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白芨”、“白根”、“大白及”、“小白及”等。白及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主要以块茎入药,为历代《中国药典》所收载。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能。主治肺痨略血,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痈疮肿毒,瘰疬,痔漏,烧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病症。随着科技的发展,白及的应用越来越广,白及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现被广泛用于粘合剂、美白护肤原材料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白及多糖胶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增稠剂,同时是安全性较高的医药原料,性能卓越的药用辅料和有相当发展前景的生物医学材料。此外,白及多糖胶还可应用于日化产品中,替代化学增稠剂,并具有减少刺激性、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等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白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也就导致了对白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的白及入药需求不超过200吨,目前在中国的白及需求量比20年前增长了至少5~10倍,市场需求量每年在4000吨左右。
白及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区,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其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路边草丛或岩石缝中。传统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近年来,由于白及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快,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及遭到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并已写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种类。目前白及以人工种植为主,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为主要栽培产区,白及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量以及种植面积而价格呈现出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白及价格多在4~6元/千克上下浮动;90年代白及的需求相对稳定,其价格也平稳保持在8~11元/千克;20世纪,因其在化工领域的广泛运用,价格也随用量的不断增加而平稳上升,其价格由10元/千克升至140元/千克;进入21世纪后,随着需求量不断的增加,2017年其价格由140元/千克飙升至850元/千克,创历史最高价。价格增高刺激了白及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也导致目前价格回落至150元/千克左右,是历史上价格变幅较大的药材品种之一。
兰科白及属植物共有6种,中国有4种,即白及、华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白及正品只有一种。华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作为地方习用品使用。
白及原产于中国,缅甸、日本、朝鲜亦有分布。白及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较广,全国除宁夏、天津无白及分布外,北起江苏、河南,南至台湾,东起浙江,西至西藏东南部察隅均有分布。白及种植主产区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云南产量最大,质量亦好,贵州次之。陕西、甘肃、湖北、重庆、安徽、江西、广西等省有一定栽培面积。中国目前除有少量的小白及、黄花白及种植外,绝大多数种植的是白及,90%的种源来源于“江西群落”和“贵州群落”。
(1)良种选育。
白及在长期的进化中,由于野生环境的差异性,白及在中国形成两种生态型,即“大种型白及”和“小种型白及”。两种生态型中以产于江苏、湖北、湖南一带的大种型产量高,是小种型产量的2~3倍,大种型白及在中国已发展成了栽培的主要种源。
(2)组培繁育技术。
