是内蒙古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库布其以“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发展理念,探索“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构建政府、企业、群众的治沙利益共同体,从“输血”强基础,到“造血”发展产业、惠民生,利用好沙漠中的阳光、风能和治沙植物发展生物化工、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沙漠生态新经济,实现“绿富同兴”。

(三十六)生态修复模式——山东省威海华夏城矿坑生态修复谋绿美文旅发展

威海市华夏城位于威海市里口山脉南端的龙山区域,项目总占地16.28平方千米,东临大海,西枕龙山,是一处古典与现代结合、自然与科技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度假胜地。2003年威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威海”发展战略,把“生态优先”的理念放在首位,对“三线三区”可视范围内的采石场实施关停,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治理模式,引入威海华夏集团承担龙山区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富民兴业相结合,整体谋划、系统实施。通过土方回填、修复山体,修建隧道、改善交通,拦堤筑坝、储蓄水源,绿化种植等技术手段,修复龙山44处矿坑,恢复生态原貌,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将矿坑废墟建成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5A级景区。华夏城因生态环境改善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土地增值,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带动产业发展和生态就业。

(三十七)生态修复模式——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生态治沙促人沙和谐

八步沙林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20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严重侵害着周边村庄和良田,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八步沙林场通过联户承包经营方式从义务治沙到专业治沙,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科学治理,创新机制、政策供给、生态治理新模式,多元投入,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在生态改善的治沙沿线承接安置南部高海拔山区移民,培育壮大沙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复合型林业,种植经济作物,为移民群众及当地农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群众主动治沙—沙产业开发—收益用于治沙”的循环模式,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三十八)生态农业模式——浙江省安吉县“两片”叶子助推绿色发展

安吉县隶属浙江省湖州市,位于长三角腹地,是上海黄浦江的源头、杭州都市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县域面积1886平方千米。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安吉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关闭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把行政村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以竹产业、白茶产业、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发展和融合。

(三十九)生态农业模式——安徽省岳西县打好全域有机“生态牌”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西部,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与湖北省接壤,总面积2372平方千米。岳西县为大别山森林生态安全屏障,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属限制开发区域。岳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立足生态优势,严格落实各项生态规划,盘活生态资源,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管理、市场化运营,发展全域有机农业,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打通农村有机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户大幅增收,实现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县内外、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补偿两手硬、齐步走的岳西路径。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县内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落实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重点用于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探索出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群众增收协同发展之路。

(四十)生态农业模式——山东省蒙阴县打造生态循环立体农业

蒙阴县是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蒙阴县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约束性、鼓励性文件,在推进绿色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前提下,建立以果、兔产业为主导、生态资源为基础的链条化、融合化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将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新增长点,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力构建生态循环链条,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四十一)生态旅游模式——北京市延庆区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

延庆区位于北京西北部,东邻北京怀柔区,南接北京昌平区,西与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北与河北省赤城县相邻,距北京德胜门74千米。延庆地域总面积1994.88平方千米。延庆区是首都的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屏障,气候独特,冬冷夏凉,素有北京“夏都”之称。延庆依托“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凭借独特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优良的环境、多元文化的交融、世界级盛会的承办,以及多年来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精品民宿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冬奥会、世园会、长城的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

(四十二)生态旅游模式——湖北省丹江口市打造“山水成景”开创全域旅游新篇章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千米。丹江口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的为目标,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三大行动,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夯实绿色发展环境基础,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屏障。依托特有的山水资源,围绕环城游、环库游、环山游打造节点精品,促进山水互动发展。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平台,划定59.4%的生态保护红线,对库区临水1千米范围内实行永久性保护。实施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精准提升工程,全力推进“绿满丹江口”行动,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建设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生态修复治理裸露山体等举措,森林覆盖率由34.2%提高到55.86%。

(四十三)生态旅游模式——四川省稻城县多措并举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幸福乐土

稻城县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边缘,甘孜州南部,川滇两省三州五县交界之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总面积7323平方千米。稻城县凭借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围绕保护促旅游、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思路,推动发展生态旅游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厕所新模式,解决传统环境污染难题。积极打造“旅游+”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品牌,实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整体效益,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

