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6.1基本概述
杭白菊又称“杭菊”,是菊花药材的一种,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与亳菊、滁菊、贡菊并称为四大药用名菊。其性微寒,味苦、甘,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该药材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0厘米,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杭白菊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民间应用广泛,是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杭白菊主要含有黄酮、挥发油、三萜、甾体、酚类、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心血管保护、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癌、神经保护、肝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对杭白菊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80%,含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不得少于0.70%。
杭白菊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杭白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除传统中药市场外,逐渐发展到饮品、保健品等行业,已成为居民的日常消费品。杭白菊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以中国为起源中心的世界花卉之一,现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鲜切花及药食两用花卉。在中国,食用、饮用杭白菊历史悠久。首先,杭白菊不仅可以用来抗心血管疾病、抗疟疾、抗发炎,还可以用来抗真菌、病毒,甚至对抵抗衰老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也发现,菊花具有抗艾滋病、抗肿瘤的作用。随着对杭白菊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杭白菊中药材的功效不断地被开发证明,导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次,杭白菊作为一种天然保健品,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杭白菊可以用来散风清热、润喉生津、平肝明目,人们喜欢拿来直接泡茶饮用,菊汤用来沐浴,还可以去痒爽身、护肤美容,杭白菊还可以用于提炼香精或香油等各类香料。最后,杭白菊作为中国传统花卉,越来越受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6.5.26.2品种与分布
1.分布
杭白菊种植历史悠久,原产于浙江省桐乡市,近年来,苏、皖、粤、赣、鄂、湘、川、滇等地都有引种种植。
2.品种
杭白菊目前的主要品种有小洋菊、大洋菊和小黄菊,其中小洋菊是主栽品种,具有花朵品质好、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等优点。小洋菊有如下品种。
(1)金菊1号。
金菊1号(浙认药2008008)由浙江省桐乡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从早小洋菊的优良芽变株系选育而成。干花平均亩产147.7千克~174.1千克。
1)特征特性。金菊1号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茎杆较红而柔韧。须根多而发达,茎节浅绿色。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腋芽生活力和分枝力强。花瓣金黄色,短而多,一般92~126瓣;花蕊金黄色,花层厚,一般5~6层;花朵较小,平均直径3.3~3.9厘米,平均每朵鲜花重0.84克。10月底始花,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干花泡饮味略带甜,芳香味浓,花形完整,品质佳。2008年,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测定,金菊1号绿原酸含量0.29%,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0.20%,比对照品种早小洋菊的0.21%提高38.1%。
2)栽培注意要点。金菊1号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亩栽3500~5000株。茎杆较软,宜压条栽培,后期应立护拦。适当控制氮肥,并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金菊1号熟期早,分枝力强,花瓣紧凑,品质佳,商品性和丰产性好。
(2)金菊2号。
金菊2[浙(非)审药2009003)]号由浙江省桐乡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浙江中信药用植物种业有限公司从早小洋菊花瓣色泽芽变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干花平均亩产170.9千克。
1)特征特性。金菊2号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株高56.5厘米。茎杆浅绿色而柔韧,腋芽生活力强,分枝力强。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须根多而发达,茎节发根力强。10月底始花,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花朵直径平均3.3~4.2厘米,花层5~6层;花瓣鹅黄色,短而多,90~130个;花蕊金黄色,平均每朵鲜花重0.95克。耐肥力中等。干花冲泡后色泽橙黄,味略带甜,芳香味浓。经测定,金菊2号含绿原酸3.62%,总黄酮7.67%、挥发油2.43毫升/千克,比对照品种早小洋菊的2.90%、7.14%和2.20毫升/千克分别提高24.8%、7.4%和10.5%,其中含绿原酸含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所规定指标成分0.20%的标准。
2)栽培注意要点。金菊2号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亩栽3500~5000株。适宜压条栽培,少施氮肥,后期须立护拦,并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金菊2号熟期早,分枝力强,花朵紧凑,品质优,商品性和丰产性好。
