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5.7.3核桃

5.7.3.1基本概述

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扁桃、核桃、腰果及榛子)之一,全身都是宝,核仁、果皮、种壳、枝条、树皮、雄花序、花粉及木材均可开发利用,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云南核桃是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又称漾濞核桃、铁核桃、泡核桃、云南麻核桃,有8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核桃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坚果和木本油料树种,核桃仁是很好的滋补品和商品加工原料。在云南历史上,核桃是滇西山区群众的传统美食,核桃茶、油炸核桃是待客的最高礼仪。核桃木木质坚硬,木纹美观,是高档家具的原料。目前,核桃价格平均每千克20元,核桃进入盛果期后每亩产300~500千克,根据目前市场价核算,纯利润3000~5000元,与种玉米、马铃薯相比,核桃种植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同时,云南核桃树体高大、根系发达,具有很好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能。因此,核桃产区的农民称核桃为“万年椿”“铁秆庄稼”“摇钱树”和高利率的“绿色银行”。根据调查统计,目前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面积约为4200万亩,年产量约170万吨。在云南省内,核桃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也是云南的第一经济林果,全省16个州(市)除西双版纳州仅有极少量分布外,其他州市均有规模种植。当前世界核桃产业发展趋势是:适生区发展,规模化栽培,品种良种化,栽培有机化、集约化,科学管理,机械化作业,加工、销售专业化经营,核桃产品多样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中国核桃的需求量仍然将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强劲的市场需求将会给种植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山区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较大的贡献。

5.7.3.2品种与分布

1.品种

目前,云南主要栽培的优良品种(品系)有云南大泡核桃(又称漾濞泡核桃、泡核桃、茶核桃)、三台核桃(又称草果核桃)、细香核桃、圆菠萝核桃、小泡核桃、大白壳核桃等29个品种。其中,云南大泡核桃、大姚三台核桃、细香核桃等优良泡核桃品种统称“云南薄壳核桃”,为云南商品核桃的品牌,在花枝率、坐果率、单株产量、亩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均高于北方核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经30余年努力培育出的早实杂交核桃新品种有5个(云新301、云新303、云新306、云新高原、云新云林),可以推广应用。

(1)云南大泡核桃。

云南大泡核桃树冠庞大,树皮灰褐色,粗糙,有纵裂。一般分枝较低,枝条向周围扩展,小枝棕黄色,侧芽稍圆。小叶黄绿色,多为全缘。核果中等大小,扁圆球形,底端稍尖,刻纹大而浅,种壳1毫米,内隔膜纸质或革质。果实白露节令成熟,种仁大,取仁容易,可以完整地取出种仁,出仁率50%~56%,含油率32.9%~39.8%。该品种丰产性能好,单株产量高,果实种仁饱满,经济价值较高。主要分布于漾濞、昌宁、云龙、永平、楚雄、凤庆、南涧、保山、南华、新平、玉溪等县市(州)。

(2)细香核桃。

细香核桃树势较强,树姿半开张,树冠半圆球形。1~2年生果枝灰绿色或浅绿色,芽饱满,圆形。皮孔灰白色,椭圆形。坚果近圆球形,基部渐尖或较平,顶部突尖;壳面麻点多、大、深,凸凹突出;缝合线宽,隆起,紧密;单果重11.9~14.2克,仁重6.4~7.8克;壳厚0.8毫米;内槽不发达,内隔基部骨质,边缘纸质;取仁容易,可取整仁,出仁率52.08%~56.45%;仁浅棕色或浅琥珀色,饱满,味香;仁皮上的脉络较明显,灰黑色;脂肪含量71.92%,蛋白质含量13.38%。细香核桃果实比大泡核桃小,但成熟期比大泡核桃早20天左右,果实于处暑节令前后成熟。主要分布在保山、凤庆、昌宁、龙陵、腾冲、施甸等市县市,适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栽培。

(3)大姚三台核桃。

大姚三台核桃因原产于云南大姚县三台而得名,核果中等大小,果大皮薄。坚果卵圆形,形似草果,两端圆而略尖,壳薄,刻纹细而浅,光滑。内种皮白色,饱满,味香甜,品质优良。单果重7.2~11.6克,仁重5.0~6.8克,壳厚0.5~0.8毫米;可取整仁,出仁率51.49%~65.12%,含油率高达73.4%。适宜在海拔1600~2400米的地区栽培。

(4)圆菠萝核桃。

圆菠萝核桃主产于漾濞、云龙、洱源、永平等县市,核果大,顶部圆形、基部平大,刻纹均匀、较浅,壳稍厚,内隔膜革质,种仁饱满,皮黄褐色,能整仁取出。果实于秋分左右成熟,比一般品种迟一个节令。多分布于海拔2000米左右,较耐寒,适宜在高山较冷地区栽培。云新90301、云新90303、云新90306均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选取大姚三台核桃和新疆早熟核桃新早13号进行种间杂交育成的品种。一年生嫁接苗定植后2~3年结果,8年进入盛果期,单株产果10千克左右,早实、早熟、丰产、优质,树体矮化、耐寒,适应性较广,是理想的鲜食和鲜仁加工品种,但必须采用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措施才能丰产、优质。云新高原、云新云林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杂交育成,亲本为漾濞大泡核桃、新疆早实核桃和云林A7号,一年生嫁接苗定植后2~3年结果,8年进入盛果期,单株产果10~15千克,在滇西、滇中、滇东、滇东北及滇西北海拔1600~2400米的地区栽培多年,表现出成熟早、上市早等优势,为目前云南省理想的鲜食和鲜仁加工品种。

2.分布

云南核桃多分布于海拔1200~2900米的地区,常有栽培的大泡核桃或野生铁核桃、夹棉核桃,在海拔1800~2100米最适宜云南核桃生长,果实品质也最好。海拔过高,结果少,种仁不饱满,含油量低;海拔过低,生长旺盛,结果少,病虫害多。云南核桃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11.4℃~18.0℃,最冷月平均气温3.8℃~10.9℃,绝对低温不低于-5.8℃,绝对高温不超过33.8℃,年平均相对湿度74%,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核桃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条件是深厚,排水良好的石灰土、红壤、黄壤、棕色森林土等土壤类型,土壤pH值宜在5.5~8.0,黏重、排水不良以及贫瘠、浅薄的土壤均不适于核桃生长。云南核桃树是长寿树,目前有的地方百年以上的核桃树仍然枝繁叶茂,正常开花结实。根据云南核桃树生命周期中各生长发育期所呈现的特点,通常将云南核桃树的生长发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幼树生长期、生长结果初期、盛果期及衰老更新期。在进行云南核桃的栽培管理中可根据树体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充分调节、发挥好树体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产生最大效益。

