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5.22牛蒡

6.2.22.1基本概述

牛蒡为菊科牛蒡属二年生草本植物,以果实入药,是中药材牛蒡子的基原植物,牛蒡子又名恶实、大力子、牛子、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万把钩等,这些别称多由它的性状、气味、药用价值及历史典故而来。以果实入药,牛蒡的根、叶也有药用价值,称“牛蒡根” “牛蒡叶”,也可食用,为药食同源植物。《中华药典》(2015年版)规定牛蒡子含水量不超过9.0%,总灰分不得超过7.0%,牛蒡苷(C27H34O11)含量不少于5.0%。市场上商品牛蒡根规格:上市出售的牛蒡必须无斑点,无病虫为害,根形光洁、直顺、无分叉。分级标准为:一级品,长70厘米以上,粗头直径2~3厘米;二级品,长50~70厘米,粗头直径1~3厘米;三级品,长30~50厘米,粗头直径1~3厘米。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传统多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和痈肿疮毒。目前从牛蒡子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有木脂素类、挥发油及脂肪酸类、萜类以及酚酸类化合物等,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蒡子主要有抗肿瘤、抗炎、抗糖尿病、抗菌及抗病毒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喘咳,阴虚火旺,鼻窍不通,痈肿疮毒、痄腮喉痹,椎体结核,小儿麻疹、积滞腹胀、流涎,神经病变及便秘等疾病。

此外,牛蒡为药食同源植物,主要食用部分是肥大的肉质根,叶柄及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直根肉质肥大,富含纤维素、糖类、蛋白质、钙、磷、铁、生物碱、维生素B及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等,其胡萝卜素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二位,蛋白质和钙的含量为根茎类之首,并且牛蒡根中含有一定量的菊糖,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不可消化性及低热量值,适用于糖尿病人。因此,牛蒡根可以烹饪、煲汤及凉拌等作为蔬菜,还可以初加工做成牛蒡酱,腌制成牛蒡咸菜等作为餐桌上一道独特的风味大餐。

6.2.22.2品种与分布

牛蒡广布欧亚大陆,在中国野生资源分布极为广泛,多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都有分布。牛蒡一般多为栽培品,少数为野生。中国牛蒡资源分布区沿西南至东北方向呈现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地区,而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分布较少。东北地区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为牛蒡的主产区;华东产区则以浙江、山东为主产区;华北产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部;西北的宁夏南部、青海、陕西、甘肃也是牛蒡子的集中分布区;西南地区牛蒡产区除四川和重庆外,还包括云南西部部分区域。

牛蒡原产于中国和北欧,关于牛蒡在中国原产地,古书中记载不一。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记载,牛蒡最早产于山东;《和汉药百科图鉴》中称牛蒡产于欧洲,后引入中国;《新编中药志》中认为牛蒡分布于全国,主产于东三省和浙江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牛蒡均由中国引入。牛蒡的地道产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发生明显的变迁,华东产区的山东、江苏等省有大量的牛蒡栽培,是以获得其根作为保健蔬菜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为主。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牛蒡生产,依产地而分主要有四大原产地:产于东北三省的牛蒡子称为“关大力”或“北大力”,产量最大;华东浙江桐乡的牛蒡子质量最好,称为“杜大力”;西南四川产区的称作“川大力”,湖北产区的称作“汉大力”或“泽大力”。

6.2.22.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苗繁育技术

牛蒡的繁殖主要用种子繁殖,有种子直播和实生苗育苗移栽两种繁殖方法,大面积生产以直播为主,部分地区选用育苗移栽。一般收获根部食用或药食兼用多用种子直播,收获牛蒡子药材则多用育苗移栽,以减少种子用量。

(1)种子直播技术。

1)采种要求。精选籽粒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明的种子,其千粒重不低于8.5克,发芽率不低于75%,干燥无杂质。最好采用头年生产、室温或自然温度下存放的种子,经冷冻越冬的种子播种效果较好。

2)播种要求。牛蒡直播期长,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多用条播或穴播。一般为露地栽培,种植两年,头年播种,第二年收获牛蒡和牛蒡子。

(2)育苗移栽技术。

1)育苗。3月中旬准备1米宽的苗床,要求耙细整平,浇透水,待土表稍干时开始播种。播种时,每墒按4~5行开2~3厘米深的沟,将种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12小时左右,捞出种子晾至不粘手时备播,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3~5厘米,稍加镇压。每亩用种量2.0~2.5千克,10天左右可以出苗。

2)移栽。春播可5月上旬移栽或秋季移栽,夏播在秋季移栽,秋播在次年春天幼苗未展叶前移栽。移栽时,从苗畦内挖出幼苗,略带田土,按株距40~50厘米、行距50~60厘米开穴,穴深与苗畦内原挖取深度相同,填土踩实,浇足定根水,以保成活。