采用白及种子进行无菌播种,获得无菌苗后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快速繁殖,建立快繁体系,可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种苗。目前白及组培繁育技术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1)材料。成熟尚未开裂的蒴果内种子。
2)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①种子萌发培养基:MS+6-BA1毫克/升+NAA5毫克/升+活性炭1克/升。②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基:MS+6-BA0.25毫克/升+NAA1毫克/升+活性炭1克/升+香蕉泥100克/升。上述培养基均附加8克/升琼脂和30克/升蔗糖,pH值=5.4。培养温度(23±2)℃,种子播种后采用全暗培养,萌发后转入光照培养,光照度20~25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14小时/天。
(3)生长与分化。
1)种子的无菌处理。采收的白及蒴果,用流水冲洗约30分钟,用洗衣粉水刷洗白及蒴果表面,用蒸馏水冲洗2~3遍。在超净台中用75%乙醇消毒30秒,无菌水冲洗1次,再用0.1%HgCl2水溶液浸泡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4次,用解剖刀剖开蒴果,将种子直接撒播于种子萌发培养基上。
2)种子萌发。播种15天后开始萌发,转入光照条件下种子开始变绿。白及种子萌发不整齐,播种60天后仍有种子萌发。
3)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培养120天后,多数植株高度超过10厘米,并在基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假鳞茎。
(4)炼苗。
在培养基内生长120~180天后,白及植株基本长满培养瓶,就可以炼苗移栽了。炼苗时,先将培养瓶置炼苗棚内过渡培养15天,3~4天内逐渐揭开瓶盖,洗净培养基,密植于苗床上。栽种好后,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施定根水,炼苗棚内温度控制在10℃~25℃,空气湿度80%以上,初期遮去自然光的90%左右,每周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一次,每月喷施0.1%磷酸二氢钾+0.1%尿素混合溶液3次。炼苗移栽60天后,部分植株有新根、新叶长出,遮光率可降到70%左右。炼苗5~6个月,苗高10厘米以上、假鳞茎膨大至0.8厘米以上时出苗。
(5)种子直播育苗技术。
1)种子制备。
①母株选择:以选择株形紧凑、挺立,高大,叶长而宽,无病虫危害的植株作为繁育母株。
②种子采收:果荚黄褐色,果皮透明隐略可见果荚内种子,剥开果荚后种子饱满,种胚黄褐色,卵圆形至圆形。
③种子贮藏:白及种子寿命短,室温条件下贮藏30天后丧失发芽能力。秋季播种可随采随播,春季播种需将种子放入冰箱贮藏,贮藏温度4~5℃。
2)育苗地选择。选择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以上且水源方便区域的田地搭建塑料大棚,将大棚内的土地耕耙至上虚下实、平整至无坷垃,起低垄做育苗池。育苗池宽150~200厘米,深20~25厘米,在池上平铺地布,地布四周与土壤之间撒上杀虫剂。
3)营养土配制。可选用细土∶草炭土(泥炭土)∶珍珠岩∶腐熟羊粪=10:5:2:2比例混合配制成的营养土,将营养土与3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体积比1000:5充分混匀后装入育苗池中,向池中放水至基质彻底浸透,浸泡3~6天。
4)播种时间。春播在3—4月份最低温度15℃以上时可播种,秋播在10月中下旬。
5)播种。播种前将果荚用流水冲洗干净,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10分钟,晾干果荚表面水分,果荚剥开取出种子,拌入种子重量50~100倍的麦面或玉米粉,混合均匀。育苗池浇透水,将拌匀的种子撒播在育苗池上,播撒密度为3~5克/平方米。播种后需在苗床上覆盖25~40克/平方米规格的无纺布。保持棚内的温度在20~25℃,湿度在80%~95%,当温度超过35℃时给大棚搭上双层遮阳网,湿度不够时及时喷水。
6)苗床管理。白及种子吸胀至种子变绿期间要求空气湿度达到90%~95%,每天需喷雾1~2次,为防止苗床表面发生青苔,浇水量要少,做到表面无积水。播种后8天种子变绿,20天后长出1片子叶;35天后白及幼苗长出1片真叶,每周喷洒浓度为0.1%磷酸二胺水溶液2~3次,待白及幼苗长出2片真叶,每月喷洒青霉素1次;待白及幼苗长出4~5片真叶,每隔15天喷洒营养液,营养液可选用甲壳素与菌毒导抗剂按照体积比为2:1混合,或是兰花营养液。三个月后形成具有2~3片叶的白及小苗,如果苗床密度太大的,可将大苗移植到其他棚内培育,株行距为5厘米×5厘米。第二年,当白及株高达8厘米、假鳞茎粗或长达1厘米以上时可移栽。