5.7.3.3种苗繁育与分级标准

1.备种

云南核桃育苗,除培育新疆早实核桃外,均采用嫁接繁育核桃苗,实生苗均采用云南当地的铁核桃作为砧木,用泡核桃嫁接后,用于栽培种植。砧木种子要尽量选择当地的铁核桃,实生苗培育准备种子时,要选择适应性强、树体强健、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铁核桃树作为砧木与育苗母树,要求种仁饱满、发育成熟的种子作为实生苗培育种子,采用铁核桃培育的砧木,适应性强,生长旺盛。一般9月间,核桃外果皮由青绿色变黄褐色,种实成熟。留种用的核桃应比商品用核桃晚采收10~15天,对提高发芽率有利。采回后堆沤,除去青皮,种用核桃不用漂洗,可直接晾晒。晾晒种子要摊平放在通风干燥处,不能放在水泥地面、木板或铁板上直接暴晒,以免影响种子生活力。

核桃一般1千克有50~100粒。若是直播造林,采种时最好选择适应性强、丰产、质优、无病虫寄生枝的壮龄实生优良植株作为母株,果实完全成熟时采集,单采单收,再选粒大,种仁饱满的作种子用。秋天育苗或直播造林可带青皮(外果皮)随采随播,若要贮藏,可堆积3~5天去皮后,及时摊晒,至种仁皮色变为淡黄褐色,隔膜易碎时,即可装袋贮藏在阴凉的地方,来年春天播种育苗。

2.种子贮藏

核桃种子无后熟期。秋播的种子采收后可带青皮播种。春播的种子贮藏时间较长,一般要贮藏在5℃左右的通风干燥处。

3.苗圃地选择

(1)选地。

苗圃地要求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疏松,土壤深厚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

(2)整地作床。

苗圃地选好后,要进行深翻或深耕,精细整地。整地应做到上虚下实,土细地平,肥土均匀,一般在霜降前进行。在整地的同时,要施足底肥,其中,每亩农家肥3000~5000千克,每亩过磷酸钙50千克。整地结束后,做成长度因地形和育苗量而异、宽1米的苗床备用。

4.育苗

培育砧木苗一般都用铁核桃种子,播后不易霉坏,发芽率高,培育的砧木适应性强,生长旺盛。如果培育的是实生苗或直播造林,则应该选择泡核桃类型中性状比较稳定、品质优良、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实生优株种子。干藏的实生泡核桃种子育苗,可选用“水选法”精选种子:应选用大半浸入水中、小半露出水面的种子,而整个核桃沉下的是霉坏的种子,大半浮于水面的是不饱满的种子,后两种都不能作发芽用。

为了加速种子发芽,提高发芽率,种子需进行处理,方法包括:①冷水浸种:种子放入水缸内或流水中,每天换水或搅拌1次,经5~7天后播种;②冷浸日晒:用上述方法浸种5~7天,捞出后日晒约2小时,使种子裂口,而后播种;③湿沙催芽:先用冷水浸泡2~7天,捞出后埋入湿沙中,经1个月左右,种子裂口或萌芽率达80%左右播种;④石灰水浸种:用10%~15%生石灰水浸种7~8天,每日搅拌1次,至隔膜发软捞出摊晒约2小时,种子裂口即可播种。

播种前将苗床按30~40厘米的行距开沟播种,深10~15厘米,再按15~20厘米的株距,将种子横放于沟内,使缝合线垂直地面,覆土5~10厘米,上面再盖上稻草或其他覆盖物。播种时应遵循秋深春浅,旱深涝浅的原则。种子播下后,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湿润;苗木出土后,在生长的初期要追施氮肥(人粪尿、厩肥等),以促进苗木的生长;在苗木生长末期,要追施磷、钾肥(草木灰、骨粉等),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强抗寒能力。做砧木用的苗木到60厘米左右(夏末),要摘除顶梢,抑制苗高生长,促使直径生长,使苗木尽快达到嫁接标准。上述种植密度每亩播种量130~250千克,每亩出苗5000~10000株。一年生苗木高达120厘米,地径2厘米,大多数苗木都能作嫁接砧木,也能用作植树造林。不论是大田还是庭院育苗,最好采用春季覆膜育苗法。这样出苗早,出苗整齐,苗木生长周期长。

5.苗期管理

核桃春播后20天左右发芽出苗,40天左右出齐。要培育健壮的优质苗,必须加强苗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包括:①及时施肥、灌水:一般来说,如果不过于干旱,出苗前不需灌水,以免造成地面板结;若墒情过差时,可及时浇水,并进行浅耕松土。当苗出齐后,为了加快生长,应及时灌水。5—6月份是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视墒情浇水2~3次,并结合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每次追尿素10千克,7—8月雨量较多,可适当追施磷钾肥;②中耕除草:苗圃地杂草生长快,繁殖力强,还会与幼苗争夺水分和养分,有些杂草还是病虫的媒介和寄生场所,因此,苗圃地应及时进行中耕和除草。

