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8.46三七

6.8.46.1基本概述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三七为中国常用名贵中药材,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效,被历代医药学家誉为“止血之神药,理血之妙品”,《本草纲目》中就有“为金疮要药” “能治一切血病”的记载,《本草纲目拾遗》也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异,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的记载。在中国名贵中药材中,三七是治疗范围最为广泛,保健作用最为持久的“扶正固本”的双向药,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之美誉,是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其在中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40多年随着人们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药化、临床等方面的研究,使三七新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人们发现三七除了具有传统的止血、活血化瘀和消肿定痛之功效,还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等药理活性,尤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三七是中国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物大品种,因此三七在云南乃至全国中药产业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规定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水分不得超过14.0%,总灰分不得超过6.0%,酸不溶灰分不得超过3.0%;浸出物按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按干燥品计,含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1的总量不低于5%。

三七在中国中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与人参相当的中药材大品种,是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两个国家一级保密品种的主要原料,还是云南白药系列产品、血塞通系列产品、复方丹参系列产品等中国中成药大品种的主要原料。三七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后遗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三七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较为系统的化学物质。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110余种单体皂苷成分,现阶段中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540多个,批准文号3600个,涉及的生产厂家1350家,年需要三七1500万千克,全国三七相关产品产值超过700亿元。三七还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植物,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80千克,高产达250千克,价格最高时亩产值可达10余万元,是中国少有的高附加值药用经济植物。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三七种植历史已有400余年。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广西有少量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三七种植得到发展。从1951年至2016年的65年间,三七产业种植经历了四次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1951年,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785亩,到1974年出现第一次种植高峰,三七种植面积达到8万多亩,产量为108万千克,当时的市场需求量仅为50万千克;其后由于三七滞销,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83年,云南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才恢复到5000亩,产量5万千克;1988年三七种植面积快速发展到近10万亩,产量138万千克,这是第二次发展高峰;1989年,因价格下降,种植面积一度萎缩到2万亩左右,之后经历了10余年到平稳发展时期;2004年后三七价格上涨,到2007年形成了第三次种植高峰,当年三七在地面积达到了12.8万亩,产量为940万千克,三七生产价格也随之下降;2008年,随着三七价格的逐步回升,三七经历了第四次,也是历史上最疯狂的种植高潮,2014年,全国三七在地面积达高达79万亩,2015年产量超过45000万千克,供过于求的局面再次出现,2015年,三七种植面积开始回落,到2016年依然保持在40万亩左右的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疾病,加之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三七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功效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尽管目前三七发展处于低潮,但其市场前景较好。

6.8.46.2 品种及分布

1.品种

三七引种400余年一直没有选育品种,甚至连严格意义的农家种都没有形成,20世纪90年代文山三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通过混合选择、集团选育等手段,选育出“文七1号”“苗乡三七1号”“滇七1号”和“苗乡抗七1号”等新品种。其中“苗乡三七1号”和“滇七1号”是通过品系比较、集团选择等育种程序成功选育出的新品种。“苗乡三七1号”的主要特征是茎整体为绿色;花序梗颜色为绿色,“滇七1号”的主要特征是茎杆整体为深紫色,2个品种具有高产和抗性强的特性,三年生三七的存苗率和产量均高于农家栽培群体,适合在海拔1600~2200米地区栽培。“苗乡抗七1号”是一个抗根腐病的新品种,与常规栽培种相比,抗病品种种苗根腐病及锈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83.6%、71.8%;二年生及三年生三七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43.6%、62.9%。新品种的成功选育,解决了三七人工种植无高产、抗性强优良品种的问题,对于推进文山三七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七1号”是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在七农400多年对三七进行系统选育的基础上,自1990年起采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提纯复壮、品比试验、多点区域的选育过程得出的三七品种,该品系皂苷含量高,适宜性和丰产性都较好。该品种适宜种植范围为云南省文山州内海拔1200~2000米的区域。其种子卵形或三棱形,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颜色黄白色,千粒重95~105克。主根发达、膨大显著,为圆锤状或类圆锤状,须根发达,侧根不发达、较少。干燥后1~6厘米,直径1~4厘米。种子及种苗都具有休眠特性,生育期不固定。种苗采挖移栽时间决定,商品三七采收时间为10—11月。“文七1号”在云南文山海拔1200~1600米内产量为每亩505~600千克,在海拔1600~2000米内产量为每亩600~690千克,产量表现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文七1号”的皂苷含量,三七皂苷Rb1、Rg1的含量之和应大于5.3%,总皂苷含量大于8.0%。

