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2.1.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2.1.3.1栽培条件

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藜麦,全生育期在120~140天(相关藜麦的资料表明,全球的藜麦生长期90~220天),它们的抗性特别强,尤其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喜高海拔、冷凉的环境。根据其特性,适宜栽培条件如下:

1.气候条件

无霜期要在100天以上,种植海拔在2000~3500米,适宜温度在15~20℃(理想的平均温度是15~20℃,但它可承受-6~38℃的极端温度),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00小时以上(但是有适应短日照、长日照或对光照期不敏感的品种或生态型),全年降水量大于200毫米,气候冷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水、大气、土壤无污染。但是,有适宜沙漠、温暖干燥、寒冷干燥、温和多雨、温和但相对湿度高,以及高原和高山地区气候的品种或生态型。

2.土壤条件

排水良好的壤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坡度适中,养分含量适应、土壤pH值为5.5~8.5、保水保肥能力强,坡度在15度以下的平地、梯田、川地、塬地、沟坝地等平整土地,以前茬作物为麦类、玉米、油料等作物的地块为宜,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有冬灌条件的一般于11月中旬土壤夜冻昼消时进行冬灌,同时需要注意地块的休耕和轮作。土层5~20厘米土壤含水量以150~200克/千克为宜。土壤条件符合GB4284—1984标准。

2.1.3.2整地

藜麦种子较小,必须要精耕整地,耕深30厘米左右,打破犁底层。整地要求耕透耙透、表土细碎、上虚下实、土地平整、墒情较好。整地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最好能在播种前一周将肥均匀撒施在地里,旋耕土地15~20厘米,如果地里有前茬留下的根或塑料膜需彻底清理,以免影响藜麦播种及生长。

2.1.3.3施肥

根据测土情况,确定底肥量,要施足底肥,及时追肥。以肥力中等地块为标准,在施农家肥1000千克/亩的基础上,施优质复合肥45~50千克/亩,或者施尿素5千克/亩、磷酸二胺10千克/亩作基肥,或施45%复合肥(N∶P2O5∶K2O∶14∶15∶16)15千克/亩作基肥。瘠薄地块基肥施入后须增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现蕾3~7天追施尿素10~15千克/亩,追施肥的方法是先把尿素撒入田中,随浇水灌溉,或降水过后进行撒施中耕除草。

2.1.3.4选种

根据区域气候特点,选择适宜该地区(抗旱、抗寒、抗盐碱、抗倒伏)、籽粒产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种,经过第一季度种植后,要选择留存植株大、穗多、成熟度高、籽粒饱满的种子。

2.1.3.5播种

1.种子处理

在大田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除去病粒、瘪粒,晾晒后储存,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2有关规定。播种前进行晒种(晒种2~4小时)、药剂拌种(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及种子包衣处理,从而提高品种病虫抗性和抗旱能力。

2.播种方法

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播种可以采取撒播、条播和穴播3种方式。建议使用播种胡麻类作物的播种机,适当调节播种机的下种量、播种深度、行距。播种机有2种,一种为单腿播种镂;另一种为拖拉机或拖拉机带的两腿或多腿播种机。

3.播种时间

适宜播期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播种层的土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山坡地在此期间可遇雨而播。如提前播种,可采用地膜覆盖,确保正常出苗。播种后3~10天内密切关注幼芽或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地下害虫情况,如果被地下害虫严重危害,需要考虑2次播种。

4.合理密植

藜麦属浅根系植物,一般株高在1~1.5米,最高不会超过3米,如果藜麦过高就变得易倒伏,过矮则会影响产量。如果用撒播,需要准备拌种用材料(如山基土),种子与拌种材料比例为1:2,可根据调试情况确定播种材料的量,确保下种量及播种均匀。一般在湿润、冷凉地区,播种量为300~400克/亩,出苗率按照85%计,保苗4500株/亩左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量为350~500克/亩,出苗率按照85%计,保苗6500株/亩左右;在灌溉区,播种量在500克/亩以上,出苗率按照85%计,保苗8000株/亩左右;如果用穴播再地膜覆盖,一个穴播3~5粒藜麦,而株行距要根据土地具体条件确定最佳密度,一般土壤肥力中下等田块,株行距为45厘米×18厘米,即基本苗在8500株/亩左右,或更高一点;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块基本苗以不低于7500株/亩为宜,适宜株行距为45厘米×(25/30)厘米。穴播深度应在2~4.5厘米,播种后适当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苗孔周围用细土封严,防止播种孔散墒和遇雨板结。

