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8.64乌头

6.8.64.1基本概述

乌头又名草乌、川乌、附子、乌药、鹅儿花、铁花、五毒根等,为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干燥根茎。主根入药为川乌、制川乌,味辛、苦,性大热,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跌打瘀痛等,并可麻醉止痛。侧根(子根)的加工品入药为附子,属温里药,其应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卓越,同时亦是著名的有毒中药,被誉为“乱世之良将,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药,补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是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附桂理中丸、龟鹿滋肾丸、天麻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几十种中成药的必需原料。采挖后,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经炮制加工后又叫制附子、制附片、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

乌头种植历史悠久,乌头商品来源于栽培,主要由四川、陕西、云南等省提供,乌头生产历史上以四川江油产量最大,自古为江油特产,栽培历史一千多年。宋代著名学者杨天惠任彰明县令所著《附子传》,即有植物形态、栽培技术、产地、产量记载。民国时期,江、彰两县有乌头田5000亩,直接或间接以乌头为生计者数万人,加工厂17家,加工附片16种。由重庆、西安集散,销全国及香港、南洋等地。200年前,陕西汉中地区形成乌头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产区四川江油及陕西汉中地区建立了乌头种子基地,扩大了商品生产;云南、河北、河南等省引种试种,形成了新产区;在新、老产区培育良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推动了乌头生产。20世纪50~70年代中期乌头生产比较稳定,年收购量由200多吨缓慢上升到800吨,产销基本平衡。70年代末期,四川、陕西加快了乌头生产步伐,新产区大部分投产,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上升,年收购量达1300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逾量。20世纪80~90年代江油常年种植面积在6000亩以上,最高年产乌头3000多吨,但由于附片价格低,挫伤药农种植积极性。2002年江油下种面积降为3800亩左右,2003年产鲜乌头1750多吨;2003年下种面积降为2600亩左右,2004年产鲜乌头1350多吨;2004年下种面积又降为不足1100亩,2005年产鲜附子600吨;2005年种植面积下降为1000亩,由于春旱严重2006年仅产鲜乌头400吨。2006年江油乌头下种面积锐减为不足600亩。2007年附片总产量黑、白片共计约300吨,产需矛盾凸显,以至于2007年市场价格猛涨到:白片(清水统片)50元/千克;黑片(清水统片)44元/千克。到2009年江油乌头的产量为800吨左右。与此同时,除四川江油外的其他地区,四川凉山州西昌市布托县、陕西、云南等地靠价格竞争优势,乌头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目前,乌头的供需基本稳定。

6.8.64.2品种与分布

乌头产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变迁,唐代以前乌头出产在四川彭山、广汉及河南登封一带;《新修本草》明确指出,自唐代四川江油地区已开始乌头(附子)的种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宋代《彰明附子记》亦明确指出江油河西地区附子产量最大,质量最佳,而乌头种源在四川平武县较好;陕西地区自清代始有附子种植,距今已有300余年,本草均言明陕西乌头质量不及四川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江油、陕西汉中地区建立了附子种植基地,扩大商品生产,而四川布托、云南、河北、河南等省引种试种,形成了新产区。虽然产地不断扩大,但四川江油仍为乌头公认的唯一道地产区。由于适应性强,野生乌头分布范围较广,自川藏高原东缘起向东至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上游各省区的丘陵地区,从江苏向北经过山东到达辽宁南部,包括辽宁南部、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尽管乌头种植历史悠久,但尚无品种或良种,早期种植材料来源于野生资源繁殖材料,目前,主要为人工栽培后卖大留小,小的块根作为主要的栽培材料,建议在选择繁殖材料时注意选择有效成分高含量,抗性强,生长快的单株或群体作为繁殖材料。

6.8.64.3种苗繁育

乌头的种苗繁育可以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主要为种子育苗移栽;无性繁殖为块茎分株移栽。

1.有性繁殖

(1)选种与处理。

乌头种子成熟期约为10月中、下旬,采集成熟的种子放置于阴凉处阴干,选择成熟的种子作为播种材料。种子采收后可用沙子:种子以10:1的比例进行低温沙藏,温度控制5℃左右,待第二年春季3—4月份进行撒播。

(2)播种。

选择富含腐殖质、松软的沙性土壤作为育苗地块,深翻细耙,同时按每亩2000千克的农家肥量加入育苗地中,墒面宽1.0~1.2米,长度视育苗地块的长度而定,于3—4月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墒面上,盖上约0.5厘米的疏松土层,保证土壤湿度,10天左右可以看到乌头小苗出土。注意除草施肥,次年春节可以移栽。