2.分布

三七原产于云南文山和广西百色,后来逐渐发展,20世纪60年代,除云南、广西外,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都有引种栽培。目前云南除了滇西北的怒江和迪庆没有种植外其余州(市)均有三七的种植,另外广西、贵州和四川也有少量种植。

三七为典型的阴生C3植物,需要有一定的荫蔽条件及一定的阳光、水分、温度和空气湿度以及土壤条件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三七的分布范围狭窄,其基本条件是:海拔高度为1200~2000米,年平均温度14.0℃~18.0℃的温和中山高原丘陵区,最冷月均温6.5℃~10.5℃,最热月均温17.1℃~22.8℃,大于10℃的积温4200℃~5900℃,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0%~80%,土壤除酸白泥土和粘重土及水稻土之外,均可种植三七。

6.8.46.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苗繁育技术

三七种苗繁育以有性繁殖为主。

(1)种子处理。

1)种子采集。选择三年及三年生以上的无病虫害三七园中植株高大茎杆粗壮、生长健壮的植株,于11月份开始成熟采收,采集色泽鲜红饱满、果皮无病斑、无损伤的果实,分批采收。红籽采收时,在距果柄10厘米处用清洁的剪刀将整株红籽剪摘下来,盛于洁净的容器中(容器一般采用竹箩)运到园外。

2)种子清洗。采收后的三七红籽应及时进行初加工。采用机械或人工袋揉搓法除去种子果皮,再用清水漂洗除去秕粒及腐烂变质的种子;将种子从清水中捞出晾晒至种子表面水分干燥为止(种子忌过分失水),最后用筛子筛选出饱满和不饱满的种子,即为三七白籽。

3)种子后熟。揉洗去外果皮后的白籽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消毒15分钟,捞出进行贮藏,完成种子生理后熟。贮藏后熟时间一般为45~60日,环境温度控制在20℃左右。

4)贮藏方法。准备含水量为20%~30%的细河沙,将经过药剂处理后的三七种子与河沙分层置放于竹制容器中,并贮藏于洁净、通风的环境,河沙含水量保持在20%~30%。每间隔15日检查1次,以清除腐烂、霉变的三七种子或调节湿度以控制种子发芽。

(2)种苗生产。

1)播种。播种时期为头年的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中下旬。先用压穴器在三七墒面压1厘米深播种孔,孔穴密度为(4~5)厘米×5厘米,每亩播种量18~20万粒。将用湿沙贮藏后熟好的种子,筛去河沙,加入钙镁磷肥和50%多菌灵干粉(多菌灵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包裹后直接点播。播种完后用充分腐熟农家肥拌土将三七种子覆盖,以见不到种子为宜,然后在墒面上均匀覆盖一层松针,覆盖厚度以床土不外露为原则。

2)水分管理。三七播种后应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1次,以后每隔10~15日浇水1次,使土壤水分一直保持在20%,直至雨季来临。雨季时应随时检查三七园,出现水分过多应的情况及时排涝。

3)施肥。在7月和10月,视田间长势可追施2次肥。肥料以三七专用复合肥为主,每次追施量在10~15千克/亩。另外,结合田间打药可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和黄腐酸。

4)病虫害防控。三七出苗后,及时除草,保证田间清洁。雨季将荫棚四周围边和园门打开,进行棚内通风除湿,降低田间病虫害。同时应根据病虫害种类及时做好防护,三七苗期主要有种腐病、立枯病、猝倒病、黑斑病、疫霉病,虫害有蚜虫、吊丝虫和地老虎。

5)炼苗。10—12月份进行炼苗,调节棚内透光度20%左右,控制田间士壤水分在15%~20%,增强种苗抗性,提高种苗质量。

(3)三七种苗质量标准。

一级苗单株鲜重不小于2.7克、须根数不少于25根;二级种苗单株鲜重1.6~2.7克,须根数15~25根;三级种苗单株鲜重1~1.6克,须根数8~15根;不合格种苗单株鲜重小于1克,须根数少于8根。

表6-8-10 三七种苗质量分级标准

指标

种苗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单株鲜重(克)

≥2.7

1.6~2.7

1~1.6

≤1

须根数(根)

≥25

15~25

8~15

≤8

 

2.栽培管护技术

(1)选地、造园、整地。

1)选地。忌连作,轮作时间不得低于15年,选择排灌方便、坡度小于15°、土壤pH值5.5~7.0的地块。种植地块应三犁三耙,并经阳光充分暴晒。

2)造园。人工搭建荫棚应做到透光均匀一致,透光率为8%~20%。专用遮阳网荫棚选用8~20%透光率的三七遮阳网做荫棚材料,支撑柱按3米×1.8米布局,荫棚高1.8米左右。传统荫棚选用作物杆作为荫棚材料,支撑柱按1.7米×(1.7~2米)布局,荫棚高1.6米左右。

