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7.1.4规范化栽培技术

7.1.4.1通用设施设备

兰花专用温室建造时宜采用南北坐向、钢架结构及膜厚为10丝的双层塑料大棚膜。温室内应包含以下设备。

1.降温系统

降温系统宜采用水帘风机降温系统、雾化降温机、循环通风扇或其他能起到降温作用的设施设备。

2.加温设备

加温设备宜采用加温机进行加温,温室内宜配套安装保温系统。

3.遮光系统

遮光系统夏秋季宜采用80%遮光率的遮阴网,冬春季宜采用60%遮光率的遮阴网。

4.通风设备

通风设备宜采用负压风机,加强通风换气。

5.栽培床架

栽培床架宜采用滚动式栽培床架。

6.灌溉施肥系统

灌溉施肥系统宜采用喷灌设备或高压动力施肥机。

7.水质软化系统

水的氧化钙含量高于80毫克/升时,宜使用水软化系统。

7.1.4.2栽培要求

1.温室杀菌

栽培前15天,将温室内的室温提高至50~60℃,持续进行4天的高温封闭灭菌。栽培前,用喷雾设备向苗床以及地面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消毒,每隔3天消毒1次,持续消毒3次,最后一次间隔1周。

2.基质准备

兰苗不同生长阶段,基质配比比列不同,具体见表7-1。

表7-1 不同生长阶段基质配比比例

序号

兰苗生长阶段

兰石

椰壳

树皮

蛇木

规格(直径)

比例

规格(直径)

比例

规格(直径)

比例

规格(长)

比例

1

组培瓶苗出瓶炼苗

专用苔藓,浸泡水后挤干,以不滴水为原则。

2

半年至一年苗

0.3厘米

5

0.3厘米

5

0.2厘米

2

1厘米

1

3

一年以上中大苗

0.3~0.5厘米

8:8

0.3厘米

2

0.5厘米

1

1厘米

1

 

 

3.容器选择

栽培兰花的容器分花盆与框架两大类,地生兰通常使用花盆栽种,而附生兰则可用框架吊栽。目前,常用的花盆主要有瓦盆、紫砂盆、瓷盆、釉盆与塑料盆。瓦盆表面粗糙,有细孔隙,透气性能好,价格低廉,十分适用;紫砂盆、瓷盆、釉盆外观高雅,但价格昂贵,透气吸水功能不佳,易造成沤水和不通风弊病,可在兰花形成产品上市后进行更换;塑料盆为近来产业生产上常用的容器,虽然不透气不透水,但轻便、廉价,可用多开孔的办法补救。不同生长期兰苗对花盆规格的要求不同,需根据生长阶段进行更换。不同规格的兰花所需的营养钵的要求详见表7-2。

表7-2 不同规格兰苗对营养钵的选择

序号

苗规格(冠幅)

塑料营养钵规格(直径)

1

≤8厘米

5厘米

2

≤12厘米

8厘米

3

≥12厘米

10厘米

4.基质装钵

基质按表7-2的要求装入营养钵,装入数量以基质平铺后距离营养钵上口边沿约1.5厘米为宜。

5.种苗要求

地生兰种苗的选择通常以组培无菌苗为主。种植种苗应选择生长健壮,未被污染,叶色纯正,叶面光滑且富有光泽的组培瓶苗。组培养殖株高应在8厘米以上,具4片及以上幼叶,带2~3个芽, 具5条及以上新根,根长4厘米以上。

6.组培瓶苗的过渡移栽

组培瓶苗全年均可移栽,最适宜的日期为3~4月。用镊子取组培瓶苗时,应避免伤及根部,取出后用洁净水洗净植株表面培养基,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全株浸泡10分钟再进行移栽。组培瓶苗栽入基质中时,用手轻轻压扶,使根系舒展。栽植深度以根部埋入基质3厘米为宜。

