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49-1994)》,民族出版社1994版,第78页。

[2]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 2009版,第257页。

[3]斯琴高娃等著:《傈僳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版,第98页。

[4]王恒杰:《傈僳族》,民族出版社1987版,第92页。

[5]李道生:《怒江调研》,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39页。

[6]石振兴,杨修仕,么杨,等:《60份国内外藜麦材料子粒的品质性状分析.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年第1期。

[7]黄杰,刘文瑜,魏玉明,等:《4个藜麦品种在陇东旱作区幼苗生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载《甘肃农业科技》2017年第10期。

[8]Romo S,Rosero A,Forero C L,et alPotencial nutrcional de harimas de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variedad Piartal en los Andes Colombianos Primera Parte.Facultad de Ciencias Agrarias,2006(1).

[9]Dini I, Tenore GC,Dini A:Antioxidant compound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ooking in sweet and bitter Chenopodium quinoa seeds.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

[10]Vilcacumdo R, HernandeZ-Ledesma B.:Nutritional and biological Value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2017(14).

[11]Maria T P O,Luis E C B, Blanca T A.Alero Las Morrenas l:evidencias de cultigenos entre cazadores recolectores de fianles del period arcaico en Chile Central.Chungara Revista de Antropologia Chilena,2005(1).

[12]Manavalan L P,Guttikonda S K,Tran L S P,et al: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improve drought resistance in soybean.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2009(7).

[13]Adolf V I,Jacobsen S E,Shabala SSalt tolerance mechanisms in quinoa(Chenoqodium quinoa willd.),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1392.

[14]Sun Y,Liu F,Bendebis M,et al:Sensitivity of two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varieties to progressive drought stress.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14(1).

[15]Jacobsen S E:The worldwide potential for quinoa(Chenopodium quiaoa willd.).Food Rebiews International.2003(1-2).

[16]王晨静,赵习武,陆国权,等:《藜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载《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7]肖正春,张广伦:《藜麦及其资源开发利用》,载《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第2期。

[18]Maughan P J,Kolano B A,Maluszynska J,et al:Molecular and cy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ibosomal RNA genes in Chenopodium quinoa and Chenopodium berlandieri ,Genome,2006(7).

[19]Stikic R,Glamoclija D,Demin M,et al:Agronomical and nutritional evaluation of quinoa seeds(Chenopodium quinoa willd.)as an ingredient in bread formulations.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12(2).

[20]Bose J,Rodrigo-Moreno A,Shabala S.:ROS homeostasis in halophytes in the context of salinity stress toler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4(5).

[21]Sosa-zuniga V,Brito V,Fuentes F,et al.:Phenological growth stages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based on the BBCH scale.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17(1).

[22]任永峰:《内蒙古阴山北麓藜麦生长发育、水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特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3]VACHER J J:Responses of two main Andean crops,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and papa amarga Solanum juzepczukii Buk. to drought on the Bolivian Altiplano: significance of local adaptation. Agric Ecosyst & Environ, 19981/2.

[24]JACOBSEN S-E, LIU Fulai, JENSEN C R: Does root-sourced ABA play a role for regulation of stomata under drought in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Sci Hortic, 20092.

[25]张体付,戚维聪,顾闽峰,等:《藜麦EST-SSR的开发及通用性分析》,载《作物学报》2016年第4期。

[26]郑家文,张中平:《云南饲料大麦栽培技术》,载《大麦与谷类科学》2015年第1期。

[27]李国强,李江,张睿等:《大理州大麦育成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载《云南农业科技》2013年第3期。

[28]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2017年苦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载《 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第4期。

[29]张婷:《 红薯高产栽培技术》,载《现代园艺》2018年第21期。

[30]陈亚光:《夏栽红薯高产管理措施》,载《农村实用技术》2008年第8期。

[31]吐尔迪汗·卡迪尔:《红薯栽培新技术》,载《上海蔬菜》2014年第3期。

[32]董云松,张国建,罗延青等:《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不育系杂交种云油杂12号的选育及其特性》,载《种子》2016年第9期。

[33]吕国光,薛春梅,潘正艳等:《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载《吉林农业》2011年第11期。

[34]杨昌武:《芸豆栽培技术实施规程》,载《云南农业科技》2007年第2期。

[35]刘伟莉,李季花,何玉琼:《芸豆-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载《云南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