2.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为选择高产、高抗、药效含量符合药典标准的乌头的侧根为种植材料。选种时应选择“和尚头”的子根做种,“老鸦嘴”样不宜做种。以每100个块根重1.2~1.5千克为宜。

6.8.64.4大田栽培、管护

1.选地、整地

乌头对土壤选择性不强,但选择阳坡、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方,以中性砂壤土最为宜,且忌连作。前茬一般为水稻、马铃薯和玉米地,最多连续种植两年,就要进行轮作,否则易产生白绢病、根腐病等病害,严重影响产量。一般以水稻田为前茬最好,在水稻收后,放干田水,使其充分熟化,增加肥力。从“大雪”开始,犁深20~30厘米,三犁三耙,务必使土块细碎、松软,10月下旬(霜降),每亩地施厩肥或堆肥3000~3500千克,硫酸钾20千克作底肥。如果农家肥不足,可增加50千克复合肥(氮、磷、钾≥35%)浅翻入土。按宽1.2米(包括排灌沟)作畦,墒面宽1米,将过磷酸钙50千克、菜饼50千克碎细混合撒入墒面,搅拌均匀,拉耙定距,以备下种。墒面要做成瓦背形,同时田间要开好排灌水沟,做到三沟配套,以利排水灌水。

2.移栽

栽种乌头的时间以掌握在“冬至”至“小雪”之间为宜。按墒面宽1米,沟宽20厘米、沟深10厘米,成丁字形错窝栽植,株行距12厘米×18厘米,塘深10厘米,每亩栽12000~14000株左右。塘打好后,将选好的乌头种按大、中、小分级,背靠背地栽在窝中,中、大种块根每塘栽1个,小种块根每塘可栽2个,每行可适当多栽几窝,作为缺塘补苗用。栽种时芽苗向上,芽嘴低于塘口,随即刨土稳根,按20厘米开沟,把墒沟里的泥土放到墒面盖种,厚约7~9厘米,以盖没种芽即可。可在两侧套种萝卜、莴笋,次年2~3月收获萝卜、莴笋,修根后套种玉米,收获玉米又可栽种结球甘蓝(包心白菜)。

3.耙墒清沟及补苗

乌头栽种后,在幼苗出土前,应将畦面上的大土块用锄头耙到沟里,整细整平,再提到畦面上,使沟底平坦不积水。第二年早春苗出齐后,如发现病株,应拔出烧毁,利用预备苗带土移栽,及时进行补苗压实,并浇清水以利成活,且宜早不宜迟。总之,要求做到苗齐、苗壮。

4.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前,耕地浅锄草1次,幼苗全部出土后至开花前,中耕1次,做到田间无杂草。

5.打尖和摘芽

为控制乌头地上部分的徒长,防止养分消耗,让养分集中于根部,促进地下块根生长,防止倒伏,提高产量,故要在苗高20~25厘米、叶子10~12片时及时去掉顶芽。摘尖后腋芽生长快,当长至约4厘米时应及时摘掉,每周至少摘1次。

6.修根

若乌头植株长出过多子根,常常会使子根的个头不大,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乌头在生长期中一般要修根两次,第一次在4月上旬,第二次在5月上旬。方法是用小铁铲或竹制铲轻轻刨开根部土壤,均匀地保留2~3个健壮的新生乌头块根,其余小的乌头块根全部切掉取出。注意每次修根不要损伤叶片和茎杆,割断须根,否则会影响块根生长膨大。修根的目的是培养个体大的乌头,提高经济价值。

7.灌溉排水

乌头生长期长,需要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土壤过分干燥与潮湿,均会致乌头生长不良。应根据气候情况和土壤湿度,掌握适时、适量的灌溉和排水。在幼苗出土后,若土壤干燥应及时灌水,以防春旱,以灌跑马水(即水从沟内跑过不停水)为宜。以后随气温逐步升高,应掌握墒土翻白就灌。6月上旬以后,天气炎热应注意在夜晚灌溉,大雨后要及时排出田中积水,以免乌头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块根腐烂。