7.移植及管理措施

地生兰生长在山林幽谷之间,其原始环境要求地势高爽,有树木遮阴,能构成润湿的小气候温差小,空气洁净。地生兰引种驯化时,应先模拟其野生环境,方能栽得花繁叶茂;规模化的生产一般开展设施栽培,通过温室调控达到所需条件。地生兰各生产时期所需要的管理措施详见表7-3。

7.1.4.3病虫害防治

兰花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及时检查病虫害,清除病株残叶。兰株宜定期杀菌,如发生病虫害,应及时防治。兜兰的主要病害为细菌性褐腐病、细菌性软腐病、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花腐病等;主要真菌性病害为兰花炭疽病、兰花黑腐病、兰花萎蔫病、兰花根腐病等。主要病害的防治参见表7-4。兰花的主要害虫有介壳虫、红蜘蛛、蚜虫、蜗牛、蛞蝓等,防治参见表7-5。


7-3  不同生长期管理措施

序号

生长阶段

移栽时间

移植前后管理

规格(冠幅:厘米)

营养钵规格(直径:厘米)

温度(℃)

光照强度

(勒克斯)

空气湿度(%)

水管理

肥管理

日温

夜温

1

过渡苗至小苗

全年均可移栽,最适为34月

移植前避免叶面浇水

≤8

5

25~28

1520

10000~13000

90

EC值0.5毫秒/厘米pH5.66.2。以喷施为主,一般46浇清水一次

肥料以氮肥为主,常用N:P:K30:10:10的混合肥,施用时结合浇水进行,一般7喷施一次浓度1000倍叶面

2

小苗至中苗

全年均可移栽,最适为34月

移植前剔除病苗;移植后应喷洒杀菌剂,3天内不浇水,叶片最佳方向风机-水帘南北走向叶片东西走向

8~12

8

25~28

15~20

15000

80

EC值0.5毫秒/厘米pH5.66.2。施用以喷施为主,一般46浇清水1次。建议采用两次浇水法,即:第一次浇水用来溶解基质中的盐分;第二次浇水在2030分钟以后进行,用来冲洗基质中的盐分

2周施肥1次,宜采用液肥喷施根区和叶表面,不宜采用固体肥直接施用于基质或土壤。以氮肥为主,常用N:P:K30:10:10的混合肥

3

中苗至大苗/开花苗

全年均可移栽

≥12

10

25~28

15~20

1800020000(花葶抽出后置于13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叶片会变深绿,花色更美观) 

大苗80;

开花50

生长期施肥与小苗至中苗施肥一致。开花期施肥4周1次。宜采用液肥喷施根区和叶表面,不宜采用固体肥直接施用于基质或土壤,常使用N:P:K10:30:10的混合肥


7-4  主要病害的防治

病害名称

为害部位及症状

防治方法

真菌性病害

兰花炭疽病

为害叶片和花朵。以叶为例,受害初期出现若干黑褐色或浅灰色的区,内有许多黑色或褐色略下陷的小点,聚生成若干带;带横走或形成同心圆。病斑表现为一条条暗色组织,常为黄色带所包围。当黑色病斑发展时,周围组织变为暗褐色或灰色,而且凹陷。病斑大小变化甚大,容易破碎。病斑数量大时会引起病叶枯萎,严重时全株死亡

剪去被感染的组织并烧毁,注意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条件。药物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洒;若发病较重可用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兰花黑腐病

症状在不同的种属和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并不完全相同。通常多见于叶的下表面,有时先感染幼芽,使得未长成的叶脱落,有时先感染根部或根状茎,然后向上扩展至叶基部。感染初期出现小的褐色斑点,有黄色边缘;然后逐渐扩展,较大与较老的病斑中央变为黑褐色或黑色,在挤压时会渗出水分;而老病斑则干燥,黑色。受感染的叶枯萎,最终脱落,靠近叶的基部明显褪色。此病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切除感染器官,予以烧毁或深埋,污染的基质亦应清除。可用含铜的杀菌剂,如0.1%0.2%硫酸铜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进行喷洒