6.嫁接

实生泡核桃变异性大,为保持优良性状,应提早结实(比实生早3~4年),采用嫁接方法繁殖优良品种。是核桃繁殖的重要途径。嫁接砧木一般以铁核桃为好,接穗应从优良品种的核桃树(初果期或盛果期)上选取,用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无病虫害的树冠外缘枝条为接穗。枝接用的接穗要采带有二年生部分的粗壮果枝或营养枝;若用一年生部分,则髓心大,不易切削,成活率也低。芽接要采用一年生至二年生的健壮营养枝或长果枝,用以取芽。接穗最好随采随用,若要贮藏、运输,可将接穗捆成小束,分层埋放于盛有湿沙或湿锯末的容器中,以便运输。这样处理的接穗,放置1个月左右也不影响成活率。嫁接的时令,枝接在立春前后(保山、临沧地区);插皮接于雨水节令前后(大姚县),在树液流动、树皮易剥取时进行;芽接较晚,由惊蛰到清明节之间都可以进行(漾濞县、云龙县),一般以树皮容易剥开,接穗的中、下部芽尚未萌发时为宜。夏季芽接是在立夏前10天,利用上年的休眠芽或潜伏芽进行。这时温度高、湿度大,是植物生长的良好季节,容易嫁接成活,发芽抽梢快,当年可长80厘米高、1厘米粗,是春季嫁接的延长和补充。秋季(8月中旬)芽接可用当年生芽枝进行嫁接,成活率可达50%,接口当年愈合,次年春季萌发,生长期比春季嫁接的提早1个月左右,嫁接苗的新梢比较健壮。

枝接法有劈接(又称破头接、截接)、腹接(一刀半腹接)、皮下接(插皮接);芽接法有方块芽接(有单合门、双合门、普通方块芽接等)、舌状芽接。核桃嫁接的具体操作方法与一般的果树嫁接相同,只是核桃含单宁较多,接口较难愈合,所以要求操作熟练敏捷,切口平滑,绑紧,封口严密,尽量缩短切面暴露的时间,防止切面间氧化变黑,产生隔离层,才能提高成活率。嫁接后要防止人畜碰撞,随时检查补涂裂口的接蜡,保持接口密封,摘除砧木上萌发的幼芽。待新梢长到30厘米左右时解绑,抽发的新梢还要用麻皮捆缚在砧木上,以免风折。

7.种苗分级标准

核桃种苗分级标准见表5-7-1。

表5-7-1 核桃种苗分级标准

苗木类型

苗岭(年)

苗木等级

综合控制指标

Ⅰ级苗

Ⅱ级苗

 

地径(厘米)

苗高(厘米)

根系

地径(厘米)

苗高(厘米)

根系

 

长度(厘米)

≥5厘米长Ⅰ级侧根数

 

长度(厘米)

≥5厘米长Ⅰ级侧根数

 

播种苗

0.8~0

0.90

30

15

6

0.5~0.9

15~30

8

6

苗干通直、粗壮

播种苗

1.0~0

1.20

45

18

8

0.8~1.2

35~45

10

6

播种苗

1.2~0

1.30

50

20

10

1.0~1.3

30~50

12

10

嫁接苗

0.4~1.2(1.6)

1.20

40

20

8

1.0~1.2

25~40

10

6

接口愈合良好,顶芽饱满

嫁接苗

0.6(1.2)~0

0.80

30

16

5

0.6~0.8

20~30

10

6

嫁接苗

1.2(1.2)~1.2

1.30

60

20

15

1.0~1.3

40~60

10

8

嫁接苗

1.2(2.4)~0

1.30

40

20

10

1.0~1.3

20~40

6

4

 

 

 

 

 

 

 

 

 

 

 

 

 

 

5.7.3.4经济种植模式

1.林粮间作模式

林粮间作模式指以粮为主,在坡耕地、耕地上种植核桃苗时采用大株行距种植,形成株距5米,行间距10~20米。目前云南许多山区发展核桃多采用此模式。利用田边地角种植核桃,成形后每亩地仅有核桃3~4株,如果进行核桃苗、粮食作物间作或核桃苗、中药材间作,可实现林粮、林药的双丰收。

2.“核桃庄园”模式

“核桃庄园”模式指以核桃为主体,形成集乡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养殖、种植为一体的山区经济开发模式。

3.核桃纯林

核桃幼苗时期,当每亩种植核桃9~12株时,随着核桃幼林的逐渐长大,核桃林逐渐郁闭,一些原有的核桃林粮间作地逐渐成为核桃纯林。

5.7.4油茶

5.7.4.1基本概述

油茶别名茶子树(湖南)、茶油树(广西)、白花茶(广东),茶科油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因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油茶是中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茶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油茶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经济树种,主要产品为茶油,副产品包括茶枯、茶壳和茶粕。副产品茶枯经深加工可提取残油、茶皂素;茶壳经提取可用于制作糠醛、木糖醇、栲胶、活性炭和培养基等。目前,油茶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大力开发木本油料已成为当今世界解决人类食用油严重不足的主要渠道。油茶是中国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也是目前唯一可以与橄榄油媲美的木本食用油料。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茶油的保健效能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油茶产品市场逐渐升温,油茶油价格稳中有升。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资源利用水平较高。油茶是中国21世纪食用油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原料,利用山地种植油茶是保障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绿化、提高国民膳食健康水平、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其适生区生态经济林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5.7.4.2品种与分布

5.4.2.1品种特性

1.普通油茶

普通油茶又称中果油茶、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树高2~4米,有的可达8米。树皮棕褐色,光滑。一年生枝灰褐色或棕褐色,被灰白色或褐色短毛。单叶互生、革质、光滑、短柄、呈卵状椭圆形。10月中下旬开花,花两性,白色,花瓣5~7片,开花后至次年10月果成熟。蒴果呈球形、桃形、扁圆形、橄榄形等,果色有红、黄、青3种,果径2.0~4.5厘米,每果有种子1~16粒,一般4~8粒。普通油茶分布于南起广西南宁、北至河南云台山、西至云南德宏州、东到浙江镇海的广大区域。

2.小果油茶

小果油茶又名江西子、小茶、鸡心子、小叶油茶。嫩枝有细毛,节间短,分枝角度小,枝多叶密。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开白色花,花冠平展。蒴果,于次年10月上旬成熟,果径0.9~2.6厘米,果皮薄,每果有种子1~3粒。小果油茶与普通油茶的区别在于叶小、花小、果小、芽小,芽的苞片中下部没有毛。主要分布在北纬28°以南的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中南部,两广北部,其中以湘赣两省为多。

