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8.52川贝母

6.8.52.1基本概述

川贝母是传统名贵药材,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有止咳圣药之称。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效。临床上,川贝母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等症。川贝母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类(生物碱及其苷)和非生物碱类近200种,西贝母碱、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等生物碱是川贝母的特征性成分,也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活性。川贝母药材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通常认为,松贝的质量和疗效最佳,价格也最高;青贝次之,炉贝再次之,栽培品最低。松贝和青贝主要来源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尤以野生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为主;炉贝来源于梭砂贝母;栽培品主要来源于种植年限较长的川贝母、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在实际生产中,因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重叠,许多贝母属未开花植株的鳞茎在形态和大小上无法区分,不法商贩把它们充当川贝母或掺入川贝母中销售的情况较多,导致功效下降。

川贝母属典型高山植物,自然分布的区域海拔较高,气候严寒。川贝母药材的来源长期以来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其生长周期长,从种子萌发到鳞茎采收要3~4年,到开花结籽要4~5年。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就尝试川贝母的人工栽培。1999年以来,在科研机构与多家企业的持续参与下,陆续在四川康定、炉霍建立了川贝母野生抚育基地,在四川康定县、茂县、松潘县、红原县及云南玉龙县、德钦县、香格里拉市等地建立了川贝母人工种植基地。但由于该类群植物生长期长、产量低、高海拔生境种植成本高,以及栽培品与野生药材性状差异大,引起市场对品质担忧等原因,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但川贝母人工栽培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种植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加之近年来,由于过量采集和生境恶化等原因,川贝母野生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场售价一直居高不下。除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实现一定规模的人工种植外,其余4种川贝母基源植物的种植技术仍不成熟,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2017年以来,川贝母统货价格基本都维持在3000元/千克以上,昂贵的价格进一步刺激了野生川贝母的采挖,导致自然资源日趋枯竭。川贝母是20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涉及生产单位上千家,也是中医临床配方常用药材。因此,开展人工栽培是实现川贝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途径,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6.8.52.2品种

贝母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3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尤以地中海地区、亚洲东部至中部和北美洲种类最为丰富。中国的贝母属植物有61种、50个变种、5变型,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等20余种,全国除广东、广西、海南、江西、福建、台湾、内蒙古及贵州等省(区市)外,其他省区市都有分布,其中以四川、西藏、新疆的种类最多、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

目前,已有企业在四川松潘县和茂县建立了川贝母(瓦布贝母)GAP种植基地。川贝1号是成都恩威投资有限公司采用系统选育法,从所收集的野生川贝母种质资源中筛选、鉴定选育出的新品种,年生长期约130天,全生育期620天左右。开花结果植株高约48厘米,茎上有约8枚叶,茎生叶(连同叶状苞片)在5枚以上。顶端花通常有2枚叶状苞片,外花被片比内花被片狭窄;叶一般对生,叶状苞片先端卷曲;花黄绿色而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每株平均开花2.3朵,结果2.24个。须根较多,通常约12条。果实较大,平均长3.28厘米、宽1.41厘米。种子多,平均千粒重为4.11克。花期5~6月,果期6~7月。鳞茎大,类圆锥形,由3枚白粉质鳞片互抱而成,高约0.8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浅黄棕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鳞茎(干品)平均产量为123.36千克/亩,比现有栽培对照品种增产36.57%;西贝母碱含量为0.083%,比现有栽培对照品种增加62.75%,其他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要求。

