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5.5滇紫丹参

6.5.5.1基本概述

中药滇紫丹参(小红参)为唇形科植物三叶鼠尾草的干燥根,云南丽江作丹参代用品。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能。化学成分有丹参酮Ⅱ-A、丹参酮I、次甲丹参醌、丹参酸甲酯、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B、羟基次甲丹参醌等化合物。用于主治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中医一般用量10~15克,不宜与藜芦同用。目前,随着紫丹生野生资源的减少,其药材的临床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云南西北部许多地区都开展紫丹参的引种栽培。今后,三叶鼠尾草在疫用、药用、食用、工业上有广泛用途,市场需求量在不断的上升。药材质量的优劣与其产地、品种、栽培技术、采收、炮制加工及贮藏因素有密切关系,而目前对正品丹参道地性研究欠缺、丹参药材生产中品种良莠不齐、栽培技术不规范、炮制方法不当,导致同种药用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丹参产量和质量。丹参为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丹参唯一来源,2015年版《中国药典》分别对丹参水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规定、酵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等的测定方法和含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以确保药材产品的质量。

6.5.5.2品种与分布

1.品种

鼠尾草属中以根作丹参用的药用植物达25种(含变种、变型)。但商品调查发现,丹参药材来源植物约10种(含变种、变型),有丹参、南丹参、拟丹参、浙皖丹参、三叶丹参、滇丹参和甘西鼠尾草及其变种或变型。其中丹参和甘西鼠尾草为主流品种,在全国流通,其余则为地方用药。目前,滇紫丹参(三叶鼠尾草)没有栽培新品种,同属植物丹参主要新品种有6个,第一个是“川丹参1号”,由四川农业大学选育,2011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势健壮,全株密被柔毛。株高60~75厘米,冠幅45~60厘米。根茎粗短肥厚,顶端有残留的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粗糙,外表呈暗红或砖红色,具纵皱纹,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无脱落现象。有的分枝具须状细根,质硬而脆,较易折断,断面较平整致密,无木心,略呈角质样。经检测,药用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较高,分别为0.24%和5.11%,比对照分别高9.68%、6.06%,均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或腋生的假总状花序;花萼钟状,紫色;花冠紫红色,筒内有毛环,上唇盔状,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间裂片最大;退化雄蕊2枚,分离或联合,并生于下唇基部;花药紫色或黄白色。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7月,果期7—9月。出苗期约65~90天,生育期约240~270天,具有发芽早,生育期较长的特点。第二个是冀丹1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12年12月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性: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平均株高37厘米。奇数羽状复叶,草质;小叶数5~7个,端生小叶卵圆状戟形,深绿色,叶面强烈皱褶,基部圆形,边缘具圆齿,叶柄长4~10厘米。一年生不开花,根肥厚,肉质圆柱状,朱红色,平均根长24.2厘米,平均根粗0.91厘米,平均鲜根株重275.4克,亩产鲜根1123.5千克。高抗根腐病。药用成分含量高。丹参酮ⅡA含量是《中国药典》规定含量的1.6倍,丹酚酸B含量是《中国药典》规定含量的3.87倍。第三个是冀丹2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12年12月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平均株高50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数3~5个,端生小叶卵圆形,绿色,叶面皱褶,叶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草质;叶柄长4~9厘米。花序多,平均长11厘米,花萼浅紫色,花冠蓝紫色,花冠长度1.5~2.0厘米。花期5—10月。根肥厚,肉质圆柱状,紫红色,内面白色,平均根长27.1厘米,平均根粗1.006厘米;平均鲜根株重343.6克,亩产鲜根1401.9千克,亩产量比对照高21.56%。抗根腐病较强。另外三个丹参新品种是由山东省农科院选育出的鲁丹参1号、鲁丹参2号、鲁丹参3号,鲁丹参2号是通过常规选育育成的高产品种,鲁丹参3号是通过航天搭载诱变和地面定向筛选培育出的新品种,并于2011年通过了省级审定,鲁丹参3号耐寒、抗旱、丰产性能好,增长潜力大。