3.腾冲红花油茶

腾冲红花油茶别名:红花油茶、野茶花(云南会泽)。腾冲红花油茶是油茶的一个种,树体较普通油茶高大,茶果单株产量及种子含油量较高,为优良的木本油料树种。它适生于高海拔地带,耐寒性较强,因此,在高山地区发展腾冲红花油茶具有重要意义。腾冲红花油茶的花大而美丽,花期长达2个月,早春期间花色通红鲜艳,是优美的风景树。腾冲红花油茶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地径30~60厘米,最粗可达1米以上。树冠呈伞形或圆形,冠幅5~10米,小枝红褐色,冬芽瘦长。叶互生,革质,呈椭圆状长圆形,长5~11厘米,顶端渐尖,边缘有齿,上面浓绿,下面有明显网脉。花单生于小枝顶端,桃红色,花瓣5~ 7片,单瓣排列,子房被毛。蒴果大,直径约7厘米,球形,黄褐色,外果皮木质化。

(1)腾冲1号。属小米茶类型。位于马站乡朝云村二组,海拔2038米,坡向东坡,黄壤,管理粗放,长在竹林中,树龄250年,冠副6.65米×7.7米,基径43厘米,树高12米,3个主枝。平均单果重49.9克,鲜籽千粒重800克,鲜出籽率20.7%,干出籽率16.5%,每平方米产果量4.84千克,每平方米产鲜籽1千克。

(2)腾冲2号。属小米茶类型。位于腾冲市马站乡和睦村四组,海拔1944米,坡向西坡,黄壤,长在菜地中,树龄140年,冠副4.8米×4.5米,基径45.5厘米,树高13米,4个主枝。平均单果重60.6克,鲜籽千粒重1360克,鲜出籽率26.8%,干出籽率17.5%,每平方米产果量3.38千克,每平米产鲜籽0.91千克。

(3)腾冲3号。属柿饼茶类型。位于腾冲市马站乡和睦村九组,海拔2040米,坡向南坡,黄壤,管理粗放,长在耕地中,树龄80年,冠副5.0米×4.3米,基径31.8厘米,树高7米,8个主枝。平均单果重70.2克,鲜籽千粒重1380克,鲜出籽率28.6%,每平方米产果量3.49千克,每平米产鲜籽1千克。

(4)腾冲4号。位于腾冲市马站乡和睦村九组,海拔2036米,坡向南坡,黄壤,管理粗放,长在耕地中,树龄100年,冠副25.7米,基径28.8厘米,树高6米,3个主枝。平均单果重68克,鲜籽千粒重1266克,产量79.7千克,鲜出籽率23.9%,每平方米产果量3.1千克,每平米产鲜籽0.74千克。

5.4.2.2油茶分布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油茶在云南栽培历史较悠久,分布也较广,除怒江、迪庆、丽江、昭通等局部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和引种,其中以文山、红河、曲靖、保山等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在海拔1500~2000米地区种植的油茶含油量5%~8%,海拔2200米以上种植油茶,生长发育显著不良。

5.7.4.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子的处理与贮藏

茶果采回后不能堆沤,不宜曝晒,以免霉烂和影响发芽率,只能薄薄地摊在空气流通、干燥的地方,或摊放在楼板上,让其自然开裂脱粒。种子取出后要及时进行贮藏,通常有以下几种贮藏方法。

(1)沙藏。

沙藏要选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先在地面上铺一层10厘米厚的干沙,宽度1.5米,长度根据种子数量而定,然后一层种子一层沙堆叠起来,每层种子的厚度不超过10厘米,每层沙的厚度不少于5厘米,堆高1米。沙的湿度以手捏成团,一放即散开为宜。种子堆内,每隔1米放1个竹笼,可使种子呼吸所产生的热气散发掉。室内贮藏时要注意通风;室外贮藏时种子堆要加盖,避免雨水淋入,四周开沟排水。

(2)窖藏。

窖藏可以贮藏种子或茶果。窖藏要选择向阴高燥的山坡挖窖,一般窖深1.5米、宽1米。贮藏茶果可不必混沙,贮藏种子如沙藏,采用层积法。临时存放的茶果或种子,可在通风的室内摊放。茶果摊放前日晒2~3天,晒至果皮开裂,使种子含水量降低到约30%。摊放厚度约35厘米,每隔3~5天翻动1次。

2.播种育苗

油茶的播种育苗在冬季和春季都可以进行,比较适宜采用条播的方式。一般水稻土、重黏土及碱性反应土等不适合作为油茶的圃地,最好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土地肥沃,保水与排水性能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分布区。播种前,做好苗床并施足基肥;播种后,要覆盖一层细肥土,并在其盖上一层薄草,以便保持土壤的湿润,使种子尽快发芽、出土。种子发芽出土后,需要在阴天或傍晚揭开薄草,及时进行除草和松土工作。

3.扦插育苗

油茶虽说可以在春季、秋季以及夏季进行扦插,但是最好是进行夏插。采穗比较适合在清晨进行,应该选择已经木质化、叶片完整、腋芽饱满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然后将其截成长度约4厘米且带有1叶1芽的插穗。进行扦插前,为了促进生根,需要用ABT生根粉对其进行处理;扦插时,要保证插穗直立,叶面朝上,且株距约5厘米,行距为15厘米;扦插完成后,需要浇透水,并注意搭棚遮荫。油茶一般在扦插之后的1~2个月内就逐渐愈合发根,而在油茶发根前,由于插穗没有根系,所以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浇水,加速其内部细胞的分裂活动,尽快萌发新根。油茶发根之后,要在早晚或阴天揭开荫棚,以增加光照,促进油茶的生长和发育。

4.嫁接育苗

油茶苗的嫁接一般采用木砧嫁接,且采用破头接或芽接法进行嫁接繁殖。

5.种苗分级标准

油茶种苗分级标准见表5-7-2

表5-7-2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

苗木类型

苗木类型

苗龄

苗木等级

综合控制指标

Ⅰ级

Ⅱ级

 

地径(厘米)

苗高(厘米)

≥5厘米长Ⅰ级侧根数

地径(厘米)

苗高(厘米)

≥5厘米长Ⅰ级侧根数

 

油茶

嫁接苗

0.2~1.2(1.4)

0.25

20

6

0.2~0.25

15~20

4~6

接口愈合良好,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充分木质化

0.2~1.6(1.8)

0.25

25

8

0.2~0.25

20~25

6~8

0.6~1.2(1.8)

0.25

25

8

0.2~0.25

15~25

6~8

1.2~1.2(2.4)