3)整地。平地、缓坡地床高为20~25厘米,坡地床高为15~20厘米,床宽为120~140厘米。

(2)移栽。

1)移栽时间及密度。移栽定植时间为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中下旬。定植株行距为10厘米×(12~12.5)厘米×15厘米,亩种植密度为2.5万~3.2万株。

2)种苗处理。种苗种植前用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浸种处理15~20分钟,取出带药液移栽。

3)移栽方法。按照株行距10厘米×12.5厘米~12厘米×15厘米,深3厘米左右打穴,将用药液处理好的三七种苗放入打好的土穴中,一个土穴放置一株三七种苗。种苗移栽时,放置种苗要求全园方向一致,以便于管理。坡地、缓坡地由低处向高处放苗,第1排种苗的根部向坡上方;第2排开始根部向坡下方,种芽向坡上方;床面两侧的根部朝内,种芽朝外,利于保湿和防止墒头塌落而露根影响三七生长。用细土覆盖三七种苗,以看不见三七种苗根系和休眠芽为宜,2~3厘米厚。用松毛覆盖整个畦面,厚度以看不到床土为宜,盖草过程中要求厚薄均匀一致,三七种植完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3)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七移栽后应视墒情抗旱浇水,使土壤持水在20%左右。雨季来临时应随时检查三七园,出现水分过多的情况应及时排涝,并打开园门通风换气以减小湿度,以预防或减轻田间病害。

2)田间除草。三七出苗后,及时除草,保证田间清洁。

3)调节光照。在三七年生长的前期,对荫棚较稀的地方用杉树叶或其他遮阴物进行修补,使整个荫棚透光基本均匀一致。

在三年生三七生长的后期或过密的荫棚要进行稀疏,稀疏次数分为3~4次进行。第一次于晴天15~16时,用木棍或竹竿轻轻拍打,敲掉过密的荫棚材料,使之脱落。第一次删除数量为原设定删除的1/3。第二次稀疏荫棚于第一次20~30日后,当三七已经适应稀疏后的光照强度时,删除量为原设定删除的1/3。于20~30日后,当三七已经适应稀疏后的光照强度时,进行第三次稀疏荫棚,删除量为原设定删除的1/3。在每次稀疏荫棚后,把三七植株上的棚材料清扫干净。如采用的是遮阳网,后期适当揭除1~2层遮阳网来调节荫棚。

4)摘蕾。商品三七生产大田在7月中下旬开始摘蕾,以促进三七块根生长。以未开放时采收的花蕾质量较好。一般在晴天采摘,采花前30日应停止使用农药。采摘时在距花蕾3~5厘米处,用剪刀剪摘花蕾,盛于洁净容器中(容器一般用竹箩)运往园外。

(4)科学施肥。

1)二年生三七的追肥。

第一、第二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在5月上旬展叶期,此时云南大多为旱季,施肥在人工浇水2~3日后进行,施肥时间应在晴天上午10点以后,田间三七叶片露水干后进行。第二次追肥在8月份的现蕾期,此期云南大多为雨季,施肥必须在晴天上午10:00以后,田间三七叶片露水干后进行。施复合肥N: P2O5:K2O=比例10:10:(15~20),15千克/亩,采用田间撒施。施肥结束后用细竹棍或松树枝将三七叶面上肥料全部清除,以防下雨或喷施农药后灼烧叶片。

第三次追肥:12月下旬至翌年1月的倒苗期,待田间三七茎叶剪除后进行。肥料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在8月份时将牛粪、羊粪和秸秆一起堆置发酵,发酵时间在3个月以上,充分杀除有机肥中的病菌和虫卵。追肥时先将发酵好的有机肥和钙镁磷肥、硫酸钾、多菌灵一起混合,混合比例为有机肥1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和5%多菌灵1千克,将混合好的肥料均匀撒施在三七墒面上,并适当撒施松毛覆盖好墒面。施肥结束后,做好七园田间卫生,及时将田间三七残枝烂叶和杂草清除,将墒沟中冲积下来的积土和松毛清掏到墒面,保证雨季排水通畅,并全园喷一遍农药,杀菌、杀虫过冬。田间清洁做完后,全园浇一遍透水,保证田间墒情和三七过冬。