[36]陶守林,李维群,李求文等:《高山芸豆基本特性及开发前景》,载《中国种业》2005年第1期。

[37]沈雪根,胡惠根,杨秋平等:《佛手瓜特征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载《上海农业科技》2011年第5期。

[38]何永梅,尹志明:《佛手瓜育苗技术五法》,载《四川农业科技》2011第3期。

[39]李开新:《佛手瓜的高产栽培技术》,载《四川农业科技》2012年第7期。

[40]黄仲生等:《豆类蔬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版。

[41]董利辉,刘同江:《菜心栽培技术》,载《中国果菜》2009年第2期。

[42]宋明:《绿色蔬菜生产新技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版。

[43]王静静,张自坤,谭月强等:《山东地区菜心露地高产栽培技术》,载《上海蔬菜》2017年第1期。

[44]周淑荣,高兵,郭文场:《芥蓝的品种简介》,载《特种经济动植物》2017年第5期。

[45]李淑芝:《常规芥蓝栽培技术》,载《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第22期。

[46]蔡霞,郭惊涛,朱子丹等:《贵州芥蓝周年栽培技术》,载《农技服务》2019年第1期。

[47]李春龙:《芥蓝的栽培技术》,载《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第3期。

[48]王迪轩:《南方芥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载《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第21期。

[49]张德纯:《芥蓝》,载《中国蔬菜》2016年第4期。

[50]张智晖,韩春梅:《芥蓝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载《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第2期。

[51]叶平良:《蔓菁高产栽培技术》,载《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第4期。

[52]叶静渊:《我国根菜类栽培史略》,载《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53]陈妞,黄丹枫:《出口蔓菁的生产与加工研究进展》,载《上海蔬菜》2006年第4期。

[54]何永梅,曹玲英:《袖珍芜菁的栽培要点》,载《山西农业蔬菜科技》2008年年底25期。

[55]孙继,叶利勇,陶月良:《芜菁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载《浙江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56]龚珍:《蔓菁早期栽培史再考》,载《中国农史》2014年第5期。

[57]杨沛槐:《蔓菁无公害高产栽培》,载《云南农业》2015年第11期。

[58]齐洪鑫,常培培,徐晓莹等:《德州地区早春大棚芜菁栽培技术》,载《上海蔬菜》2018年第1期。

[59]雷霖国,郑晓林,朱祝军等:《不同品种温州芜菁块根中主要品质成分分析》,载《长江蔬菜》2018年第6期。

[60]何义江,邵艳艳,宿居强:《菜药两用植物山药高产栽培技术》,载《吉林蔬菜》2005年第5期。

[61]张春艳:《山药栽培技术》,载《农业科技通讯》2000年第4期。

[62]周海伟:《中药材知识手册第二册》,中国民艺出版社2006年版。

[63]张杨:《魔芋林下抗病高产栽培技术》,载《农业工程技术》2017年第14期。

[64]唐寿贤,邓万华,陈耀武等:《西双版纳磨芋资源》,载《中国野生植物》1991年第3期。

[65]赵洁,许蕊淇:《浅析魔芋高产的防病栽培技术》,载《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4期。

[66]谢阳清,王卫东,周红华等:《山区魔芋丰产栽培与防病技术》,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0期。

[67]卢俊:《魔芋防病栽培技术》,载《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第12期。

[68]夏家超:《魔芋的收挖与贮藏》,载《当代蔬菜》2005年第5期。

[69]袁莉,赵祥稳,董坤等:《花魔芋标准化栽培技术》,载《蔬菜》2018年第1期。

[70]邓春海,周建树,王志学:《灵芝袋料栽培技术》,载《微生物学杂志》1994年第2期。

[71]阮时珍,阮晓东,李月桂:《灵芝的袋料栽培技术》,载《食药用菌》2012年第5期。

[72]薛昉:《灵芝袋料高产栽培技术》,载《科学种养》2018年第3期。

[73]张笑,侯伟,任淑谊等:《灵芝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载《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6期。

[74]梁晋谊,成传荣,许克勇等:《灵芝的工厂化栽培技术》,载《食用菌》2015年第3期。

[75]付永明,麻大鹏:《我国灵芝种质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载《种子科技》2018年第6期。