0.30

25

10

0.2~0.3

15~25

8~10

1.8~2.2(3.0)

0.35

25

12

0.25~0.35

20~25

8~12

 

 

 

 

 

 

 

 

 

 

 

 

 

 

 

 

 

 

6.造林地选择

(1)土壤。

油茶能耐较瘠薄的土壤,但要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油茶生产基地,认真选择造林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pH值为4.5~6.5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为最好,土壤通气、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轻壤土或轻黏土为好。pH值小于4或大于7的土壤和不透气的黄泥土均不适宜油茶生长。

(2)坡向、地势和海拔。

林地的坡向以南坡和东南坡最好,东坡也较好,在平缓的北坡、西北坡也可以种植。丰产油茶林的坡度最好控制在15°以内,不宜超过25°。海拔高度以100~500米为好。

(3)气候。

避开有西北风和北风侵害的地段,并且可通过人为措施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如在北脊、山顶,特别是在北坡、西北坡栽植防风林带,创造出有利于油茶开花结实的环境。

7.造林技术

(1)整地。

翻松土壤,加深土层厚度,改良林地土壤结构,提高蓄水能力和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为油茶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山地栽培条件下,整地应与水土保持相结合。

1)整地时间。造林前3~4个月进行,这样有利于土壤充分风化。

2)整地方式。根据立地条件、地形、坡度、经营水平高低等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全垦、带垦、块状等不同整地方式。地势平坦,坡度在10°以下的缓坡地可进行全垦,不易造成水土流失。挖垦的方向应自下而上,深度视土壤情况而定,一般约30厘米。为了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垦复后沿水平等高线方向每隔4~5行开挖宽30厘米、深20~30厘米的排水沟。带垦整地适于坡度16°~25°的林地,原则是“上挖下填,削高填低,大湾顺势,小湾取直,外高内低”。具体做法为:先自上而下顺坡拉一条直线,而后按行距定点,再从各点沿水平方向环山定出等高点开带。水平带采取由上而下进行,带宽视坡度和品种而定,一般为2~3米;树体高大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等可宽一些,树体紧凑、树冠窄小的可窄些。块状即在挖穴位置进行翻松土壤,平整土地,去除杂物。

(2)挖穴。

整地后,按40厘米×40厘米×30厘米或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规格挖穴,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先以表土填穴,然后以心土覆在穴面。

(3)密度。

株行距为一般2米×2.5米或2米×3米。

(4)施基肥。

结合整地,每穴施复合肥0.5千克或磷肥1千克,也可施用当地农家肥(有机肥)1.5~2千克。肥料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再将心土回穴呈馒头状。填土应高出地面约15厘米,以防松土下沉积水。

(5)品系选择。

为满足授粉和产量稳定的需要,品种一般应选多个无性系(4~5个以上)混合配置,而且每个无性系的花期与果实成熟期应基本一致,以利于授粉和采收。

(6)苗木规格。

苗木选择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当年生苗木15厘米以上,2年生苗木30厘米以上的为宜。

(7)栽植。

栽植时间一般在雨季前夕或雨季,以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为宜。栽植时,要把细土回填,分层压实。栽植深度以不埋叶或露根,且苗木的根系不触及肥料为好,要做到苗正、根舒,里紧、表松。栽苗时,应将多个无性系打乱顺序或进行有间隔的栽植,以利于提高坐果率。

8.油茶林分管理

(1)幼林抚育。

油茶从种植到开花结实,称为幼林。幼林抚育主要有松土除草、扶苗培蔸、间苗补植等。栽植后的头几年,要加强抚育。一般每年抚育2次,直到成林。抚育时间以3—4月和9—10月为宜,特别在造林当年,三伏天不宜松土除草,以免骤然改变环境,或损伤苗根,造成死苗。

(2)追肥

幼林以营养生长为主,追肥主要以氮肥配合复合肥为主。施肥量随树体增大而提高,开始时每株施氮肥150克+复合肥150克。施肥时间可结合第一次抚育进行,最好每年填埋1次农家肥,每株2千克。

(3)整形修剪。

油茶以枝条顶梢结果为主,故油茶以圆头形和开心形为好,需合理地去老留新、去弱留强、去密留稀,不能短截,适当疏除。整形修剪主要包括定干、抹蕾、修剪等环节。

1)定干。定干高度以80~100厘米为宜。第一年修剪时,在距接口20~30厘米处选留3~4个生长强壮、方位合理的侧枝,将其培养为主枝;第二年再在每个主枝上保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第三年至第四年,在继续培养正、副主枝的基础上,将其上的强壮春梢培养为侧枝群,并使三者均匀分布。

2)抹蕾。栽后2~3年,有部分油茶会开花、结果。为了促进树体生长发育良好,形成高大饱满的树冠,幼林不宜过早开花结实,应把花蕾及早抹去。

3)修剪。幼树的修剪要从轻,除脚枝、病虫枝全部剪去外,密生枝、细弱枝、交叉枝、重叠枝、徒长枝要根据情况酌量修剪,一般的原则是多留少剪。下层枝条和内膛枝条,应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步往上修剪,促进树冠往上横向发展。修剪时间为头年12月至次年3月。

(4)间种。

在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开展油茶幼林内间种花生、豆类、五指毛桃、九节茶、野菜等,既可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幼林抚育次数,促进油茶生长。

(5)成林管理。

要使大面积油茶高产、稳产,抓好成林管理是关键。成林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清园除杂。全面清除林内的乔、灌、茅、刺和油茶老残病虫株。②补疏去密。在林地较空的地块,补植大苗;过密的林子,去除较弱小株。③垦复抚育。3年1次深垦,1年1次中耕。根据林地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全垦、带垦和穴垦等方式,翻挖深度在20~25厘米,最好在树冠投影部浅挖,树冠投影部外深挖,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此措施应在每年冬春季进行。④追肥。成林因开花结实消耗大量养分,一般每年每株施复合肥0.5~1千克或有机肥10~15千克,喷叶面肥3~4次,宜在1~2月、4~5月、8~9月进行。