2.分布

鼠尾草属为唇形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1000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约83种、25个变种、9个变型,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为最。三叶鼠尾草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察雅)等地,生长于海拔1900~3900米的山坡、山谷、沟边、灌丛中、林下或草地。喜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较耐寒,在云南西北部地区大田种植可安全越冬。生长要求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土质深厚壤土有利生长,但怕旱又怕涝,低洼积水易引起烂根。三叶鼠尾草为深根植物,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以保水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为宜;砂土保水性差易受旱,黏性土壤排水不良易烂根,均不宜种植。根可耐受-15℃以上的低温,生长最适温度为20℃~26℃,空气相对湿度80%为宜。三叶鼠尾草根部发达,故土层深厚,疏松较肥沃的砂质壤土,有利根部生长,但过肥、过沙、过黏的土壤多生长不良,土壤以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为好。忌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种植。

6.5.5.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育苗

(1)育苗地块选择及苗床整理。

育苗地块应选取向阳、靠近水源、疏松较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耕作土层一般不少于30厘米。前茬作物最好为豆科、小麦、玉米或休闲地为好,前茬种植花生、蔬菜和丹参类作物的地块不宜选择作为育苗地块。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或2000~3000千克,均匀撒入地块,耕深20厘米以上,耙细、整平,作宽120厘米、高20厘米的畦,畦周围挖宽30厘米的排水沟。

(2)种子繁殖育苗。

1)播种。于3月份育苗,在苗床上横畦开1.5厘米浅沟,行距20厘米,种子与2~3倍细沙混匀以后,均匀撒播浅沟内,用扫帚或铁锨拍打,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后,用麦秆或草盖严至不露土为宜,再浇透墒水,以保持足够的湿度或地膜保温保湿。若土壤墒情不好,应在播种前将苗床浇透水,等水渗下再播种。

2)苗床管理。播种后,每天检查苗床一次,观察苗床墒情和出芽情况,如天旱可在覆盖物上喷洒清水以保持苗床湿润。播后约半月即可出齐苗。当出苗开始返青时,于傍晚或阴天逐渐多次揭去覆盖物,覆盖物揭得太迟会将苗捂黄或捂死,加强苗期松土除草追肥等管理。苗高5~6厘米时即可移栽。

(3)分根繁殖。

此法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质量好。作种栽用的根条应选择直径1厘米左右的健壮、无病虫为害、皮色红的1年生侧根为好。而不能选老根和太细的根作种根。老根作种易空心,须根多,细根作种根生长不良,根条小。作种栽的丹参都留在地中,随挖随栽。一般多在3—4月春栽,也可在10—11月收获时栽种。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20~30厘米挖穴,穴内施入人畜粪尿每亩2000~3000千克,将已选好的根条剪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边剪边栽,直立栽种,原来的上端仍要保持向上。不能倒栽,每穴栽1~2根,否则会影响出苗。栽培覆土超过根条上端1.5厘米,不宜太厚,以免影响出苗。

(4)扦插繁殖。

于6—7月取三叶鼠尾草地上茎,剪成10~15厘米小段,去掉下部叶片,上部叶片剪去一半,随剪随插,在已整理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开沟,将插穗按株距10厘米斜插入沟边,埋土5~8厘米,地上留三分之一。浇水,保湿遮阴,待根长至3厘米时,即可移植大田。移栽方法同种子繁殖移栽。

2.栽培管护技术

(1)栽植地的选择及整理。

栽植地应选向阳坡地,地势较高,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清除大田四周杂草并远离田间集中烧毁,施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亩左右,加过磷酸钙

40~50千克/亩,混合均匀后撒施地块表面,然后耕翻土壤深30厘米左右。整细、耙平,作垄,垄宽0.8~1.0米,高25厘米,垄间留沟25厘米宽,大田四周开好宽40厘米,深40厘米的排水沟,以利排水出田间。

(3)起苗、选苗。

一般在移栽前进行,随起随栽为好;用牙镢采挖。起苗后要立即在荫蔽无风处选苗。剔除不合格苗,每100个种苗用绳子或稻草扎成一把,捆扎不能过紧。种苗在移栽前要进行筛选,对烂根、色泽异常及有虫咬或病菌、弱苗要除去。

(4)大田移栽。

可分春栽或秋栽,春栽多在5月,秋栽于10月下旬地上部枯萎时栽培。栽培时在垄面开穴,按30厘米开穴,穴深以种苗根长能伸直为宜,苗根过长时,要剪掉下部,保留10厘米长的种根即可。穴内施有机肥,将种苗垂直于穴中,每穴栽1~2株,培土、压实至微露心芽,栽后浇足定根水,忌漫灌。