[76]周州,余梦瑶,江南等:《我国灵芝栽培研究近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载《中国食用菌》2017年第4期。

[77]王德芝:《食用药用菌生产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版。

[78]邓丽云,李小霞,李丽:《赤灵芝栽培技术》,载《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9期。

[79]李仲贤,叶岚,成群等:《灵芝大棚覆土栽培技术探讨》,载《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80]魏峰,侯祥保,姚志刚等:《紫灵芝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载《现代园艺》2018年第13期。

[81]谢春芹,郁恩香,魏金萍等:《灵芝室内熟料袋栽技术要点》,载《食用菌》2007年第5期。

[82]谢荣:《西藏白肉灵芝栽培关键技术》,载《食用菌》2017年第5期。

[83]刘绍雄,刘春丽,李建英等:《白肉灵芝人工栽培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载《中国食用菌》2020年第4期。

[84]郭倩,周昌艳,宋春艳:《姬松茸研究进展》,载《食用菌学报》2004年第2期。

[85]马丽,洪博源:《姬松茸出菇异常的主要原因及对策》,载《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第2期。

[86]李蓁,蒋逵良:《姬松茸引种栽培试验》,载《食用菌》1997年第6期。

[87]宫志远等:《食用菌保护地栽培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版。

[88]韦文添:《巴西蘑菇的栽培技术》,载《蔬菜》2004年第6期。

[89]李玉贞:《姬松茸出菇管理关键技术》,载《福建农业》2007年第12期。

[90]江枝和,朱丹,杨佩玉:《姬松茸生物学特性研究》,载《食用菌学报》1996年第3期。

[91]黄福良:《无公害巴西菇栽培技术规程》,载《广西农学报》2005年第2期。

[92]黄年来:《食用菌病虫诊治(彩色)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版。

[93]肖淑媛,何颖:《食用菌制种技术(上)》,载《湖南农业》2007年第8期。

[94]曾绩:《姬松茸栽培技术》,载《农村科技》2012年第10期。

[95]胡刚:《大棚立体栽培姬松茸技术》,载《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第7期。

[96]王德芝:《食用药用菌生产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版。

[97]凌志勇,陈华芬:《姬松茸大田深沟窄畦高产栽培法》,载《农家参谋》2005年第2期。

[98]秦旭:《姬松茸麦秸栽培技术》,载《农业知识》2011年第35期。

[99]薛勇:《姬松茸的栽培技巧》,载《北京农业》2004年第3期。

[100]肖胜刚:姬松茸的栽培技术》,载《红土地2010年第10期。

[101]李莉,方平:姬松茸的栽培技巧》,载《蔬菜2000年第9期。

[102]龚晓芳,温斌生:巴西蘑菇(姬松茸)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载《福建农业1999年第7期。

[103]殷霈瑶,吕淑芝,颜丽君:北方大棚姬松茸的栽培》,载《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年第5期。

[104]高继海:食用菌培养料灭菌时应注意的问题》,载《北京农业2004年第3期。

[105]侯延成:高原地区日光节能温室姬松茸栽培技术》,载《青海农技推广2019年第4期。

[106]刘文先:《姬松茸的栽培技巧》,载《北京科技报》2003年7月16日第6版。

[107]崔建昌:蘑菇二次发酵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载《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第4期。

[108]甘盛锋,庞军:姬松茸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13期。

[109]付绍春,谭琦,陈明杰等:《美味牛肝菌生态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载《湖南林业科技》2008年第5期。

[110]王茂胜,连宾:《美味牛肝菌研究》,载《贵州林业科技》2003年第3期。

[111]邓百万,陈文强,刘开辉等:《美味牛肝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载《中国食用菌》2012年第4期。

[112]张园园,张晶,王勇等:《美味牛肝菌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载《食用菌》2017年第2期。

[113]马娟娟:《平菇高效栽培技术》,载《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9期。

[114]杨大林:《平菇要高产  覆土最有效》,载《安徽农业》2001年第1期。

[115]马登玉,孙学忠,朱存亮,等:《桃园套种平菇栽培新技术》,载《中国野生植物》1991年第3期。

[116]王秀才:《平菇分期管理要点》,载《小康生活》2005年第8期。

[117]田利光,赵海涛,姜志峰,等:《鱼蛋白在苹果上的应用试验》,载《烟台果树》2011年第2期。

[118]《平菇的采收与加工》,载《乡村科技》2012年第5期。

[119]李增宝:《几种常见菇类食用菌采摘时间与方法》,载《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第1期。

