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5川贝母

6.5.1基本概述

川贝母是传统名贵药材,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有止咳圣药之称。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效。临床上,川贝母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等症。川贝母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类(生物碱及其苷)和非生物碱类近200种,西贝母碱、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等生物碱是川贝母的特征性成分,也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活性。川贝母药材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通常认为,松贝的质量和疗效最佳,价格也最高;青贝次之,炉贝再次之,栽培品最低。松贝和青贝主要来源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尤以野生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为主;炉贝来源于梭砂贝母;栽培品主要来源于种植年限较长的川贝母、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在实际生产中,因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重叠,许多贝母属未开花植株的鳞茎在形态和大小上无法区分,不法商贩把它们充当川贝母或掺入川贝母中销售的情况较多,导致功效下降。

川贝母属典型高山植物,自然分布的区域海拔较高,气候严寒。川贝母药材的来源长期以来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其生长周期长,从种子萌发到鳞茎采收要3~4年,到开花结籽要4~5年。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就尝试川贝母的人工栽培。1999年以来,在科研机构与多家企业的持续参与下,陆续在四川康定、炉霍建立了川贝母野生抚育基地,在四川康定县、茂县、松潘县、红原县及云南玉龙县、德钦县、香格里拉市等地建立了川贝母人工种植基地。但由于该类群植物生长期长、产量低、高海拔生境种植成本高,以及栽培品与野生药材性状差异大,引起市场对品质担忧等原因,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但川贝母人工栽培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种植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加之近年来,由于过量采集和生境恶化等原因,川贝母野生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场售价一直居高不下。除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实现一定规模的人工种植外,其余4种川贝母基源植物的种植技术仍不成熟,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2017年以来,川贝母统货价格基本都维持在3000元/千克以上,昂贵的价格进一步刺激了野生川贝母的采挖,导致自然资源日趋枯竭。川贝母是20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涉及生产单位上千家,也是中医临床配方常用药材。因此,开展人工栽培是实现川贝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途径,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