2.1.3.6田间管理

1.补苗间苗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若缺苗要及时补种,补种以浸种催芽播种为宜,缺苗处补苗后浇少量水(或雨后补播),然后用细湿土封住孔眼,保墒防板结。出苗后5~6叶时间苗,除去病、弱苗;幼苗达到8~10片叶时即可定苗,每穴留苗1~2株,保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

2.浇水

灌区灌水2、3次,第一次为苗期,第二次为始花期,第三次为灌浆至成熟期。在这三个生育期,如果出现旱情,要及时浇灌水,水不宜太多,要适度。农田灌溉水质需符合GB5084—1992标准。

3.中耕除草

中耕可破除土壤板结、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第一次除草如果藜麦苗太小,可以考虑先除草不间苗,待苗子长到10~15厘米时,间苗和除草同时进行。生长期间人工中耕除草2、3次,于苗期5、6叶时第1次除草松土,始花期时第2次除草松土,第3次中耕除草根据藜麦生长和杂草情况灵活实行。

4.追肥

藜麦对氮肥敏感,在生长前期不宜浇水追肥,否则植株过于高大,后期容易倒伏。其他肥料可根据植株缺肥情况适量而施。

5.病虫害防治

藜麦在全生育期,主要有霜霉病、叶斑病。虫害在苗期主要有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后期主要有金线虫、潜叶蝇、蚜虫等。地下害虫是藜麦种植过程中主要的虫害,其中以金龟子类危害最大,刚出芽或出土的藜麦幼苗很容易遭受多种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全军覆没,因此播种前要了解该地块地下害虫情况,如果地下害虫严重,需要在播种时撒施杀地下害虫农药。其他常见的虫害有芜菁,在藜麦长到50厘米以上开始为寡味或花序,芜菁相对集中,经常会聚集在几株藜麦上,最简单的办法是观察到有芜菁就进行人工捕捉。病害类常见的还有叶斑病,目前没有其造成经济损失的报道。病虫害的防治策略有检疫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2.1.3.7采收与加工

藜麦种子活性很强,没有休眠期,成熟的籽粒遇湿 3~5小时开始萌发,成熟期若不及时收获,遇连绵降雨则会导致未收获的藜麦种子发芽。过早收获会导致种子营养积累不完全,影响种子产量及品质,所以要在藜麦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开始收割,收割后田间放置 3~5天,让籽粒有一个后熟的过程,这样籽粒更饱满,色泽更一致。收获的藜麦需要进行脱粒、贮藏、分级筛选、除藜麦籽的外表皮等方面的产地初加工等工序。

1.藜麦脱粒

采用脱粒机脱粒的效率较传统打碾低,籽粒破碎率也很高,不宜采用。如果留种子的话,应该采用人工收割和打碾。

2.藜麦籽贮藏

藜麦种子入库前充分晾晒,当籽粒含水量低于12%时,及时进行精选包装入库,可减少次年病害的发生或减轻病害的发病程度,保证藜麦籽粒具有很好的商品性和加工品质。藜麦种子按照《农作物种子贮藏标准》(GB/T7415—2008)执行。

3.藜麦籽分级筛选

一方面,藜麦虽然以自花授粉为主,但是有10%~15%的异花授粉,所以藜麦在收割时,有一部分不同颜色的混合体,要用选色机把它们分离开。另一方面,藜麦颗粒很小,容易混入沙子、灰尘等杂质,所以要除去它们。

4.除去藜麦籽的外表皮

藜麦的种皮中三萜皂苷含量超过0.11%就会使藜麦出现苦味,食用前必须除去。而除去其的现有方法有水浸泡、搓洗、机器设备除去藜麦籽的外表皮等。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