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8.33半夏

6.8.33.1基本概述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麻芋果、三步跳、地慈姑、老鸦头、洋梨头、药狗丹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块茎入药,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因炮制方法、用药方式及配伍的不同,半夏的药用功效也不同,主要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吐、消痞散结等,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症状,外治痈肿痰核。半夏含有半夏多糖、半夏蛋白、生物碱、挥发油、甾醇类、有机酸、黄酮类、鞣质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在解毒、镇咳、镇吐、抗心律失常、抗肿瘤、抗炎、抗早孕及抗真菌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半夏也是《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毒性中药品种之一,生半夏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等不良反应,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窒息甚至引起死亡,需慎用。

半夏作为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传统大宗药材,既是中国药材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药典》收录的66种中成药均以半夏为原料;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对各中医院处方进行抽样调查,558个处方中半夏出现的频率居第22位;日本210个法定汉方中含半夏的有46个;在东南亚国家应用也十分普遍,足以证明半夏在国内外药用市场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加之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大,老年人成为痰饮、咳嗽、胃病、肿瘤、痰核等疾病的高发群体,半夏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新药、中成药等制药产业对半夏需求旺盛,以半夏为原料的中药饮片、糖浆剂、冲剂、丸剂、片剂及针剂等新剂型不断进入市场,导致国内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同时半夏对外出口量也在持续上升,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常年需求。据全国各大药市及产区行情调查统计分析,半夏供求缺口较大,价格居高不下,市场上多有用水半夏、掌叶半夏或小天南星作为半夏替代品销售的情况。目前人工种植半夏的市场价格为每千克100~120元,野生半夏可达每千克130~140元。因此半夏种植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8.33.2品种与分布

1.品种

半夏属植物全世界共9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和韩国,为东亚分布型。中国有5个种,南北均产,分布广泛。半夏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药用历史。半夏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种质资源变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半夏在自然状态下有性繁殖成功率较低,主要为无性繁殖,但繁殖系数较低。半夏种子和珠芽传播距离短,常散落于母株周围,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花粉传播方式,开拓性较差,生境有限。长此以往,在不同生境下形成了众多具有一定生态环境适应性的自然居群,居群间在块茎、叶片、叶柄、珠芽等器官的形态上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在生长习性、抗逆性、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直观的表型变异包括叶形、珠芽数量及着生位置、珠芽芽头数、佛焰苞颜色、叶片有无斑点等,其中叶形变异最为普遍。同一种质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不同叶形,甚至同一环境下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出现不同叶形,且叶形的变化存在渐变性或过渡性,因此难以根据叶形划分品种。野生半夏多为竹叶形和桃叶形,人工栽培半夏除以上两种叶形外,还有芍药叶形。另有“同株异叶”或“多裂叶”等较为少见的类型,多认为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个体突变,不能稳定遗传。按珠芽数量可分为无珠芽型、单珠芽型和双珠芽型,一般单珠芽半夏形成的珠芽较大,直径可达1.0厘米。按珠芽的芽头数可分为单芽头型和多芽头型。半夏叶片颜色常见为全绿色,部分种质为绿色带黑褐色斑点。

表6—8-9 半夏常见变异指标

序号

变异指标

性状表现

1

叶形

竹叶形、桃叶形、芍药叶形

2

叶片颜色

深绿色、浅绿色、绿色带黑褐色斑点

3

珠芽数量及着生位置

无珠芽半夏较为少见,单珠芽着生于叶柄下部内侧,双珠芽分别着生于叶柄下部内侧及叶柄顶端叶片基部位置

4

佛焰苞颜色

全绿色、全紫色、外绿内边缘紫色、外绿内面全紫色

5

珠芽芽头数

单芽头型一枚珠芽上仅有一个芽头,多芽头为多个珠芽连体生长,故有多个芽头,连体的珠芽数目一般为2~4枚

2.分布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半夏种群分布,虽然分布较广,但比较分散,每个分布地区的资源量小,产量较低,产不足需。中国人工种植半夏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云南、贵州、河南、甘肃、山东、浙江、河北、广东等省区。栽培历史较长的一些地方已形成本地特定的半夏种群,习惯以产地命名,如湖北的“荆半夏”个大、色白、质量可靠,药效甚佳;安徽颖上的“颖半夏”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药用价值高。河南息县所产半夏被称为“息半夏”;山东泰兴、江苏泰州均称本地半夏为“泰半夏”。