[120]冀宝营:《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要点》,载《西北园艺(蔬菜) 》2014年第4期。

[121]李蓁,姜新良:《秋栽平菇菌株比较试验》,载《食用菌》2009年第4期。

[122]陈小浒编:《食用菌生产新技术》,南京出版社2005版。

[123]王秀才:《平菇分期管理要点》,载《小康生活》2005年第8期。

[124]朱广凯:《种植纯白平菇抓关键  高产质优多赚钱》,载《农业知识》2017年第32期。

[125]魏明宇,曾红兵,陈伟,等:《纯白平菇栽培技术》,《科学导报》2005年6月8日第4版。

[126]韩梅:《生产蘑菇秸秆料的堆制法》,载《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第8期。

[127]宁长林:《紫孢侧耳野外栽培技术》,载《吉林林业科技》1988年第4期。

[128]徐跃青,艾文喜:《双孢蘑菇丰产栽培技术》,载《云南农业》2013年第12期。

[129]张曼丽,纪淑娟:《鸡腿菇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载《吉林蔬菜》2004年第6期。

[130]李明焱,朱惠照:《香菇高温季节栽培技术研究(二)——主要栽培技术措施》,载《食用菌》1995年第5期。

[131]谢春芹,贾君,谢正林,等:《两种食用菌季节性栽培套种技术》,载《食用菌》2011年第4期。

[132]阮时珍,陈家意,赖伟红,等:《大棚袋料虫草花栽培技术》,载《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第8期。

[133]黄大斌,杨菁:《秀珍菇高温季节的栽培技术》,参见中国菌物学会(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食用菌协会(Edible Fungi Society of China)、福建省食用菌学会(Fujian Society of Edible Fungi)、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Branch Association of Edible Fungi,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China).主编《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食用菌》编辑部2001版,第253 254页。

[134]杨少明,李慧兰,杨丽君:《昆明市西山区草莓高山育苗技术》,载《云南农业科技》2019年第3期。

[135]刘关所,沈阳,罗红,等:《云南草莓高山育苗技术》,载《园艺与种苗》2019年第2期。

[136]李秀根,杨健,王龙等:《近30年来我国梨产业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载《果农之友》2009年第1期。

[137]刘彦武:《桃子的包装贮藏保鲜技术》,载《科技致富向导》2005年第9期。

[138]马丽,马琳,陈登楚等:《石榴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载《现代园艺》2015年第13期。

[139]陈新金:《云南省永胜县软籽石榴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载《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18期。

[140]邓吉,陆进,李健强等:《石榴枯萎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步研究》,载《植物保护》2006年第6期。

[141]禹桂卿,杨威,陶春清等:《石榴桃蛀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载《现代园艺》2017奶年底5期。

[142]王玉堂:《危害石榴的常见害虫及防治》,载《乡村科技》2013年第5期。

[143]梁军,刘岩,周碧容等:《台农一号芒果的特征特性及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载《广东农业科学》2001年第3期。

[144]柯开文:《台农一号杧果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载《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1年第4期。

[145]李洪雯,刘建军,韩大祥等:《金煌芒果在攀西地区的表现及其栽培技术》,载《中国热带农业》2011年第1期。

[146]陈于福,柏天琦,解德宏等:《景谷县芒果采后损失原因及预防措施》,载《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3期。

[147]储一宁《适应云南的优质丰产桑树品种》,载《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第2期。

[148]储一宁,罗坤,陈松等《桑树新品种“云丰1号”、“云丰2号”的选育》,载《云南农业科技》2008年增刊。

[149]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http://www.yn.gov.cn/zwgk/zcwj/yzfb/201911/t20191101_183955.html

[150]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核桃》,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版。

[15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版。

[152]杨源:《云南核桃》,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153]张雨,董润泉,习学良:《云南核桃种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载《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4]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版。

[155]《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DB53/062-2006。

[156]黄佳聪:《腾冲红花油茶栽培与籽油制取技术》,科学出版社2012版。

[157]罗锐琼:《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载《西部林业科学》2011年增刊。

[158]尹加笔,朱跃珍,高苹:《德宏州油茶优树选择研究》,载《西部林业科学》2013年增刊。

[159]杨礼群,李玉文:《油茶不同类型苗木的栽培及施肥试验》,载《西部林业科学》2014年增刊。

[160]中国植物志编委:《中国植物志》第43(2)卷,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161]王有科,南月政:《花椒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1999年版。

