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8.26苦参

6.8.26.1基本概述

苦参也叫山槐根、山槐子、苦槐条、苦豆根、地槐、苦骨和牛人参等。药用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主要具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等症。生物碱是苦参主要有效成分,包括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及生物农药的重要原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抗心律失常及免疫调节等功能。苦参也是常用蒙药之一,蒙医主要用其化热、调元、燥“黄水”、表疹,治疗瘟病初期、风热、麻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苦参产中国南北各省区,生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海拔1500米以下。药用苦参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苦参喜温暖潮湿环境,耐寒,能在田间越冬。沟旁、路旁、林内、荒野都能生长,以沙质或半沙质土壤生长良好。用于医药领域的产品有苦参栓、苦参凝胶、苦参软膏、苦参片、苦参注射液等医药和保健用品,由于苦参还具有抗炎和杀虫抑菌的作用,可作为天然绿色动植物杀虫剂开发利用。苦参还是消毒洗涤产品的原材料之一,此外,在农药和兽药方面也被广泛使用,随着新的用途不断被开发,使用量越来越大,野生资源越挖越少,再加上人工费用提高,可供商品苦参数量非常有限。人工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市场前景看好。

6.8.26.2品种与分布

目前,人工种植的苦参多采用当地野生资源驯化栽培的方式,没有人工选育通过审定的品种用于栽培种植。研究表明,不同种源苦参的种子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种子形态、千粒重、种子吸水量、种子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等方面。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山西和陕西产的苦参种子质量最佳,且发芽率和千粒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即种子越小发芽率越高。种子成熟度对种子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成熟期苦参种子中,不同成熟度对种子的大小、千粒重、生活力和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在发芽势和硬实性等方面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完熟期的种子发芽势最高、硬实率最低,而蜡熟期的种子发芽势低、硬实率最高,乳熟期的种子的发芽势和硬实率处于完熟期和蜡熟期种子中间,表明完熟期的苦参种子质量最好,在该时期进行采种较好。苦参种子对盐碱胁迫较为敏感,在大田直播时应增大用种量,以保证田间出苗。苦参幼苗较为纤细,刚出土的幼茎直径为0.08~0.1厘米,这给管理工作造成诸多困难,所以一般采用苗床育苗和组织培养育苗的方式进行育苗。

苦参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苦参喜生于疏松透气的砂壤土或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地。黏土地也可正常生长,红泥夹沙地的苦参,品质优,成分含量高,尽管如此,低洼易积水地带不宜种植。苦参喜肥耐瘠,产量和品质与肥力呈正相关。有许多在矸石环境下生长的苦参,不仅生长正常而且苦参总碱含量也很高。喜湿耐旱,多生长在土壤湿润的阴坡,半阴坡和丘陵,也可生长于沙漠湿地耐旱性很强,生长在矸石山顶,也不会因暂时的干旱而枯死。喜光耐阴,在光照郁蔽的灌木杂草丛中也可正常生长。但光照强弱对苦参碱含量高低影响较大,苦参碱含量在光照强、中、弱环境下依次递减。喜晾耐寒耐高温,可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生长,一般低温环境苦参总碱含量较高,低海拔低纬度地区,植物生长量大,含量中上。喜群耐虫,再生性极强,水平地下茎纵横交错,地上株群集中。

6.8.26.3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1.种苗繁育技术

苦参以种子繁殖为主,也可水平地下茎繁殖、芦头切块分株繁殖、地上茎杆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进行。

(1)种子繁殖。

7—9 月,当苦参荚果变为深褐色时,采回晒干、脱粒、簸净杂质,置干燥处备用。其表面有疏水性的角质层,能阻止水分进入种子。在种脐区域有两层栅栏细胞,成为种子的不透水层。因此苦参种子必须处理后才可播种,否则出苗极不整齐。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砂纸搓磨,用细砂纸磨擦苦参种子,发芽率可达70%~80%;二是用65℃~70℃的热水浸种2.0~2.5小时,发芽率可达80%~85%;三是用95%~98%的浓硫酸处理种子60分钟,可使具有发芽力的种子全部发芽。秕粒种子不可用浓硫酸处理。否则会造成种皮脱落,失去处理效果。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15℃的条件下,15天左右发芽出苗,25℃的条件下10天左右可出苗。苦参为子叶留土植物,种子小,幼苗顶土力弱,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覆土1.5~2.0厘米为宜。4月中下旬,在整好的高畦上,按行距50~60厘米、株距30~40厘米开深2~3厘米的穴,每穴播种4~5粒处理好的种子,用细土拌草木灰覆盖,保持土壤湿润,15~20天出苗。苗高5~10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株。也可育苗移栽。