2)三年生三七的追肥。

追施2次,第一次在4月底至5月上旬,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施肥时间掌握在晴天上午10点以后,田间三七叶片露水干后进行。施复合肥(N: P2O5:K2O= 10:10:20)20千克/亩,采用田间撒施。施肥结束后用细竹棍或松树枝将三七叶面上肥料全部清除,以防下雨或喷施农药后灼烧叶片。

(5)病虫害综合防控。

1)综合防控原则。

三七病虫害的防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创造有利于三七生长发育,不利于各种病菌繁殖、侵染、传播的环境条件,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综合防控措施。

植物检疫:采取局部地区检疫的方式,对已出现根结线虫病的三七产区外调种苗进行检疫,以避免传入无根结线虫病的三七产区。

农业防控:①认真选地,实行轮作。②培育和选用健壮无病的种子、种苗。③调整适宜荫棚透光率,加强田间通风排湿。④保持田间清洁,及时彻底地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⑤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镁肥和硼肥,避免施肥过量。⑥起高墒栽培,加深田间墒沟,防止田间积水。⑦施用石灰对田间病害进行防治。

生物防控:生物防治是三七田间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方向。生物防治包括以菌治菌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在代谢中产生的抗生素来消灭病菌,有春雷霉素、阿维菌素、多抗霉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抗生素农药;以菌治虫技术:利用自然界微生物来消灭害虫,有细菌、真菌等,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颗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植物性杀虫、杀菌技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杀菌、杀虫制剂,如印楝素、除虫菊酯、鱼滕精、烟碱、万寿菊、蛇床子素提取物等。

物理防控:利用简单工具和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来防治病虫害。日前有利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来进行种子脱毒灭菌,深翻炕晒土壤杀虫灭菌,利用防虫黄板诱杀蚜虫、蓟马,利用黑光灯诱杀地老虎、金龟子,利用捕鼠夹杀老鼠等。

化学防控:根据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规律,制定农药使用规范,严格控制农药残留。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农药品种,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等国家及行业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使用必须遵行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控制使用次数和用量。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遵守《农药合理使用》(GB/T8321),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品种,收获前30日停止使用。农药混剂,农药安全残留间隔期执行残留量最大的品种。

3)根腐病的防控。

田间管理:选择无病地块播种或移栽。种子和种苗在播种前或移栽前先进行药剂消毒处理。发现病株立即连土挖出销毁,病根周围上壤撒施石灰消毒。

药剂防控:①每亩用叶枯宁+敌克松各1千克与25千克干细土混匀,制成毒土撒。②用叶枯宁+杀毒矾+百菌清按1:1:1的比例混合,对水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③用叶枯宁+异菌脲(扑海因)按1:1的比例混合,对水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④用瑞毒霉锰锌+多菌灵+百菌清按1:1:0.5的比例混合,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

4)黑斑病的防控。

田间管理:选择无病地块播种或移栽。保证三七荫棚透光适宜而均匀,防止出现明显空洞。加强田间通风,降低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彻底清除杂草及病株残体;雨季注意清沟排水,降低三七园湿度;增施钾肥,不偏施氮肥等,提高植株抗性。

药剂防控:①异菌脲(扑海因)+甲霜·锰锌按1:1的比例混合,对水稀释成300~500倍液喷雾防治。②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45克/亩对水60千克,喷雾。③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87.5~337.5克/亩对水60千克,喷雾。④40%氟硅唑(福星)乳油3000倍液喷雾。⑤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

5)疫病的防控。

田间管理:在三七疫病发生季节,管理者每日都要检查三七园,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并用药剂对发病区进行控制,避免病原扩散。加强荫棚管理,及时修补老三七园荫棚,为三七生长创造有利环境,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药剂防控:①20%甲霜灵(雷多米尔)悬浮种衣剂53~76克/100千克种子,喷雾。②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喷雾。③50%烯酰吗啉(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④52.5%噁酮·霜脲氰(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

6)圆斑病的防控

田间管理:选择背风地块建造三七园。降雨季节注意清沟排水,打开园门和围边,加强通风,调节三七园湿度。增施钾肥,不偏施氮肥等,提高植株抗性。

药剂防控:①40%氟硅唑(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喷雾。②15%苯甲·苯环唑乳油3000倍液喷雾。

7)害虫及有害动物的防控

地下害虫防控:对蛴螬、地老虎数量较多的地块,每亩可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50~75克拌20千克细潮土撒施,或与50千克剁碎的新鲜菜叶拌匀后于傍晚作厢面撒施处理。

