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1.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6.1.3.1栽培管护技术

1.播种前准备

(1)选地、整地。含盐量在0.4%以下、 pH值在7~8、具有灌溉条件的土壤对红花的生长有利。在干旱的情况下,具有蓄水能力的黏土也适宜种植红花;但是土壤过分黏重、渗透性差、排水不良而又采用表面灌溉的地方,易于引起根腐病。春播红花的地块要求在冬前完成秋耕作业。犁、耙地时,土地务必平整,以利于排、灌水。若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少,应在翻犁前较均匀地撒上农家肥,待翻犁时混入土壤。一般施用农家肥500~800千克/亩、钙镁磷肥25千克/亩或者普钙20千克/亩作基肥。

(2)播期选择。秋播红花一般于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利用较好墒情播种,各地种植时间不一,若在海拔较高、冬季有霜冻的地区,可适时推迟播种,使红花莲座期处于低温霜冻期间,以免引起冻害,红花受冻后真叶、茎杆产生质壁分离。各地应根据海拔高低,利用温度和光照资源,在雨季结束前,充分利用后期雨水适时抢墒播种,以保证苗全、苗齐。春播红花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较适合,当离地表5厘米处的土温达到5℃时,红花就能正常发芽出苗,适时早播可提高红花的产量和品质。

2.播种

种子播前需清除杂质、瘪粒,进行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需在80%以上,以保证种子质量。在病、虫害发生的地区种植,需进行种子处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土地犁、耙后,利用较好墒情,开沟、理墒面,墒面一般在0.8~1.5米,沟宽0.3米,沟深浅一致,以利于排灌水,播种深度3~5厘米,可采用宽窄行条播或等株行点播或打塘直播等多种播种方式。若土壤墒情不好,播种后及时灌水以保证出苗。根据各地气候、地力、播种方式及水肥条件,每亩种植密度为1.2万~1.8万株,适合的种植密度既能较好地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减少病害的发生,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红花产量。

3.田间管理

(1)补种、间苗。红花播种出苗后,对缺塘、缺苗田块应及时补种。出苗后3~5叶时,间去多苗、小苗和弱苗,行播的株距5~7厘米,塘播留1~2株,留苗时瘦地宜密、肥地宜稀。

(2)中耕除草、科学追肥。红花在不同的生育期,对肥料的吸收量不同。若土壤肥力差,整地时必须施足基肥,基肥的用量以总施肥量的50%~60%为宜。在红花分枝期及现蕾期结合中耕和灌溉施肥,红花苗期及伸长期田间杂草多,土块大,及时中耕除草、松土;分枝期结合追肥在行间培土,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和防治倒伏。视红花生长势及土壤肥力情况,于分枝期及现蕾前期施尿素10~15千克/亩1~2次。红花虽为耐瘠薄作物,但合理增施肥料,将会大大提高红花的产量和品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适时灌溉。红花虽能耐旱,但不是不需要水分,当土壤水分严重缺乏时,须及时灌溉才能获得满意的花瓣和种子产量及质量。红花播种时种子一定要播于潮湿的土壤中,若遇天旱,播种应略深,播后浇、灌水,以保证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要求。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可视土壤湿度、气候及红花生长情况,因地制宜灌水3~8次。红花耐旱怕涝,灌溉时,采用沟灌,当水漫过墒面时及时撤水。灌溉可于阴天和傍晚实行沟灌,以减少病害发生。若在红花生长期,红花短期和长期积水,可能会使部分或全部红花植株死亡。