9.病虫害防治

油茶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软腐病、烟煤病等。虫害主要有介壳虫、红蜘蛛、蛀茎蛾、茶梢蛾、茶毛虫、金龟子、叶蜂等。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应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营林保健种植技术为基础,尽可能地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进行农药防治时,应使用无公害农药,以便生产无公害林产品和有机林产品。

(1)炭疽病。

1)症状。炭疽病为害油茶果、叶、梢和花蕾等部位。果实受害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成黑色圆形病斑,或联合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出现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露水湿润,产生黏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害有时深达种仁内部,病果易落。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上,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内轮生小黑点。新梢病斑多发生在基部,呈椭圆性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病斑褐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环梢一周,梢部即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枝、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孢子,传播到新梢及嫩叶上,萌发侵入为害,由病梢或病叶再侵染果实,形成病果,不断扩大侵染。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与温度关系密切,在温度适宜时,雨滴或风夹雨传播病菌最易发病。春雨早则发病早,春雨多则发病重。气温在约20℃时开始发病,27~30℃时发病率迅速上升。夏秋间的降雨次数的持续期与病害蔓延速度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5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9~10月病菌为害花蕾。

3)防治措施。消除病源,对现有油茶林进行普查,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新发展的油茶林或老林更新,应选择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早春新梢生长后,喷1%波尔多液;6—9月,尤其是病果盛期,半月喷1次1%波尔多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05%高锰酸钾;发病前或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稀释液喷洒,可防止病害蔓延。

(2)油茶软腐病。

1)症状。油茶软腐病主要在叶和果实上发病。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病斑,阴雨天气病斑扩展为黄土色大斑,无明显边缘,病斑中叶肉腐烂,最后只剩下表皮,病叶易脱落;后期在病斑上长出一个土黄色圆形纽扣状颗粒。病果受害初期同样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斑,组织腐烂变软,上有土黄色纽扣状颗粒;天气干燥时,病果开裂脱落。

2)发病规律。叶片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4~5月的阴雨天气病害蔓延迅速,6—8月发病严重,10月后逐渐停止。果实在6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严重。气温为13℃、相对湿度在85%以上开始发生病害。油茶林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林间湿度大,有利于软腐病的流行。苗圃地潮湿、排水不良和管理粗放,发病也重。

3)防治措施。过密的油茶林应进行修枝,使林内通风透光;苗圃地应排水良好,并重点做好苗木软腐病的防治工作;发病期间喷施0.8%波尔多液,或喷50%托布津400~600倍稀释液,或喷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

(3)油茶叶肿病。

1)症状。油茶叶肿病为害嫩叶、花梢、花及子房。病叶正面初生淡黄色近圆形水浸状病斑,后呈淡红色,病斑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并下陷,而叶的背面隆起呈球状,病部有一层白色的粉状物。病害有时延及整张叶片,有时局部发病。病部比正常叶片厚1倍以上,多为薄壁组织。子房受害后肿大呈桃状,中空,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色。

2)发病规律。病菌在受病组织中越冬。病害每年发生2次,第一次在春末夏初,第二次在秋末,以春季为主。春季潮湿多雨,林分过密则易于发病。

3)防治措施。及早摘除病叶、病果,减少侵染源;重病区可于每年发新叶时喷0.1%波尔多液或0.05%高锰酸钾溶液。

(4)苗木白绢病。

1)症状。苗木受害后,根部皮层腐烂,导致全株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的根颈表面产生白色菌索,并蔓延至附近的土壤中;后期在病根颈表面或土壤内形成油菜籽似的圆形菌核。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菌核在病株残体、杂草上或土壤中存活,菌核借苗木或水流传播,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蔓延,侵入苗木根颈或根部。高温高湿地区发病严重。易积水的苗圃和衰弱的苗木也易发病。

3)防治措施。林地深耕,挖除病菌及其附近的带菌土,消除侵染源;注意排水,消灭杂草,促进苗木生长旺盛;用石灰消毒土壤,或用0.2%汞水喷洒苗木根颈部;用土菌清液剂、抑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白绢病。

生物防治是经济有效、副作用小的好办法,在生产中应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推广。煤污病多由介壳虫和蚜虫引起的,因此保护和繁育黑缘瓢虫、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等天敌,能抑制介壳虫的繁衍,减轻煤污病的危害。油茶炭疽病可在花期用芽秆菌防治。尺蠖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菌类(如白僵菌、苏云金秆菌)等进行防治。无公害油茶有害生物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保护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油茶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病虫规律,抓住薄弱环节适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

10.果实采收

油茶果实采收时间应严格掌握,不能过早,过早采收,茶果没有成熟,出油率低;采收过迟,茶果势必脱落失散,造成损失。寒露籽系列品种一般在寒露节后3天采收为最好,霜降籽系列品种在霜降节前后1天采收,效果最佳。除了从季节上决定成熟期外,当茶果已经发红或者发黄,果壳微裂,籽壳变黑发亮时,应及时抓紧采收。

11.低产林改造

(1)油茶低产原因分析。

1)长期管理粗放,基本不深翻垦复和施肥,根系生长受阻,影响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因而树势衰弱,产量低下。

2)品种混杂,劣株比例大。改良油茶品种的结构状况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

3)其他乔、灌木的入侵。杂草和乔木入侵后,油茶处于被压和通风透光不良状态,光照减弱,光合效能低,同时林下其他物种争水争肥,养分供应不足,根系大量死亡,树势减弱,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结实少、质量差。

4)病虫为害,树势削弱。病虫为害严重会影响植株生长,削弱生理生化作用,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降低果实产量。

5)林分衰老,自然更新能力差。油茶林中有的树龄过大,有的养分不足,造成早衰。油茶树发育进入衰老阶段,生理机能减弱,代谢水平降低,自然更新能力差,大枝枯死、冠秃,导致花而不实或大量落花落果现象,产量低下。

6)稀密不均,林分结构不合理。现有油茶林稀密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每亩100~200株,有的却低于75株,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也是造成油茶单产低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油茶的最适密度一般为每亩80~120株,郁闭度为0.7~0.8。

(2)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1)调整林相。首先将油茶林地内的非目的树种、杂草、灌木清除,将老、劣、病株挖除,改善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其次进行稀林补植,密林间伐。通过调整,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又使植株之间枝叶不重叠、不拥挤,保持合理的透光度。

