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霍冬梅:《云南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动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3]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2017年苦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第4期。

[4]杨昌武:《芸豆栽培技术实施规程》,《云南农业科技》2007年第2期。

[5]刘伟莉、李季花、何玉琼:《芸豆-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云南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

[6]陶守林、李维群、李求文等:《高山芸豆基本特性及开发前景》,《中国种业》2005年第1期。

[7]董云松、张国建、罗延青等:《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不育系杂交种云油杂12号的选育及其特性》,《种子》2016年第9期。

[8]吴建设、钟淮钦:《观赏向日葵景观营造种植技术》,《福建农业科技》2016年第9期。

[9]杨克军、李钟学编:《作物栽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钱建宁、赵振玲:《杂交油葵的利用及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学通报》2000年第3期。

[11]薛珠政:《春早熟茄子双膜覆盖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1期。

[12]黄海武、姚永波:《茄子高产栽培技术》,《吉林农业》2017年第23期。

[13]晏国英、宋玉霞编:《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14]任建民、曹源、张翔等:《温室黄瓜栽培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治措施》,《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年第6期。

[15]江凌云、周永旺:《黄瓜化瓜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上海蔬菜》2008年第4期。

[16]张德纯:《蕉芋》,《中国蔬菜》2015年第10期。

[17]周明强、欧珍贵、刘凡值等:《12个饲用芭蕉芋品种(材料)比较试验》《热带作物学报》2016年第9期。

[18]巫绵继:《蕉芋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0期。

[19]欧珍贵、周正邦、周明强:《芭蕉芋的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3期。

[20]欧珍贵、杨龙、罗春芳等:《贵州芭蕉芋生态生产技术》,《农技服务》2019年第1期。

[21]刘恒:《蕉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第8期。

[22]龙荣华,李卫芬,周萍兰:《南瓜的一个变异新奇特类型》,《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11期。

[23]孙桂军:《桦南特大白瓜籽丰产技术》,《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第4期。

[24]廖华俊编:《优质南瓜亩创3000元关键技术》,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

[25]胡启山:《南瓜高产施肥经验谈》,《蔬菜》2010年第5期。

[26]沈雪根、胡惠根、杨秋平等:《佛手瓜特征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上海农业科技》2011年第5期。

[27]何永梅、尹志明:《佛手瓜育苗技术五法》,《四川农业科技》2011第3期。

[28]李开新:《佛手瓜的高产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12年第7期。

[29]高天啟:《天祝县无公害莴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甘肃科技纵横》2018年第11期。

[30]游敏、吴传秀、梁根云等:《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二十六)彭州市莴笋一年多茬实用栽培技术》,《中国蔬菜》2016年第8期。

[31]陈菊芳、方顺民、贾祥池:《紫叶莴笋高效栽培技术》,《中国蔬菜》2010年第23期。

[32]江曼珍:《上海郊区莴苣主要栽培良种》,《上海蔬菜》1994年第2期。

[33]杨玉星、何圣米:《大棚莴笋高密度越冬栽培技术》,《长江蔬菜》2012年第15期。

[34]张跃龙:《莴笋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现代农村科技》2015年第8期。

[35]王道霞:《高海拔冷凉灌区紫叶莴笋高产栽培技术》,《中国蔬菜》2017年第3期。

[36]燕存起、燕敦方、刘军等:《莴苣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10期。

[37]李建英、刘绍雄、罗孝坤等:《羊肚菌人工栽培及其伴生菌研究现状》,《农产品加工》2017年第19期。

[38]和月明、和桂莲、和润花等:《丽江雪桃无公害栽培技术》,《云南农业科技》2012年第1期。

[39]陈建军、牛茹萱、赵秀梅等:《甘肃兰州桃园主要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中国果树》2016年第3期。

[40]问亚军、王永潮、郑文娟等:《桃一点叶蝉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西北园艺(果树)》2006年第6期。

[41]吴佳文:《桃园主要虫害防治措施》,《农家致富》2019年第13期。

[42]周贵翔编:《丽江雪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版。

[43]刘彦武:《桃子的包装贮藏保鲜技术》,《科技致富向导》2005年第9期。

[44]李战国:《曹州光皮木瓜的经济价值及生产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7年第10期。