7)病害防控。当苗期发现疫病时,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连续喷施2~3次。
(1)选地、整地。
1)选地。白及宜选择年均温15~20℃,年降雨量9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5%~80%,坡度≤25º的林下地块进行种植。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腐质土或微酸性砂壤土较好,忌盐碱土或黏土种植。
2)整地。认真清除石块等杂质,用腐熟有机肥1500~2000千克/亩和钙镁磷60~70千克/亩作为基肥,将有机肥和钙镁磷混合堆沤后均匀撒于土面上,然后深翻30厘米以上,细碎耙平土壤。沿等高线作墒,墒面宽100~120厘米,高15~20厘米,墒沟和围沟宽30厘米,使沟相通有利排水。
(2)种植材料。
1)种子苗。选择播种1年以上,生长健壮,根系完整,无霉烂,叶片在3片以上,株高大于或等于8厘米,假鳞茎长最好达1厘米以上,至少不能低于0.5厘米的种苗。
2)分株苗。选择具有老杆和嫩芽的一年生假鳞茎作为栽种,假鳞茎具芽1~2个,健壮、无病虫危害。
3)组培驯化苗。白及组培驯化苗是近年来白及栽培中采用的主要种苗,组培苗在移入大田栽培前需进行3~6个月练苗,使其适应大田环境,提高大田栽培成活率。生产中应选择株高8厘米以上,假鳞茎粗或长达1厘米以上的种苗。
(3)移栽。
1)移栽时间。白及最佳种植期为10—11月,此时期种植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和优质的白及药材。
2)种植方法
种植方式:①穴播:穴播按行距33厘米、株距33厘米规格进行栽培。种植穴深度为种栽大小的2倍,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3块。栽时将芽嘴向外,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盖土与畦面平齐。种植密度14000~15000株/亩。②条播:条播按沟距20厘米,按株距20厘米规格进行栽培,沟深为种栽大小的2倍,芽向上,填土与地面平。种植密度13000~14000株/亩,按此规格栽培白及产量较高。
覆盖:用松针或其他落叶覆盖墒面,厚度为2~3厘米,既起到保墒和防止墒面板结的作用,又可有效防止杂草发生。在水源不方便的地区,也可采用地膜覆盖,提高成活率和提早出苗。
浇水:覆盖后及时浇透水一次。地膜覆盖栽培在覆膜前浇水,为避免高温高湿造成种栽腐烂,水分不宜过多,以浇透15厘米土层为宜。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4次。第一次于4月齐苗后;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于8月;第四次9—10月,根据当地雨水情况及杂草发生情况选择性地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白及属浅根性植物,其根系主要分布于0~15厘米的表土层,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追肥。白及喜肥,4月初白及齐苗后,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粪液,用量1500~2000千克/亩。5—6月是白及地上部分快速生长期,于5月施尿素15~20千克/亩。7—9月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地下假鳞茎进入快速膨大期,7月中下旬施尿素4~9千克/亩,施硫酸钾6千克/亩,以促进地下假鳞茎生长。9—10月,为防治地上部分早衰,可喷施叶面肥2~3次,叶面肥用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
3)灌溉与排水。白及喜阴湿,忌水涝。白及生长期间要经常保持湿润,土壤含水量以25%~30%为宜,有利于植株生长,倒苗后保持土壤含水量以15%~20%为宜,遇天旱及时浇水。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每次大雨过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根腐。
4)摘花序。白及花果期长,从花序抽生到果实成熟需6—7个月。为提高产量,不留种的植株应及时摘除花序,促进假鳞茎膨大。白及第三片叶刚抽出时可见花序抽生,5~7天当花序长到3~5厘米时可从花序基部摘除整个花序。白及花序发生期不整齐,摘除花序要分批进行。
5)培土。白及假鳞茎有逐年向上生长的习性,芽易外露,冬季干旱条件下外露芽易干枯死亡,或受害虫危害。并且外露假鳞茎生根极少,生长势差。冬季地上部分倒苗后施用土杂肥覆盖墒面,土杂肥的一般比列为有机肥:土壤=1:3,施用量1000~1500千克/亩。
(5)病虫害防治。
白及栽培中常见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假茎腐烂病、白及叶斑灰霉病、白及褐斑病和白及黑斑病。常见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及地老虎,以及危害地上部分的蚜虫、蛞蝓。另外,鼠害及有害苔藓类植物对白及的危害也较大。
1)常见病害防治。