4.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主要红花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1)根腐病。红花根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主要在幼苗期发病,现蕾期、开花期时有发生。幼株发病,真叶萎蔫,根部、维管束变褐、萎缩,以后整株枯死,真叶不脱落。成株期发病植株,生长缓慢,真叶变成黄绿色并萎蔫,后整株凋萎枯死。病部湿培后产生白色菌丝体,镜检可见:小型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少数有1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有4~6个隔膜,多数3个隔膜。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高温、高湿利于发病的条件下,病菌借助土壤、流水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及害虫造成的伤口处侵入,逐渐向上蔓延扩展。在高温高湿、土壤黏重和连作的条件下,特别是采用漫灌,土壤积水,发病较重。防治方法:根腐病由于病原菌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发病地应实行3~5年轮作;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用种子重量0.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50%敌克松700倍液或20%地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农药浇根,连灌2~3次,可有一定防治效果。另外,可采用换地种植、种子处理等来预防根腐病的发生。

(2)锈病。红花锈病有两个致病期,即幼苗期和叶期。在南方地区,秋播红花幼苗期至现蕾期温度较低,不宜于发病。但在有些地区,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大,幼苗下胚轴感染此病后死亡,造成大量缺塘。红花锈病最严重的是叶致病期。在病叶上,可见叶正反两面散布棕红色的夏孢子堆及棕褐色的冬孢子堆,条件适宜时夏孢子可产生许多代,不断传播为害。防治方法:锈病防治的有效途径是选育抗病品种;由于冬孢子存活期限长,土壤、种子和病残体带菌,轮作可减轻病害发生;进行种子处理;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粉可湿性粉剂500倍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液等农药,间隔7~10天,交替用药,连喷2~3次;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白粉病。红花白粉病主要发生在真叶上,其次是茎和叶柄上。初发时,真叶上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成白色粉状斑,条件适宜发病时,病斑连接成片。在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不好,或氮肥过量、灌水过多和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时,红花白粉病易于发生,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面积减产。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发病初期用50%粉霜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50%仙星乳油1500倍液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4)叶斑病。病害发生率和严重度一般年份较低。症状是真叶及茎杆上有褐色斑点,斑点上有同心轮纹及孢子,有的斑点形成大的侵蚀斑。病害流行主要与降雨有关,在降雨之后及较高湿度时,病情有较大幅度增长。此病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部发展,以老叶较易感病,通常对产量影响不大,此病由链格孢引起,孢子倒棍棒状,基部圆,咀孢较细长,褐色,有横隔4~7个,纵隔0~2个。

(5)炭疽病。红花炭疽病各种植地均有发生,其症状为真叶上病斑褐色、近圆形;茎杆上病斑褐色、梭形;严重时造成植株烂梢、烂茎、折倒、死亡。此病由红花盘长孢菌引起,孢子借风力及雨水传播,扩大侵染。雨季及氮肥施用过多易于发病。可选用抗病品种及杀菌剂进行防治。

(6)蚜虫。蚜虫(桃蚜、蚕豆蚜和吉圆尾蚜)是红花上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在植株顶端真叶、茎尖、蕾芽幼嫩处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花蕾,真叶受害后边缘下卷、皱缩、生长停滞。红花蚜虫为乔迁蚜类,气温高,天气干燥是蚜虫的盛发阶段,它繁殖快,多代为害,而且蚜虫是病毒病的传毒介体。如果蚜虫大量发生,将造成植株营养不良,影响红花花瓣、种子产量,致使红花品质下降。防治方法:于红花生长前期,蚜虫点片发生时,集中用药,能有效控制为害,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取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若蚜虫为害较重时,用高效、低毒的杀蚜剂喷雾防治。

6.1.3.2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花

红花花瓣收获适期为盛花前期及盛花期,以3~7天采一次花为佳,但不得采花过早,以免影响种子产量。收获的花瓣阴干后贮藏在干燥及低温的环境,以保证花瓣质量。

2.收籽

当大部分果球变硬,植物下部真叶干枯,上部真叶及苞片变黄,果球内种子用手挤压溢出时即可收获。种子收获应及时,避免种子遇雨发芽,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种籽经晾晒、扬净后,放于通风和干燥的环境贮藏,贮藏时注意防热、防湿和防虫。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