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3.18.49茶树菇

3.18.49.1基本概述

茶树菇又名茶薪菇、杨树菇、柳松茸、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推广栽培的一种食用菌,主产区包括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贵州省、湖南省等。茶树菇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3~10厘米,表面平滑,初期为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为白色,有纤维状条纹。成熟期菌盖变硬,菌柄附膜质黏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近几年,茶树菇栽培生产在云南省发展较快,是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错季栽培的特色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效益较好。茶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健康食品。茶树菇盖肥柄脆,鲜食清脆爽口,味道鲜美;干茶树菇清香浓郁,风味独特,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菇菌之一,干锅茶树菇更是风靡全国。茶树菇性平、甘温、益气开胃,老少皆宜。经常食用具有抗衰老、补肾滋阴、健脾胃、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

3.18.49.2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1.菇房设施

(1)栽培场地的选择。

栽培场地应具备下列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地势较高、水源充足、排水方便、有电源,远离垃圾堆、禽畜养殖场以及油漆厂、化工厂、农药厂等易污染的区域。

(2)菇房结构与建造。

可利用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成菇房,有条件的也可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和通风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水泥抹光或用石灰粉刷,以便消毒。另外,也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挖1.5~2.0米深的半地下式菇房。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在菇房内设置床架,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墙,床架之间留约66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66厘米,最下层离地面33厘米,最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铺上木条或其他代用料。室外栽培场所包括塑料菇棚和温室大棚等。利用大棚栽培食用菌,能够更好的调控环境条件。通过揭开与盖上覆在大棚上的薄膜和草帘等覆盖物,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节省能源,又能保温保湿,使大棚内昼夜温差大,光线和氧气充足,调控好这些环境条件,将有利于茶树菇的生长发育。

2.菌袋制作

(1)生产季节。

茶树菇可分春秋两季栽培。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安排栽培季节。实践证明,在云南省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优势,只要利用好栽培设施,就可以实现茶树菇的周年栽培。

(2)培养料配方。

茶树菇以木屑、甘蔗渣、棉籽壳、废棉等作为碳源培养料,同时辅以米糠、黄豆粉等为氮源。可选择的配方有以下几种(含水量为65%左右):①甘蔗渣34%,废棉34%,米糠27%,黄豆粉2%,石膏粉1.6%,石灰0.5%,糖0.5%,磷酸二氢钾0.4%。②甘蔗渣34%,木屑34%,米糠27%,黄豆粉2%,石膏粉1.6%,石灰0.5%,糖0.5%,硫酸镁0.4%。③甘蔗渣68%,细米糠27%,黄豆粉2%,石膏粉1.5%,石灰1%,红糖0.2%,磷酸二氢钾0.3%。④棉籽壳37.5%,锯木屑30%,麦麸18%,玉米粉8%,茶籽饼粉4%,红糖0.6%,石膏粉1.5%,磷酸二氢钾0.4%。⑤棉籽壳82%,麦麸16%,石灰2%。⑥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1%,石灰0.5%,蔗糖0.5%。⑦杂木屑72%,麦麸25%,石膏1%,蔗糖1%,过磷酸钙0.5%,石灰0.5%。⑧玉米芯37%,杂木屑38%,麦麸23%,石膏1%,过磷酸钙0.5%,石灰0.5%。⑨玉米芯60%,棉籽壳10%,杂木屑10%,麦麸12%,玉米粉6%,石膏1%,蔗糖0.5%,磷酸二氢钾0.4%,硫酸镁0.1%。

(3)培养料配制。

选择配方,按配方比例先称取主料,平铺在地面上,再将辅料充分混合后,均匀地撒在主料上。主料使用玉米芯时,须将玉米芯在水中浸泡3小时以上,或加水拌湿后堆积一夜。用铁锨拌匀培养料,或用拌料机拌料,加水量按料水比1:1.2~1:1.3的比例加入清洁的井水或自来水,拌匀的培养料要干湿均匀,含水量65%左右,用手捏能成团、指缝有水分渗出但不下滴为宜。

