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1繁殖方式
川贝母主要有鳞茎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繁殖方式,也可进行组织培养。种子繁殖系数较高,是野生和栽培川贝母的主要繁殖方式。组织培养可用作优良种源的扩繁。鳞茎繁殖是在鳞茎一侧形成小鳞茎的繁殖方式,偶见,常发生于鳞茎受损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生长异常。
采种选择健康无病害6年生以上的川贝母植株。7—8月,果皮颜色变为深黄色时采收果实,应随熟随采、分批采摘,即果实半脱水或基本完成脱水但尚未裂开时及时采摘,采摘过早种子可能尚未完全成熟,采摘过晚,果实开裂后,种子脱落,造成损失。果实采收后应摊晾在通风、透气、避雨的室内,用簸箕或其他透气容器装盛。晴天,果实可置于阳光下晾晒干燥,待果实完全干燥裂开后,手工搓揉脱粒,筛除果壳、果梗等杂质,再经簸箕或风选获得净种子。
川贝母种子净度≥90%,千粒重≥1.6克,发芽率≥80%。
(1)选地。川贝母种植基地选择海拔2700~3600米、气候冷凉湿润、自然植被较好、有水源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域建设,要求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地块上种植。
(2)播种时间。当年采的种子可在10—11月播种。也可在室内经层积完成形态和生理后熟后于次年3—4月播种。
(3)荫棚栽桩。1~3年生的川贝母幼苗必须进行遮阴,无遮阴露地栽培不能存活。整地前,在地块中按4米×4米打穴栽桩,可用木桩或水泥桩,桩的高度为2.2米,栽入土中的深度为40厘米。桩子过高,不利于遮阳网覆盖和收取操作;桩子过短,不便于棚下的农事操作。桩与桩的顶部用铁丝固定,边缘的桩子要用铁丝拴牢,并将铁丝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斜拉打入土中固定。
(4)整地。播种前2—3月进行第一次翻犁,深度为25厘米以上,拣出杂草。翻犁过的土地经阳光充分暴晒,可杀灭部分杂草和病菌,晒垡1月以上。采用旋耕机或耕牛进行耙地,使土块充分破碎。川贝母幼苗细小,在播种前让地块内的杂草种子充分萌发后铲除,有利于减少苗期杂草危害。播种前进行最后一次翻犁,翻犁后每亩撒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和过磷酸钙50千克做基肥,反复交叉耙地碎土,使农家肥均匀混入深10厘米左右的表土层,并进一步拣出杂草、石块等杂物。整地完成后,根据地块的坡向理墒,以利于雨季排水,按墒面宽1.2米,沟宽及深约30厘米,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弓形墒面。如果地块较长,需留出较宽的腰沟,作为主行道及主排水沟。
(5)播种。撒播,播后覆盖2厘米厚的细腐殖土,再覆盖厚度为2厘米的松针,短期内无降雨需浇透水。播种量为1400~1600粒/平方米。
(6)苗期管理。播种后需及时拔除杂草。经常检查土壤水分,遇干旱需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下雨时注意清沟排水。在4月初降雪结束后川贝母出苗前,在搭好的铁丝上覆盖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7—8月植株倒苗后及时将遮阳网收拢,以利于降低雨季田间的湿度,避免冬季大风和下雪压垮荫棚。
(7)起苗。1~3年生川贝母鳞茎小,起苗和移栽不易操作,移栽易损伤须根,致使移栽后生长受到影响,成活率降低。3~4年生的川贝母种子直播苗,鳞茎与野生鳞茎性状接近,市场认可度最高,经过分级,较大的可做商品直接销售,或移栽用作种子生产,较小的鳞茎可继续栽种1~2年后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