(四十四)生态工业模式——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产业转型演绎化蛹成蝶新篇章

贾汪区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位于徐州市主城东北、苏鲁两省交界处,是徐州市和江苏省的北大门,总面积671.95平方千米。贾汪素有“百年煤城”之称,是典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贾汪区坚定不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定位,推进生态、产业、城市、社会“四个转型”,始终坚持以修复再造为主线,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三大攻坚战,下大力气修复再造“自然生态”,实现了由“陈旧矿区”到“现代城区”、由“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历史性巨变。

(四十五) “生态+”复合产业模式——吉林省集安市打造人参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总面积3341平方千米。集安市整体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达82.16%。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优良的人参、山葡萄、五味子、林蛙等一系列优质特产资源,成为重要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原料和生产基地。集安人参应用历史已有1700余年,人工栽培历史约500年。集安市以打造人参全产业链条为重点,全面推进人参品种优良化、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建设,探索发展出“生态+绿色农业”“生态+绿色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十六) “生态+”复合产业模式——江西省崇义县立足特色果业资源引领三产互促并进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缘,章江源头,赣湘边界罗霄山脉东麓,隶属赣州市,总面积2206.27平方千米。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3%,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上堡梯田。崇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生态环境部对口支援历史机遇,多措并举提升农产品品质,并连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实现“把产品卖出去”,卖出高附加值,更要“把人引进来”,做旺全域旅游,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四十七) “生态+”复合产业模式——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打造“大数据+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新引擎

乌当区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区东北部,地理区位优越,是贵阳市下辖的六个市辖区之一,也是贵州省首批经济强区(县)之一,乌当区总面积686平方千米。乌当区结合发展实际,按照打造“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推动发展健康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确立乌当空间布局优化、生态体系稳定向好、绿色经济持续升级、生态文化广泛深入、公平共享机制更加健全的总体目标,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建成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生态示范区,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贵州省典范、西部模范、全国示范。

(四十八)生态市场模式——福建省永春县探索培育生态产品“三级市场”

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戴云山脉东南麓,晋江东溪上游,是著名的侨乡,距泉州市区70千米,总面积1455.43平方千米。永春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全域和系统思维,加快探索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破解“生态资源价值低估,生态资源市场化难”困境。“十三五”期间永春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着力探索生态经济。2018年,永春县被纳入省级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以“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理念,通过“摸底评估—流转储备—整理提升—项目策划—开发运营—金融资本”的手段,构建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变、生态资产向资本转变、资本向股本转化”的“三级市场”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推出“林好贷”“花卉贷”等普惠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市场化金融手段推动“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股本”间的适时转化,让绿色生态持续不断的“生金生银”,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十九)生态金融模式——浙江省淳安县探索“生态银行”绿色金融模式

淳安县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杭州市西南部丘陵山区,是著名国家AAAAA级风景区千岛湖所在地,总面积4427平方千米。淳安县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全县森林覆盖率76.84%,林木蓄积量浙江省第一。淳安始终把保护千岛湖作为第一责任和最大的政治担当,立足一流、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淳安探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新模式。以预期水环境治理产生的优良生态产品预期收益,发行生态环保政府专项债券,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在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基础上,创新探索“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把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的收储。将现代金融的理念、运作模式与以绿水青山为标志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

(五十)生态补偿模式——湖南省资兴市释放生态补偿红利促一湖碧水保护与发展

资兴市地处湖南省东南部,位于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处于长株潭、珠三角高铁1小时经济圈,是湖南对接粤港澳的“南大门”,享有国家长江经济带、湖南省“一带一部”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位优势,总面积2747平方千米。资兴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促进“黑色经济”转型“绿色经济”。资兴市境内有蓄水量81.2亿立方米的东江湖,是湖南省唯一的“六位一体”的旅游区。资兴市紧扣“东江湖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主题,开拓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开展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并出台《郴州市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考核暂行办法》,通过考核推动东江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资兴市依托生态优势将旅游产业确定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战略水资源保护利用新路径。