[45]周蓓:《光皮木瓜栽培管理技术》,《中国园艺文摘》2015年第7期。

[46]李秀根、杨健、王龙等:《近30年来我国梨产业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果农之友》2009年第1期。

[47]李芳东、杜红岩、杨绍彬等:《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中国果树》2005年第6期。

[48]刘琪、魏雪新、刘书华等:《李新品种——迟花芙蓉李》,《中国果树》2004年第1期。

[49]赵利新、王风寅、张淑娟:《杏李新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林业实用技术》2006年第2期。

[50]马丽、马琳、陈登楚等:《石榴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现代园艺》2015年第13期。

[51]陈新金:《云南省永胜县软籽石榴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18期。

[52]邓吉、陆进、李健强等:《石榴枯萎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步研究》,《植物保护》2006年第6期。

[53]禹桂卿、杨威、陶春清等:《石榴桃蛀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现代园艺》2017年第5期。

[54]王玉堂:《危害石榴的常见害虫及防治》,《乡村科技》2013年第5期。

[55]张欣、谢艺贤、漆艳香等:《抗香蕉枯萎病品种宝岛蕉关键生产技术》,《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第11期。

[56]林贵美、李小泉、韦绍龙等:《桂蕉1号香蕉种植试验》,《中国热带农业》2012年第5期。

[57]韦绍龙、黄素梅、韦莉萍等:《香蕉抗(耐)枯萎病新品种桂蕉9号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南方农业学报》2016年第4期。

[58]李朝生、霍秀娟、林贵美等:《香蕉新害虫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与防治初报》,《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第6期。

[59]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http://www.yn.gov.cn/zwgk/zcwj/yzfb/201911/t20191101_183955.html。

[60]郗荣庭、张毅萍编:《中国核桃》,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版。

[6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编:《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版。

[62]杨源编:《云南核桃》,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雨、董润泉、习学良:《云南核桃种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4]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编:《云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版。

[65]中国植物志编委编:《中国植物志》第43(2)卷,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66]王有科、南月政:《花椒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1999年版。

[67]马骏、宋升治、于国栋:《昆明市主要造林树种造林技术》,云南人民出版社。

[68]陈宏儒:《浅析平利县生漆育苗技术》,《新农村(黑龙江)》 2014年第18期。

[69]卢华锋、隋园园:《漆树规范化栽培技术》,《现代农村科技》2013年第12期。

[70]刘炳友:《生漆埋根育苗技术》,《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4期。

[71]邓琳玲、张华、周吉红:《三倍体漆树良种大红袍繁育技术》,《中国生漆》2013年第4期。

[72]年贵发、和文润、年金玉等:《滇黄精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SOP)研究》,《农村实用技术》2016年第12期。

[73]胡艳芳、聂裕芳、徐艳琴:《滇黄精套种玉米》,《云南农业》2017年第11期。

[74]刘晓谦、易红、姚丽等:《黄精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前景》,《中国药学杂志》2017年第7期。

[75]李恒编:《重楼属植物》,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76]杨丽英、杨斌、王馨等:《滇重楼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农学学报》2012年第7期。

[77]张金渝、虞泓、张时刚等:《多叶重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生物多样性》2004年第5期。

[78]杨远贵、张霁、张金渝等:《重楼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草药》2016年第18期。

[79]王羽、高文远、袁理春等:《滇重楼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07年第1期。

[80]王艳霞、李惠芬:《重楼抗肿瘤作用研究》,《中草药》2005年第4期。

[81]王强、徐国钧:《重楼类中药镇痛和镇静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0年第2期。

[82]满意、魏铭、王慧凯:《中药重楼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药学研究》2016年第6期。

[83]何明生、李秀:《重楼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世界中医药》2012年第6期。

[84]苏文华、张光飞:《滇重楼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5]陈翠、杨丽云、吕丽芬等:《滇重楼种子育苗技术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第19期。

[86]陈翠、杨丽云、袁理春等:《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的影响研究》,《云南农业科技》2010年第4期。

[87]陈翠、汤王外、谭敬菊等:《不同遮阴方式及遮阴率对滇重楼生长的影响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0期。

[88]杨琳,李娟,曾令祥:《贵州道地中药材重楼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与防治技术》,《农技服务》2015年第7期。

[89]杨永红、严君、刘君英等:《滇重楼根茎腐烂的调查及其主要害虫研究》,《中药材》2009年第9期。

[90]吴喆、张霁、金航等:《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采收期滇重楼的定性定量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第6期。

[91]杨勤、张华、周浓等:《滇重楼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年第13期。

[92]姜黎、孙琴、张春等:《基于ITS全序列分析的重楼常见混伪品鉴定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第20期。

[93]赵仁、谭慧、山学祥等:《滇重楼种植与可持续发展》,《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94]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311.