云南产贝母3种、4个变种,均分布于北纬25°52′以北地区。川贝母(卷叶贝母)分布在迪庆、丽江、怒江、大理、楚雄、昭通、昆明(东川、禄劝),分原变种、绿黄贝母、云南贝母、康定贝母4个变种。梭砂贝母(炉贝)分布在丽江、迪庆,粗茎贝母(大贝分布在迪庆、丽江、怒江(福贡)。云南省贝母曾分布在7个州(市),目前仅迪庆、丽江有为数不多的商品。过度采挖、放牧、生境破坏是造成云南贝母资源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云南产川贝母药材的基源植物有川贝母和梭砂贝母,主要集中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其中梭砂贝母的生长条件严苛,农耕区栽培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云南有研究人员开展了川贝母的人工栽培。马晓匡(1996年)等报道称,通过中低温处理种子及改进栽培方法,在海拔1997米的大理地区,川贝母成功实现生长、繁殖,但长期以来川贝母的人工种植发展缓慢,未实现规模化栽培。滇西北的高寒冷凉山区是云南川贝母的主要自然分布区和种植适宜区。近年来,受到川贝母的市场前景吸引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以滇西北地区为主,云南多地陆续开展了川贝母的人工栽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川贝母对海拔、温度、土壤等生长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其适宜种植区域相对较小,加之川贝母种源稀缺,种源混杂,种植年限长,种植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因此,川贝母人工栽培难度较大、风险较高,需因地制宜,逐步尝试,切忌盲目发展。预计数年内,云南川贝母种植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源储备、种苗扩繁和栽培技术探索完善阶段,短期内很少有栽培川贝母药材产出。

6.8.52.3种苗繁育

1.繁殖方式

川贝母主要有鳞茎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繁殖方式,也可进行组织培养。种子繁殖系数较高,是野生和栽培川贝母的主要繁殖方式。组织培养可用作优良种源的扩繁。鳞茎繁殖是在鳞茎一侧形成小鳞茎的繁殖方式,偶见,常发生于鳞茎受损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生长异常。

2.种子繁殖

(1)种子采收与处理。

采种选择健康无病害6年生以上的川贝母植株。7—8月,果皮颜色变为深黄色时采收果实,应随熟随采、分批采摘,即果实半脱水或基本完成脱水但尚未裂开时及时采摘,采摘过早种子可能尚未完全成熟,采摘过晚,果实开裂后,种子脱落,造成损失。果实采收后应摊晾在通风、透气、避雨的室内,用簸箕或其他透气容器装盛。晴天,果实可置于阳光下晾晒干燥,待果实完全干燥裂开后,手工搓揉脱粒,筛除果壳、果梗等杂质,再经簸箕或风选获得净种子。

(2)种子质量要求。

川贝母种子净度≥90%,千粒重≥1.6克,发芽率≥80%。

(3)育苗技术。

1)选地。川贝母种植基地选择海拔2700~3600米、气候冷凉湿润、自然植被较好、有水源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域建设,要求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地块上种植。

2)播种时间。当年采的种子可在10—11月播种。也可在室内经层积完成形态和生理后熟后于次年3—4月播种。

3)荫棚栽桩。1~3年生的川贝母幼苗必须进行遮阴,无遮阴露地栽培不能存活。整地前,在地块中按4米×4米打穴栽桩,可用木桩或水泥桩,桩的高度为2.2米,栽入土中的深度为40厘米。桩子过高,不利于遮阳网覆盖和收取操作;桩子过短,不便于棚下的农事操作。桩与桩的顶部用铁丝固定,边缘的桩子要用铁丝拴牢,并将铁丝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斜拉打入土中固定。

4)整地。播种前2—3月进行第一次翻犁,深度为25厘米以上,拣出杂草。翻犁过的土地经阳光充分暴晒,可杀灭部分杂草和病菌,晒垡1月以上。采用旋耕机或耕牛进行耙地,使土块充分破碎。川贝母幼苗细小,在播种前让地块内的杂草种子充分萌发后铲除,有利于减少苗期杂草危害。播种前进行最后一次翻犁,翻犁后每亩撒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和过磷酸钙50千克做基肥,反复交叉耙地碎土,使农家肥均匀混入深10厘米左右的表土层,并进一步拣出杂草、石块等杂物。整地完成后,根据地块的坡向理墒,以利于雨季排水,按墒面宽1.2米,沟宽及深约30厘米,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弓形墒面。如果地块较长,需留出较宽的腰沟,作为主行道及主排水沟。