(五十一)生态补偿模式——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护万亩沙棘林谋民生补偿红利

隆子县属山南市行政领辖,是山南市四个边境县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北麓,县城距山南市行政驻地泽当143千米,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300千米。隆子县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森林植被缺乏,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改革开放以来,隆子县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沙棘精神”,着力改善自然环境,着浓生态底色,在隆子河谷植树造林,造就了近5万亩的沙棘林,建立了一条40千米长的绿色长廊,森林覆盖率超过30%,改善了隆子河谷小气候,达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效果。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了当地特色黑青稞生态转化,隆子县黑青稞产业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品牌、文化、旅游”一体化。隆子县通过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

(五十二)特色产业模式——以新安所镇石榴为代表

新安所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东南部,是蒙自市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同时又是一个坝区、半山区、山区融为一体的乡镇,距县城7.5千米。新安所镇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标准,以“林果乡村、生态家园”为抓手,按照“五位一体”即“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土地集中、金融扶持、群众参与”的模式,以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为龙头、以文化为精髓,逐步形成“一带二、二促三、三推一”的循环互补、融合发展、带动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和加工销售方式,形成三产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的“三融模式”,打造国际一流、世界知名、北回归线唯一的高效石榴产业带,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先导示范。

(五十三)加工带动模式——以新哨镇葡萄为代表

新哨镇地处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部腹地、甸溪河两岸,镇政府所在地距弥勒市区18千米。新哨镇一产以新哨镇的葡萄产业为主导,进一步提高葡萄种植品质和规模;二产以提升云南红品牌为重点,规划布局高端葡萄产品加工产业园;三产以AAAA级景区东风韵、云南红酒庄及其周边路体、里方、鸡街铺、黄家庄、火木龙等葡萄村落为核心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通过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弥勒市弥阳、虹溪等乡镇,推动实现全市乡村全面振兴。新哨镇聚焦低纬高原葡萄产业和葡萄村落,以一产支撑二产、一二产促进三产、三产带动一二产为核心,全力推进葡萄及其系列高端产品的加工业和旅游业及“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建设,促进葡萄产业及其高端产品销售、乡村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科普教育、智慧物流等深度融合,打造了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弥勒市新哨镇高原葡萄康养旅游小镇,率先走出一条依托特色葡萄产业和深加工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五十四)农旅融合模式——以西庄镇为代表

西庄镇地处红河州建水县以西,位于泸江河上游,镇政府驻黄龙寺风景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县委、县政府实施旅游带动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地区。2016年10月14日,入围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西庄镇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要求,充分发挥西庄自然禀赋、蔬菜产业、古民居村落和百年米轨文化等优势资源,优化西庄镇空间布局,夯实水生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蔬菜加工园区、冷链物和电商等建设,深挖古村落和米轨文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形成西庄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更加富裕,形成独具特色农旅融合型乡村振兴典范。

(五十五)品牌强农模式——以戛洒镇柑桔为代表

戛洒镇位于玉溪市新平县城西部,是“褚橙之乡”“中国花腰傣之乡”。新平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前期实施的花腰傣风情小镇重大项目为基础,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整合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以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发挥自然资源柑桔产业、戛洒区位和民族文化四重优势,建设以“一核一带两片区六中心一体系”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柑桔示范园区,打响新平柑桔区域品牌,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谱写好乡村振兴的戛洒篇章,打造世界一流的“滇中绿谷·花腰橙乡”特色小镇。

(五十六)兴边富民模式——以勐海镇茶叶为代表

勐海镇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2002年由原象山镇和原勐海乡重组而成,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勐海镇坚持“以农为本、创新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科学论证”的原则,落实云茶发展“十条措施”和“八抓”要求,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普洱茶产业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产学研紧密结合优势,通过打造绿色有机茶园、规范标准生产、搭建园区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创立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建设世界茶旅名城等措施,加快推进“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筑牢勐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切实打造新核心、形成新聚集、培育新动能,努力争当云茶产业排头兵。围绕三产融合、农村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和旅游康养,依托傣、布朗、哈尼、拉祜族等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通过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以及旅游文旅特色小镇设施的建设,将勐海乡村振兴示范园打造成云南省乡村振兴的典范。

