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6.9珠子参

6.6.9.1基本概述

珠子参又名珠儿参、钮子七、扣子七、疙瘩七等,是五加科植物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的干燥根茎。珠子参药材外观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呈连珠状,直径0.5~2.8厘米。其叶作“参叶”或入药或当茶饮,具有清热消炎,滋补强壮等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支气管炎、咽喉充血;果实能利尿,止痛,可治疗水肿,尿闭,风湿疼痛等症。珠子参药材具有补肺养阴,祛瘀止痛,止血,滋补强壮、舒筋活络,祛瘀生新,补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气阴两虚,烦热口渴,虚劳咳嗽,虚弱乏力,咳血,吐血,衄血,崩漏,便血,月经不调,劳伤腰痛,跌打损伤,关节疼痛,外伤出血等症。珠子参根茎及叶中的皂苷类成分量较高,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三萜皂苷,同时也是主要的活性成分。挥发油有芳香族类挥发油成分、萜类挥发油成分、脂肪族类挥发油成分等。同时,珠子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即含有除色氨酸外的其他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富含精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等多种非必需氨基酸,说明珠子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保健功能。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而精氨酸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和促进内分泌系统分泌功能,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还发现珠子参中有一种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这些氨基酸可开发为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经研究,珠子参中发现30种微量元素。其中,Ca、Mg、Fe量较高,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珠子参在抗肿瘤、改善缺血性损伤、镇痛、镇静、抗炎及耐缺氧、抗白血病、促进造血与凝血、抗心律不齐、抗真菌糖蛋白、调节免疫系统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药理活性,是一类很有开发潜质的药物。珠子参在云南主产于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地区,是云南部分地区中医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用药,在中药工业上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系列产品“痛舒胶囊、痛舒片”和陕西“盘七片”等的重要原料,属于名贵而又常用的中药之一。随着珠子参药材广泛用途与确切疗效被人们发现,珠子参使用量逐年增加,野生资源难以为继,产出量急剧下降,价格逐年上涨,是云南野生资源非常濒危而又名贵特有中药材。珠子参人工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是解决珠子参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6.6.9.2品种与分布

珠子参分布甚广,北自甘肃、陕西(太白山)、河南,南至云南、广西,西起西藏南部,经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黄山)、江西(九宫山、庐山、铅山)、浙江(天台山)至福建北部(武夷山)。生于森林下或灌丛草坡中,海拔1200~4000米。越南、尼泊尔、缅甸、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羽叶三七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湖北、陕西(太白山)及甘肃。生于森林下。海拔1900~3200米。尼泊尔、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

1.珠子参

珠子参为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茎细长,弯曲横卧,节结膨大成珠状或圆球状纺锤形,肉质肥厚,结节间具凹陷茎痕。茎直立,光滑,有纵条纹。掌状复叶,3~5叶轮生于茎顶;叶柄细长,长8~11厘米;小叶通常5片;小叶柄长5~15毫米,叶片膜质,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5~18厘米,宽2~7厘米,先端渐尖,稀长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细密锯齿或呈重锯齿状,边缘及两面散生刺毛。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偶有少数分枝,有花50~80朵或更多,总花梗长10~20厘米,无毛或有疏短柔毛;花小,淡绿色,小花梗长约10毫米;花萼绿色,先端5齿,齿三角状卵形;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覆瓦状排列;雄蕊5,花丝较花瓣短;子房下位,2~5室,花柱2~5,中部以下连合,上部分离,果时外弯。核果状浆果,圆球形,成熟时红色,顶端有黑点,直径5~7毫米。种子2~5粒,白色,三角状长卵形,长约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7—9月。

2.羽叶三七

羽叶三七又名花叶三七(西藏常用中草药)、疙瘩七(云南土名),为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30~70厘米。根茎细长横卧,根茎的节膨大呈疙瘩状或串珠状,稀竹节状,肉质肥厚,结节间具凹陷茎痕。茎圆柱状,表面有较深的纵条纹,疏生刺毛,下部近于光滑。掌状复叶,3~6叶轮生茎顶,叶柄扁压状,长5~13厘米,上面呈纵浅槽,两侧及背面疏生刺毛;小叶5~7片,长方披针形,羽状深裂或浅裂,长3~8厘米,宽1~3厘米,两端裂片较中部者为小,顶端裂片先端渐尖;裂片边缘有锯齿,齿及叶脉上疏生刺毛;小叶柄亦有刺毛;小叶片薄,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柄远较叶柄为长,表面近于光滑无毛,有纵条纹;花柄丝状;花两性,或单性与两性共存;花萼钟状,先端5裂;花瓣5枚,卵状三角形;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丝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核果浆果状。花期5—7月,果期7—9月。