(4)装袋。

袋栽主要采用(14~17)厘米×(34~38)厘米×0.005厘米的聚丙烯或者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进行栽培。聚丙烯塑料袋耐高温、透明度高,但韧性差,易破碎。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较不耐高温,但韧性好,装袋效果好。装袋方法有手工装袋和机械装袋两种。手工装料的方法是将塑料袋张开成筒状,抓取培养料放入袋内,边装边用手压实,使料袋上下松紧一致。装料至袋高的1/2~2/3时封口,采取什么方法封口取决于灭菌后接种的方法,用绳直接扎口适用于打穴接种,用塑料套环或无棉盖体封口的适用于解口接种法。当天装的料袋一定要当天灭菌。

(5)培养料灭菌。

料袋的合理摆放是能否灭菌彻底的关键步骤之一。现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将茶树菇料袋装入编织袋,每个编织袋装40~50个料袋,然后上灶。叠包时采用一行接一行,自上而下垂直重叠排放,前后叠之间要留有空间,使气流上下畅通。叠好包后,罩紧薄膜,外加帆布,用绳索扎紧,以防加温时蒸汽将帆布等冲飞。帆布罩好后立即烧旺火,使温度在5小时内上升到100℃,然后保持100℃16~20小时。如果在灭菌灶的中心部位放置一个温度探头,则在灭菌灶的外部就能观察到灭菌灶中心部位的温度。一般而言,灭菌灶中心部位的温度上升得最慢,通过温度计能够准确得知灭菌灶内部的温度,待中心温度上升到100℃,再保持约12个小时即可达到彻底灭菌。

(6)接种。

灭菌结束后,取出料袋放在洁净的冷却室、接种室或接种罩内冷却,当料袋中心温度降至30℃以下时接种。最好选用瓶装菌种作为茶树菇的栽培种,也可选用袋装菌种。用75%酒精,0.1%~0.2%高锰酸钾水溶液或0.25%新洁尔灭擦洗菌种瓶表面进行表面消毒;在酒精灯上灼烧接种工具,去掉茶树菇栽培种的表层老菌丝,打开培养料袋口,钩取出菌种放入料袋内并压实,封口。也可在料袋侧面打一个接种穴,穴口直径约1.5厘米,深约2厘米,将菌种接入穴内后,用胶布贴封穴口,或在外面套上一个塑料袋,与香菇的打穴接种方法相似。大批量接种时几个人分工配合,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每瓶菌种接20~25袋,菌袋置于阴凉、清洁、通风的培养室培养。

3.培养发菌

(1)培养场所。

茶树菇菌袋培养的场所要求温度在23~28℃,通风、避光、干燥。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可以在同一个大棚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内发菌,在菇棚内出菇。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大棚内发菌,都要在进菌袋前10天左右将发菌场所打扫干净,并进行消毒,杀灭病原杂菌和害虫。

(2)菌袋堆码方式及方法。

菌袋可以放在床架上发菌,也可以码放在砖柱框架上立体发菌,直接在地面上码放菌袋发菌也是常用的方法。根据发菌场所的温度来确定菌袋码放层数,温度低时,堆放8~10层;温度高时,可堆放4~5层。如果将菌袋装在塑料筐内发菌,塑料筐可堆得较高;对于较短不易码放的菌袋,可在大棚内散放发菌。发菌期间将室温控制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保持黑暗。随着菌丝的生长,菌袋会发热,为防止高温烧菌,这时应将室温调低一点,或者降低菌袋码放层数,以利散热。发菌期间要定期进行翻堆,将菌袋内外、上下对调,促进发菌均匀一致,同时检查菌袋污染情况。所有污染的菌袋,都必须清理出培养场所,污染严重的菌袋,要深埋或灭菌后再处理,对于轻微污染的菌袋,可移至远离培养室的地方低温发菌。在上述适宜条件下,培养40~50天,菌丝逐步长满菌袋。当菌袋富有弹性,培养料表面菌丝稍转色,则表明菌丝的营养生长阶段结束,即将转入生殖生长阶段。此时要将菌袋移入出菇场所,进行出菇管理。发菌和出菇在同一个大棚内进行,要将发菌阶段的管理改为出菇阶段的管理。

4.出菇管理

(1)栽培场所。

要求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有饮用水源。栽培场地周边5000米内无化学污染源;100米内无集市、水泥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等扬尘源;50米内无禽畜舍、垃圾场和死水水塘等为害食用菌的病虫源滋生地;距离公路主干线200米以上。栽培场地可以是出菇房、温室大棚、塑料大棚和小拱棚等,使用前要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然后进行灭虫和消毒,并在地面撒一薄层石灰粉。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在同一个大棚内进行,能显著降低搬运菌袋的劳动强度,但要特别注意和加强栽培场地的灭虫和消毒处理。