地上害虫防控:在发生蚜虫、介壳虫的危害时,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62.5毫克/千克对水60千克、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8~60毫克/千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250毫克/千克、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任选其中一种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螨类防控:防治螨类(红蜘蛛)的有效药剂有43%联苯肼酯悬浮剂1800~24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4000倍液、24%螺螨酯(螨危)悬浮剂40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8~60毫克/千克、73%克螨特乳油2000倍、20%杀螨酯(螨卵酯)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可任选其中一种进行喷雾防治。

蛞蝓防控:利用其日伏夜出的活动特点,用蔬菜叶于傍晚撒在三七园中,次日晨将收集到的蛞蝓后集中杀灭;或用石灰沿厢边及厢沟撒施,每亩用石灰15千克;或在蛞蝓发生期间用20倍液茶枯水喷雾;还可每亩用1千克密达杀螺剂均匀撒施。

鼠害防控:以物理机械防治为主,对死鼠应及时收集深埋。

3.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收时间。

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收。三七分为“春七”和“冬七”,“春七”采挖于开花前或打掉花蕾未经结籽的三七,其最适宜采收时间为10—11月,“冬七”采挖于开花结籽后的三七,其最适宜采收时间为12月至次年2月。

(2)采收方法。

三七采收用自制竹木、小棍撬挖,或用钉耙从床头开始,朝另一方向按顺序采挖。采挖时应防止损伤三七的根和根茎,以保证三七块根完好无损,防止根须折断漏收,以及主根受伤影响产量和加工后商品的质量。采挖结束,应将有机械损伤的三七或病三七单独存放,以免造成三七在此阶段的病害传播。

(3)三七的产地加工。

三七产地加工流程为:运输—清洗—分拣—晾晒—揉搓—筛灰—抛光—分级—商品三七。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运输。三七采收后,应该及时用运载工具运输到专门的场地进行加工处理。运输时采用洁净的麻袋进行装载,不得与农药、化肥等物质混载。

2)清洗。三七采挖运输到清洗区域,洗净根上附着的泥土。因为三七泥土中有含量较高的重金属等物,清洗后农药、重金属及灰分等均可被去除大部分。清洗是保证三七质量最简单且易操作的环节。

3)分拣。三七运回后不能堆置,要及时在晾晒场(水泥或瓷砖地面,光照和通风条件好,清洁卫生,最好有防雨棚)摊开进行分拣。将病三七、三七叶、厢草及杂质拣出,选出健康的三七。然后将三七摘去残留的茎杆及杂物,再摘去须根。须根晒干后,即为商品三七根。将摘除须根的三七堆放在太阳下或大棚中晾晒至开始发软,这时剪下侧根(也叫支根、大根)和根茎(俗称“羊肠头”),分别晒干。侧根干燥后称为“筋条”,根茎干燥后称为“剪口”。

4)晾晒。三七分拣后,将剪口、主根、筋条、毛根部位直接摊开晾晒或在40℃~50℃条件烘烤。如果在棚内晾晒,由于温度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晾晒的时间会短一些。晾晒或烘烤期间,每日翻动1~2次,直至干燥三七含水率降至14%左右,并注意检查,及时剔除霉烂、病株,除主根外无需进行分级,即可放入专门的仓库进行保管。注意三七的晾晒和加工场所应保持洁净卫生,并铺设混凝土地面,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干燥设备。加工场地周围应杜绝污染源。

5)打磨抛光。将晒干三七放在用铁丝及竹条制成的铁丝网筐或用篾条制作好的筛框内,将三七根上泥土等杂质筛除干净。将经干燥筛灰后的三七主根与抛光物共置抛光器具中抛光至三七主根外表光净、色泽油润时取出,将三七主根与抛光物分离开,即可得出商品三七。抛光物有三种组合:一是粗糠、稻谷、干松针段组成;二是荞麦、干松针段组成;三是虫蜡、药用滑石粉组成。本工序可根据需要选用或不选用。抛光器具可用滚筒等。

6)分级及包装。将三七主根置于拣选台上,按个头大小进行分类,再按规格(俗称头数)和感观进行分级,规格以500克/头划分为20头、30头、40头、60头、80头、120头、无数头、等外。然后用干燥、洁净、无污染的包装物进行包装。如果是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包装物上应注明产地、品名、等级、净重、毛重、生产者、生产日期及批号。

(4)贮藏方法。

加工好的三七产品,可放置在室温、干燥、阴凉、通风的仓库里,避免潮湿,不得与有损三七质量的物质混贮。仓库应具备透风除湿设备,货架与墙壁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离地面距离不得少于20厘米。三七产品水分超过13%者不得入库。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