6.6.9.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苗繁育技术

(1)种子有性繁殖。

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种子有显著的生理后熟特性。果实成熟时种胚由一团很少分化的细胞构成,呈心形或马蹄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期分化开始阶段,这与人参、西洋参等同属植物果熟时胚发育状况相类似。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种子在5℃~15℃条件下经过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形态后熟过程,其中前3个月是种胚分化发育最活跃的时期,即由果实成熟时的原胚进一步先后形成心形胚、子叶原基、幼叶原基和胚芽原基;以后2个月种胚体积逐渐缓慢增大。珠子参或羽叶三七浆果成熟后,将采摘下来的浆果及时水洗搓去果肉,并用赤霉素200毫克/升浸种24小时,以洁净湿润河沙与种子混合(种子:河沙=1:4),装入布袋中。可在室外背风向阳的高地挖深约1米左右的坑,放入布袋盖土压实,储藏待播,让种子充分进行后熟。在来年3月份取出播种,珠子参种子在土温1O℃以上开始萌芽,18℃~28℃为发芽较适温度,气温在20℃左右,播种后2O~30天开始出苗。5月份出苗,当年可以形成1~2克的圆球形根茎,第二年形成3~5克圆球形根茎。

(2)根茎无性繁殖。

珠子参和羽叶三七根茎的节处可分生潜伏芽,将根茎带节切段埋入土中后,第一年节处的分生组织分化形成奠基芽,第二年伸出新生的节间及顶芽,此芽进行形态和生理后熟分化形成地上茎、叶或花茎,第三年越冬芽出土,形成完整植株。利用根茎无性繁殖由于茎节较粗,营养多,地上部分植株大,有的当年可开花结实。粗根茎带一节者繁殖率高。以珠子参根状茎作为繁殖材料时,一般于秋末采挖健壮、无病虫害根状茎,按粗根茎带一节切成小段,可用6-BA 200毫克/升的或50%ABT生根粉浸泡24小时(也有些珠子参的切段不经任何处理可有较高的无性繁殖率),稍晾干后拌草木灰,按行距20~25厘米在畦面开沟种植,沟深5厘米左右,根据根茎大小。

2.栽培管护技术

(1)选地与整地

珠子参和羽叶三七为半荫性植物,种植要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水性较强的夜潮地,腐殖质含量较高的砂土和壤土,且日照较短、背荫缓坡或平地种植最为理想;如果选择坡地,则坡度不宜超过15度,以免雨水冲刷。整地在当年的深秋季节进行,深翻,烧去杂草、树根,增加土壤磷、钾含量。以后根据地块情况再翻挖2~3次,在最后一次翻耕时,最好在表土上撒一层石灰,每亩约25千克,这样可以杀死表土上的病虫害。种植前一个月,土地再犁耙一次,然后作畦。畦宽100~120厘米,高15~20厘米,畦间距30厘米。每亩施入3000~4000千克腐熟农家肥,过磷酸钙50千克,农家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打细碎,均匀散在畦面上,用锄头翻入畦内6~10厘米土层中。耙细整平待种。

(2)搭建荫棚。

珠子参和羽叶三七为阴生植物,对光敏感,处于不同栽培年限和发育阶段的植株对光照的反应也有差异,此外不同野生居群的珠子参和羽叶三七光合特性也有所不同,忌强烈日照,因此,栽培需要搭建荫棚,使直射光成为漫射光,以利其生长发育。搭盖的荫棚必须牢固,使用的材料要耐用。搭荫棚的高度一般是1.5米左右,气温低的地区可稍低些,反之气温高的地区可稍高。目前搭荫棚的形式主要是以木桩(水泥桩)作棚柱,柱子上拉铁丝,再用遮阴网拉上棚顶。珠子参或羽叶三七1年生幼苗需光量较小,若阳光直射则会发生灼伤干叶,生长缓慢;二年生以上植株,各器官的生长动态比1年生植株好,可耐受一定强度的直光照射。在人工栽培珠子参或羽叶三七时最好根据栽培年限的不同选取不同透光率的遮阳网遮阴。育苗遮阴率70%~80%,大田栽培遮阴率60%~70%。