(3)小洋菊。
小洋菊(浙认药2006002)原名小白菊、迟小洋菊、荷菊、湖菊,由桐乡市农经局选育。小洋菊的鲜花和干花平均亩产895.9千克和153.5千克。
1)特征特性。小洋菊中熟偏迟,一般在11月初开花,花期集中,11月20日左右终花。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生长势中上。茎杆细而柔韧,须根多,茎节发根力强。叶片较小,长卵形,2对深缺刻。单位面积有效花蕾多,花朵较小,直径约3.8~4.2厘米,花瓣短,玉白色,一般80~90瓣;花层4~5层,平均每朵鲜花重0.9克;花蕊金黄色。其耐肥性中等,较省肥,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害轻。小洋菊加工干制后,色玉白,稍带黄色,泡饮味微甜,芳香味浓,花形完整,品质佳。2004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测定,小洋菊绿原酸含量6.4%,总黄酮含量2.7%、挥发油含量2.1毫升/千克。
2)栽培注意要点。小洋菊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亩栽3500~5000株。茎杆较软易倒伏,少施氮肥,适宜压条栽培,后期须立护拦。耐涝旱能力较弱,应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初霜早而重的年份易受冻,须及时采收。小洋菊中熟偏迟,分枝力强,花瓣紧凑,品质优,商品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
(4)早小洋菊。
早小洋菊(浙认药2006003)由桐乡市农经局、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选育而成。早小洋菊的鲜花和干花平均亩产分别为855.0千克和146.3千克。
1)特征特性。早小洋菊一般在10月底始花,比异种大白菊提早5~7天,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茎杆较细而柔韧。须根多而发达,茎节发根力强。茎杆浅绿色,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腋芽生活力强,分枝力强。花朵较小,直径平均3.9厘米;花瓣玉白色,短而多,一般85~105个;花蕊金黄色;花层厚,一般5~6层,平均每朵鲜花重0.8克。其耐肥力中等,较省肥,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害较轻。干花泡饮味略带甜,芳香味浓,开花完整,品质佳。2004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测定,早小洋菊绿原酸含量6.1%、总黄酮含量3.1%,挥发油含量2.7毫升/千克。
2)栽培注意要点。早小洋菊一般4月上中旬定植,亩栽3500~5000株。茎秆较软,易倒伏,适宜压条栽培,少施氮肥,后期须立护栏。耐涝耐旱能力较弱,应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早小洋菊熟期早,分枝力强,花朵紧凑,品质优,商品性和丰产性好,适应性广。
6.5.26.3种苗繁育
菊花只开花不结籽,主要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分根繁殖前期容易成活,后期根系不太发达,易早衰,花少而小,易引起品种退化。而扦插繁殖较费工,扦插苗移栽后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
1.留种
菊花收获时,选择无病、无虫口、无破伤、健壮的植株做种株。对选定的种株,让其继续生长至12月中旬枯倒后,割去地上部分残枝,适当铺施2~3厘米的枯草,即可自然越冬保苗。也可待菊花收完后,割去地上部分,挖出部分根,放在一处或沟内摆开,上盖6厘米左右的细土,再盖些草或树叶等,以保护过冬。留种田的面积可按次年计划移栽大田面积的20:1的比例进行安排。
2.分根繁殖
4月,越冬种株发出新苗15~20厘米高时,可进行分株移栽。分株时,将植株挖出,选择粗壮和须根多的种苗,将过长的根和老根以及苗的顶端切掉,根保留6~7厘米,地上部分保留10~15厘米。
3.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地温10℃以上时进行。苗床应选择向阳地,施充分腐熟厩肥3000~4000千克/亩做基肥,深翻25厘米。育苗前,细耙整平,按宽1.0~1.2米做平畦。选择无病斑、无虫口、无破伤、无冻害、壮实、直径在0.3~0.4厘米的春发嫩茎(萌蘖枝)做种茎。种茎长10~15厘米,去除下部1/2的叶片,保留上部4~6片叶,随切随插。种茎按3厘米×5厘米的株行距斜插在准备好的苗床上,扦插枝入土1/3~1/2,插后立即浇足水分。扦插后,在苗床上应搭建40厘米高的荫棚用以白天遮阳,透光度控制在0.3~0.4。晴天8:00、9:00至16:00、17:00遮阴,其他时间(包括晚上和阴雨天)应撤去遮阴物。育苗期间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浇水宜用喷淋。经10~15天,待插枝生根后,即可拆去荫棚,以利壮苗。苗龄在50~60天后移栽定植。
6.5.26.4栽培管护
1.选地与整地
杭白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农田均可栽培,但以地势高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砂壤土种植为好。种植方式一般实行轮作,每2年轮作1次,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虫害,提高杭白菊的品质。移栽前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1500~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做基肥,深翻20厘米,做高畦,畦宽1米,沟宽0.4米,以利于采摘和排水。
2.移栽定植
定植一般在4~6月进行,应选阴天或晴天进行,可采用穴植或开沟定植,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深10~15厘米,每穴2株,每亩5000株左右。栽后覆土压实,并及时浇足定根水,以确保成活率。
3.中耕除草
杭白菊是浅根性植物,移栽后经7~10天的缓苗期即可进行正常生长。此时应及时中耕除草,浅松表土3~5厘米,使表土干松,底下稍湿润,促使根向下扎,并控制水肥,使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利于菊苗生长。这个过程俗称“蹲苗”中耕一般进行2~3次,可结合施肥进行。
4.合理施肥