[162]马骏,宋升治,于国栋:《昆明市主要造林树种造林技术》,云南人民出版社。

[163]陈宏儒:《浅析平利县生漆育苗技术》,载《新农村(黑龙江)》2014年第18期。

[164]卢华锋,隋园园:《漆树规范化栽培技术》,载《现代农村科技》2013年第12期。

[165]刘炳友:《生漆埋根育苗技术》,载《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4期。

[166]邓琳玲,张华,周吉红:《三倍体漆树良种大红袍繁育技术》,载《中国生漆》2013年第4期。

[167]袁国弼,韩孕周,黎大爵等:《红花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科学出版社1989版。

[168]王兆木:《世界红花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版。

[169]杨建国,刘旭云,严兴初等:《红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版。

[170]赵应忠:《新兴油料作物生产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版。

[171]刘旭云,杨谨:《红花栽培新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11版。

[172]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版。

[173]阿格里斯著,沈崇尧译:《植物病理学(5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版。

[174]骆建敏,贾菊生:《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Hu+z)Cda生活史超微结构研究》,载《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75]赵钢,王安虎:《红花的资源及药用价值》,载《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年第3期。

[176]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云南重要中药图鉴》,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版。

[177]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版。

[17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版。

[179]李兴,曾燕,张红才,等:《金荞麦的人工驯化和繁殖技术研究》,载《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1期。

[180]唐宇,孙俊秀,刘建林,等:《金荞麦的综合利用途径及其人工栽培技术》,载《北京农业》2011年第15期。

[181]焦连魁,曾燕,赵润怀,等:《金荞麦资源研究进展》,载《中国现代中药》2016年第4期。

[182]曾琴,李虹:《浅析不同林地栽培金荞麦的不同表现》,载《南方农业》2018年第21期。

[18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社2015年版,第239页。

[184]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

[185]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186]明.兰茂:《滇南本草》,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7]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188]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卷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第379页。

[189]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7页。

[190]明.倪朱谟:《本草汇言》,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191]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59年版,第185页。

[192]徐国钧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193]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30页。

[194]石亚娜:《草果药用本草考》,载《中国现代中药》2013年第10期。

[195]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19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页。

[197]徐国均:《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4页。

[198]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3页。

[199]肖培根:《新编中药志(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200]冉先德:《中华药海(精华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730页。

[201]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页。

[2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

[203]朱兆云:《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204]黄璐琦:《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5]云南省卫生局:《云南省药品标准》,云南省卫生局出版社1974年版。

[20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版。

[207]高学昌:《草果及其伪品印度砂仁的鉴别》,载《中药通报》1986年第4期。

[208]罗晓霞:《草果与拟草果的性状与显微鉴别》,载《中药材》2013年第2期。

[209]雷恩,郭俊明,张旭山等:《云南红河州3个草果栽培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比较》,载《新品种选育与推广》2016年第6期。

[210]杨耀文,刘小莉,普春霞等:《草果5个居群果序数量多态性比较研究》,载《中药材》2010年第7期。

[211]郑昆,杨俊敏,肖正昆:《草果无公害烘干设备及工艺的效益分析》,载《农产品加工》2006年第3期。

[212]白然思,李核忠:《绿春县草果烘烤房利用状况分析及对策》,载《林业调查求规划》2011年第2期。

[213]张云洪:《草果等3种滇产药材主要成分研究》,云南中医学院2012年。

[214]朱缨,俞迪佳,吴健:《草果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载《中国药业》2012年第21期。

[215]查云盛,张国凤,张明龙等:《怒江州不同产地草果挥发油含量比较研究》,载《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第13期。

[216]揣莘桂,王学礼:《草果与草豆蔻的鉴别比较》,载《中草药》1996年第9期。

[217]雷恩,刘艳红,田学军等:《云南金平县草果栽培种的穗部特征研究》,载《热带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

[218]姜太玲,刘光华,沈绍斌等:《草果加工产业研究现状与展》,载《农产品加工》2016年第10期。

[219]张丹雁,刘军民,徐鸿华:《阳春砂的病虫害调查与防治》,载《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4期。