(3)移栽。

1)种子育苗移栽。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种子育苗2~3年可以移栽大田,此时植株已形成一个膨大的根茎其上有1~2条伸长的带潜伏芽的节间。可以选择秋末地上部分枯萎后移栽或春初萌芽前移栽。最好当天取苗当天移栽,最迟不超过48小时,移栽株行距为10厘米×25厘米,移栽时一定让根系充分舒展,不能弯曲,更不能将伸长的节间潜伏芽弄断。移栽后及时浇透定根水,墒面盖一层松毛可起到保墒、保温、保湿、压草的作用。

2)根茎无性繁殖栽培。以珠子参或羽叶三七根状茎作为繁殖材料栽培时,一般于9~10月采挖健壮、无病虫害根状茎,按粗根茎带一节切成小段,可用6-BA 200毫克/升或50%ABT生根粉浸泡24小时(也有些珠子参的切段不经任何处理可有较高的无性繁殖率),稍晾干后拌草木灰,按行距20~25厘米在畦面开沟,沟深5厘米左右,根据根茎大小,按株距10~15厘米将切段排放沟中,覆土与畦面平。种植前土壤要提前浇透水,使土壤湿润、疏松,种植时不浇水,防止土壤湿度太大后切段易感病腐烂。种植后在畦面盖一层松针或腐殖叶,以保持土壤湿度。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夏秋季节,往往因杂草滋生影响珠子参生长,应及时除草。一般每年进行4次,第一次4—5月份出苗后,第二次6—7月生长旺盛期,第三次8—9月,第四次于冬季倒苗以后进行。除草时注意锄松表土,但勿伤及珠子参植株。

2)肥水管理。追肥应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以保证珠子参整个生长发育期的需求。出苗初期在畦面撒施草木灰1~2次,每次每亩30~50千克,以促进幼苗健壮,减少病虫为害;生长期追施粪灰混合肥1次,每亩1000~2000千克,促进植株生长旺盛。混合肥中腐熟细碎农家肥占60%,草木灰占40%。进入孕蕾开花结果阶段,再追施混合肥一次,每亩1000~2000千克,混合肥中腐熟细碎农家肥占40%,草木灰占60%。

3)摘花薹。不留种的珠子参摘除花薹,让养分向根茎运输,以提高产量,节结膨大明显增加,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植株抗病力加强。因此,除留种地或留种植株不摘除花薹外,其他大面积栽培珠子参应摘除花薹。摘除花薹时间,于5—6月花薹刚抽出2~3厘米时摘除。

4)冬季管护。10月中下旬珠子参枯萎倒苗后,结合冬季除草须将倒苗枯萎植株割除,除尽棚内杂草,全部集中棚外烧毁。然后每亩在畦面上撒盖细碎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再清理沟土覆盖畦面,并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对土壤全面喷洒消毒。冬季植株倒苗后至次年出苗前可揭开遮阴网,使土壤让阳光充分照射,以提高土温及杀灭病菌,对次年珠子参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5)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立枯病。为苗期的主要病害,出苗前发病,种子软腐,不出苗;出苗后发病,在幼苗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褐色凹陷,渐渐缢缩幼苗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种子用波美0.1度石硫合剂消毒;发现病害,每亩撒草木灰30千克,并喷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②锈腐病。锈腐病侵害根茎部,病斑初期为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和融合,最终病斑呈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铁锈色,边缘稍隆起,中央微凹,多数与健全部分界限分明,发生严重时病斑可连成一片,使根茎腐烂,地上部分最终表现植株矮小,叶片变黄褐色或红褐色,甚至枯萎而死。

防治方法:种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0克/平方米施于畦面土壤翻拌10厘米深;繁殖根茎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单位浸喷消毒后栽植;避免根茎造成伤口以致病菌从伤口侵入;发病期使用青枯立克70~100毫升+大蒜油15毫升+沃丰素25毫升对水15千克进行喷雾,3~5天一次,具体喷施次数可根据发病情况定。