(5)中耕除草。

一般在植株封行前进行中耕除草3次,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小根浅,松土要浅,以后每半月进行1次,第三次中耕应深些,平时做到有草就除。

(6)追肥。

三叶鼠尾草开春后,要经过很长生长期才能收获,除移栽时多施基肥外,在生产过程中还需结合3次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一次施尿素30千克、复合肥15千克,或施磷酸铵20千克;第二次施肥时,不留种的地块,可在剪过第一次花序后再施,留种的地块可在开花初期施肥,施尿素30千克、复合肥20千克,或施磷酸铵30千克;第三次施复合肥30千克,促进根部生长。

(7)摘花薹。

除留种地块外,其余地块均应打雷。开花期主轴上和侧枝上有蕾芽出现时立即剪掉蕾芽,以后应随时剪除,以促进根的生长发育。使用的剪刀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

(8)灌溉与排水。

由于云南处于高海拔地区,早春降雨量较少,土壤干旱,不利于育苗的正常生长,应定期浇水。7—8月雨季,注意排水。

(9)病虫害防治。

1)叶枯病。

叶枯病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面产生褐色、圆形小斑,中心部呈灰褐色,最后叶片焦枯,植株死亡。5月初发生,一直延续到秋末,6—7月最严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大田田间管理,实行轮作。②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③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2)根腐病。

发病症状: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株根部腐烂,外皮变为黑色,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见主根上部和茎地下部分变黑色,病部稍凹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褐色。

传染途径: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时间较长;病菌生长最适宜温度在27℃~29℃,但地温15℃~20℃最易爆发。因此,土壤病残体就成了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等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为害。该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性病害,土壤含水量大,土质黏重低洼地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山坡地种植。②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疏松土壤,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3)地老虎。

防治方法:①消灭虫源。杂草是地老虎产卵场所及幼龄幼虫的食料,清除杂草和杂物,可大量降低虫口密度。如已被产卵,并发现1~2龄幼虫,则应先喷药后除草,以免个别幼虫入土隐蔽。清除的杂草,要远离苗区,沤粪处理。②毒饵诱杀法。取90%晶体敌百虫1千克,先用少量热水溶解后,再加水10千克,均匀地喷洒在100千克炒香的饼粉或麦麸上,拌匀后于傍晚顺垄撒在作物根部,每亩用5千克左右,防治地老虎效果很好。③人工捕捉法。利用地老虎昼伏夜出的习性,清晨在被害作物周围的地面上,用小铁锹或小木棍,挖出地老虎杀灭。④化学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a.撒毒土:使用“22%吡虫·辛硫磷(地虫清)乳油200克/亩”拌细沙均匀撒施,然后灌水,使药液充分渗透入土壤。由于地老虎幼虫多于晚间开始活动,所以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傍晚,效果最好。b.喷雾:在地老虎1~3龄幼虫期,采用50%二嗪磷乳油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进行地表喷雾。3龄幼虫前群集在杂草和幼苗上,抗药力低,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4)蛴螬。以幼虫为害,咬断苗或嘴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为害严重。防治方法: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灯光诱杀成虫;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700倍液灌根;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的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

3.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分根栽培后两年即可采收。一般在秋季10月下旬,当地上部分枝条枯萎或早春萌芽前均可收获。三叶鼠尾草根系入土深,采挖时要注意保护根不受损伤。最好当田间处于干燥状态时进行采挖,挖出后,先放在田间晾晒,使根失水变软,不易折断,然后剪去枯枝,弹净泥土。

(2)加工。

采收后的根切忌水洗,首先将参根放置室外或晒场在烈日下晒至半干,然后扎成小捆,将根理顺捏拢,晒至8~9成干再捏一次,晒至全干,堆集发汗回潮,最后再晒至全干,去掉茎基、须根,通常以根粗壮、身干、坚实,外皮紫红色为优级商品。

4.经济种植模式

目前在生产上,很多地方的果园种植,都不再是单一的果树种植,而是选择了果园间作套种三叶鼠尾草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果农收入,又能抑制杂草生长,起到覆盖作用,实现以果树为主,优势互补的大丰收。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