5)播种。撒播,播后覆盖2厘米厚的细腐殖土,再覆盖厚度为2厘米的松针,短期内无降雨需浇透水。播种量为1400~1600粒/平方米。

6)苗期管理。播种后需及时拔除杂草。经常检查土壤水分,遇干旱需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下雨时注意清沟排水。在4月初降雪结束后川贝母出苗前,在搭好的铁丝上覆盖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7—8月植株倒苗后及时将遮阳网收拢,以利于降低雨季田间的湿度,避免冬季大风和下雪压垮荫棚。

7)起苗。1~3年生川贝母鳞茎小,起苗和移栽不易操作,移栽易损伤须根,致使移栽后生长受到影响,成活率降低。3~4年生的川贝母种子直播苗,鳞茎与野生鳞茎性状接近,市场认可度最高,经过分级,较大的可做商品直接销售,或移栽用作种子生产,较小的鳞茎可继续栽种1~2年后采收。

6.8.52.4栽培管护

川贝母选地、整地、荫棚栽桩等技术与育苗技术基本一致。

1.移栽

(1)移栽时间。

川贝母应在植株倒苗后、土壤冻结前进行移栽,即8—10月。移栽选择无降雨,土壤较为干燥时起苗,随挖随栽。长距离运输需要进行保鲜处理。新鲜鳞茎忌堆捂,否则移栽后鳞茎易腐烂,造成损失。

(2)移栽方法。

作为商品继续种植的小鳞茎,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密度为500~600粒/平方米。播后覆土厚度为3~4厘米,再覆盖厚度为2厘米的松针。用于种子生产的鳞茎,整地方式与种子育苗基本一致。采用条栽的方式,开沟约10厘米深,株行距为10厘米×15厘米,将川贝母鳞茎放入沟内,芽头向上,覆土搂平,在墒面上盖一层厚2厘米的松针。每亩鳞茎用量约为3.5万粒。

2.遮阴

适当的遮阴有利于移栽后第一年出苗的川贝母植株生长,在4月初降雪结束后、川贝母出苗前,在搭好的铁丝上覆盖遮光率为60%~70%的遮阳网,7月植株倒苗后及时将遮阳网收拢。4年生以上的川贝母露地栽培一般能够存活,花期不遮阴有利于蜜蜂等传粉昆虫进入田间授粉,从而提高种子产量;也有利于雨季田间通风,减少病害的发生。但对从高海拔地区引种到低海拔地区栽培的川贝母,适当遮阴更有利于植株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因此,采种田是否需要遮阴,应根据种源特性和基地的气候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3.灌溉与排水

在部分川贝母种植基地,土壤具有夜潮性,一般情况下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均不需要进行灌溉。若基地建设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应在冬春季根据降雨情况适时灌溉,保证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20%~25%,每次灌溉以将墒面10~15厘米耕作层湿润为宜。川贝母田间排水沟平时应保持清洁,无积土。雨后或人工浇水后,应根据气候及病害发生趋势,采取清理排水沟的方式调节田块湿度,以减少病害流行,避免积水,影响川贝母的正常生长。

4.除草

川贝母根系不太发达,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应做到除早除小,避免杂草过大时拔草的同时将川贝母幼苗带起。7月川贝母倒苗后,田间仍会生长大量杂草,应及时拔除,尤其需要避免杂草种子成熟,落入田间。植株倒苗后,在墒面覆盖腐殖土、有机肥或松毛,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5.施肥

川贝母年生长期短,生长量小,需肥量也相对较少。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即整地时每亩施2000~3000千克腐熟农家肥做基肥,每年地上部分植株枯萎后,每亩用2000千克腐熟农家肥均匀地撒在墒面上。根据土地肥力施肥时可在农家肥中混入适量复合肥。植株出苗后,不建议直接使用化肥;使用不当,易造成植株烧苗。