(2)水平地下茎繁殖。

苦参为直根系植物,由垂直主根、侧根、根茎部萌生的水平地下茎及水平地下茎上的不定根组成。水平地下茎既可形成若干延伸茎芽,又可于第二年萌生出细弱的不定根,是无性繁殖的理想材料。结合采挖苦参可剪截水平地下茎,一芽一截成一字型,一株苦参可剪取多个横生茎芽,无茎芽的地下茎可截成10~12厘米长茎段,均可生成新株。新生根芽生长,形成小植株后母体腐烂。为保证成活,不使细弱的不定根、芽脱水风干,可边剪截边贮放塑料袋中,运送大田按50厘米×40厘米定植。T字型茎芽按倒T字栽植,挖10厘米深的穴,老茎水平置于穴底新芽向上,复湿细土2~3厘米无芽茎段斜插地中,催根萌芽。

(3)芦头切块分株繁殖。

采挖苦参时,将芦头切下,视芦上的越冬芽及须根切块繁殖。秋末或早春苦参休眠期,结合采挖苦参进行,每个切块要有2~3个壮芽,1~2条须根。在整好的大田中按50厘米×40厘米定植,穴深10厘米,每穴栽一株,复土2~3厘米。

(4)地上茎杆扦插。

苦参的地上茎近地面5厘米以上髓部组织为黄白色泡沫状,剪截后水分很快流失,粘贴于木质部的内腔壁上。虽可抽出新梢,但很难萌发新根,养分耗尽后,新梢就随之枯萎,茎干上的韧皮部也软化腐烂。经试验地上茎扦插仅有20%的茎节可抽出新梢,因无新根形成而萎蔫苗。

2.大田栽培、管护技术

(1)起苗移栽。

苦参为肉质根、毛根不发达。起苗时要边起苗边放入纸箱或瓷盆中,放一层苗,压一层湿土,保持种根潮湿不风干,地上茎叶不受损,缩短移栽缓苗期。春秋两季移栽成活率高,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可落水定植。露地苗地上茎叶枯黄后起苗移栽,移栽时间以大地封冻前半个月为好,栽后用脚踏实,芦头覆细土2~3厘米。

(2)中耕除草。

幼龄期要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保持田间无杂草和土壤疏松、湿润,以利苦参生长。

(3)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年追肥2次,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苗高1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苗高50~70厘米进行,追肥视植株生长情况适时适量进行追施。

(4)排水与灌水。

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干旱及时浇水,雨季要开沟排水,以免积水烂根。

(5)摘花。

为提高苦参根的产量(除留种田外),可于6月初花蕾显现时摘除。使养分集中供地下根生长,以利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3.病虫害防治

(1)侵染性病害。

1)叶斑病: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茎部和叶柄也会受害。初期在叶片上可见类圆形褐色斑块,边缘不明显,病斑上呈现黑色小颗粒,颗粒埋于叶片皮层之下,颗粒物呈同心轮纹状,严重时叶片扭曲,干枯,变黑,发病叶片提早脱落。

防治措施:①秋季及时割除枯茎,彻底清理带病叶片,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②合理施氮肥,增强土壤肥力,加强田间管理。③在发病初期发现病株后,病叶应立即去除,防止病情蔓延。同时,对病株喷雾80%波尔多液160~200倍液,每10~15天一次,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2)白粉病: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近圆形病斑,表面有白色稀疏粉状物,分散病斑会不断扩大,相互连接成片,使整个叶片被白色粉状物覆盖。发病后期,霉层颜色逐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在霉层中出现小黑点,即病菌的孢子。严重者全叶卷曲,最终变黄枯死。该病害也能侵染嫩梢,导致幼叶卷曲不能展开,生长缓慢,最后造成嫩梢枯死。

防治措施:①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②选育抗病品种,增强植株的抗逆力。③播种前和出苗后撒一层草木灰。④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⑤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3)霜霉病: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嫩茎。发病初期为褪绿病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扩大后,多被叶脉限制,从而形成不规则病斑。一般叶片背面有一层霜状霉层,呈密或稀疏状,霉层最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色到灰黑色,最后叶片变黄枯死。

防治措施:①及时清除病残体及老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菌源。②选择抗病品种。③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15天1次,连续喷施2~3次。④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发病。

4)根腐病:细菌或真菌病害,主要为害根部。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的侧根感病,后期逐渐向主根扩展,最终导致全根腐烂。植株被侵染以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的叶片发黄,严重的发黑变枯,最后植株逐渐枯死。

防治措施:①轮作倒茬,最好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前翻晒土壤,必要时对土壤消毒。③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螨类昆虫。④增施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或5%石灰轮换灌根。

5)枯萎病: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植株染病初期叶片表现褪绿,然后逐渐黄枯下垂呈萎蔫状。同时,根部变为灰褐色,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粉红色霉状物。

防治措施:①选用健壮无病种苗,实行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作高畦,开深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③初发病时,拔除染病植株,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45%代森铵水剂800倍液喷施或撒石灰粉防治。