(五十七)生态保护模式——以澜沧县空港片区林下中药材为代表

澜沧县空港片区位于东回镇东南面,景迈机场东部,包括东岗村、回竜村,与澜沧县城距离30千米,距孟连县城30千米,距西盟县城60千米,距普洱203千米。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农为本、创新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循序渐进、科学论证”原则,以东回镇为主,依托富本加工基地和景迈芒景景区,围绕林下中药材产业、提升村镇特色,完善基础,用两年时间建设一个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生产方式先进、三产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形成以林下中药材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依托景迈芒景旅游区建设促进一、二产业发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村舍的提升改造,加快推进垃圾、生活污水和村容村貌等的整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澜沧特色的乡村振兴经验和模式。

(五十八)高效农业模式——以晋宁区宝峰片区花卉为代表

宝峰片区是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下辖街道,宝峰街道办事处驻上方新街村万水路80号。宝峰片区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标准,按照智慧农业体系建设的模式,以花卉产业为基础、以加工升级和采后处理为重点、以丰富吃住行和游购娱为目的,促进云花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云花高效生产、乡村宜居宜业生态、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重生的“三生空间”,形成世界一流的花卉产业带,打造世界一流的云花产业带,建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先导示范。

(五十九)交通区域模式——以平远街蔬菜为代表

平远街地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平远坝子腹地),距省城昆明275千米、文山州府65千米、砚山县城76千米。平远街在总体上打造区域部品牌,坚持“科技先导、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在产业布局上,立足当前优势蔬菜产业布局基础,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两个比重。在资金筹措上,坚持“专项引入、多项整合、多元投入、杠杆撬动”四种方式。在园区组织建设上,搭建“招商引资、高新技术转化、现代产业展示示范、科学技术培训推广、品牌化经营管理营销”五个平台。在项目选择上,全面构筑以蔬菜为主的“良种繁育、设施蔬菜、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商交易、会展会务、文旅休闲、科技金融服务”八个重点环节,推动产业链条闭合延伸,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生态蔬菜基地和泛亚地区知名的农产品加工集散地。

(六十)产业基地模式——以娜允镇牛油果为代表

娜允镇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距省城昆明670千米,距缅甸邦康市56千米。娜允镇是第四批2009年9月19日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娜允镇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按照种植基地生态化、园林化,加工产品多元化、系列化,产业形态多功能化,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思路,纵向构建保鲜牛油果、牛油果精深加工产品(原浆、果粉、油)、牛油果衍生产品(牛油果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横向以生态牛油果基地、特色村为载体,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发展休闲观光业,形成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牛油果生态全产业链,进行先进现代农业技术组装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集成运用示范,使其成为功能多样,特色明显、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多功能示范样板,以“公司+基地+科技+协会+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全县牛油果绿色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全面提高孟连县牛油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打造绿色为基底,有机为先导的中国最大牛油果生产基地。

(六十一)民族和谐模式——以清水乡为代表

清水乡位于腾冲市中南部,距离腾冲市区约12千米、腾冲机场2千米,靠近保腾高速出入口,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清水乡先后经历了环境整治、基础提升、产业升级等三个阶段,逐步迈进了边疆民族和谐发展的新阶段,探索出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农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司莫拉”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农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乡村旅游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将成为全市、全省乡村振兴的标杆和发展典型。新时期,清水乡村呈现出发展主体、农民身份、生产生活方式、三资(资源、资本、资产)、经营方式、城乡景观等新的多元变化,乡村社会发展的开放性、流动性、整体性更强。为实现清水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清水新篇章。