①根腐病:发病初期,白及心叶叶尖变黄,随着病害加重,心叶变褐枯死,老叶从叶尖逐渐变黄。地下假鳞茎完好,根由白色变为黄褐色,严重植株全部根系变黑腐烂,整株褐变枯死。该病为生理性病害,由田间含水量过重引起。在排水不良的粘性地块发病普遍,尤其以苗期发病较重。白及根腐病多发生于雨季,此病防治措施主要从选地入手,选择壤土或砂壤土种植,不宜选择黏土种植。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发病时,用70%悪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0倍液灌根。
②假鳞茎腐烂病:白及患病假鳞茎呈水渍状腐烂至根部变黑死亡,地上部茎叶出现褐变长型枯斑,重者全叶褐变枯死。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条件有利于发病。对于此病以预防为主,第一年栽种白及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种块茎消毒。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③叶斑灰霉病: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呈褐色点状或条状病斑,后扩大呈褐色不规则病斑,多个病斑可合成更大的病斑,或覆盖全叶造成叶枯死。田间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可形成灰色霉层病原孢子。6—7月上旬的雨季为该病多发期。防治的关键是清除病株残体,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化学防治常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
④褐斑病:此病是生理性病害,患病植株的叶沿叶尖向下呈黄褐色云纹状病斑,一般成叶易受害,初生心叶不易受害。少数患病较重的植株整片叶都受害枯死,但同株相临叶片仍能正常生长。白及种植地4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该病发生期,此病发生较普遍,但仅限于叶尖部。不同种植环境的该病病斑长、病斑面积不同。此病防治以改良土壤pH值和透气性为主。
⑤黑斑病:病菌侵害叶片和花梗,叶片初发病时,正面出现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直径1~12毫米,病斑边缘呈放射状。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白及黑斑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一般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也可在栽苗时浸苗基部10分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2)常见虫害防治。
①蛴螬:蛴螬是金龟子类幼虫的总称。常危害白及的根和假鳞茎,将根部咬断或咬伤假鳞茎,使幼苗枯萎死亡。蛴螬常年生活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其活动与土壤的温、湿度有关。一般在春季、秋初为害严重。防治主要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蛴螬发生较重的田块,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可溶粉剂800倍液灌根。
②蝼蛄:若虫及成虫均可危害白及的根、假鳞茎和幼芽,危害地下部分将假鳞茎咬成孔状,危害地上部分,常将幼茎顶部咬断。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造成幼苗枯死。蝼蛄防治常采用毒饵诱杀方法,将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炒香,按饵料重量0.5%~1%的比例加入90%敌百虫可溶粉剂制成毒饵,施毒饵1.5~2.5千克/亩,于傍晚时撒在表土上诱杀成虫。蝼蛄危害严重时,用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亩,拌细土15~30千克混匀撒于地表进行防治。
③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将茎基部咬断,常造成白及缺苗。小地老虎防治可采用人工防治法,在早晨扒开被害植株根部附近的土壤,人工捕捉幼虫。为害较重时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80%敌敌畏1000倍液灌虫穴,防治效果较好。在成虫盛发期采用糖、酒、醋、液诱杀成虫。将糖3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进行混合,按0.1%比例加入90% 敌百虫可溶粉剂配成毒饵诱杀成虫。