③锈病。锈病为害植株地上的各部位。锈病一般在初夏时节发病,初期发病叶片正面有淡黄色不规则病斑,叶背面有黄色孢子堆,严重时叶面斑点密布,孢子堆覆盖全叶背,发病的叶片会提前枯死脱落。

防治方法:种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0克/平方米施于畦面土壤翻拌10厘米深;繁殖根茎用多抗霉素200单位浸喷消毒后栽植;避免根茎造成伤口以致病菌从伤口侵入;发病期可用25%三唑酮(粉锈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一次,连喷2~3次。

④白粉病。白粉病主要为害珠子参的叶,发病时先在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厚密,不久连成一片。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菌丝老熟后变灰白色,最后叶片呈黑褐色干枯。

防治方法:防治要以综合预防为主,雨季清理挖深畦沟,保持地块排水良好;清理畦面杂草和枯枝烂叶使田间通风良好。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其中一种喷施。

⑤黑斑病。黑斑病主要发生部位为珠子参的叶。病斑呈灰褐色至黑色,不规则形状,直径2~6毫米不等,严重时很多病斑相互融合,甚至扩大到整个叶面。梅雨天病斑四周会呈水渍状。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穿孔,叶片变黑色,质脆,残破。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叶集中处理;移栽前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氟菌唑(特富灵)乳油1500倍液浸泡种苗10分钟,然后取出阴干水分再移栽;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1000倍夜、40%氟硅唑(福星)乳油3000倍液、30%氟菌唑(特富灵)乳油1500倍液等其中一种喷施叶片。

⑥灰霉病:灰霉病主要为害叶及花序。叶片为害初期呈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随后病斑呈黄褐色透明状,发病部位软腐披垂,后期发病部位有明显的灰色绒毛状霉层。防治方法:及时清除、销毁病残体;加强管理,注意排水和降低湿度,通风;发病初期用40%氟啶胺·异菌脲(明迪)悬浮剂3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 1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药剂喷施、喷淋植株。

⑦疫病:疫病可为害珠子参植株的各个部位,发病初期叶边缘或叶柄上会有暗绿色不规则形病斑,随后病斑颜色变深,患部变软,叶片似开水烫过一般,呈半透明状干枯或下垂。茎秆发病后亦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变软,植株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田园清洁,冬春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其中一种药液喷施植株,每5~7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2)虫害。

①地老虎:地老虎以蛹和幼虫越冬,从4月开始出现,白天栖息在杂草、土缝等蔽阴处,夜间飞出交尾、产卵和取食;卵散产于低矮杂草上,特别是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每雌虫产卵量为1000粒左右。卵期7~13天。幼虫孵出后,1~2龄幼虫不入土,昼夜活动,啃食嫩叶,3龄后白天潜伏在表土2~3厘米的干湿土层间,夜晚及阴雨天出来活动为害,尤其黎明前后露水多的时候为害最凶,常将珠子参叶片吃成洞孔或缺刻,4龄以后常咬断珠子参嫩茎,将茎头拖入土穴内取食,在苗期可造成缺苗断垄。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后缩成环形)、迁移性和相互残杀的习性,在食料缺乏或寻找越冬场所时表现更为明显。成虫有较强趋光性(黑光)和趋化性(喜糖醋、酒的气味)。

防治方法:防治要以综合预防为主。A.秋春季翻耕所选种植地,让土壤暴晒,可杀死大量幼虫和蛹。B.秋后或早春彻底清除地边和田间杂草,运出田间,集中堆沤,消灭大量虫卵和幼虫,以减轻为害。C.虫害发生时进行诱杀。诱杀成虫:4—10月,田间挂杀虫灯、黑光灯或糖醋挂排诱杀成虫。诱杀幼虫:小苗期以地老虎喜食的鲜菜叶拌药(如敌百虫),于傍晚撒入田间地面进行诱杀或用鲜菜叶等于傍晚堆于田间地面上诱集地老虎幼虫,次日清晨人工捕捉或每天早上进行田间检查,发现断苗立即刨开断苗附近的表土捕杀幼虫,连续捕捉几次,可收到满意的效果。D.药剂防治:发现虫害可喷90%敌百虫可溶粉剂800倍液,或喷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一般5~7天后,可酌情再喷1次。