(六十二)都市驱动型——昆明市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

1.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万溪冲村

万溪冲村隶属于吴家营街道,位于云南省会昆明市的东南方向,地处呈贡大学城和呈贡信息产业园板块。距离昆明主城区20多千米,吴家营街道办事处10千米,国土面积9.95平方千米。万溪冲村以盛产呈贡名果宝珠梨而闻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由一个自然村8个居民小组组成,有农户501户,本地人口1960人,外地人口200多人,拥有5000余亩连片的果园。万溪冲村以打造昆明首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文旅小镇”为目标,根据《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呈贡区吴家营街道万溪冲社区》,以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特色为基础,通过地方政府部门、高校与企业联合,以传统的宝珠梨产业为核心,以社区中的农民为主体,充分利用梨园和周边的森林资源,开发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万溪冲村打造成为与宝珠梨文化相关的休闲、娱乐、购物、餐饮、学习等多位一体的创意小镇。

2.晋宁区晋城镇福安村

福安村隶属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紧邻滇池东南岸,福安山下,距昆明市区30千米,村域面积1.23平方千米。福安村起始于明代,原名黄土坡,明末战乱后,据“居之安、平为福”之意改为福安。福安村传统民居多为汉族典型民居“颗印”结构,采用“三间四耳”四合院布局。目前有20多所清朝的老宅,还有悲感寺、关圣宫、三青殿等重点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福安村以文旅共生、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为主导,探索“党建+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提升、农村财富累积”的“1+3”发展模式,开展机制创新,保护及开发乡村文化、改善村庄公共空间,壮大集体经济,探索村庄长效资源动员开发机制。

3.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

雁塔村位于安宁市县街街道南部,距离安宁市区15千米,国土面积7.91平方千米。拥有千亩梨园和慈云古寺,风光秀丽、生态良好,是昆明周边历史形态保留得较为完好的一个村落。雁塔村以“留得住人脚步的最大乡愁博物馆”为定位,开展“花巷雁塔、农旅雁塔”实验村建设。通过探索村内土地财政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经济;探索与公司合作的机制,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建设村内小型田园综合体;加强电商及文创新业态培植、红梨系列活动营销等,打造“一巷一花、一花一景”的花巷之村。雁塔村按照“一轴两翼一片区”产业布局进行建设,做到产业培植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将雁塔村打造成为集乡村变迁历史展示、农村文旅融合示范、城市休闲后花园建设、特色乡街子经营等为一体的魅力新农村。

4.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

麦地冲村属宜良县九乡乡九乡村委会,区位优势明显、气候宜人,距九乡风景区3.5千米,距三脚洞风景区1千米,距九乡集镇2千米,国土面积14.75平方千米。麦地冲村以“归园田居·七彩梦乡”为发展定位,以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区为抓手,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集中打造“彝家欢歌舞”田园彩稻景观、“我心向党”荷塘景观,配套建设半山观景台、森林氧吧等,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乡村面貌。策划举办“插秧节”“丰收节”航拍大赛、摄影大赛等节庆和推广活动,聚力培塑“七彩梦乡麦地冲”品牌,将麦地冲村建设成为集创意农业、休旅融合为一体的样板村,拓展“以旅带农、以农助旅、农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

5.富民县永定街道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富民县永定街道南营村委会北面,距离富民县城主城区7千米,距昆明26千米。2019年,石桥村被列为昆明市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中唯一一个自然村。石桥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村党总支+村民入股+政府投入+公司运营”模式,通过找准基层党建与集体经济的结合点,率先探索农村资产股份量化改革,群众以土地入股,折算为资金,以其良好地发展前景,吸引其他公司入股投资,在农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新农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村、卫生村、旅游、文体、环保等方面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带领村民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6.石林县圭山镇雨美堵村

雨美堵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和合行政村,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南部,距村委会4.00千米,距镇政府4.00千米。雨美堵村为传统彝青族村落,是彝族的一个分支,雨美堵被当地人称之为“云上人家”。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彝族村落,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是雨美堵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雨美堵村以苹果、人参果等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充分发掘自然生态禀赋和彝青特色文化,引进企业资本和管理技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收。同时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