杭白菊根系浅,吸收肥水的范围较狭窄,而且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其生理需求也不同。大田的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施肥应注重平衡,前期氮肥不宜过多,以防徒长。肥料应集中在中期用,促使发根,增加花枝。合理增施磷肥,可使菊早现蕾、早开花、多结蕾。施肥时,应实行氮、磷、钾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原则,追肥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即促根肥、发棵肥和促花肥。
(1)促根肥。
移栽20天缓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利发根,以氮肥为主。用量为尿素和复合肥各10千克/亩,穴施,穴深5~6厘米。
(2)发棵肥。
在第二次摘心后,为促进植株发棵分枝,应追施第二次肥,以氮肥和有机肥为主。用量为尿素10千克/亩,阴雨天撒施,晴天浇施。
(3)促花肥。
在现蕾前追施第三次肥,以促进植株现蕾开花,以磷、钾肥为主。用量为复合肥20~25千克/亩,于阴雨天撒施。同时每隔7天,用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进行根外追肥,每次250克/亩,连续施3~4次。
5.适时摘心或压枝
摘心或压枝可促使菊主杆粗壮、分枝增多、减少倒伏、增生花朵,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摘心次数的多少、摘心的长短,要根据土地肥力、群体大小以及个体生长好坏而定。因地、因时、因株而宜,灵活掌握,才能促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花期整齐,稳产高产。在菊的生长过程中,一般摘心2~3次,摘心最迟不超过7月底。摘心第一次在移栽前一周,摘去主杆顶芽5厘米左右;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摘去分枝顶芽5~7厘米,留30厘米高;第三次在7月底以前,视植株生长情况摘心。摘心过迟,会影响花蕾的形成,宜晴天在植株上的露水干后进行。此外,还要摘除徒长枝条,每次摘除的菊头应集中处理。每次除草或施肥后,在根际培土15~18厘米,促使植株多生根、抗倒伏。
菊苗长到30~40厘米时进行压条,方法是每穴2株,一边各1株,掀倒着地。枝条之间的距离力求均匀,掀倒着地的枝条每隔10厘米左右用泥块加压,使之节节生根,叶腋长出新梢。是否进行第二次压条,应根据菊苗稀密的情况而定。套种压条要根据前作物的遮蔽情况而定,尽量做到互不遮蔽,全畦铺满。杭白菊定植、压条后,应保持一段时期的土壤湿润,以利于菊苗正常发根生长。如发现土壤干燥,要及时浇水,否则容易造成发根分枝困难、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土壤含水量高的,必须排水,避免烂根或僵苗。
6.病虫害防治
(1)叶枯病。
叶枯病一般于4月中下旬发生,4—9月雨水较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交替喷施1:1:100波尔多液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晴天,在露水干后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
(2)枯萎病。
枯萎病俗称“烂根”,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始发,至11月结束,尤以开花前后发病最重。地下害虫多、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无病老根留种;轮作,不重茬,做高畦,开深沟,排水,降低湿度;选用健壮、无病种苗;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撒施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
(3)花腐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1~2次。
(4)蛴螬。
蛴螬一般在4—6月于地下钻洞,咬食菊的根皮或蘖芽。其成虫(金龟子)白天潜伏于土中,黄昏时陆续出土咬食菊花茎叶。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0倍液喷杀或人工捕杀。
(5)蚜虫。
蚜虫是杭白菊上危害较重、较为常见的害虫,温暖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蚜虫大量发生。蚜虫刺吸取食杭白菊的茎、叶、花等,进而影响生长发育,为害严重时,会使杭白菊的花朵畸形,花量和品质下降。此外,蚜虫对颜色具有趋向性,杭白菊的花蕊会引诱周边的有翅蚜迁入,不仅会对杭白菊的花朵数量和品质产生影响,还可以传播病毒病,其自身分泌的蜜露也会引发其他病害。菊蚜一年可发生20多代。
防治方法:清除杂草,忌与菊科植物连作和间套作;发生初期,用高浓度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或50%吡虫啉(超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雾1次,共喷2~3次。采收期也可用黄板诱杀。
6.5.26.5采收与加工
1.采摘标准
杭白菊按加工、用途的不同,采摘标准各异。用作胎菊的,以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采摘标准;用作一般饮用菊的,以花蕊散开10%~30%为采摘标准;药用的,以花芯散开30%~70%为采摘标准。采收要分批、分级。
2.采摘时间
采摘时,选择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采花,采花时做好边采边分级,将好花、次花分别放置,以便进厂分别加工。不宜采露水花,以免露水流入花瓣内引起腐烂。
3.加工
采摘回来的鲜花不能挤压,要摊开阴干花朵表面的水分,拣去枝、叶等杂质,然后进行加工。传统蒸煮杀青工艺分为三个步骤:上笼、蒸制(杀青)、暴晒。鲜花采回后,薄薄地摊晾2~3小时,然后将已散去表面水分的花头放入蒸笼内,花心朝外,厚度一般以4朵花高,3~4厘米为宜。上笼后,即放在蒸汽上蒸煮,保持笼内温度在90℃左右。蒸时保持活力均匀,蒸1~2分钟后,将蒸笼一起取出。,已蒸煮杀青过的菊花取出后,立即扣倒在竹帘或芦席上晾晒,日晒1~2天后,翻花1次,3~5天后,至七成干时,置于通风的室内摊晾,经2~3天后,再置于室外,晒至干燥即成。
4.贮藏方法
加工好的菊花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霉、防蛀。
6.5.26.6经济种植模式
杭白菊可做单一作物成片种植,也可在房前屋后、路边、田埂等地栽种。此外,菊花前期生长慢,也可进行桑(果)园套作、烟菊套作、菊豆(豇豆、大豆)套作、菊菜套作等,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间套作作物一般在7月中旬前清理完毕,并及时进行压条和肥水管理,确保菊苗后期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