6.8.33.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苗繁育技术

半夏的繁殖方式包括块茎繁殖、珠芽繁殖和种子繁殖,实际生产中以珠芽和块茎繁殖为主,除育种外一般不采用种子繁殖。

1)有性繁殖。半夏有性繁殖依赖于块茎的营养物质积累,由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一般需要生长两年才能产生佛焰苞,由珠芽形成的个体也需要一年才能产生佛焰苞。半夏出叶时间和佛焰苞抽出时间往往参差不齐,佛焰苞一般在块茎长出两个叶柄以后,或与第二个叶柄同时长出。半夏有性繁殖的种子来自同株异花传粉,在种质上较为保守。由于半夏佛焰苞中部紧贴花序,阻隔了半夏的授粉,下部雌花部分佛焰苞不张开,昆虫不易进入,自然条件下主要为风媒授粉,结实率较低。种子在常温条件下贮藏,生活力丧失较快,宜随采随播。半夏种子在15℃~20℃时发芽率较高。种子繁殖栽培周期较长,三年才能收获。半夏块茎既用于加工商品药材,又用于繁育种子,必然会导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栽培中常在半夏抽薹开花时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地下块茎生长,提高块茎产量,故生产上通常不采用种子繁殖。半夏有性繁殖研究主要用于提高半夏种子产量,通过杂交获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或通过种子繁殖获得无病毒植株,对提高半夏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繁殖。半夏无性繁殖以块茎和珠芽作为繁殖材料。半夏块茎越大,抽出的叶片数越多,形成的珠芽数就越多,产量也相对较高。半夏块茎既作为商品药材也用作栽培种苗和育种材料,由于栽培种苗用量较大,与商品药材相互制约,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生产上常按粒径大小进行筛选,大块茎用于加工商品药材,小块茎用作种苗。半夏珠芽成熟后,落地入土即可生根出苗,形成新的块茎。一般在每个叶柄下部内侧形成1个珠芽,也有1个叶柄下部和顶部各形成1个珠芽的品种。珠芽繁殖较块茎繁殖产量低,仍然难以满足大面积种植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组织培养技术为半夏无性繁殖提供了新的途径,半夏的块茎、叶柄、叶片、珠芽、种子均可作为组织培养材料,且来源充足,性状丰富,对半夏无菌苗规模化生产或抗逆性品种筛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半夏组织培养技术尚未成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克,但未来半夏组培苗可能取代珠芽繁殖和块茎繁殖,采用规范化、工厂化育苗技术,用于半夏生产。

夏秋季节半夏陆续抽出佛焰苞开花结果,当佛焰苞萎黄下垂,浆果能轻松脱离佛焰苞时表面种子已成熟。种子采收后播于苗床上,播种后浇水覆膜,保持环境温度15℃~20℃,15天左右出苗。种子繁殖发芽率低,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生产周期较长,当年只能形成0.5~1.0克的小块茎,因此常规栽培中不宜用种子作繁殖材料。

①选种。每年的秋季9~10月半夏倒苗时挖取地下块茎,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直径0.5~1.5厘米左右的小块茎作为种苗。温暖地区可随挖随种,越冬时不易受冻害;寒冷地区宜进行春栽,秋季采挖的种苗需用湿沙土逐层堆积的方法贮藏于阴凉通风处,按照一层沙土一层种苗堆放,堆积不超过3层,沙土湿度不宜过大,否则造成种苗腐烂。于次年春季取出种苗栽种即可。

②选地。半夏为浅根性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人工栽培最好选择土层疏松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良好、pH值5.6~7.0的微酸性壤土或沙质壤土,既利于生长且便于收获。沙地、黏土地、涝洼地、盐碱地等不宜种植。土质过沙不耐旱且肥水易流失,过黏则生长不良且不易采挖和清洗过筛,盐碱地因盐胁迫效应可导致半夏出芽困难,涝洼地易积水导致地下块茎腐烂。半夏地前茬以豆科、禾本科作物为好。翻耕土地前,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作为基肥,深翻20厘米左右,将肥料翻入耕作层,耙细整平,去除石砾、残枝及杂草,使其风化熟化。栽种时作高畦或平畦,畦宽100~120厘米,畦高15~20厘米,畦间排水沟宽40厘米,沟深约30厘米,以便生长期内进行排灌水。

③播种。半夏易发病毒病和根腐病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播种前最好对种苗做消毒处理,以避免或减少病害。消毒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5%草木灰浸种2小时后晾干即可。播种深度也是影响半夏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过浅抗旱效果不佳,过深则雨季土壤湿度较大时易腐烂。播种量对半夏产量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每亩用种量150~200千克为宜,种植过稀则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过密则影响半夏品质

④播种管理。栽种后加盖地膜不仅可以保温保湿,缩短出苗时间,为半夏增加20天左右的生育期,而且还能保持土壤整地时的疏松状态,促进根系长粗长长,增强抗旱防倒能力,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半夏出苗达60%时即可揭去地膜。

