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1咖啡品种介绍
基瓦利亚(Chevalier,1947)将咖啡属分为4个组共66个种。其中,真咖啡组有24个种,马斯加咖啡组有18个种,帕拉咖啡组有13个种,阿哥咖啡组有11个种。咖啡属的染色体基数x=11,除阿拉伯种为2n=44属于异源四倍体外,其余的都是2n=22。目前,人们研究最多,已经人工驯化而大面积栽培的仅限于真咖啡组的小粒种(阿拉伯种)和中粒种(甘佛拉种,也称罗巴斯塔),而大粒种和迪瓦利种仅有少数国家少量栽培。
1.大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大粒种咖啡又称利比里亚种,原产于非洲利比里亚,分布于利比里亚、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适宜在低海拔、高温高湿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生长。
(2)植物学特征。大粒种咖啡为常绿乔木,植株高大,高10米,主枝与主干成锐角斜向上方生长,枝条粗硬,枝干木栓化最快。叶片大,呈椭圆或长椭圆形,革质厚硬而有光泽,叶缘波纹极小,叶脉稀。枝条结果少,一般3~6个,果实大,着生稀疏。长圆形,成熟时朱红色,果皮及果肉硬而厚,种子外壳厚而硬。主根深,较耐旱,抗风,耐光,成龄树不用荫蔽,抗寒力中等,最易感染叶锈病。产品味浓烈而较苦,刺激性强,饮用品质差,但可与其他咖啡混合加工,提高饮用品质。
(3)遗传特性。大粒种咖啡的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异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大。
(4)主要栽培品种。大粒种咖啡因品质较差,故栽培品种也较少,主要品种有埃塞尔种,1905年在非洲刚果的查理河发现,故又称为查理种,目前多作品种资源保存种植。
2.中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中粒种咖啡又称甘佛拉种和罗巴斯塔种,原产于非洲刚果热带雨林区,栽培面积仅次于小粒种,分布于南北纬10°间的低海拔(900米)地区。其主要产区为东南亚各国、印度及非洲中部和东部,中国主要在海南省栽培。
(2)植物学特征。此种为常绿小乔木,植株中等,株高5~8米,主干粗壮,枝干木栓化较迟,分枝细长而柔软,结实后下垂。叶片长而大,呈椭圆形,叶脉密,叶片有光泽,先端尖。枝条结果多,单节结果25~30个。果实形状因类型不同而异,成熟时紫红色、深红色,果皮、果肉及种皮均较薄,种皮与果皮不易分离。不耐强光,需要荫蔽,根浅,不耐旱,需要较高的温度,抗寒力最弱,但抗锈病力最强,较少受天牛为害,产量较高。产品饮用味浓而香,刺激性强。
(3)遗传特性。中粒种咖啡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异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大,故对优良品种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建立无性系。
(4)主要栽培品种。本种主要的栽培品种有Quillon、乌干达种(Uganda)以及近年来由科迪瓦选育出的10个中粒种无性系(分别为107、126、182、197、461、477、503、505、149和400。其中149和400较耐旱)。
a3.小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小粒种咖啡又称为阿拉伯种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和苏丹东南部海拔1000~2000米地区,经人工引种栽培后,已遍布全世界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栽培种,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世界咖啡栽培总面积的80%及总产量82%以上,分布于北纬28°至南纬38°间的高海拔(1300~1900米)地区。其主要产区是拉丁美洲,其中以巴西最多,其次是哥伦比亚,东、西非洲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中国云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区先后引种栽培成功。中国除海南外,以栽培小粒种咖啡为主,云南栽培的咖啡亦为小粒种。
(2)植物学特征。小粒种咖啡为常绿灌木,植株较矮小,高4~5米,分枝细长(0.7~0.9米)。叶片小而尖,呈长椭圆形,较硬,叶面革质,叶缘波纹细而明显。顶芽嫩叶绿色或古铜色。单节结果数一般为12~20个,多者25个以上。枝条结果节较多时,果实较小,果肉较甜,种皮较厚,易与种子分离。种子较轻,每千克干豆4000~5000粒,但不同种植区每千克干豆数不同。较耐寒,耐旱,一般品种易感叶锈病和受天牛为害。产品气味香醇,饮用品质佳。
