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属多年生球茎草本植物。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药品正名为西红花,又名番红花、撒馥兰、撒法郎、洎夫蓝等。藏红花的用途非常广泛,既是名贵药材,又是美容化妆品和香料的宝贵原料,而且还是名贵观赏花卉。藏红花药用部分为其干燥柱头,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厘米。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剌激性,味微苦,以身长、色紫红、滋润而有光泽、黄色花柱少、味辛凉者为佳。藏红花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用于经闭癥瘤、产后疲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可治疗妇女经闭、月经不调、痢疾、麻疹、糖尿病、跌打损伤等。在国外还用作镇静、驱风剂。最新研究结果又表明,藏红花所含有的藏红花素、藏红花苦素、藏红花酸等物质,在治疗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有望成为主流抗癌新药,并有望成为具有强力活血化瘀功效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
藏红花原产于西班牙、希腊、伊朗等国家的温带地区,其中伊朗和西班牙的栽培面积最大。全世界每年大约可生产藏红花210吨,其中伊朗年产170吨,占藏红花总量的80%,另外西班牙大约年产25吨,约占总量的12%,其他国家如摩洛哥、希腊、土耳其、意大利、印度、日本等也有少量的生产。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从德国、日本引进藏红花球茎进行栽培研究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在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此外河南、北京等地釆取一定的措施也能进行引种栽培。经过国家鉴定,国产藏红花优于进口藏红花,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开发项目之一,2001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但因藏红花种植技术要求较高,种球资源匮乏等条件限制,现在中国所产的藏红花只占国内需求量的20%左右,很难满足医药等行业的需求,每年仍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藏红花。国际上日本缺口更大,其年产仅0.4吨,而年需求量却达400吨,只占需求量的1%。藏红花不仅药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大量应用于食品香料、天然染料和日用化工行业,是香料制品与美容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具有多种用途,国内外需求量极大,经济价值居世界药用植物之首。藏红花柱头产量极低,采收费工耗时,在西班牙被称作一项“给穷人带来希望”的种植业,被誉为“红色金子”。20世纪90年代至今,药材市场藏红花成交价一直稳定在4000~6000元/千克之间,目前每千克价格高达6500元,药店零售价1.5万元/千克。国际市场散装价格为500美元/千克左右,一级品精装价格为1000~2000美元/千克。球茎的市场价达到40~50元/克。随着藏红花用途进一步扩大,其需求量还将会继续增加,而藏红花的产量极低,15万~20万朵花经过400小时以上的人工劳动才能生产出1千克的藏红花,其供需缺口日趋扩大,价格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1,品种
中国自主培育出的品种仅有浙江省建德市的地方种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藏红花新品种,即番红1号,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于2015年2月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番红1号藏红花田间生育期180天左右。叶基部丛生、无柄,叶数13张左右,叶呈狭窄长线形,具1条灰白色叶脉,叶缘稍反卷。球茎扁圆,具多个芽眼。花顶生,花瓣6片,长约16厘米、宽约4厘米、蓝紫色;雄蕊3枚,黄色;雌蕊3枚,上部深红色、下部淡黄色,长3厘米左右,柱头顶端略膨大,呈喇叭形,有香味。经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检测,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总含量24.69%,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要求。
2.分布
藏红花原产于伊朗、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亚洲、欧洲、美洲等地都有种植。藏红花传入中国的历史很早,但是种植历史较短。
1.种苗繁育技术
藏红花为天然三倍体植物,花粉败育,栽培条件下很难结种子,目前生产上大多通过球茎进行无性繁殖,而用组织培养来解决资源短缺、种质退化和病虫害侵染等问题。
(1)种球繁育。
藏红花属须根系浅根作物,喜肥,忌涝渍,要求肥沃砂质土壤,阳光充足,排水良好,需换茬轮作。适宜地中海气候环境,栽培时宜选择冬季较温暖、光照充足、疏松肥沃的地块。藏红花喜轮作,忌连作,前茬以豆类、玉米、水稻等作物为佳,也可在果园内间作。整细耙平,按南北向挖沟畦,畦宽1~1.5米,高30厘米,畦间距30~40厘米。
(2)栽种前球茎处理。
1)抹芽。藏红花球茎上有主芽和侧芽,主芽开花,侧芽不开花。每个芽都可形成一个小球茎,母球茎可长6~15个小球茎,若不抹芽,则小球茎越来越多,重8克以下的球茎一般不开花,花的产量也就越来越低。为了保证次年高产,必须剥除侧芽,留足主芽。试验表明,抹芽可有效增加大球茎的数量,进而增加花丝的产量,增产30%左右。
2)药剂处理。藏红花球茎在栽种前经药剂处理,可有效防止病虫危害。藏红花的主要病害是腐烂病,虫害是罗宾根螨。处理球茎的药剂一般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0~62.5毫克/千克)或22.4%螺虫乙酯(亩旺特)悬浮剂(48~60毫克/千克)配制而成,浸种20分钟后,即可栽种。
(3)栽种。
1)栽种期。露地栽培田间采花的种球或小于8克的种球应在9月进行栽种,北方早些,南方晚些。藏红花的球茎早栽种、早发根,早发芽,早出苗,植株生长健壮。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室内开花采花的种球采完花后,应立即在大田栽种。如遇特殊年份,可在室内开花达80%后移到大田栽种,剩余的20%部分可在田间采花。
2)用种量和栽种密度、深度。根据种球分级标准决定不同的用种量和栽种密度、深度。
表6-8-4 藏红花球茎用种量、栽种密度和深度
等级  |  
     用种量 (千克/亩)  |  
     行距 (厘米)  |  
     株距 (厘米)  |  
     深度 (厘米)  |  
    