②蛴螬类。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通称。成虫与幼虫都能为害,以幼虫为害最严重。幼虫是常见的地下害虫,以咬食根、地下茎为主,也咬食地上茎,常造成幼苗死亡或生长不良。成虫主要为害地上部分,但为害相对较轻,成虫具趋光性。

防治方法:A.灯光诱杀成虫;B.人工捕杀成虫;C.生物防治:可以用绿僵菌、白僵菌进行防治;D.化学药剂防治:发生期间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0倍液浇灌洞穴;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植株附近诱杀。

③蚜虫类。蚜虫4—9月发生,4—6月虫情严重,立夏前后,特别是阴雨天蔓延更快。其种类很多,形态各异,体色有黄、绿、黑、褐、灰等,为害时多聚集于叶、茎顶部柔嫩多汁部位吸食,造成叶子及生长点卷缩,生长停止,叶片变黄、干枯。

防治方法:A.彻底清除杂草,减少其迁入的机会;B.天敌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中存在大量蚜虫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通过对其天敌的保护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为害;C.在发生期可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可间隔5~7天连喷2~3次。

3.采收与加工技术

珠子参随着栽培年龄的增长,产量亦递增,但移栽栽培3~4年后棚架腐朽,土壤板结,烂根率及病害率亦随之增加。因此珠子参收获的年龄,以移栽3~4年较适宜。收获时间9—10月,植株地上部分枝叶开始变黄枯萎时即可进行采挖。采挖时用铁锹从畦面把根茎轻轻挖出,应尽量按地上植株把每株的串珠状根状茎挖完整,防止挖断根茎,造成损失。挖取后摘除地上茎叶,根茎用水洗净泥土及杂质,晒干或烘干即可。也可蒸或煮透心后晒干或烘干。珠子参药材干品置干燥处储藏,应防蛀。

6.6.9.4经济种植模式

1.珠子参或羽叶三七、滇重楼间套种模式

珠子参或羽叶三七可与重楼间套种,因为滇重楼也是喜阴植物而且移植栽培年限也与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相近,因此两者可以进行间套种,而且根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理论,应用不同科的中药材间套种,可提高两者的抗病力,进而可提高生产能力,降低农药应用,还可提高土地设施利用率,减少管理人工,节约种植成本,提高效益。种植时按珠子参或羽叶三七常规移植方法,在两行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纵行或横行)中间套间种一行滇重楼即可。

2.珠果园套种模式

根据珠子参或羽叶三七喜阴特性,结合充分利用果园土地资源可以进行珠子参或羽叶三七在果园套种种植模式。果园套种珠子参或羽叶三七种植墒应尽量在果树冠幅能起到遮阴效果的范围内,遮阴度能在50%~70%为好。一般可在果树下两侧各整理一条宽50厘米的墒面种植(具体墒面宽度也可根据果树冠幅遮阴范围具体调整),在墒面上种植两纵行珠子参或羽叶三七,两行植株之间以三顶角种植。两行果树中央果树冠幅不能遮阴部分留作操作带或操作沟。果园套种模式根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理论,可提高两者的抗病力,降低农药应用;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利用果树自然遮阴,可以节约遮阴设施种植成本投入。总之,该种植模式能提高综合效益。

3.珠林下复合种植模式

根据珠子参或羽叶三七喜阴特性,结合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可以进行林下复合种植模式。可以单是珠子参或羽叶三七林下种植;也可以珠子参或羽叶三七与重楼间套种林下种植;有自然条件的还可以是珠子参或羽叶三七与重楼林下间套种,树木上再种植石斛的复合种植模式。这种复合种植模式要择无严重病虫害、林下适宜耕作、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空气湿度在60%~90%的林地,树木主秆或分枝直径在8厘米以上,树主秆可供种植石斛的部位长度50厘米以上,林地野生灌木和藤本的覆盖度在50%以下,且选择结构疏松、肥沃湿润、偏微酸性的土壤,且坡度在20°以下或建有水平带的林地,作为立体复合种植地。林地整理:清除树林内的枯枝、病枝及机械损伤枝,通过间伐和整枝将林内透光率控制在30%~40%;水平带状整地或顺坡向整地,墒宽1.2~1.5米,深挖20~30厘米,形成种植带,选择适合种植的树木在树干离地1米以上的部位种植石斛,树下地面种植珠子参或羽叶三七,也可以珠子参或羽叶三七与滇重楼间套种,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种植,提高综合效益。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