半夏的珠芽遇土即可生根发芽,每年夏秋季节,叶片枯萎时珠芽已成熟,采收后作为繁殖材料。在苗床上按行距10厘米左右开沟,沟深约3厘米,珠芽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后,均匀撒播于沟内,覆土与畦面平,不久便可生根出苗,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采收块茎作种。生产上常采用培土处理,不另行采收珠芽播种。珠芽成熟后随着半夏倒苗掉落至地面,此时适当培土覆盖,使其生根发芽形成新的植株,收获时与栽种的块茎一并采挖,筛选小块茎作种。

2.大田栽培、管护技术

(1)移栽。

半夏用块茎作种苗栽培,可进行春播或秋播,春播生产周期短,春种秋收,管理省时省力,且能够避免种苗越冬时遭受冻害。栽种时在畦上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沟深约5厘米,按株距5~8厘米将种苗摆放于沟内,芽头朝上,栽种后覆土与畦面平。也可采用双排栽种法,株行距和沟深不变,开沟稍宽,沟底略平,沟内交错摆放两排种苗,芽头朝上,覆土与畦面平。另有挖穴栽种法,较开沟条播费时费力,不常采用。栽种后需浇透水。

(2)中耕除草。

半夏植株相对矮小,杂草过多则与半夏竞争生长空间和养分,且易传播病虫害,不利于高产。因此,生长期内应及时除草,切忌草荒,出苗过半以后可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但不宜过深,以免伤根,株间杂草宜用手拔除。

(3)追肥。

半夏耐肥,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对半夏增产具有良好的效果,与施用无机肥相比能显著减轻半夏倒苗和块茎腐烂现象。一般每年生长期内需追肥3~4次。第一次在半夏齐苗时进行,每亩施用1:3稀薄粪水1000千克左右。第二次在一代珠芽形成时进行,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千克左右。第三次在二代珠芽出苗时进行,第四次在母半夏脱壳长出新根时进行。另外,可适当施用磷、钾肥,如硫酸钾和过磷酸钙。追肥结合每次中耕除草及培土进行。

(4)培土。

半夏珠芽生命力强,耐干旱,裸露于表土时基本不生长,只有在土壤中才能生根出苗,由于珠芽生根后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生长膨大迅速,比裸露于表土的珠芽要大得多,当年采收后部分可达到商品半夏的规格。夏季第一批珠芽陆续成熟,随叶片枯萎倒落于地面,此时可从畦沟中铲细土撒于畦上,将表土的珠芽和种子覆盖,覆土厚2~3厘米。培土应持续进行,在6—8月间,每隔20天左右进行一次。珠芽培土后不久即生根出苗,生长势强,需要较多肥水,因此培土后需适当追肥。

(5)水分管理。

半夏忌旱怕涝,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要求严格。干旱时地上部分枯萎倒苗导致地下块茎生长缓慢或停滞,土壤湿度适宜时才能再发;土壤湿度过大时地下块茎易发生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因此,天气干旱时可根据墒情适当浇水,浇后待表土稍晾干需及时松土。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可以减少枯苗,延长生长期,增加生物量积累,促进地下块茎生长膨大。雨水过多时,应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造成块茎腐烂。

(6)光照管理。

半夏耐荫但不喜阴,适度的光照能促进半夏生长茂盛。半夏忌强光,若光照强度超过90000勒克斯,半夏100%倒苗,光照强度在3000勒克斯以下,半夏也难以生存。半夏在半荫环境下珠芽形成数量和块茎增重均显著高于向阳或荫庇环境。因此,栽培时采取适当的遮阴措施,有利于提高半夏产量,如设置遮阳网、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或选择稀疏果木林地套种。

(7)摘蕾。

夏秋季节,半夏陆续抽薹、开花、结果,如不需留种,应及时摘除花蕾,以减少块茎的养分消耗,促进地下块茎生长膨大,对增产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半夏繁殖能力强,往往成为后茬作物的杂草,不易清除,摘蕾后可避免种子繁殖。

3.病虫草害及综合防治

半夏易遭受病毒或病菌侵染发生病害,目前很难彻底控制,严重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打击种植户的积极性。田间害虫不仅以半夏植株为食,同时还存在传播病害的风险。此外,田间草害也是制约半夏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做好预防措施,经常观测生长情况,及早发现及早治理。

(1)病害。

1)病毒病:主要为黄瓜花叶病毒和大豆花叶病毒导致的病害,多发生于夏季。发病植株主要表现为叶片褪绿黄化,出现花叶,皱缩畸形、叶脉坏死、茎部坏死,植株矮化等症状,地下块茎畸形、瘦小、品质较差。据统计,该病害可导致半夏减产60%以上。半夏一旦遭受病毒侵染则会终生携带病毒,并且会感染其他健康植株,扩大病害范围,目前尚无良好的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①选择无病植株留种,避免从病害严重地区引种栽培;②栽培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并深埋,病坑用石灰水消毒;③用杀虫剂消灭蚜虫等传播病源的害虫;④喷施15%吗胍·乙酸铜(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进行防治。