一级  |  
     450~500  |  
     25  |  
     18~20  |  
     8~10  |  
    
二级  |  
     400~450  |  
     22  |  
     17~19  |  
     6~8  |  
    
三级  |  
     350~400  |  
     20  |  
     14~16  |  
     5~6  |  
    
四级  |  
     300~350  |  
     18  |  
     10~13  |  
     5~6  |  
    
3)栽种方法。在栽种前将球茎按大小分开,在畦面上开沟栽种,然后在行间盖上稻草或松毛。
(4)施肥。
基肥在整地时施入45%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15%∶15%∶15%)40~50千克/亩,深翻入土打底;栽种前在栽种沟内施用钙镁磷肥100千克/亩;栽种后,用腐熟厩肥4000~5000千克/亩覆盖行间作面肥,没有厩肥时,可用干稻草或松毛覆盖行间。追肥,1月中旬施第一次,用45%硫酸钾复合肥20千克/亩对水浇施;2月上旬看苗施第二次肥,苗弱用45%硫酸钾复合肥15千克/亩对水浇施;2月中旬至3月初,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根外追肥,间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
(5)冬季保温。
藏红花虽属耐寒作物,可耐-18℃低温,但低温不利其生长,严寒易受冻害,因此应做好保温措施。南方可在田间覆稻草保温,北方需在田间覆盖地膜,更冷的地方则必须栽种于温室大棚内。
(6)灌溉。
栽种后应保持土壤湿润,如干旱要在沟中灌水1~2次,以沟全部淹没为限,使土壤和球茎完全紧密接触;春季雨水多时田间应及时清沟排水,只要使土层1厘米以下保持湿润即不需灌溉。
(7)除草、除侧芽。
杂草及时手工拔除,除草时不宜翻动叶片。除草时及时抹除球茎四周长出的侧芽。4月中旬藏红花老叶正常转黄后停止除草。
2.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1)球茎腐烂病。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病原菌有两类——真菌、细菌。真菌多危害藏红花球茎,病原菌包括多种青霉菌,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青霉菌侵染球茎后,于主、侧芽部位或环节上会出现淡褐色至红褐色斑点,质硬、病组织脱水,呈深咖啡色,抽出叶片为束状,多于基部折断。病重者球茎最终完全腐烂解离,病轻者能形成小球茎,但早衰,母球茎呈水渍状腐烂,在潮湿条件下形成青灰色菌丝和孢子,显微镜检可见典型帚状的分生孢子梗。在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和地下害虫较重的种植地容易发生。球茎被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侵染后,多在脐部染病,球茎表面呈现浅褐色,失水呈干缩状,内部疏松,为浅咖啡色,最终仅留下空壳。多于2—3月发病,发病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呈不同程度的扭曲和矮化,黄化直至整株变褐枯萎。显微镜检可见大小2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纺锤形或腊肠形,稍弯曲;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在贮藏期,湿度过大球茎也易发生腐烂病。藏红花腐败病和腐烂病为细菌病害,病原菌分别为欧文氏菌和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藏红花的主侧芽结合部和根基部。染病初期呈水渍状,后腐解,拔出时附着部易折断。
2)病毒病。危害藏红花的病毒主要有芜菁花叶病毒、鸢尾花叶病毒、鸢尾轻性花叶病毒等。导致国内藏红花品质衰退、产量递减的病毒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田间发病率可达70%~97%。罹病植株叶片呈淡黄色,具杂斑,扭曲,植株生长迟滞,整株矮化、黄化或顶端枯死,侧芽多,提早倒苗,球茎畸小,花产量大大降低。种植2~3年后出现严重退化现象。
3)锈病。主要为害番红花的叶片,以叶背面发生较多。
4)黑斑病。4—5月发病,受害后叶片上呈椭圆形病斑,具同心轮纹。
5)炭疽病。为生产后期的病害,主要为害枝茎、花蕾茎部和总苞。茎上病斑纺锤形,红褐色或桔黄色,叶上病斑圆形,稍内陷,皱缩,后期病株枯萎腐烂。