(2)非侵染性病害。

苦参在大面积栽培过程中,也常常会受到一些由非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症,这类病害经常表现为在田间大面积同时发生,病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可循。调查发现引起苦参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光照:光照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苦参为喜光植物,要求生长在直射阳光充足的地方。苦参在整个生育期内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保证干物质的积累和促进花芽分化。但是当光照强度过强时,苦参地上茎叶会发生灼伤,气孔发生关闭。而光照不足时,苦参茎叶常常表现为黄化与徒长,甚至会引发其他病害。

2)水分:苦参是多年生的深根性的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在第一年营养生长期间,对水分需求较高,从第2年进入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以后,随着根系的逐渐发达,需水量相对减少。相对于干旱而言,苦参植株更怕涝害,在南方由于雨水较多,苦参一般会采用起厢栽培,防止烂根现象。此外,土壤湿度过高还容易造成主根生长缓慢,而侧根生长旺盛的现象。

3)温度:每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三基点温度,超过了相应的温度范围,就有可能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苦参在全国分布范围很广,从北向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由于苦参的耐寒性很强,冷害和冻害对苦参的影响都很小,仅仅是当温度较低时停止生长而不会死亡,而高温环境下常常出现萎蔫症状。

4)土壤:苦参广泛分布于山坡、沙地、丘陵、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在各类土壤上都可以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佳。苦参的适应性非常广,表现为喜肥耐瘠薄。在其生长前期,由于还没有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除了土壤中缺少肥外,还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肥。当土壤养分不足时,常常会引起苦参的生长不良。如缺氮时,苦参植株叶片变黄,主茎和复叶生长缓慢;施氮肥过多时,又容易引起苦参根部黑心;而缺少磷、钾时,则主根膨大受阻。

(3)主要虫害。

1)苦参野螟:属鳞翅目草螟科害虫,主要为害叶片。初龄幼虫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早期为害主要造成叶片出现孔洞,后期大龄幼虫从叶缘开始取食叶片,严重者造成复叶所有小叶都被吃光,仅残留小叶轴。从调查情况来看,野螟已经成为苦参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个别抗性较差品种的叶片被害率达到了80%以上。

主要防治措施:①选育抗螟虫种源。②药剂防治:选择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等生物源农药在幼虫低龄阶段进行防治。③人工防治:从成虫产卵期到幼虫初期,认真检查田块周围其他植株,发现有卵块和包有幼虫的丝粘叶片立刻人工摘除,并做深埋或烧毁处理。实际生产中应坚持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2)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是药用植物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蚜虫对气候的适应力较强,分布很广、体小、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巨大。具有刺吸式口器,主要为害叶片、幼茎、花、果,吸食植株体内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皱缩,有的叶色变黄或发红,甚至枯焦脱落。同时,其排泄物为蜜露会招致霉菌滋生,并诱发煤污病发生。对于蚜虫的防治要及时,避免蚜虫大面积发生。

主要防治措施:①春季松土除草,将枯枝、烂叶集中烧毁或埋掉,消灭蚜虫滋生的环境和迁移的虫源。②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来防治蚜虫;如:蚜茧蜂、蚜小蜂产卵在蚜虫体内使蚜虫死亡;而七星瓢虫、食蚜蝇和捕食螨等,则直接以蚜虫为食。③药剂防治:在蚜虫数量多、为害严重时,可喷雾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6克/亩对水60千克、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氰戊菊酯(杀灭乳油)乳油2000倍液。④人工诱杀:放置黄色诱蚜板诱杀有翅蚜。

3)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幼苗,是最常见的地下害虫之一。在雨热同季,种植基地杂草种类众多,土壤湿度大时,极易出现地老虎。初龄幼虫多潜伏在心叶和叶腋间取食,不入土中;3龄后潜入土中,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土表层,夜间出土咬断幼苗的根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苗,常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穴中。

主要防治措施:①春季铲除田间杂草,消灭卵及低龄幼虫;对于高龄幼虫期,每天早晨检查,发现新萎蔫的幼苗可扒开表土捕杀幼虫。②药剂防治:初龄幼虫大部分在杂草和幼苗上栖息取食,是进行药物防治的最好时机,选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0倍液、10%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在幼虫的高龄阶段,每亩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150克溶解在4~5千克水中喷雾在15~20千克切碎的鲜草或其他绿肥上,做成鲜草毒饵,傍晚时撒在药用植物幼苗的周围,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采收与加工技术

苦参生长2~3年,一般于秋季植株枯萎后进行采挖,刨出全株,去掉芦头以上部分、须根、泥沙,晒干或烘干。质量以无芦头、条匀、断面黄白色为佳。也可将鲜根切成1厘米厚的圆片或斜片,晒干或烘干。每亩可产干品药材700

千克左右。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