2)整形修剪,改良树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油茶整形修剪采取因树修剪、因枝做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及大年轻剪、小年重剪的方法,在每年采果后,剪除病虫枝、枯枝、过密枝、重叠枝、寄生枝、细弱内膛枝、地脚枝、徒长枝和下垂枝等,形成清枝亮脚、通风透光、内外开花、立体效果的圆头形和自然开心形树冠。

3)挖垦复,改善土壤条件。长期荒芜的林地土壤板结,通气保水性能差,一定要深挖。改造开始第1年,环山(沿坡)循等高线带垦深挖1次,宽度100厘米,深度要求20~25厘米,时间在采果后至翌年春梢萌动前。第2~3年夏季各浅锄1次,深度要求10~15厘米。第4年再深挖1次,如此循环往复。不深挖,只浅锄,效果不好,在坡度较大的地方易造成水土流失。坡度25°以上的林地,结合带垦开设竹节沟。在带垦处加设长度50厘米的竹节沟,竹节沟距8米。也可沿水平方向于行间挖宽50厘米、深40厘米的壕沟,沟长视地形而定,壕距视林地、行距而定,在每行或两行间内侧开挖。开壕后,将上方杂草、枝叶和表土填入壕内。

4)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油茶有“抱子怀胎”的特性,一年到头花果不离枝头,必须补充肥源,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因此,油茶必须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油茶生长结实情况,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种类肥料。施肥时,大年以磷肥、钾肥为主,小年增施氮肥或复合肥;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为主。油茶不耐肥,特别是氮肥,过多会导致营养生长旺盛,病虫害严重,结果量下降。

①施肥量:一般每亩施磷肥40~60千克,钾肥10~20千克,或施用复合肥每亩60千克、土杂肥2000千克。第一年在冬末春初施氮肥1千克。

②施肥时间:冬季或早春。

③施肥方法:结合垦复在树冠外围坡上方或两边,开环状沟或0.8~1.0米长的沟施入,沟深20~25厘米、宽30厘米。施肥后,回土压实。

(5)嫁接换种。油茶嫁接换种是改造低产林的主要途径之一。接穗应采自采穗圃或经过鉴定的优良无性系。断砧拉皮接,嫁接时间宜在5—6月,嫁接部位以高1米、直径3厘米的主枝、副主枝为好。改良插皮接,嫁接时间在6月上中旬,嫁接时把树干通直部位锯断,沿断面向木质部纵切一刀,深达木质部。接穗选生长粗壮、叶芽饱满、无病虫害、木质化的当年生春梢,在芽背面斜削一刀,长度与砧木切面相符(1.5~2.0厘米),在长削面的背面削一小斜面,把接穗的长斜面对准砧木切口的皮层插入,用塑料薄膜带包扎,再套袋遮荫。接后注意及时去袋、解绑、整枝、除萌,防风折、防病虫。

6)立体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在油茶林地间种耐阴的经济作物、绿肥、牧草、中草药等,或与养殖相配套,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经营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是综合开发的有效措施。

7)防治病虫害。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在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下,以营种技术措施为基础,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运用综合治理措施,在垦复、间种、施肥时,深埋病虫枝;结合整形修剪,去掉病虫枝,砍除历史病株;采用生物防治,菌类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等;人工防治,可进行人工捕杀,捡集病虫果,集中烧毁;化学防治,针对食叶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钻蛀性害虫等不同害虫,采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且注意轮换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8)引蜂授粉,提高着果率。首先,要保护好野生土蜜蜂,严禁在10—11月土蜂羽化出土时熏烟或喷洒农药。其次,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油茶花期放养蜜蜂,但要补喂酸性药物。

12.采收与加工

(1)油茶的采收。

适时采收加工,与增产增收关系密切。采收过早,会使含油率不高,油质不好。加工不及时或工艺落后,油的损失也很大,且油质下降。适宜的采收时间,一般茶果采收期为9月10日至11月10日,油茶最适在种子已经成熟而果实未开裂之前采收。未完全成熟的油茶种仁含油率只有30~35%,完全成熟的种仁含油率可达40%~60%。茶果最佳的采收期为果实成熟前3天至成熟后7天,采收早了,含量低,含油少;采收晚了,茶果开裂,茶籽落地,既难捡拾,又易发霉变质。

成熟的油茶果实以下几个特征:①果皮上的茸毛自动脱落,光滑明亮;②红色茶果鲜红或红中透黄,黄色茶果橙黄或黄色变褐,青色茶果由深青色变为淡黄或青黄色;③树上少量茶果微裂,易剥开;④种子乌黑有光泽或呈深棕色;⑤剖开种仁为乳黄色。

采摘油茶时,应带竹钩,以利采收高处伸手不及地方的茶果。采收时,动作要轻,不可用敲打、摇树和折枝等方法,注意不要损伤树枝和花苞,否则将严重影响下年的产量。

(2)茶果的处理和茶籽的晾晒。

采收后的茶果应放在室内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堆放5~6天,每堆128~250千克,这样可促进果实后熟和果实开裂。然后将果实摊放在土坪晒场或水泥地晒场(最好在土坪晒场脱粒和晒籽,可提高出油率2%)上,并要经常翻晒。经脱粒、去壳、去杂后的茶籽,应再晒几天,其含水量降到8%以下、安全储存35~40天;若其含水量在8%以下,则可储存60~90天。晒茶籽时,要经常翻动,以利晒匀晒透,要一直晒到用手抓起来摇晃能听到发出清脆的响声为止。

(3)茶籽的储存。

1)榨油茶籽的储存。用于临时储存的茶籽,可用箩筐和麻袋盛装,堆放于干燥、通风的室内,每隔6~7天翻动1次,一般可储存40~50天。储存的茶籽应尽快榨油,以防霉变。茶籽量大,一时又榨不完的,最好用低温仓库储存。入库前,茶籽应预凉1~2天,然后用麻袋等盛装或散堆堆放(散堆堆放应控制高度在1米以内,袋装堆垛要控制在6包的高度以下)。储存期间应控温在15~20℃,注意每隔7~10天开窗通风1次,每隔10~15天翻堆1次,一般可储存150~170天。