6)枯萎病。此病在南方普遍为害严重,由于土壤或种子带菌传播,病株茎基部和主根呈黑褐色,茎基部表面分泌橙红色粘物质,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发病时根和茎相继腐烂,全株枯萎。
7)菌核病。南方常发生此病,春季和初夏多阴雨,可导致此病大蔓延,感病植株叶色变黄,枝枯,根部或茎髓部出现黑色鼠粪状菌核。防治方法同枯萎病。
8)褐斑病。是生长中、后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初在叶部出现褪绿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斑,病部变薄,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圈,中心部位颜色较轻。
(2)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①严格选用无病球茎和抗性好的品种;②深翻土地、及时清理前茬作物的残体及杂草;③严格做到不连作,进行2~3年轮作,合理套、间作;④采取适时种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水等农艺措施创造适合藏红花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微环境。
2)适时化学防治。如有病虫害发生,及时清理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并对病穴用石灰进行消毒;发病初期及时选用对口农药防治。细菌性病害用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喷雾或浇施。真菌性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雾或浇施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次。安全间隔期为30天。
(3)主要虫害。
1)钻心虫。对花絮危害极大,虫钻进花絮中会导致花朵死亡,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在现蕾期应用甲胺磷叶面喷雾2~3次,把钻心虫杀死。
2)蚜虫。多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①加强预测预报(根据蚜量,查天敌单位占蚜量的百分比、气候条件及蚜虫发生情况,确定用药时间和种类);拔出中心蚜株,带出田外销毁;②为害初期发现有点片蚜株时,采取药剂点片防治,当有蚜株率达30%~40%时应进行全田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0.0~62.5毫克/千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
3)地老虎。幼虫在3龄前昼夜为害,4龄后昼伏夜出为害根际。防治方法:①预测预报(对成虫的预测可采取用黑光灯或蜜糖液诱蛾器,在春季越冬蛹羽化前4月中旬至5月上旬设置。由专业技术人员依据诱蛾量进行预报,然后适期防治;②农业防治:早春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是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的关键一环;③诱杀防治:一是用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二是用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可溶粉剂1份调匀)诱杀成虫,三是用毒饵诱杀幼虫(生长期受害时采取的补救措施,把麦麸炒香,每亩用饵料4~5千克,加入90%敌百虫30倍水溶液150毫升左右,拌成毒饵);④化学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宜期。可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球茎收获
(1)收获。
5月上中旬,藏红花地上部分完全枯黄时选晴天土壤较干燥时收获,先清除畦面杂草,从畦的一端按次序进行挖掘。
(2)存放。
把挖出的球茎运回光线明亮、通风的室内,薄摊在干燥的地上,摊放高度不超过30厘米。
(3)球茎质量等级。
藏红花球茎外观新鲜饱满,无伤疤,无病斑和虫斑,无检疫性病虫害。藏红花球茎质量等级。低于三级标准的球茎一般当年不能开花,但可作为繁育用种。
表6-8-5 藏红花球茎质量等级
级别  |  
     净度(%)  |  
     单球重(克)  |  
     发芽率(%)  |  
    