(3)遗传特性。小粒咖啡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异源四倍体,4n=44,自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小,但约有5%的自然变异率,有紫叶型、柳叶型、厚叶型和高秆型等多种类型。由于实生后代遗传性状较稳定,故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4)主要栽培品种。小粒种咖啡变异类型丰富,经人工选育后,从中选育出以下具有栽培价值的变种或品种。
①铁毕卡变种: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东南部,西半球栽培较广。该变种结果多,浆果大,成熟早,产量高,植株较健壮,成龄树形圆锥形,嫩叶或茎尖古铜色,叶片较狭窄,不耐强光照,易发生枯枝病。该品种咖啡品质较好,但易感咖啡叶锈病。
②波邦变种:原产于布隆迪,是阿拉伯种咖啡中栽培较多的另一个变种。该变种分枝节间密,结果多,产量高,浆果小,成熟晚,嫩叶淡绿色,耐光,适于高海拔无荫蔽的环境。该品种在巴西表现高产,故已逐渐取代了铁毕卡。该品种咖啡品质较好,但易感咖啡叶锈病。
③卡杜拉变种:波邦变种的一个单基因突变种,起源于巴西,是一个高产品种。该品种植株树型较矮,无须荫蔽,但需要肥沃的土地和细致的修剪,抗病力差。
④蒙多诺沃栽培种:起源于巴西,是由波邦与铁毕卡的高产品系天然杂交后代中选出的高产品种,产量比波邦与铁毕卡都高,但果实较小,且往往有不饱满或不稔实的现象。
⑤肯特种:原产于印度,是1911年由肯特(L. D. Kent)在自己的咖啡园中发现并培育出来的高产品种,生势旺盛,对锈病和绿蚧壳虫有抗性,在印度广泛栽培。
⑥卡杜拉:巴西选育的波邦变种,不抗锈病,矮生高产,产量比铁毕卡高。该品种曾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面积种植,目前新种植区较少。
⑦Catimor系列品种:为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用Hibrido de timor与Caturra杂交,经多次回交选育而成,有T系列、P系列、红卡和绿卡等系列品种,目前以其优良世代(F5和F6)性状稳定,俗称Catimor7963。其具有矮秆、高产、抗锈病的特点,是目前广泛栽培的优良品种,已成为云南省主栽品种,也是农业农村部“十一五”主推品种。
⑧瑰夏:属铁毕卡家族的衍生品种,1931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Geisha输出,在很多种植国家都默默无闻。20世纪60年代移植巴拿马,到2005年才开始在杯测赛中频频胜出。瑰夏是如今最火爆的咖啡品种之一,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一个变种。人们首次在瑰夏(或阿比西尼亚)发现了该咖啡品种,由于产量较低,咖啡豆极为珍贵。其中,巴拿马的La Hacienda Esmeralda种植园以出产世界上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瑰夏咖啡而著称,他们的瑰夏带有极为独特的佛手柑、茉莉花和桃子香味。瑰夏香气佳,余韵甜且干净,带有明亮的果实酸味,口感非常柔顺,特征可与衣索比亚水洗豆相似。
⑨黄色波邦:巴西圣保罗州特有的波邦变种,成熟后咖啡果子呈橙黄色。波邦源于铁毕卡的自然变异,是除了铁毕卡之外的另一个古老品种。它高品质、中等产量,与父本铁毕卡类似。波邦抵抗叶锈病能力弱,由于甜度高,也是咖啡蛀食性害虫喜爱的食物。它在巴西种植率最高,在布隆迪和卢旺达也有分布。波邦果实短小、圆润,果肉和种子密度高,品尝起来通常甜度高,酸度明亮。波邦分为黄波邦和红波邦品种,近年还可以在市面上买到粉红波邦品种的生豆。
5.1.2.2适种区域
温度和降雨量是限制咖啡生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多年的引种试验,得出的适宜区域的气候条件如表5-2所示。
表5-2咖啡生态适宜区划分指标
指标区类 | 小粒种咖啡 | 中粒种咖啡 | ||||
最低温≤-1℃出现率(%)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雨量 (毫米) | 最低温≤-1℃出现率(%)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雨量 (毫米) | |
最适宜区 | 0.0~3.3 | 19.1~22.0 | 1200~1800 | 0.0~3.3 | 23.1~25.0 | ﹥800 |
适宜区 | 0.0~3.3 | 22.1~25.0 | 1200~1800 | 0.0~3.3 | 23.1~25.0 | ﹥800 |
次适宜区 | 3.4~6.6 | 17.1~19.0 | 800~1200 | 3.4~6.6 | 21.1~23.0 | 1300~1800 |
不适宜区 | ﹥6.6 | ﹤17.0 | ﹤800 | ﹥6.7 | ﹤21.0 | ﹤800 |
云南省的宁洱、思茅、澜沧、景谷、墨江、孟连、隆阳、龙陵、昌宁、潞西、瑞丽、勐腊、勐海、景洪、耿马、沧源、镇康、双江、临沧、永德、盈江、陇川、镇沅和江城等县区市,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咖啡种植的优势产区。此外,河口、麻栗坡、马关、宾川和元谋等县区市也有咖啡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