6.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川贝母的地上病害主要有锈病、灰霉病、黑斑病等,地下病害有菌核病、鳞茎腐烂病等。除灰霉病外,目前云南丽江等地种植的川贝母尚未发现其他病害危害。病害的预防,首先,要选择无病的鳞茎做种源,避免鳞茎堆捂,造成腐烂;其次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包括满足川贝母正常生长的较高海拔的冷凉气候,周边没有栽种过发病严重的百合科植物的地块。川贝母的病害主要是真菌性病害,病害发生后,应根据病害种类,交替选择作用不同的内吸性杀菌剂,复配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性杀菌剂,连续用药2~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7~10天(根据降雨、病情,适当调整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灰霉病在云南丽江等地部分川贝母地块有发生,一般在植株花谢后开始发生,即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受害部位失水枯萎变成棕褐色,花器发病会使花朵枯萎下垂,病害逐渐蔓延到全株,导致全株枯萎。随着病害的加重,果实、叶片和宿存的花被上产生大量灰色的霉层,表面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新的传染源,果实、叶片尤其茎杆产生大量黑色的菌核。菌核作为休眠体,可作为来年的传染源。该病一般危害川贝母地上部位,造成植株提前倒苗、种子绝收或种子品质下降、鳞茎减产,地下鳞茎普遍没有发病症状,次年仍能出苗。

灰霉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尤其是在发生过灰霉病的地块,每年开花后雨季来临、尚未发生明显的危害时,可以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广谱性杀菌剂复配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0%腐霉利(速克灵)烟剂、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等内吸性药剂进行喷雾预防。田间管理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观察病害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由于不同来源的川贝母对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的农药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大规模使用农药前,应试喷少量植株,确定无药害,再大面积施药。病害发生后,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植株倒苗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集中烧毁,可显著减少病原菌的传染源,降低来年病害发生的概率。

(2)主要虫害。

川贝母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等,危害鳞茎。目前云南丽江等地种植的川贝母,害虫有蚜虫和叶甲等,均为零星发生,未造成明显危害,可不做处理,或采用人工捕捉防治。如果发生金针虫、蛴螬危害,川贝母生长期可使用毒死蜱等药剂地表喷雾、灌根,或拌干土、细沙地表撒施。成虫羽化期,在川贝母地附近悬挂带高压电网的诱虫灯诱杀成虫。诱虫灯不能挂在川贝母田间或是离川贝母地太近,避免将害虫引入田间危害。

6.8.52.5采收与加工

1.最佳采收期

传统上,川贝母商品按照鳞茎大小来分,以较小者为上,个体越小,价格越高,松贝价格最高,青贝价格次之,栽培品价格最低。尤其是零售市场,不同类型的川贝母价格差异较大,栽培品往往因为形态特征与野生川贝母差异较大而难以被消费者接受。3~5年生的川贝母,其总生物碱含量、鳞茎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均有显著增加。对于作为中成药的生产原料,采挖5年生以上的川贝母最为实惠。对于一般种植者而言,采收3~4年生川贝母可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云南川贝母种植产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种源储备、快速繁育阶段,短期内主要是开展种源的扩大再生产,市场上种子、种苗稀缺,5年生以上的川贝母作为种源可用于种子生产,也能给种植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7月,川贝母地上部分倒苗,植株失去光合作用,完成一个周期的生物合成,新生鳞茎形态最为饱满,生物碱的含量也达到最高,此时是采收的最佳时期。

2.采收方法

川贝母植株倒苗后,选晴天进行采收,先通过人工起土(土层厚度以保证挖到鳞茎为准),将带鳞茎的土放入筛子,通过人力或机器分离出川贝母。由于川贝母鳞茎小,价格昂贵,起土和筛选时操作要仔细,尽量避免漏采,造成损失。同时,操作中避免损伤鳞茎,影响川贝母的品质。川贝母中较小的鳞茎,可筛选出来做种苗。