一级  |  
     ≥98  |  
     ≥35  |  
     ≥98  |  
    
二级  |  
     ≥98  |  
     <35 ≥25  |  
     ≥96  |  
    
三级  |  
     ≥98  |  
     <25 ≥15  |  
     ≥95  |  
    
四级  |  
     ≥96  |  
     <15 ≥8  |  
     ≥95  |  
    
4.组织培养
(1)接种及初代培养。
以藏红花球茎为外植体,将其切成0.5厘米×0.5厘米的块,浸泡在75%乙醇中1分钟,无菌水洗净后,再浸泡于0.1%氯化汞溶液中15分钟,用无菌水清洗4~5次。接种在MS+0.2毫克/升+2,4-D+3毫克/升6-BA的培养基上,同时用300毫克/升水解酪蛋白+20克/升蔗糖+10%香蕉泥作为添加物,在25±1℃暗条件下培养, 11天时就有愈伤组织形成,诱导率达到76.7%,且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呈致密的淡黄色状,不易褐化。
(2)丛生芽诱导。
待愈伤组织形成后,转入MS+3毫克/升NAA+0.5毫克/升6-BA培养基,在23±1℃和12小时/天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3)丛生芽增殖。
待丛生芽形成后,转入MS+0.5毫克/升NAA+2毫克/升6-BA丛生芽增殖培养基。
(4)诱导新球茎。
丛生芽可转接到1/2MS+0.5毫克/升NAA+0.5毫克/升6-BA+0.5克/升AC培养基并添加400毫克/升水解酪蛋白+30克/升蔗糖+20%香蕉泥进行球茎诱导。
(5)生根。
诱导出球茎后可在1/2MS+400毫克/升和水解酪蛋白+2毫克/升IBA+0.5毫克/升NAA+20%香蕉泥上进行生根诱导。
(6)炼苗。
将大小均匀一致的球茎经过炼苗处理后,选择园土:泥炭:蛭石:有机肥配比为2:2:1:0.1的基质作为藏红花组培球茎移栽基质。
5.栽培管护技术
在中国,藏红花的栽培大都采用露天生产球茎,室内生产花丝的“露天—室内”两段式栽培模式。
(1)球茎露天繁育。
其栽培管护技术已在前面详述,本节不再赘述。
(2)球茎室内培育。
1)培育房间要求。要求门窗完好,通风透光,以泥地为佳,注意防鼠。
2)球茎整理分档。在室内摊放一周以后,齐顶端剪去母球茎残叶,剥去老根,剔除有病斑、虫斑和受伤的球茎。根据藏红花的等级(表6-8-6),分类摊放。
3)上匾。在地上摊放约20天后,根据球茎等级分别上匾,球茎头朝上,放一层。
4)上架。把装好球茎的匾放到多层的架子上,每层放一匾,层间距40厘米,底层离地面50厘米左右。
5)抽芽前管理。球茎上架后,室内以少光阴暗为主,室温控制在30℃以下,室内保持相对湿度60%以下。夏季高温季节采用门窗挂草帘、深色窗帘遮光、搭凉棚、房顶盖草、地面洒水或喷雾等措施来调节室内温湿度。
(3)抽芽期管理。
1)要求。球茎萌芽后,当芽长3厘米时,逐渐增强室内光线,避免直射,根据芽的长度调控室内光线强弱。即芽过长要增加光线亮度,过短则减弱光线亮度。同时,匾要经常上下左右互换位置。
2)留芽。根据球茎个体大小合理留芽,保留顶芽1~3个,35克以上球茎宜留芽3个,25~35克球茎宜留芽2个,25克以下球茎宜留芽1个。
3)抹侧芽。留足主芽,及时摘除球茎四周长出的侧芽。
(4)花期管理。
开花期注意光、温、湿调控,室内光线要明亮,开花适温为15~18℃,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
6.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收。
1)时间。藏红花花期大约15天,且开花集中,盛花期短,因此应及时采收,当藏红花花瓣半开、柱头外露伸出花瓣、色泽红而鲜艳、气味芬芳,以上午8:00—11:00采收最佳。
2)方法。先集中采下整朵花后再集中剥花,采摘时断口宜在花柱的红黄交界处,剥花用手指撕开花瓣,取出花丝。
3)烘干。将当天采下的花丝摊薄,宜在40℃~50℃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为10%。
(2)质量要求。
1)外观质量等级标准。见表6-8-6。
表6-8-6 藏红花花丝外观质量等级标准
项目  |  
     等级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色泽  |  
     深红色,有光泽,无黄点  |  
     深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无黄点  |  
     暗红色,无光泽,有黄点  |  
    
形状  |  
     粗细均匀,线形,长约3厘米,下窄上宽,顶端边缘有细齿  |  
     粗细基本均匀,线形,长约3厘米,下窄上宽,顶端边缘有细齿  |  
     粗细不均,线形,长约3厘米,下窄上宽,顶端边缘有细齿  |  
    
花粉  |  
     无  |  
    ||
杂质  |  
     无  |  
    ||
霉变  |  
     无  |  
    ||
气味  |  
     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无烟焦味及其他异味  |  
    ||
2)贮藏方法。贮存仓库要求清洁无异味,远离有毒、有异味、有污染的物品。贮存花丝要求低温、干燥、清洁无异味,并在避光密闭的货架上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