8.合理施肥

乌头是一种耐肥植物。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是提高块根产量的重要措施,通常要进行多次追肥。首先,翻地前每亩用油枯50千克,与畜圈粪肥3000~3500千克堆沤发酵,均匀撒于地表翻入土中作底肥。在次年2月中旬,幼苗出齐,苗高约6厘米、有2~4片小叶追肥。每亩用人畜粪水2000~2500千克、尿素4~6千克,混合匀后在株旁开沟或开穴施入根际,粪水风干后盖土;在刨土修根时,每亩用磷酸铵15~20千克,与2000千克人畜粪水混匀后浇施,以促进子块根生长。以后每20~30天进行1次,用肥种类和数量与前相同。另外,在3~6月之间根据土壤干湿度和天气情况,可间隔7~10天灌水1次,保持土壤正常湿度,以利根系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量。

9.乌头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乌头的病害主要有白绢病、霜霉病、根腐病、叶斑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如下:

(1)白绢病。

白绢病是乌头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茎与母根交界的部位。发病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37%~55%,损失严重。其病原物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菌丝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在基物上呈羽毛壮辐射状扩散,有隔膜。在寄主表面形成菌核,球形、椭圆形,直径0.5~1.0毫米,大的3毫米,平滑有光泽,初白色后变棕褐色,内部灰白色,多角形细胞构成,表面的细胞色深而小,且不规则。偶尔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边缘产生担孢子。该病常在高温多雨季节或偏酸性土壤中发生,发病时根茎部逐渐腐烂,初期叶子正常;随着腐烂加剧,晴天中午前后叶子萎蔫(是指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受到病菌感染而发生的凋萎现象)下垂,严重时地上部分倒伏,叶子青枯,但茎不折断,母根仍与茎连在一起,在烂根表面,茎基部和周围土面出现白绢丝状菌丝,以及黑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的菌核,最后导致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首先要搞好农业防治。选无病乌头作种;增施磷、钾肥,培植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②实行轮作。在水淹条件下,有利于杀灭病菌,因此连续种植两年后改种一季水稻,可减轻病害发生。③修根时,每亩用50%多菌灵1千克与50千克干细土拌匀,施在根茎周围再覆土。④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三唑酮(菌通散)乳油1500倍液、10%苯谜甲环唑(世泽)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等交替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壮植株。

(2)霜霉病。

病原物为乌头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是苗期较为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影响乌头的产量,其病状随乌头生长时期而表现不同。在幼苗期,病株须根不发达,叶片直立向上伸长,且狭小卷曲,呈灰白浅绿色,叶背产生紫褐色的霜状霉层为主要特征。发病后,全株逐渐焦枯死亡,造成严重缺株,可称其为“灰苗”。成株后,受病植株顶部叶片变白,叶面最初呈现油渍状病斑,渐渐变成淡黄色,随后变成紫红色,叶背呈现紫褐色霉层,最后叶片卷曲,呈现暗红色或黑色焦枯,茎杆破裂而死,可称其为“白尖”。常在早春或晚秋低温多雨季节发病,病情迅速而严重。

防治方法:①及时拔除病苗,以防止蔓延;②在发病初期,可采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霜脲氰·代森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600倍液等交替喷雾。重病田隔7天施1次药,连施2~3次。

(3)根腐病。

病原物主要为腐皮镰孢,也有尖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主要为害根部,发生时根下部表面初为水渍状斑,逐渐扩大,渐渐腐烂变褐色,皮层渐坏腐,严重时表现为湿腐,略有臭味。在潮湿田间,腐烂株的茎表有白色霉状物生出,为镰刀菌的孢子,拔起病株,茎基和母根下部结生的乌头小或腐烂,有的植株块根维管束亦变色,最后病株干枯死亡;在干燥环境下,块根受伤处干腐,影响水分传导,地上部分萎蔫下垂,植株干枯死亡,腐烂处茎周围留下一圈纤维组织。植株受害初期上部植株萎蔫,叶片下垂,像被开水烫过,严重时被害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褐色或红紫色枯焦,影响乌头膨大。

防治方法:①修根时勿伤根茎;②不过多施用碱性肥料;③多雨季节,低洼积水处易烂根,要注意排水;④修根时,每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千克与50千克干细土拌匀,施在根茎周围再覆土;⑤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98%噁霉灵(绿亨可溶粉剂4000倍液、55%敌磺钠(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壮植株。

