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只开花不结籽,主要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分根繁殖前期容易成活,后期根系不太发达,易早衰,花少而小,易引起品种退化。而扦插繁殖较费工,扦插苗移栽后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
1留种
菊花收获时,选择无病、无虫口、无破伤、健壮的植株做种株。对选定的种株,让其继续生长至12月中旬枯倒后,割去地上部分残枝,适当铺施2~3厘米的枯草,即可自然越冬保苗。也可待菊花收完后,割去地上部分,挖出部分根,放在一处或沟内摆开,上盖6厘米左右的细土,再盖些草或树叶等,以保护过冬。留种田的面积可按次年计划移栽大田面积的20:1的比例进行安排。
2分根繁殖
4月,越冬种株发出新苗15~20厘米高时,可进行分株移栽。分株时,将植株挖出,选择粗壮和须根多的种苗,将过长的根和老根以及苗的顶端切掉,根保留6~7厘米,地上部分保留10~15厘米。
3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地温10℃以上时进行。苗床应选择向阳地,施充分腐熟厩肥3000~4000千克/亩做基肥,深翻25厘米。育苗前,细耙整平,按宽1.0~1.2米做平畦。选择无病斑、无虫口、无破伤、无冻害、壮实、直径在0.3~0.4厘米的春发嫩茎(萌蘖枝)做种茎。种茎长10~15厘米,去除下部1/2的叶片,保留上部4~6片叶,随切随插。种茎按3厘米×5厘米的株行距斜插在准备好的苗床上,扦插枝入土1/3~1/2,插后立即浇足水分。扦插后,在苗床上应搭建40厘米高的荫棚用以白天遮阳,透光度控制在0.3~0.4。晴天8:00、9:00至16:00、17:00遮阴,其他时间(包括晚上和阴雨天)应撤去遮阴物。育苗期间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浇水宜用喷淋。经10~15天,待插枝生根后,即可拆去荫棚,以利壮苗。苗龄在50~60天后移栽定植。
杭白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农田均可栽培,但以地势高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砂壤土种植为好。种植方式一般实行轮作,每2年轮作1次,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虫害,提高杭白菊的品质。移栽前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1500~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做基肥,深翻20厘米,做高畦,畦宽1米,沟宽0.4米,以利于采摘和排水。
定植一般在4~6月进行,应选阴天或晴天进行,可采用穴植或开沟定植,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深10~15厘米,每穴2株,每亩5000株左右。栽后覆土压实,并及时浇足定根水,以确保成活率。
杭白菊是浅根性植物,移栽后经7~10天的缓苗期即可进行正常生长。此时应及时中耕除草,浅松表土3~5厘米,使表土干松,底下稍湿润,促使根向下扎,并控制水肥,使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利于菊苗生长。这个过程俗称“蹲苗”中耕一般进行2~3次,可结合施肥进行。
杭白菊根系浅,吸收肥水的范围较狭窄,而且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其生理需求也不同。大田的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施肥应注重平衡,前期氮肥不宜过多,以防徒长。肥料应集中在中期用,促使发根,增加花枝。合理增施磷肥,可使菊早现蕾、早开花、多结蕾。施肥时,应实行氮、磷、钾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原则,追肥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即促根肥、发棵肥和促花肥。
①促根肥
移栽20天缓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利发根,以氮肥为主。用量为尿素和复合肥各10千克/亩,穴施,穴深5~6厘米。
在第二次摘心后,为促进植株发棵分枝,应追施第二次肥,以氮肥和有机肥为主。用量为尿素10千克/亩,阴雨天撒施,晴天浇施。
在现蕾前追施第三次肥,以促进植株现蕾开花,以磷、钾肥为主。用量为复合肥20~25千克/亩,于阴雨天撒施。同时每隔7天,用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进行根外追肥,每次250克/亩,连续施3~4次。
5适时摘心或压枝