(3)露地直播管护技术。

1)品种选择。牛蒡栽培品种较多,各品种特性和用途不同。应选择正品牛蒡以药用为主的品种进行种植,忌盲目引种。

2)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干燥、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以砂壤土或壤土,pH值7.0~7.5为宜。翻耕深度30~40厘米。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2000~3000千克作底肥。牛蒡栽培可进行墒栽,按墒高20~25厘米、宽1.0~1.2米的规格做墒,将墒面整平,耙细,四周开好排水沟;可垄栽,按照垄高25~30厘米,宽50~60厘米,垄距120厘米做垄,垄向以南北向为宜;也可穴栽,按两穴之间50~60厘米、穴深10厘米、穴宽15厘米开穴。

3)播种。①播前准备:播种前晒种1~2天,杀灭种子表面的致病菌,将种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12小时左右,捞出种子晾至不粘手时备播。②播种: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可根据不同地区确定播种时间,但以春播最好,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播在9下旬至10月上旬。干旱年份,春播出苗不整齐,可以改为夏秋趁雨播种。播种时,可在墒面上开浅沟进行条播,沟深2~3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每亩用种量1.0~1.5千克。可穴播,墒面中间开穴播种,穴距7~10厘米,穴深2~3厘米,穴内施少量腐熟厩肥,填一薄层细土,每穴点入种子2~3粒。播后覆土3~5厘米,稍镇压,浇透水,10天左右可以出苗。

2.栽培管护技术

(1)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直播田需间苗2次,牛蒡第一年只生长基叶,当苗长至2~3片真叶时,条播按株距3厘米进行间苗,苗长至4~5片真叶时,第二次间苗,同时除去劣苗和过旺苗,使留下的苗长势相对一致,当苗具6片叶时,条播按株距7~10厘米定苗。间出的正常苗,可带土移栽至缺苗处。一般条播田块出苗后7~10天间苗,15天左右定苗,穴播田块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1株。每亩栽植8000~10000株。

2)中耕除草。幼苗期或第二年春季返青后要进行松土,及时除草,后期叶子较大时停止中耕。定期清除操作道杂草,避免滋生有害生物,也利于雨季排水。

3)追肥。种植第一年,根据生长情况分三次追肥。第一次在1~2片真叶时,每亩施用腐熟堆肥400千克、尿素10千克、磷肥10千克及氯化钾5千克,在幼苗植株一旁开沟施肥;第二次在3~4片真叶时,每亩施用尿素10千克及氯化钾6千克,在苗株另一侧开沟施入。不能离根太近,以免伤根;第三次可根据苗情,施入适量肥液。种植第二年,6—7月可追施腐熟人粪尿或厩肥1~2次。现蕾前重施1次磷钾肥,促进开花结实。

(2)水分管理。

苗期植株不耐旱,应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持水量在60%~65%。待幼苗长至3片真叶后,植株耐旱怕涝,除持续干旱,一般不浇水,仅在旱情严重、叶片出现萎蔫时,及时浇水缓解旱情。种植第二年春季植株返青后,及时浇水。春末夏初,叶面积快速增大,需水量较大,应适当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雨天需及时排除积水,以免造成肉质根腐烂。

(3)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①黑斑病:为害叶片、叶柄。发病时叶片、叶柄出现褐色至茶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斑块,病斑中部呈浅褐色至灰色,散生小黑粒点。严重时病叶枯黄,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型斑块,逐渐变薄而易破裂,受雨淋后叶片病部穿孔。秋播苗期易发病,雨季发病严重。可实行轮作,合理密植,保证行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病叶,集中烧毁;用1:1:140波尔多液喷洒,每隔7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用77%氢氧化钠(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

②白粉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两面生出白色粉状小斑,扩展后叶面覆盖有白色至灰白色、大小不等、无定形的粉霉斑块,直至全叶布满灰白霉层。受害叶片失绿、枯黄至干枯,后期在粉霉中生出由褐变黑的小颗粒。白粉病多在6~7月植株生长茂密的高温多雨季节发生。需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避免连年重茬,老田、重病田实行2~3年的轮作;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重病田可选择秋播,避开高温多湿的易发病季节。发病初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轮换喷雾防治,雨季7~10天一次,其它季节15~20天一次,连续喷雾2~3次。