(4)叶斑病。

病原物为乌头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90~100微米,孔口小而不明显,分生孢子线形,无色,隔膜多而不明显,长45~48微米;发病自近地面叶片开始,叶斑散生,初期叶片呈现针头大的褐色斑点,轮廓不清,由淡绿色变为黄绿色,渐次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4毫米,红褐色至黑褐色,周围有明显褪绿色晕圈,老叶病斑则不明显;后期病斑上密生细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一叶上病斑数目极多,相互汇合连片,叶片干枯脱落。同时在病斑上会并发链格孢的病斑,椭圆形有轮纹,褐色,为扩散型病斑,引起叶片焦枯死亡。

防治方法:①禁连作,以水稻、玉米轮作3年以上;②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15天喷雾1次,连续2~3次;③收获后,集中病株和病叶烧毁,彻底消灭越冬病菌。

(5)白粉病。

为乌头叶上的重要病害,5~9月在附子生长中后期发生,发病时在植株上部幼嫩叶表面或背面产生白粉,再向下蔓延至茎杆和下部叶片。植株发病后先叶片扭曲向上,叶背产生褐色斑块,椭圆形,约2厘米大,逐渐焦枯。白粉分布于叶的两面,集中于叶脉处,于7~8月叶两面生黑色小点,9月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即子囊壳)。病菌于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在气温和一定湿度下,病菌萌发产生白粉,多在多雨潮湿季节或通风透光不良情况下发生。白粉形成后随风蔓延,天晴时传播特别快。

防治方法:①发病时可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进行防治;②收获后集中烧毁病株残叶。

10.乌头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乌头的虫害主要有银纹夜蛾蚜虫、蚜虫、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等。其防治方法如下:

(1)银纹夜蛾蚜虫

幼虫聚集取食叶片,为害植株生长。防治银纹夜蛾幼虫的最佳时期为4月底,由于此时银纹夜蛾多产卵于叶背,幼虫3龄前多聚集在产卵叶片上为害,所以发现卵块或幼虫,可及时将其捏杀并摘除纱窗叶,从而减轻为害。同时卵孵期及低龄幼虫期(4月底)施药防治效果最好,此时幼虫小抗药能力低,容易着药,通过药效测定,生物制剂苏得利(4.8毫升/升)和必屠尽(0.3毫升/升)对银纹夜蛾幼虫的田间防效分别达78%和73.9%,在此时施用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4月底至6月在田间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也能明显降低卵密度和幼虫数量。

(2)蚜虫。

成虫和若虫主要集中在植株顶端嫩芽上为害,使其幼芽变形、皱缩,从而影响植株生长。3月下旬或4月上旬始发,5—6月上旬为害突出。可采用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3)地下害虫。

如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可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拌菜叶、或麸皮炒香后拌80%敌敌畏乳油做成毒饵,于傍晚撒施田间进行诱杀;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3千克处理土壤。

6.8.64.5采收与加工

1.采收期

乌头中总生物碱含量峰值出现在7月,随后的生长只有生物产量的增加,在8月达到最高生物产量,主根和子根中的生物碱含量在达到峰值以后降低非常微小,也就是在后期的生长中一直保持较高的生物碱含量。所以最佳采收期应确定在8月中旬左右,也可延长至10月中旬。但在四川、陕西汉中等地乌头生产上的收获期为小暑(7月上旬)至大暑(7月下旬)间,这主要是由于大暑后为高温多雨季节,块根易腐烂,从而容易造成产量损失。

2.初加工

到采收期时,刨起块根,切去地上部茎叶,除去母根(乌头、川乌)、须根及泥沙,留其子根(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川乌。

6~8月,采挖乌头的主根,洗净、晒干,此种药材称为川乌。

(2)制川乌。

取乌头,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3)附子。

乌头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加工成“盐附子” “黑顺片”和“白附片”,加工方法如下:

1)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厘米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厘米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盐附子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白附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者为佳。黑顺片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油润光泽者为佳。

3.包装

将加工分级后的乌头及加工品分别装入洁净竹篓或麻袋中,并附上包装标签。包装标签应注明产品名称、等级、产地、合格证、包装日期等,然后打包成件,每件净装规格50千克。

4.运输与贮藏

加工分级后的乌头及加工品不得与农药、化肥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载容器应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应防雨、防潮、防尘。鲜货运输当天不能到达交货地,要在途中过夜的,必须将货卸下,摊晾于干净地面,以防发热霉变。第二天重新装运;成批量运输时,要保证乌头形状质量不受包装的影响;一批乌头运输结束时,及时清洁运载容器。

5.贮藏

加工分级后的乌头及加工品应贮藏于荫凉干燥通风处。防虫、防潮。生乌头及加工品系有毒药品,应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贮藏。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