兰花萎蔫病

主要感染叶丛基部的根状茎,使之出现带状或环状紫色病变。其输导组织变为粉、红、紫色,也可扩展至根部。由于输导组织堵塞,叶变为灰色,使植株枯萎死亡,有时根与茎也伴随腐烂

消除病株和带菌的基质,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或浇灌基质:亦可用0.5%福尔马林液浸泡基质

葡萄孢花枯病

为害花部,首先花被片上出现非常小的淡褐色水渍状斑点;接着逐渐变大,使整个花腐烂

剪除病花,用80%代森锰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每1015天1次。湿度(特别是夜间湿度)过高易染此病,应加以注意

根腐病

可见根部腐烂,呈褐色,上有白色或褐色的真菌残留物。叶片色泽变为浅灰色,干枯,有黑褐色斑块,边缘向内卷

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淋洗或喷洒,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克/平方米拌细土后,掺入土壤,效果良好

叶斑污病

叶面出现圆形或延长成近椭圆形的斑污。斑污深褐色而有浅褐色边缘,直径1.0~3.5厘米,主要见于老叶

一般杀真菌药剂均可使用

叶干枯病

叶尖或上部1/3变褐色,然后向基部蔓延而致死

剪去病叶,然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洒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褐腐病

叶面出现水渍状黄白色小斑点,病斑后来变为栗褐色,有可能下陷,常会迅速扩展,毁坏叶片或甚至整个植株

剪除病叶,然后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毫克/升或0.5%波尔多液喷雾,每10天1次。此病多见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应多注意通风,避免过高的温度与湿度

细菌性软腐病

出现水渍状小斑点,主要在幼叶或嫩叶上,有时也在叶片上,然后变为褐色或近黑色,并迅速变大,进而覆盖整个叶面。斑点最终发展成一个柔软的、有恶臭的腐烂块,引起叶片乃至整个植株死亡。途径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夏初阴雨季节为此病多发期

应注意伤口消毒,不论虫咬、剪切、触碰等形成的伤口,均需用波尔多混合剂涂抹。全株可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5分钟,清洗后在阳光下晒15分钟,阴干后再种植。用0.5%波尔多液或200毫克/升农用链霉素喷洒也有一定效果

细菌性褐斑病

受害植株首先在叶面出现柔软的、水渍状的小斑点,继而发展成轮廓清晰的、凹陷的黑色或褐色斑点。有时斑点为水疱状,联合在一起,周围有浅绿色或黄色晕圈。此病害常扩展迅速,引起整个植株死亡

可根据受害情况,剪除病叶,甚至清除整个植株。一般可用0.5%波尔多液或200毫克/升农用链霉素喷洒,或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5分钟,洗净后再行种植

细菌性花腐病

主要为花上出现烂斑,包括一些小的坏死病斑,以及呈水渍状的晕圈等

剪除病花,注意整个植株和土壤的消毒。防治方法与药物见“细菌性褐斑病”

病毒性病害

坏死花叶病

因环境和种类而异。通常早期叶面出现不规则的黄色花斑,然后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坏死斑;也有在叶下表面出现长条状坏死组织;在有些种类中会出现长方形的、黄化的断续线条,然后坏死;在某些品种中,叶下表面会出现褐色或黑色的下陷斑甚至同心圆,严重的会导致叶片死亡

目前仍无有效的方法控制病毒,只有坚决清除病株,才能防止其蔓延。

7-5  主要虫害的防治

名称

为害部位及症状

防治方法

蚜虫

多见于花、花蕾和嫩芽,有时也见于幼叶和肉质的花葶上部。破坏植物生长、发育平衡,使之生长不良;会传染病毒;严重的会出现缩叶、卷叶、斑污或貌似虫瘿的外形;影响光合作用,还会招致霉菌滋生