2)做种子用的茶籽的储存。①用罗筐等盛装种子,储放于20℃以下干燥、通风的室内,一般在冬季可储存50~60天。②将种子和含水量在5%的湿沙按体积1:1混合均匀,平铺于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内,种子和沙的铺摊厚度不可超过20厘米,然后每隔15~20天淋水1次,可储存约120天。③对中量储存且要求质量高的良种,可将未开裂的鲜果装筐和装入微透薄膜等小容器中,每个容器装果2.5千克,储放于20℃以下的干燥、通风处,可储存约120天。④用编织袋和麻袋等盛装种子,储存于5~6℃干燥,通风的低温冷库中,可储存约1年。

(4)油茶的加工。

采回的果实堆放5~7天(堆放厚度一般为1.0~1.5米),日晒脱粒,清除杂物,进仓待榨。榨油时间应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雨水,以免因温湿度升高,油脂转化为糖类及其他物质,或因含水量过多,茶籽霉腐变质,降低油的质量。茶籽油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的方式,从油茶籽中榨取山茶油,是一种传统的提取工艺;浸出法则是用物理化学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茶籽中抽提出山茶油。现在很多企业普遍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互补的做法,即将油茶籽经过压榨获得“压榨原茶油”后,油饼内残存的茶油,再用浸出法充分地抽提出来,获得“浸出原茶油”。

(5)从原茶油到成品茶油。

不管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原茶油,都还不能直接食用。原茶油中含有多种杂质,榨取或浸出过程中产生的有些杂质对人体极为有害。原茶油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即精炼),去除杂质,才能成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一个完整的从原茶油到成品茶油的加工过程,一般包含脱胶、脱酸、水洗、脱色、脱臭、脱蜡等过程。也就是说,压榨和浸出只是制取原茶油的工艺过程,而要使原茶油变成成品茶油,都必须再经过一个物理化学过程的精炼。

油茶籽油的溶剂萃取法的工艺步骤:第一,剥去种皮,粉碎后用乙醚、石油醚浸提24小时,过滤后回收溶剂得种子油。第二,压榨提取。四川一般为带壳压榨。壳的含油量低,带壳压榨会吸附走部分油分,影响出油率;籽壳质粗坚硬,造成机件磨损,耗用较大的动力。其工艺如下。

1)焙房烘干。烘去种子的一部分水分,以利脱壳。若茶籽水分含量约15%时,可不经过焙烘。

2)清理。种用风选、筛选、磁选,除去杂质。

3)脱壳。采用剥壳机、风机、茶壳分离器等,或采用旧式木风车,使壳仁通过风车分离,脱掉种壳。

4)压扁。分离后的茶仁经压扁机压扁,压扁后的茶仁呈龟裂状,大大增加了茶仁的内外表面积,便于吸收热量与调节水分,同时压扁能把大小不同的茶仁都压成0.3~0.5厘米厚,这样在炒料过程中可减少生熟不一的现象。

5)蒸炒。蒸炒一般在平底炒锅中进行,待料胚露出油光,手摸发烫,温度在115~125℃,水分含量为3%时,即可入榨,蒸炒是整个工艺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工序,蒸炒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出油率,务必重视。

6)压榨。采用95型榨油机(转速为40~42转/分)进行压榨较适宜。

7)过滤。过滤一般使用307型、635型等板框式滤油机进行,滤出的茶籽油澄清透明,得到的油为毛茶籽油。

8)毛油处理。毛油水分含量较高,色泽和气味都不够正常,精炼后才能达到食用的要求。精炼一般用碱炼法,碱炼法能去酸,去杂质,去部分色素和气味。其精炼工艺过程如下:毛茶籽油→加碱中和→升温→静置沉淀→净油→水洗→干燥→味过滤→精油→皂脚→加热盐析→撇油→皂脚。其操作条件如下。

①备料:毛油加入中和锅后搅拌均匀,计量,测定酸价,并计算下碱量,调整油的初温,一般为30℃,夏天的下碱温度就是当时的油温。

②加碱中和:碱液浓度一般为12~18波美度,一般10个酸价以下的为12~14波美度,10个酸价以上的为16~18波美度。喷淋碱液时要求在约10分钟加完。快速搅拌,搅拌速度为60~70转/分。

③升温:升温速度以每分钟升高1℃为宜。温度升到50℃时,如果油皂明显分离,皂粒由细变粗,即停止升温,到达终温。面上有油路,皂脚迅速下沉,即可静置沉淀。

④静置沉淀:沉淀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⑤水洗:水洗时,油温为85℃,盐水或清水的温度为90℃以上,盐水浓度为4%。水洗一般2~3次,要求放出水洗最后一次的废水干净澄清,则水洗完毕。

⑥干燥:在开口锅中加温干燥,当温度升到100℃时,进行回油,让其水分挥发。同时,间断地用压缩空气鼓风,待温度升到118~120℃时,停止升温,保温1小时,使水分尽量挥发。如果用真空干燥,那么当真空度达到670毫米汞柱高,温度105℃时,玻璃视镜上无水珠,则干燥完毕。

⑦过滤:油干燥完后进行冷却,冷却时间冬天1小时,夏天2小时。当温度降至80℃时,进行压滤,滤得的油为精油。

(6)皂素提取。

油茶饼中含有14%的油茶皂角甙,简称为皂甙。皂甙对冷血动物有剧毒,温血动物口服毒性很小,但辛辣而味苦,刺激性大,畜不肯进食。此类皂素提取后,可作为畜禽饲料。皂甙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药源。从茶饼中提取的皂素,可采取水萃取和溶剂萃取2种方法。例如,水萃取工艺为:茶饼→粉碎→加水浸泡→分离过滤→残渣→滤液→澄清→浓缩→干燥→粉碎→皂素

溶剂萃取工艺为乙醇、甲醇提取→残渣→脱溶剂→菜饼→粉碎→萃取→提取液→脱溶剂→粗皂素→精制→浓缩→皂素。水萃取法生产简单,但浓缩时所耗能源多,得率低,且残渣中的糖类、蛋白质损失相当多。溶剂提取率高,能源消耗少,但设备复杂,甲醇萃取如设备密闭不好,对人体有毒害。通过这样的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健康美味的茶籽油。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