[95]喻昌发、吴东根、徐立军等:《浙江省杭白菊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应用研究》,《中国果菜》2011年第6期。

[96]陈连官:《杭白菊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6年第1期。

[97]李荣琼:《昆明种植杭白菊的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中国园艺文摘》2013年第9期。

[98]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社2015年版,第239页。

[99]宋.陈师文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

[100]宋.陈衍编:《宝庆本草折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101]明.兰茂编:《滇南本草》,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102]明.刘文泰编:《本草品汇精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103]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卷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第379页。

[104]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7页。

[105]明.倪朱谟编:《本草汇言》,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106]清.黄宫绣编:《本草求真》,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59年版,第185页。

[107]徐国钧等编:《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108]吴其浚编:《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30页。

[109]石亚娜:《草果药用本草考》,《中国现代中药》2013年第10期。

[110]南京中医药大学编:《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1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页。

[112]徐国均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4页。

[113]张贵君编:《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3页。

[114]肖培根编:《新编中药志(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115]冉先德编:《中华药海(精华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730页。

[116]金世元编:《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页。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

[118]朱兆云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119]黄璐琦编:《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云南省卫生局编:《云南省药品标准》,云南省卫生局出版社1974年版。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版。

[122]高学昌:《草果及其伪品印度砂仁的鉴别》,《中药通报》1986年第4期。

[123]罗晓霞:《草果与拟草果的性状与显微鉴别》,《中药材》2013年第2期。

[124]雷恩,郭俊明,张旭山等:《云南红河州3个草果栽培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比较》,《新品种选育与推广》2016年第6期。

[125]杨耀文、刘小莉、普春霞等:《草果5个居群果序数量多态性比较研究》,《中药材》2010年第7期。

[126]郑昆、杨俊敏、肖正昆:《草果无公害烘干设备及工艺的效益分析》,《农产品加工》2006年第3期。

[127]白然思、李核忠:《绿春县草果烘烤房利用状况分析及对策》,《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第2期。

[128]张云洪:《草果等3种滇产药材主要成分研究》,云南中医学院2012年。

[129]朱缨、俞迪佳、吴健:《草果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中国药业》2012年第21期。

[130]查云盛、张国凤、张明龙等:《怒江州不同产地草果挥发油含量比较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第13期。

[131]揣莘桂、王学礼:《草果与草豆蔻的鉴别比较》,《中草药》1996年第9期。

[132]雷恩、刘艳红、田学军等:《云南金平县草果栽培种的穗部特征研究》,《热带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

[133]姜太玲、刘光华、沈绍斌等:《草果加工产业研究现状与展》,《农产品加工》2016年第10期。

[13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物志第十四卷》,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7~118页。

[135]刘辉、陈士林、姚辉等:《川贝母的资源学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第14期。

[136]郭梦月、孙志蓉:《川贝母的品种变迁及人工资源研究现状》,参见《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

[137]王丽、彭锐、李隆云:《川贝母新资源太白贝母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6期。

[138]刘先齐:《暗紫贝母与太白贝母的引种比较试验》,《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第2期。

[139]向跃定、郑良敏、申明亮等:《太白贝母野生变家种研究》,《中草药》1991年第3期。

[140]刘震东、陈心启、王曙:《关于瓦布贝母的分类等级研究》,《云南植物研究》2009年第2期。

[141]毛艳苹、赵高琼、苏玉萍等:《川产贝母新资源瓦布贝母研究进展》,《中药与临床》2014年第3期。

[142]马晓匡、董晓东、杨晓霞:《云南省贝母属资源调查》,《大理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43]马晓匡:《川贝母降低海拔栽培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6年第1期。

[144]徐云、谢慧敏、谢慧淦等:《川贝母栽培品的性状分类》,《华西药学杂志》2018年第2期。

[145]王晓蓉、王强、余强等:《川贝母新品种川贝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期。

[146]王晓蓉、王强、余强等:《川贝母新品种川贝1号多点品比试验》,《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7期。