③病毒病:也叫牛蒡花叶病毒。主要为害叶片,一般由蚜虫传毒而发病。该病可在多种寄主植物或病株残体中越冬,5月在越冬的牛蒡上始见,春播牛蒡秋季始发,主要为害成长的牛蒡植株,染病株叶上出现鲜黄色或浅黄色至黄绿色不规则形花叶,有时叶片皱缩不展,植株矮小,幼叶染病致叶形歪斜,老叶染病斑纹白色。高温时症状隐退,所以炎热的夏季病症不明显,温度稍低又重新显症。高温少雨、干燥、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势弱、土壤板结、瘠薄、排水通风不良等均利于病害发生。防治对策:一是注意防治蚜虫,牛蒡可与高秆作物如玉米间作,或在牛蒡四周种植高秆作物,阻止介体蚜虫迁飞活动;二是做好田间肥水管理,排水通风,增强植株的抗、耐病力,并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及时拔除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发病初期,开始喷雾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加细胞分裂素400倍液,或喷雾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8~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主要虫害。

①蚜虫:为害茎叶、果实,刺食幼芽和叶背。蚜虫密集与嫩枝、嫩叶上吸取汁液,使牛蒡不能正常开花结实。牛蒡终生受到蚜虫为害,尤其是第二年茎叶生长时发生严重。选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1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等轮换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②地老虎:一般发生在3—5月,多藏身于离土表2~6厘米处,两龄后幼虫咬食叶片和心芽,造成缺苗断垄。整地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与底肥同施进行预防。发生初期,数量不多时,可在清晨进行人工捕杀,也可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拌毒饵进行诱杀。

③根结线虫:为害根部。在须根处串生或形成念珠状的不规则结节瘤,根呈褐色或暗褐色,病株地上部萎缩、黄化,天旱时萎蔫至枯死,或造成根部创口,导致其他病原菌入侵,引发根腐等病害。实行轮作是最好的办法;在整地前,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0毫升拌细沙25千克均匀撒施地表,然后翻耕10~15厘米;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3千克在播种时撒入播种沟内,随后播种;茎叶生长期,用1%阿维菌素(灭虫灵)乳油5000倍液灌根。幼虫取食幼苗和根部、成虫取食叶部为害。应合理安排茬口,避免选择豆类、花生、甘薯和玉米等蛴螬喜食的茬口;秋末冬初,深翻土地,将虫体翻至地表,使其被受冻、风干或被取食;利用黑光灯诱杀。

3.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收。

1)牛蒡子采收。牛蒡果实的采收时间对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有着直接的关系,应适时采收。无论直播还是移栽,都在播种后第二年秋季采收种子。牛蒡花期不一致,成熟期也不一致,当7~8月果序总苞呈枯黄时,即可随熟随采或分批采摘,否则果实过分成熟后将自然脱落。由于牛蒡总苞上有许多坚硬的钩刺,采摘时应在早晨和阴天进行,钩刺较软,不致伤手;牛蒡果实上还有细的冠毛,常随风飞扬,若晴天采摘,采收时最好在上风口,或戴口罩、风镜、手套,以免伤害眼睛和皮肤。采收时剪下果枝,堆积2天,以促后熟。

2)牛蒡根采收。牛蒡主要以鲜嫩的根茎为食用部分。若收获较早,则根茎产量偏低;若收获期较晚,则根茎易于纤维化,而降低了其品质。当其根茎长至75~85厘米,粗为1.5~2.5厘米,即秋播牛蒡播种后240~260天,春播牛蒡播种后170~190天为采收适期。通常用专用机械采收,也可人工采收。人工采收时在地面上留15~20厘米长的叶柄,割去叶片,在根的侧面挖至根长的一半时,就可用手拔出,注意防止根折断和损伤。

(2)产品初加工。

1)牛蒡子。在晒场暴晒,待充分干燥后,用木棒反复打击,脱出果实,扬净杂质,再晒至种子的水分降低到9%左右进行贮藏,水分过多贮存中易发生霉变。自然条件下,种子寿命一般为2年,第二年种子发芽率明显下降,低温条件下可使种子保存时间适当延长。

2)牛蒡根。牛蒡根去净泥沙和须根,在叶柄2厘米处切断并分级,切牛蒡的保鲜头,要求保鲜头至少长1厘米,保鲜头无或太短易造成失水。运送到清洗车间清洗分级。牛蒡分级装好后运入冷库中储藏,储存温度-1℃~1℃。

(3)牛蒡子加工炮制。

牛蒡子临床应用有生品即牛蒡子与炮制品即炒牛蒡子之分,牛蒡子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项下收载有净制和炒制两种炮制方法。牛蒡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炒牛蒡子:取牛蒡子原药材,按药典规定的清炒法,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取出、晾凉。本品形如牛蒡子,色泽加深,质脆,微有香气,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用时捣碎。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