(2)室内床架立式栽培。

1)在室内或大棚内搭建床架,一般5~6层为宜。菌袋竖立摆放,每平方米床架摆放60~80个。当菌袋发满并富有弹性,菌袋口出现黄褐色的色斑,菇棚内的温度在12~27℃时,可逐步打开袋口,保持菇棚内温度为22~24℃,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促使袋口的菌丝迅速转色,形成原基后将袋口薄膜翻卷1~2厘米。

2)干湿差的刺激是催蕾时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当开袋后袋口的菌丝迅速转色时,通常需要向菌袋内灌水以增加菌袋含水量,浸泡12~24个小时之后空去多余水分,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几天后原基就能大量形成。除了干湿差的刺激外,还要制造温差和光差,即高温与低温交替和散射光照与黑暗交替处理。茶树菇为恒温结实型菌类,不需温差刺激原基也能正常分化,但实际生产中,5~10℃的温差刺激能促进形成原基。若遇高温和干燥天气,要通过向出菇棚内外喷水等措施进行降温并增湿,以防分化的原基萎缩死亡。

3)出菇管理时要注意通风换气,同时要保证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5%~95%,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0~26℃,外界气温高时在早晨和夜间多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在适宜条件下,茶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较快。

4)达到采收标准时要适时采收,采收太晚,质量下降,也容易发生病虫害。第一潮菇采收后,要立即清理残留在菌袋上的菇脚,停止喷水3~5天,加强通风,使菌丝积累养分,以便第二潮菇生长。当菌袋内采菇留下的凹陷处菌丝发白时,再进行正常的出菇管理。采收两潮菇后视菌袋的重量适当补水。

5)有些地方采用割袋开口法,即在菌袋富有弹性,袋口出现黄褐色的色斑时,对菌袋进行消毒,再用锋利小刀沿扎口绳将袋口部分割掉。割袋开口要掌握好开口时期,割袋过早,菌丝还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会影响茶树菇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割袋过晚,黄水太多,易导致杂菌感染,或因菌袋形成的菌皮太厚,菇蕾不易分化,影响产量。

(3)卧式菌墙袋栽。

在室内或大棚内卧式菌墙袋栽法就是将生理成熟的栽培袋横排卧式立体堆叠出菇。要求排放菌袋的地方要高于地面10厘米以上,以免下部子实体被地面杂物污染。根据不同的温度条件,一般堆高不应超过10层。有条件的也可采取床架式分层码放方式,可有效利用空间。但是每层床架不应超过3层菌袋。以免造成中间料温升高影响产量和质量。也不可盲目超量密集排放,以免造成室内通风不好,氧气不足,或者温度居高不下,导致生理性病害和其他病虫害发生。菌墙排好后即可将菌袋扎口绳或套环去掉,并拉直袋口进入催蕾管理,管理方法与室内床架式栽培相似。此法节省空间,菇棚(房)利用率高,节约成本,但畸形菇较多。

卧式菌墙袋栽与室内床架立式栽培的出菇管理方法基本一致,首先是进行转色催蕾。影响菌袋转色和原基形成的因素很多。不同的菌种品系,培养料的碳氮比,菌丝壮弱,菌龄长短,温度,湿度和空气等,都能影响其转色催蕾。进入转色催蕾阶段后,一般通过灌水增加干湿差、同时增加温差和散射光。在适宜的条件下料面颜色会随之发生变化,初时有黄水,继而变褐色。随着菌丝体褐化过程的延长和菌丝体颜色的加深,袋口周围表面的菌丝会形成一层棕褐色菌皮,这可以防止菌袋水分蒸发,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保护菌袋不受杂菌污染和形成原基,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期间,早晚应喷水保湿,提高空气湿度到95%左右。温度控制在18~24℃左右。