[147]伍燕华:《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栽培中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148]伍燕华、付绍兵、黄开荣等:《川贝母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种子》2012年第12期。

[149]胡莹莹:《川贝母种子萌发特性及育苗技术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50]徐云、谢慧敏、谢慧淦等:《不同采收期栽培卷叶贝母与暗紫贝母的质量比较》,《华西药学杂志》2018年第5期。

[151]张大永、王曙、李庆等:《栽培川贝母采收年限的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10 年第 6 期。

[152]江云、柳莹、王曙:《川贝母的产地加工技术和干燥条件的优化》,《华西药学杂志》2011 年第 1 期。

[153]陈和荣、张定媛、钟凤林等:《家种川贝母的加工》,《中药材》1985 年第5 期。

[154]李宪红:《柴胡的栽培技术》,《经济作物》2018 年第 3 期。

[155]贺献林、李春杰、贾和田等:《柴胡玉米套种高效种植》,《种植园地》

2016 年第 3 期。

[156]钱超尘著、尚志钧辑校:《神农本草经校注》,学苑出版社 1998 年版。

[157]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年版。

[158]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第五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年版。

[159]陈士林:《中草药大典(下册)》,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60]张瑛、王亚丽、潘新波:《当归历史资源分布本草考证》,《中药材》2016年第 8 期。

[161]赵锐明、陈垣、郭凤霞等:《甘肃岷县野生当归资源分布特点及其与栽培当归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草业学报》2014 年第 2 期。

[162]孙红梅、张本刚、齐耀东等:《当归药材资源调查与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9 年第 23 期。

[163]张尚智、贺莉萍、韩黎明等:《野生当归及其当归植物资源的研究》,《中药农业》2012 年第 4 期。

[164]王惠珍:《当归产量和品质形成对海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甘肃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年。

[165]邱黛玉、海明、刘学周:《栽培方式对当归干物质积累和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甘肃农业大学,2011 年。

[166]梁守翠:《当归开花结实习性及种子营养物质积累动态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167]金尧:《不同生态因子对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甘肃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年。

[168]顾志荣:《当归多指标质量评价方法及其与土壤、海拔、经纬度和矿质元素的相关性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年。

[169]严辉、张小波、朱寿东等:《当归药材生产区划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6 年第 17 期。

[170]王楠:《温室育苗移栽当归的生长动态及产量效应》,甘肃农业大学,

2008 年。

[171]邓济承:《当归直播栽培和矿质肥对移栽当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甘肃农业大学,2014 年。

[172]钱怡云:《采收加工贮藏方法对当归药材质量的影响及其定量分析模式研究》,甘肃中医学院,2014 年。

[173]徐国钧:《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年版。

[174]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75]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年版。

[176]孙强:《当归超微粉直接压片工艺及其片剂质量标准研究》,天津大学,

2007 年。

[177]郭岚:《当归饮片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湖北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178]葛月兰:《当归资源化学评价与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179]关文灵、李枝林、余朝秀等:《云南野生兰花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引种驯化》,《西南农业学报》2006 年第 4 期。

[180]李涵:《兜兰盆花生产技术规程》,《中国花卉报》2016 年 4 月 12 日第5 版。

[181]李溯:《云南山茶花》,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6 年版。

[182]沈荫椿:《山茶》,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年版。

[183]管开云、李纪元、王仲朗:《中国山茶花图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年版。

[184]张棨:《云南山茶花产业发展导论》,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1 年版。

[185]杜云仙、李跃兴、程永标等:《大理花卉·山茶花篇》,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年版。

[186]朱春艳、李志炎、鲍淳松等:《我国杜鹃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 年第 2 期。

[187]李世峰、黎霞:《高山杜鹃盆花生产关键技术》,《农村实用技术》2012 年第10期。

[188]李志斌:《高山杜鹃栽培技术研究》,《中国花卉园艺》2005 年第 6 期。

[189]周世应、胡钟仁、武红得等:《山羊生产工艺及设施》,《云南畜牧兽医》2007年第1期。

[190]周丹银:《云南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5 年版。

[191]曾志将:《蜜蜂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年版。

[192]曾志将:《养蜂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年版。

[193]黄文诚:《养蜂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年版。

[194]董霞:《蜜粉源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年版。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