④菜蚜:菜蚜具有多型现象,有翅胎生雌蚜体小,头、胸黑色,腹部绿色。菜蚜防治可采用黄板诱杀有翅蚜。4月中旬至5月初白及花期菜蚜发生时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防治。5)蛞蝓:成虫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体表湿润有黏液。防治可在墒面上撒草木灰,或适量石灰粉,使其失水死亡。药剂防治常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诱杀,施用量500~1000克/亩,于傍晚施药,为保持药效在施药后2~3天不能浇水。
3)有害苔藓类植物为害:危害白及的苔藓植物主要有地钱和葫芦藓两种。高温、高湿有利于地钱和葫芦藓发生,一般在8月为害较为严重。适当控制磷肥使用量和加强浇水后通风可有效防止有害苔藓植物发生。苔藓类植物发生初期,可用移植铲或竹片铲松苔藓类植物着生的土层,使其叶与土表的接触变得松散,配合控水7~10天,苔藓类植物可逐渐萎蔫枯死。也可采用硫酸铜喷施土表进行防治,用量0.5~1.0千克/亩。
(1)采收。
1)采收期。白及种植3~4年后可以采收,从白及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及管理成本考虑,白及最佳收获期在种植后第三年的10—11月份地上茎枯萎时采收。
2)采收方法。采挖时用平铲或锄头小心将鳞茎连土一起挖掘,白及块茎数个相连,采挖时用尖锄离植株30厘米处逐步向茎秆处挖取,除掉地上茎叶,抖掉泥土,运回加工。
(2)初加工。
1)拣选。将运回的白及假鳞茎拆成单个,清除受病虫危害的假鳞茎。
2)清洗。将拣选好的块茎,剪掉茎杆,置于干净的饮用水里浸泡1小时,洗净泥土,摘去须根,踩去粗皮,清洗后取出沥干。
3)干燥。沥干水后,置于开水锅内煮或烫约5~10分钟,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冷却。摊晾于竹席上晒干,或在烘房50~60℃温度下烘干,干燥药材含水量为12%~14%。
4)去粗皮。将完全干燥的白及假鳞茎放入撞笼里,撞去未除尽的粗皮和须根,直至其呈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筛去灰渣。
(3)包装、贮藏与运输。
1)包装。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及企业行业试行标准进行检测,待检测结果合格后再包装。药材在包装前应再次检查是否已经充分干燥,并清除劣质品及杂质。在每件药材包装上标明品名、规格、产地、批号、生产与包装日期、生产单位,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
2)贮藏。储存于清洁、阴凉、干燥、通风、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并防回潮、防虫蛀。以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0%~70%为宜。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虫蛀,要及时晾晒或翻垛通风,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密闭抽氧充氮贮藏。
3)运输。药材批量运输时,注意不能与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有防晒防潮等措施。
(1)间种。
白及与云木香间种不仅可以降低白及人工栽培遮阴所生产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植株高大的云木香的人工除草费,同时增加作物的产量,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
1)整地。整地时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亩和复合肥15~30千克/亩作底肥。
2)理墒。南北方向开墒,墒宽l00~120厘米,墒高20~25厘米,沟宽30厘米。
3)间植。云木香种子和白及球茎于每年的3—4月同时种植,在从东边的墒面边缘至西方向的30~50厘米宽的墒面土地上种植白及球茎,其余墒面土地上种植云木香;白及球茎的株行距为(8~10)厘米×(10~15)厘米,开沟种植,沟深5~8厘米,放置白及球茎后覆土2~4厘米,白及球茎用种量为30~40千克/亩;在种植云木香的土地上采用三角型穴播种,穴距为(10~20)厘米×(20~30)厘米,云木香的播种量为0.8~1千克/亩。
4)追肥。第一次追肥时间在第一年的5—6月苗齐时,施入尿素15~30千克/亩;第二次追肥时间在第一年的8—9月,施入含N、P、K的复合肥20~40千克/亩;第三次施肥时间在第一年的11—12月,在墒面覆盖腐熟农家肥1000~20000千克/亩;第四次施肥在第二年的6—7月,施入含氮、磷、钾复合肥20~40千克/亩。
5)田间管理。在种植的第二年对种植云木香的墒面培土2~3次。
6)采收。在云木香和白及间种的第二年的11—12月同时对云木香和白及进行采挖。另外,在间种其间还可以在地上覆地膜,出苗后及时破膜,并于第一年的11-12月结合施腐熟有机肥时除去所有地膜。
(2)套种。