摘心或压枝可促使菊主杆粗壮、分枝增多、减少倒伏、增生花朵,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摘心次数的多少、摘心的长短,要根据土地肥力、群体大小以及个体生长好坏而定。因地、因时、因株而异,灵活掌握,才能促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花期整齐,稳产高产。在菊的生长过程中,一般摘心2~3次,摘心最迟不超过7月底。摘心第一次在移栽前一周,摘去主杆顶芽5厘米左右;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摘去分枝顶芽5~7厘米,留30厘米高;第三次在7月底以前,视植株生长情况摘心。摘心过迟,会影响花蕾的形成,宜晴天在植株上的露水干后进行。此外,还要摘除徒长枝条,每次摘除的菊头应集中处理。每次除草或施肥后,在根际培土15~18厘米,促使植株多生根、抗倒伏。
菊苗长到30~40厘米时进行压条,方法是每穴2株,一边各1株,掀倒着地。枝条之间的距离力求均匀,掀倒着地的枝条每隔10厘米左右用泥块加压,使之节节生根,叶腋长出新梢。是否进行第二次压条,应根据菊苗稀密的情况而定。套种压条要根据前作物的遮蔽情况而定,尽量做到互不遮蔽,全畦铺满。杭白菊定植、压条后,应保持一段时期的土壤湿润,以利于菊苗正常发根生长。如发现土壤干燥,要及时浇水,否则容易造成发根分枝困难、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土壤含水量高的,必须排水,避免烂根或僵苗。
叶枯病一般于4月中下旬发生,4—9月雨水较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交替喷施1:1:100波尔多液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晴天,在露水干后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
枯萎病俗称“烂根”,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始发,至11月结束,尤以开花前后发病最重。地下害虫多、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无病老根留种;轮作,不重茬,做高畦,开深沟,排水,降低湿度;选用健壮、无病种苗;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撒施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1~2次。
蛴螬一般在4—6月于地下钻洞,咬食菊的根皮或蘖芽。其成虫(金龟子)白天潜伏于土中,黄昏时陆续出土咬食菊花茎叶。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0倍液喷杀或人工捕杀。
蚜虫是杭白菊上危害较重、较为常见的害虫,温暖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蚜虫大量发生。蚜虫刺吸取食杭白菊的茎、叶、花等,进而影响生长发育,为害严重时,会使杭白菊的花朵畸形,花量和品质下降。此外,蚜虫对颜色具有趋向性,杭白菊的花蕊会引诱周边的有翅蚜迁入,不仅会对杭白菊的花朵数量和品质产生影响,还可以传播病毒病,其自身分泌的蜜露也会引发其他病害。菊蚜一年可发生20多代。
防治方法:清除杂草,忌与菊科植物连作和间套作;发生初期,用高浓度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或50%吡虫啉(超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雾1次,共喷2~3次。采收期也可用黄板诱杀。
1采摘标准
杭白菊按加工、用途的不同,采摘标准各异。用作胎菊的,以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采摘标准;用作一般饮用菊的,以花蕊散开10%~30%为采摘标准;药用的,以花芯散开30%~70%为采摘标准。采收要分批、分级。
2采摘时间
采摘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采花,采花时做好边采边分级,将好花、次花分别放置,以便进厂分别加工。不宜采露水花,以免露水流入花瓣内引起腐烂。
3加工
采摘回来的鲜花不能挤压,要摊开阴干花朵表面的水分,拣去枝、叶等杂质,然后进行加工。传统蒸煮杀青工艺分为三个步骤:上笼、蒸制(杀青)、暴晒。鲜花采回后,薄薄地摊晾2~3小时,然后将已散去表面水分的花头放入蒸笼内,花心朝外,厚度一般以4朵花高,3~4厘米为宜。上笼后,即放在蒸汽上蒸煮,保持笼内温度在90℃左右。蒸时保持活力均匀,蒸1~2分钟后,将蒸笼一起取出。,已蒸煮杀青过的菊花取出后,立即扣倒在竹帘或芦席上晾晒,日晒1~2天后,翻花1次,3~5天后,至七成干时,置于通风的室内摊晾,经2~3天后,再置于室外,晒至干燥即成。
4贮藏方法
加工好的菊花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