茶树菇属喜光性菌类,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光线能刺激原基形成。在原基分化阶段,要提供一定量的散射光,光线保持二阳八阴即可。原基形成后增加氧气需求量,此时应根据菇棚内的空气情况,及时通风换气。一般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原基大量发生。当菌袋表面形成原基后要适当减少喷水量,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5%~90%左右。如果菇蕾太密,还要进行疏蕾,一般保持每袋10~20朵为宜。子实体生长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茶树菇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2~28℃,其中在16~20℃时,子实体发育朵大,菇肉厚,品质优良。气温低于10℃时,子实体无法形成。12~16℃时,子实体生长缓慢,结实,但病害少成品率高。原基进入生长阶段后,需氧量增加,这时要适当的增加通风量,可早、中、晚各通风一次,每次1小时。如果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太高会造成生理性病害,导致形成畸形菇,影响商品质量。这期间要根据子实体生长状况、天气变化、气温情况灵活掌握通风换气时间。低温季节少通风,利用中午多通风;高温季节多通风,通常早晚通风。雨天多通风,风天少通或不通风。高温和通风量过大也会导致形成早开伞,短柄,肉薄的次品菇。

在光照管理方面要注意的是,茶树菇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可获得菌盖小,菌柄长的优质商品菇。为了使子实体发育整齐、数量多,在进入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就需要提供一定的散射光,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不宜强光照射,也不宜低于100勒克斯。子实体生长旺盛期要保证菇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以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可采取少喷勤喷空间喷雾和地下灌水的方式来控制棚内的湿度。尽量避免向子实体上直接喷水,尤其幼菇期更要注意。以免造成病害或死菇。子实体长至1~3厘米高时,停止喷水1~2天,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

其次还要保持出菇场地的清洁卫生,菇房或室外荫棚等栽培场所要认真灭菌杀虫。高温季节门窗和通风口要用防虫网封闭,以防虫害发生。总之出菇期间协调好菇棚内的温、湿、光、气四大气象因子,就为茶树菇的高产优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子实体原基一般经过10天左右长到八成熟(即菌膜未开)时为采收期。采收时要将整袋的大小菇全部采下,并清除袋内的小菇和死菇。第一潮或第二潮菇收完后,视菌袋失水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水,需要补水时可向袋中加水,浸6~8小时后,倒掉多余的积水,增加湿度到90%~95%,如此反复,可采收4~6潮菇。

覆土栽培茶树菇的出菇场所的郁闭度应大一些,覆盖物要求较厚密。出菇管理主要以控制棚内的温度、通风以及覆土的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为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茶树菇适宜的出菇温度12~28℃,在此范围内如果能够形成温差刺激,将有利于原基的形成。使出菇整齐,潮次明显。在湿度控制方面,如菌袋偏干,覆土后要及时灌1~2次大水,然后经常保持覆土层的潮湿即可。喷水要少量多次,以免畦内积水太多,引起病害。出菇期间要通过将畦两头的覆盖物掀开,或者将两边的覆盖物抬高的方式来进行通风换气。出菇的管理方法与室内床架立式栽培和卧式菌墙袋栽基本一致。

适时采收茶树菇很重要,色泽鲜艳,菌盖厚菌柄粗,香味浓郁,商品价值高。过期采收肉薄易碎,柄细长,重量轻,商品价值低。采集鲜菇宜轻取轻放,剪去菌柄基部,分成单个菇体,可以按照菇体大小和开伞率程度进行分级,也可以不分级按统货保鲜应市。采收下的鲜菇如不能尽快售出,要进行保鲜或加工处理,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晒干或烘干,可在阳光下晾晒半天后再烘干。烘干时温度先保持在40℃左右,排湿后增加到60℃,整个烘干过程需12~24小时。

5.病虫害防治

在茶树菇制种和栽培过程中,经常受到杂菌和害虫的为害,随着食用菌周年生产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由于病虫为害造成的减产可达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已成为食用菌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种菇积极性。

(1)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竞争性杂菌,简称杂菌,其特点是污染培养基质,在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并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导致菌丝培养失败和栽培减产,甚至绝收。因此,生产上防止杂菌污染极为重要。

(2)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

1)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源清洁、远离禽畜舍等污染源的场所作菌种场和栽培场地。

2)把好培养基和栽培袋的制作关。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培养料,用前暴晒2~3天;含水量要适宜,料要拌匀;当天配料要当天分装灭菌。