白及喜生林下阴湿处的生长环境,套种可增强白及人工种植适宜性,降低种植成本。另外,套种还能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建立造林及林下产品长短效益结合机制。同时,林药立体多层次种植,有利于节水抗旱和减少水土流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人工林套种。
①选地:选择海拔1000~2200米,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气候湿润,大气、灌溉用水及土壤无污染的山区,栽种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坡度为5o以上的各种小灌木、杂草等植物的荒坡地。
②整地:遵循“及早,精细”的原则,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上旬,清除植株、杂草及植株残体。将荒坡地沿自然坡面翻挖成水平梯台,要求梯台宽0.5~1.0米,梯台间距根据坡度大小设计为0.5~1.5米,沿坡度形成层层水平梯台,达到节水效果。翻挖过程中除去灌木、杂草、石块等杂物,用敌克松和生石灰进行土壤杀菌消毒,按照1500~2000千克/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翻出的土垡经阳光充分暴晒。于当年2—3月,水平台土垡表面施入钙镁磷肥50千克/亩,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碎细,整平。
③种植:在已种植的林木下间隙处,按照株行距20厘米×20厘米挖种植穴,穴深7~8厘米;10—11月或2—3月,将驯化苗用0.5%多菌灵可湿粉剂溶液沾根或种球用0.5%多菌灵可湿粉剂细沙土拌匀,栽种在穴内,每穴栽2~3苗驯化苗或2~3个种球,覆盖上2~4厘米细肥土或腐殖土,浇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填平。
2)自然林下套种。
①林地选择:白及在郁闭度为0.2~0.7的林下栽培均可,但阔叶林下栽培效果最佳。
②整地作墒:定植白及之前,先将林地内整理干净,清除枯枝杂草。可适当对阔叶林进行整枝,调整林下透光率。待林地清理干净后,向林地均匀撒下充分腐熟农家肥或者有机肥,然后深翻土壤,深度至少35厘米左右,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细碎耙平土壤之后开始作墒。该过程用皮尺画好等高线、墒面宽和高、墒沟宽和深等,一般墒面宽95~125厘米,墒高10~15厘米,墒沟宽35~45厘米,墒沟深10~15米,以方便林地排水。
③定植时间:白及在春秋两季定植均可。春季2—3月份最佳,在白及假鳞茎未萌发前方可定植;秋季9—11月份也可定植。
④定植方法:由于幼苗较脆弱,宜避免强光直射,应选择阳光较弱的下午或者阴天种植最佳。向墒面开深4~8厘米、宽4~7厘米的沟,按株行距20厘米×25厘米种植。在畦面沟内1~2厘米处施腐熟农家肥,将肥与土搅拌均匀。种植时,按照株行距将白及幼苗定向摆好,白及幼苗要轻拿轻放,切勿损害根系。种植后,可将前一条沟开出的土壤覆盖在邻近的沟上,土层厚度以全部覆盖幼苗根部为宜,后面依次类推,然后盖上稻草。第一次浇水要浇透,使水分充分渗透土壤中,避免根部缺水,影响根系生长。
3)林下种植管理。
①间苗与补苗:定植当年,应适当对林地白及幼苗进行间苗或补苗。去除掉枯死、过密、有病虫害的幼苗,对空隙过大之处及时补苗。新植入的幼苗要浇透水,确保其成活。
②除草:定植后,要及时拔除林下的杂草,前1~2年内,不应留有杂草;定植2年后,可视生长情况适当除草。为确保白及的质量,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
③追肥:定植第一年,不施肥或少施肥;定植第二年,可根据季节和除草情况进行追肥,除草后要及时追肥,春季出苗前,将农家肥或有机肥均匀撒向畦面;夏季白及生长旺盛,对肥料需求量大,可向白及根部施加腐熟农家肥,或混有1/4复合肥的有机肥;秋季可根据具体情况追肥,施加农家肥或草木灰均可,白及采收当年秋季可不施肥。
④水分管理:干旱天气要多浇水,每次浇水浇透即可,保持土壤湿润,切不可多浇,避免白及烂根,影响白及质量。除此之外,要保持林地沟内排水顺畅,以防积水。
⑤摘花:在白及植株出现花蕾后,要及时将花摘去,可有效减少养分损失,极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冬季防寒:白及虽然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当冬季气温过低时,应适当覆盖稻草或树叶,防止被冻伤,保证白及安全越冬。
(3)其他种植模式。
随着白及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除利用荒地或熟地搭建遮阳网栽培方式外,还有其他多种栽培方式,如在草果、重楼、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下套种白及,采用复合种植模式,即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以及利用同季节各种植物对土壤养分和阳光、温湿度要求的差异,又能有效地解决云南山多地少的困境,较大幅度地提高药材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