[220]陈彩英,詹若挺,王小平:《砂仁品种、种质资源的考证溯源》,载《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21]周淑荣,董昕瑜,郭文场等:《阳春砂仁的栽培管理与采收加工》,载《特种经济动植物》2018年第5期。

[222]陈章靖:《玛咖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及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223]窦秦川,马桂明,黄吉慧,等:《玛咖常见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载《云南农业》2014年第11期。

[224]段柯兆,赵仁,范抒宇:《玛咖/云南名特药材鉴别与服用丛书》,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版。

[225]和建平,杨正松,李燕,等:《云南玛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载《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第27期。

[226]牛建伟,彭勇,GustavoF.Gonzales:《健康新资源——玛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版。

[227]潘竟海,邓超宏,白晓山,等:《两种玛咖品种类型繁育种株农艺性状的差异性比较》,载《新疆农业科学》2017年第2期。

[228]尚瑞广,王兵益:《贮藏条件对玛咖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载《中药材》2015年第11期。

[229]童晓青,贺亮,刘本同:《不同颜色玛咖营养成分分析》,载《食品工程》2015年第3期。

[230]肖培根,刘勇,肖伟:《玛卡—全球瞩目的保徤食品》,载《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11年第6期。

[231]徐春莲,汤王外,薛润光,等:《丽江玛咖原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载《种子》2017年第9期。

[232]杨天梅,王家金,杨美权,等:《云南玛卡病虫害调查及防治》,载《中国现代中药》2016年第5期。

[233]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玛咖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载《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5期。

[234]余龙江,金文闻:《国际良种—药食两用植物MACA》,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版。

[235]余龙江,孙友平,程华,等:《玛咖在中国独荇菜属中的定位》,载《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第10期。

[236]余龙江,金文闻:《玛咖的种植加工与营养保健》,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版。

[237]周严严,赵海誉,司南,等:《药用植物玛咖研究新进展》,载《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23期。

[238]朱军,李晓瑾,孙丽,等:《药用植物玛咖离体快繁技术研究》,载《北方园艺》2013年第22期。

[239]关文灵,李枝林,余朝秀等:《云南野生兰花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引种驯化》,载《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第4期。

[240]李涵:《兜兰盆花生产技术规程》,《中国花卉报》2016年4月12日第5版。

[241]朱春艳,李志炎,鲍淳松等:《我国杜鹃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载《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第2期。

[242]李世峰,黎霞:《高山杜鹃盆花生产关键技术》,载《农村实用技术》2012年第10期。

[243]周世应,胡钟仁,武红得等:《山羊生产工艺及设施》,载《云南畜牧兽医》2007年第1期。

[244]周丹银:《云南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版。

[245]曾志将:《蜜蜂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246]曾志将:《养蜂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247]黄文诚:《养蜂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248]董霞:《蜜粉源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249]孙连池,刘原樟:《蚕室蚕具消毒方法》,载《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8期。

[250]陆桂荣:《樱桃谷鸭规模化饲养技术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51]张军,龚道清:《巧法养鸭》,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版。

[252]王周旅:《肉用种鸭培育管理技术》,载《福建畜牧兽医》2012年第1期。

[253]赵泰:《养鸭技术1》,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版2003版。

[254]赵泰:《养鸭技术2》,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版2003版。

[255]姚开梅,李家田:《产蛋鸭各期实用技术管理》,载《农村养殖技术》2011年第14期。

[256]尚承云:《浅谈产蛋鸭的饲养与管理》,载《山东畜牧兽医》2009年第5期。

[257]辛延军:《蛋鸭产蛋期的饲养管理》,载《农村养殖技术》2010年第12期。

[258]肖秀芝:《蛋鸭圈养高产七要诀》,载《农民科技培训》2005年第2期。

[259]马玉胜, 李中利, 杨小华:《促进圈养蛋鸭高产的几项有效措施》,载《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1年第11期。

[260]马玉胜:《蛋鸭圈养高产七要诀》,载《农学学报》2003年第7期。

[261]王丽华:《蛋鸭圈养应掌握的方法》,载《现代畜牧科技》2012年第5期。

[262]何秀琼:《浅谈豪猪养殖技术》,载《云南畜牧兽医》2015年第5期。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