2)软腐病:病原菌归属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在夏季高温高湿或排水不及时的情况下易发生,病菌通过水分传播,为害极其严重,是半夏栽培的技术瓶颈之一。染病植株地下块茎软化溃烂并伴有腥臭味,内部组织呈石灰乳样,地上部分随即软腐,叶柄和叶片呈水烫样腐烂。该病蔓延迅速,在田间一般呈点状分布,常以发病植株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田间虫害或机械损伤均可加重病害。一旦发病,一周内即可危及大部分植株,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即使有收也不能再次用作种苗进行栽培。

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害种苗,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②播种前用消毒液浸种处理,如多菌灵、敌磺钠(敌克松)等;③栽培中发现病株立即连苗带土挖出,远离半夏地进行烧毁深埋,并对病坑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病源扩散;④适当使用杀虫剂杀灭金针虫、线虫、螨虫等传播病源的害虫;⑤药剂防治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80%波尔多液、75%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1%硫酸亚铁灌根。⑥发病严重时无论是否到收获季节都应及时抢收,尽量减少损失。⑦半夏地一般需轮作2~3年才能再种,期间不宜轮作胡萝卜、黄瓜、马铃薯、白菜、番茄等易染病的作物。

(2)虫害。

1)红天蛾:幼虫为害叶柄和叶片,将其咬成缺刻或食光叶片,一条幼虫能食完5~6株半夏苗,虫害发生时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①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②幼虫可用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杀灭菊酯)乳油1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2)菜青虫:为菜粉蝶幼虫,以半夏叶片为食,将叶片咬成孔洞或食光,剩下光秃的叶柄,影响地下块茎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虫害发生期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3)藓马:主要为害第一批珠芽形成的幼苗,聚集于叶片幼嫩部位吸取汁液,破坏叶片组织,同时还传播多种病毒。被害植株发生矮化,叶片向内卷缩,最后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前茬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枯枝残叶,播种前深耕土壤以减少虫源;利用藓马天敌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3)草害。半夏栽培因地域或前茬作物不同,田间分布的杂草类型也不同。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马唐草、狗牙根、马苋齿、打碗花、苦荬菜、小飞蓬、鬼针草、牛筋草、荠菜、狗尾草、莎草、灰菜、牛膝菊、繁缕、独行菜、空心莲子草等。众多杂草中以禾本科杂草为害最为严重,特别是半夏倒苗期内,只要一周时间即可将整块半夏地覆盖,发生草荒。田间杂草不仅与半夏争夺土壤养分和生长空间,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恶化和传播病虫害,对半夏生长发育极其不利。

鉴于半夏地草害严重,而人工除草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种植,实际生产中主要以化学除草为主。半夏播种前、播种后及倒苗期适当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可大大降低人工除草成本;一般在播后苗前喷施50%乙草胺乳油或33%二甲戊灵(施田补)乳油,可有效封闭苗期杂草生长,有效期可达40~60天。生长期内则采用人工除草。除草结合松土施肥进行可有效减轻草害,实现增产增收。

4.采收与加工炮制

(1)采收。

秋季半夏倒苗时及时采收。选择晴天进行逐行采挖,采挖时选择植株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直径1.5厘米以下的小块茎留种,较大块茎则用于加工商品药材。量少时进行人工采挖,量大时用机械采挖成本较低。

(2)加工。

采收的半夏应及时加工,放置时间久则不易去皮。加工前按大小分级,少量加工采用人工脱皮。半夏去除泥土和须根,装入麻袋,戴橡胶手套搓揉或脚穿胶鞋踩踏,然后倒入竹筛,用水漂去碎皮,对于未去净皮的半夏,重复上述步骤。大规模加工可用半夏专用去皮机去皮并洗净,然后自然晒干或利用烘箱、烘房烘干。半夏折干率一般在30%~40%,因块茎大小不同有所差异,采收时间过晚也会导致折干率降低。干燥的半夏块茎拣去杂质,筛去灰屑,即为商品半夏,也叫生半夏或净半夏。

生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本品粉末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脐点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半夏药材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4.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9.0%,总酸不得少于0.25%。

(3)炮制。

1)法半夏。取净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煮二次,得煎煮液。生石灰加水适量制成石灰液,与甘草煎煮液混合,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颜色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千克净半夏用甘草15千克,生石灰10千克。据药典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9.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5.0%。

2)姜半夏。取净半夏,用水浸泡至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入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后切薄片再晾干。每100千克净半夏用生姜25千克,白矾12.5千克。据药典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7.5%,含白矾不得过8.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

3)清半夏。取净半夏,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千克净半夏用白矾20千克。据药典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4.0%,含白矾不得过10.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7.0%。

5.贮藏

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注意防蛀。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