3)培养基质灭菌要彻底。要保证灭菌的压力和时间;装量不能太满,容器之间要有缝隙;高压灭菌时排放冷空气要完全。

4)严格检查菌种质量,适当加大菌种量。选用无病虫害、生活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

5)接种场所消毒要彻底,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灭完菌的料瓶(袋)应直接进入洁净的冷却室或接种室;接种动作要迅速准确,防止杂菌侵入。

6)搞好培养室和出菇室的环境卫生,改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使用培养室和出菇室前要严格消毒,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通风换气,严防高温高湿。

7)定期检查,发现污染及时处理。污染的菌种和菌袋要立即销毁。对污染轻的栽培袋可用浓石灰水、75%的酒精或0.1%多菌灵等抑菌剂或杀菌剂擦洗或注射污染处,并置低温处隔离培养,以控制杂菌蔓延。畦栽时若发生污染,可先挖去患病部位,然后进行药剂处理。如果栽培袋杂菌发生严重,可将其运至远处深埋或烧毁,切忌到处乱扔或未经处理就脱袋摊晒。

(3)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1)菌丝徒长。菌丝持续生长,密集成团,结成菌块或白色菌皮,难以形成子实体。①主要原因。栽培管理不当,如出菇室高温、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均不利于子实体分化,引起菌丝徒长。或者培养料含氮量偏高,菌丝营养生长过度,不能扭结出菇。②防治方法。选择适宜配方,培养料不应过熟、过湿;栽培过程中要加强菇棚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适当降温降湿,以抑制菌丝生长,促进子实体形成;划破或挑去菌皮,喷重水并加大通风以抑制菌丝生长,促进原基形成。

2)菌丝萎缩。栽培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菌丝、菇蕾、甚至子实体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变干,最后死亡的现象。①主要原因。一是培养料配制不当,造成营养缺乏或营养不合理;二是培养料湿度过大,引起缺氧,或培养料湿度过小;三是高温烧菌引起菌丝萎缩;四是虫害,当虫口密度大时,会造成严重为害,使菌丝萎缩死亡。②防治方法。选用长势旺盛的菌种;严格配制培养料,对覆土进行消毒;合理调节培养料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发菌过程中,要严防堆内高温。

3)子实体畸形。在茶树菇等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子实体形状不规则,如柄长盖小,子实体歪斜,或原基分化不好,形成菜花状、珊瑚状或鹿角状的畸形子实体。①主要原因。出菇室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不足,温度偏高;覆土颗粒太大,出菇部位低;机械损伤或农药中毒等均能导致子实体畸形。②防治方法。针对上述原因,创造子实体形成和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4)死菇。指在无病虫害情况下,子实体变黄、萎缩、停止生长,最后死亡的现象。①主要原因。出菇过密,营养或水分不足;出菇室持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氧气不足;覆土层缺水,幼菇无法生长;采菇或其它管理时操作不慎,造成机械损伤;或者农药使用不当,产生药害等均可引起子实体死亡。②防治方法。根据上述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正确使用农药等。

(4)主要虫害。

在茶树菇生产以及干品贮藏过程中都会发生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子实体品质。有效防治各种害虫是保证茶树菇等食用菌栽培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1)为害食用菌的害虫主要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等,主要包括菇蚊、菇蝇、跳虫、菇螨等。

2)虫害防治措施。①搞好出菇室内外环境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及时清除废料,以减少下季虫源;出菇室使用前要彻底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间可用敌敌畏1.5千克,或用硫磺(5克/立方米)多点烟熏,密闭2天后再用。②灯光诱杀。利用眼菌蚊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味性,在菇房安装黑光灯或白炽灯,灯下置一盆废菇液,盆内加入几滴敌敌畏或松节油,诱集并杀死成虫。③人工捕捉。初发时,可进行人工捕捉,集中杀灭。④药剂防治。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出菇前有菌蛆大量发生时,可用喷有敌敌畏800倍液的报纸覆盖培养料进行熏蒸,24小时后揭除;出菇后有菌蛆为害时,用药一定要小心,可喷0.1%鱼藤精或除虫菊150~200倍液等低毒农药,此外还应加强通风,调节棚内温湿度来恶化害虫生存环境,达到防治目的;在采完一潮菇后,可用0.6%的敌敌畏,或0.1%鱼藤精,或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喷洒菇房四壁、棚顶、地面和床架杀虫。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