3.产地加工

加工时,及时将采挖的川贝母的鳞茎放入水池中冲洗干净,除去外层膜皮、须根和杂质,沥干。用网眼大小不同的网筛对鳞茎进行大、中、小初步分级(种从鳞茎挖出来来直接挑选或筛选,不水洗),以利于分开大小不同的鳞茎,并进行干燥。干燥是川贝母加工的关键环节,可采用晒干或烘干的方法,将表面水分沥干的川贝母薄摊在悬空的网架上,于塑料大棚晒场内连续晾晒数日,或置于40℃左右的温箱或烤房内烘干。干燥时应尽量摊薄,堆捂或干燥温度过高,易使川贝母表面变成黄褐色,成为“黄子”,或表面形成泛油色的“油子”,使其品质下降,价格降低。传统干燥时常以硫熏蒸,以使川贝母外表色泽洁白。硫熏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鲜贝硫黄熏干燥,二是贝母干燥后再用硫熏。硫熏虽然可以改善川贝母的外观性状并利于其储藏,但中药材经硫熏后残留的亚硫酸盐对人体有害,同时硫磺熏可能对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干燥后的川贝母再按照松贝、青贝等性状规格进行分类,以便销售。

4.川贝母规格等级

(1)松贝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鳞瓣二,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端闭口,基部底平。表面白色,体结实,质细腻。断面粉白色。味甘微苦。每50克在240粒以上。无黄贝、油贝、碎贝、破贝、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鳞瓣二,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端闭口或开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表面白色,体结实,质细腻。断面粉白色。味甘微苦。每50克240粒以内。间有黄贝、油贝、碎贝、破贝。无杂质、虫蛀、霉变。

(2)青贝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扁球形或类圆形,两鳞片大小相似。顶端闭口或开口,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白色,质细腻,体结实。断面粉白色。味淡微苦。每50克在19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0%。无黄贝、油贝、碎贝、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扁球形或类圆形,两鳞片大小相似。顶端闭口或开口,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白色、细腻、体结。断面粉白色。味淡微苦。每50克13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5%。间有花油贝、花黄贝,不超过5%。无全黄贝、油贝、碎贝、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离扁球形或类圆形,两鳞片大小相似。顶端闭或开口,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白色,质细腻,体结实。断面粉白色。味淡微苦。每50克在100粒以上。对开瓣不超过30%。间有油贝、碎贝、黄贝,不超过5%。无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干货。呈扁球形或类球形,两鳞片大小相似。顶端闭口或开口较多,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断面粉白色。味淡微苦。大小粒不分。间有油粒、碎贝、黄贝。无杂质、虫蛀、霉变。

(3)炉贝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长锥形,贝瓣略似马牙。表面白色。体结实。断面粉白色。味苦。大小粒不分。间有油贝及白色破瓣,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长锥形,贝瓣略似马牙。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的具有棕色斑点。断面粉白色。味苦。大小粒不分。间有油贝及破瓣,无杂质、虫蛀、霉变。

(4)栽培品。

栽培品规格尚未见具体要求,一般3~4年生栽培川贝母具野生松贝、青贝的典型特征,其规格等级可参照松贝、青贝的标准。5年生以上栽培川贝母鳞茎,鳞茎快速增大,形态与野生川贝母差异大,常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0厘米,直径1.0~2.5厘米,或更大;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6.8.52.6经济种植模式

川贝母地上部分年生长周期短,仅为3个月左右,套种其他作物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川贝母经济价值高,根系不发达,套种其他作物不利于其生长。川贝母需要在一定的遮阴条件下种植,但林下种植不利于精细化管理。因此,种植川贝母应搭建荫棚、精耕细作、单独种植,除做好日常的田间管理外,还需搭建房子进行看护,避免被盗。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搭建大棚,完善浇水设施,提高种植密度,进行精耕细作,以获得高产、稳产。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