若数量不大,可用棉球蘸乙醇人工清除;若数量较大,则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灭虫

介壳虫

常见于植株。吸食植株液汁、养分;引起黑霉菌的生长;引起营养不良

若数量不多,可用人工清除,亦可用硬毛刷等工具除去虫体。但如果虫害较严重,则需用药剂防治,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噻嗪酮(灭幼酮)可湿性粉剂99%绿颖矿物油15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改善通风条件,在兰花植株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分潮湿,注意环境卫生,也有助于减轻介壳虫为害

螨虫

常见于叶片。引起受害细胞干枯,使整层细胞坏死;破坏平衡,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注意保持环境通风和保持适当温度,注意多向叶背喷水,及时清除枯叶病叶,将其烧毁。若为害较轻,数量不多时,可用手指或刷子清除。若数量较大,可在成虫、若虫盛发期用药物杀灭,常用的药物有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等,每周3次,最好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个别植株发生时,用棉球蘸煤油揩擦叶面有明显效果

蓟马

常见于花朵和叶片。受害花朵会出现灰白色的点状食痕与产卵痕,而受害叶片会出现叶组织失绿、变厚、变脆,最后造成落叶

改善环境卫生,清草枯叶,消灭虫源。药物杀虫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要特别注意隐蔽之处,一般每周1次。也可以用熏蒸的方法,即用80%敌敌畏乳油倒在碟子上,在密闭的条件下将其和受害兰花植株放在一起,让其自然挥发,以杀灭蓟马

粉虱

常见于叶鞘、苞片或其他有褶皱的地方、上部嫩叶叶背。受害的叶片会产生卷曲,失绿、发黄,甚至干枯,引起黑霉菌丛生,影响光合作用

若数量不大,可用棉球蘸乙醇人工清除;若数量较大,则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灭虫

蜗牛、蛞蝓等其他

常见于根尖、嫩芽、新芽等。被啃食部位会感染细菌

夜晚人工捕杀和毒饵诱杀。毒饵诱杀多用麦皮拌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撒在它们经常出现的地方


7.1.4.4包装、标志与运输

1.运输前处理

运输前为兰株浇水1次,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植株,晾干后进行包装。

2.包装

不同规格包装要求见表7-6。

7-6  不同规格包装要求

序号

规格

(冠幅:厘米)

包装箱尺寸

(厘米)

包装数量(株/箱)

包装方式

1

小苗(≤8)

内箱44×30×25; 外箱90×30×30

180

开孔纸箱。用宽胶带纸封住花盆口,顺倒放置,每个内箱每层放置30株,叠加放置3层;每个外箱可放置2个内箱

2

中苗(8~12)

90×30×30

108

开孔纸箱,用宽胶带纸封住花盆口,包装时将苗平放,叶片按上下或左右同方向排列,每排9株,3排4层重叠,花盆底部贴近长边,并用透明胶纸将植株固定

3

大苗(≥12)

90×30×30

72

开孔纸箱,用宽胶带纸封住花盆口,包装时将苗平放,叶片按上下或左右同方向排列,每排6株,2排4层重叠,花盆底部贴近长边,并用透明胶纸将植株固定

4

开花苗(冠幅30厘米以内,花枝长40厘米以内)

90×50×50

24

包装前先将花梗株按花枝长短分好规格,并用开孔三角薄膜袋套住以保护花梗芽及叶片,用宽胶带纸封住花盆口。开孔纸箱,包装时将苗平放,叶片按上下或左右同方向排列,每排4株,,2排4层重叠,花盆底部贴近长边,并用透明胶纸将植株固定

3.标志

兰花的标志是在花盆上加贴标签,注明产品品种名称、规格等级、执行标准号、生产单位、商标。

4.运输

兰花运输使用盆花专用运输车,盆花包装完毕后,紧密排列在运输箱或纸箱内,分层放置在车厢内,避免倒置和挤压。长途运输过程中,温度宜为1015℃,最高不应超过20℃,湿度保持在60%~75%。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