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第2章 特色粮油作物

2.1藜麦

2.1.1基本概述

藜麦是藜科植物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外观像小米,大小为2~20毫米,有红、白、黑等多种颜色,千粒重在2.5~4.0克。不同籽粒颜色(红藜麦、白藜麦和黑藜麦)藜麦之间品质存在差异,其中:黑色藜麦的蛋白质含量较髙,白色和红色藜麦的淀粉含量较高,红色和黑色藜麦的粗纤维、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较高。藜麦籽不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而且是低脂、低糖、不含麸质的碱性蛋白食品。国际上的藜麦产品都是利用藜麦“全面完全平衡的营养成分”的性质开发成的,比如制作各种各样的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也有把藜麦提取液和其他食品或药材一起制成非处方药,主要用于增强精力、抗疲劳、增强运动能力、平衡营养、提供糖尿病的食品等。如藜麦新鲜的叶片可以用来拌沙拉吃,而晾干的叶片可以与其他谷物熬粥喝;叶、茎和籽粒可用于医疗,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止痛作用,同时具有预防癌症作用。长期食用藜麦,对改善心脏病,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膳食营养、有利于减肥等。对儿童、老人,患有贫血、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和乳糜泻等的人群健康具有较好的营养效果。

藜麦因其形态学特征而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如根系分布较深且分枝较多;通过叶片脱落来减少叶面积;具有小而厚的细胞壁可以减少水分流失;其液泡内含有草酸钙,既能够吸收水分,还可以减少由于蒸腾作用而导致的水分散失),其遗传变异性决定了它有广泛的栽培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高寒、干旱和盐碱等恶劣环境,这就增加了异地引种的可能性。同时,藜麦在保证出苗后对水肥要求较低,适应性较强,较小的水肥投入即可获得可观的产量,大大降低了水肥消耗,且全生育期内病虫害较少,对单一种植结构地区粮食产量提升及土壤结构恶化农田改良具有较大的意义,异地引种对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藜麦在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列为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认为,藜麦是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将其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藜麦对食用者的酸碱平衡、减肥、降血糖等功效显著,并且经济、生态效益好,这促使各国开始商业化栽培藜麦。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玻利维亚、秘鲁、智利、厄瓜多尔、委内瑞拉、阿根廷北部与哥伦比亚)为主要种植区,该地区从海平面至4000米海拔高度范围内均有分布;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丹麦、希腊、意大利等国开始本土化种植。1992~2018年的26年间,全球藜麦贸易额由70万美元增加到了1.1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率达28.8%。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藜麦本身具备耐贫瘠、抗病虫害的生理特性,生长过程几乎不需要使用化肥农药,易于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如今藜麦在欧美国家的地位相当高,被视为有机谷类之王,还被称作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目前秘鲁、玻利维亚等国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来大幅提升藜麦的销售价格。

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将藜麦品种引入西藏,开始对藜麦生物学特性及品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早熟干旱型、中熟灌溉型和晚熟河谷型,生育期划分为苗期、显序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五个时期。目前,中国云南、陕西、山西、青海、四川、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青海、西藏、河北等省份开始引种试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且种植面积逐年增长;仅仅2018年云南省的藜麦种植面积约4万亩。2010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进行了藜麦引种栽培种植,如今在云南省滇西北开始了大面积种植(全国多个省份也开始了大面积种植),但是其产量水平还处于广种薄收水平,产量较玉米、小麦等作物明显低,平均产量为53.3千克/亩。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在滇西北地区的试验研究显示:藜麦产量较苦荞、青稞、油菜等作物明显高,所以可在滇西北高寒山区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加工方面,近2年中国藜麦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呈现较快增长,产品开发了包括藜麦米、藜麦面粉(纯藜麦粉或混合其他不含谷蛋白的谷物粉)、藜麦面条(藜麦粉混合小麦粉)、藜麦芽菜、掺和其他粮食产品(如扁豆、小米、高粱)的藜麦米、藜麦玉米饼、蜂蜜藜麦爆米花、汤增稠剂等产品。2015年8月,国家粮食局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藜麦质量标准——《藜麦米》LS/T 3245-2015。该标准可为藜麦米的生产提供质量控制依据,有助于推动藜麦米加工市场的有序发展。随着国内藜麦市场的发展,藜麦将很快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的新主粮。将来藜麦产品开发趋向方便食品、婴儿食品及高附加值功能,从而丰富藜麦的产品形式。

综合上述,藜麦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与生态价值的作物,必将在“调结构,转方式,保增收”的农业政策引领下大有“可为”。发展高寒冷凉山区少数民族种植,促使藜麦种植区域与贫困山区扶贫工作、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将为藜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山区扶贫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新发展模式。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