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5电子书拓展阅读

6.5.1芦荟

6.5.1.1基本概述

芦荟为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在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在云南元江县已发展到500亩,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芦荟株高1~1.5米,叶簇生,呈座状或生于茎顶,叶常披针形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花序为伞形、总状、穗状、圆锥形等,呈红色、黄色或具赤色斑点,花瓣6片、雌蕊6枚。花被基部多连合成筒状。芦荟以叶入药,有泻下通便、清肝去热、杀虫和通经等功效。近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芦荟还有抗癌、降低血糖、抗炎、抗过敏,分解毒素、促进伤口愈合、健胃以及美容护肤等作用,还能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甲醛等。所以芦荟是一种集药用、食用、美容、观赏及环保于一身的多年生常绿植物。芦荟植株中含有96%的水分和上百种化合物,含有大量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叶绿素、芦荟大茨素、胆碱、微量元素、活性酶和多种氨基酸等75种活性化学物质。芦荟适宜生长在透水性能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6.5~7.2的砂质土壤,要求光照充足,环境温度20~30℃为宜,忌水渍,被水淹后很快死亡。

目前欧美以芦荟为原料的化妆品、保健药物约占80%以上,仅美国就有1500多种芦荟产品,据国际芦荟协会(IASE)报道,1997年全球芦荟原料及其制成品销售额已达650亿美元。国外名贵化妆品80%均用芦荟作原料。在国外关于芦荟的研究论文和专利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70年代有关芦荟的专利只有13件,而80年代则高达157件。其中用于药品的占36%,化妆品占25%,保健饮料、食品占22%,1986~1993年,仅在美国申请含芦荟成分的专利就有594件。据统计,日本有关芦荟研究开发方面的专利和论文比美国还多。这些统计数字说明了国际上关于芦荟的研究开发还在不断深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6.5.1.2品种与分布

芦荟属有800多个品种,各品种的形状和性质差别很大,有的高大如树木,有的小如3厘米高的小草,它们当中大都用于观赏栽培,只有小部分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目前全世界有野生芦荟约300多种,另外,还有变种和杂交种约200多种。品种不同,其药效成分和含量也不同。众多种类的芦荟中,可供药用的约有10余种,可食用的有6种,其余用于观赏。

1.开普芦荟

开普芦荟又称青鳄芦荟、好望角芦荟、非洲芦荟,原产南非。株形很大,叶色深绿,叶缘有红褐色角质齿,30~50片叶簇生于茎顶,茎粗而长,株高3~6米。初春在叶腋中抽出总状花序,花色橙黄色,结蒴果,靠种子繁殖。在《希腊本草》《德国药典》等书中记载的药用芦荟就是开普芦荟,因此又叫药典芦荟。从叶子的切口中收集滴落的汁液,起初为黄色,以后变成褐色,经日晒干燥后成块,粉碎后就是药典中记载的“芦荟末”。采割叶片时,有丰富的深黄色汁液,收集此液,蒸发浓缩,冷却凝固,即得“肝色芦荟”干胶。将汁液用狂火煮沸浓缩,冷却凝固,可得“光亮芦荟”干胶。富含芦荟大黄素和β-芦荟甙。该品种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中药新芦荟干块的原料,各国药典中也列入了开普芦荟。已被证实开普芦荟的凝胶中芦荟素含量比库拉索芦荟汁液高20倍以上,有望多提取。

2.树芦荟

树芦荟又称日本芦荟、木剑式芦荟、木立芦荟,在中国民间称为龙角芦荟。原产南非,主要产于日本。木立树芦荟茎高可达1~2米,形状像是树木,茎上有侧芽,秋冬的时候会开出橙色的花朵,花朵从叶中抽出开放。叶片灰绿色细长,叶肉厚实,背部突出,两边呈锯齿状;主干茎部不断长出侧枝,可用作插枝繁殖;冬天抽穗开花,花像纺锤形,红色。含较多的芦荟大黄素,备受人们喜爱,已形成商业化生产,适合加工成干粉、保健品。鲜叶可食用和药用,还可以用作医学、美容等各个方面,但是,树芦荟的药用价值极高,美容功效却只是一般。可以食用,味道极苦,不宜多食,根茎有微毒。

3.库拉索芦荟

库拉索芦荟俗称美国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翠叶芦荟、沙漠芦荟、真芦荟等。原产中美洲的巴巴多斯岛和库拉索岛。茎短,叶呈螺旋状或轮生排列,披针状,叶长30~70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4~15厘米,边缘有小齿,叶灰绿色或蓝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花序呈疏散状态,花黄色但不结籽,靠侧枝分枝繁殖。库拉索芦荟是目前最为常见、利用最广泛的品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芦荟。库拉索芦荟的药用价值非常的高,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用它来美容,一举多得。该品种含有丰富的凝胶,可加工成干粉、凝胶,鲜叶可直接食用、美容、药用。美洲大量栽培,中国也有栽培。

4.元江芦荟

元江芦荟别名亚哈菲、逼火丹、碧合草、火炼丹等。分布在中国云南干热河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台湾以及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须根发达,具粗壮根状茎,长者可达1米多。株型较松散,高1 米以上;叶簇生于基部,直立,叶在苗期呈螺旋状排列或轮生排列两种,到成株期呈螺旋状排列;叶肥厚汁多,狭披针形,皮壁较薄,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不规则的扭曲,两面平滑,先端渐尖;叶呈浅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叶缘上有钝硬齿。元江芦荟被认为是早先引入的库拉索芦荟的变种,抗病虫害能力一般,但具较好观赏性。

5.中华芦荟

中华芦荟又名斑纹芦荟、中国芦荟、象鼻草、罗纬草、油葱等。主要生长在云南红河流域,是库拉索芦荟的变异品种,其形态酷似库拉索芦荟,但叶尖更尖,叶色呈浅绿色,有明显的白色斑纹;花粉红色或黄色,繁殖力强,靠分枝繁殖;边缘有刺状小齿,花黄绿色,有红斑,花期在夏秋季节。鲜叶含丰富的水和凝胶,主要用于美容、食用、药用,可加工成饮料等。中华芦荟摆放在室内可以清除甲醛污染,临床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6.皂质芦荟

皂质芦荟又称皂角芦荟,几乎无茎,叶子表面具有斑纹,叶簇生基部,呈螺旋状排列,叶有半直立和平行状两种类型;叶肥厚,狭披扁平,有美丽的白色斑点斑纹,叶长20~70厘米,宽3~10厘米,叶先端渐尖,叶缘有刺状小齿。皂质芦荟由于其叶片上美丽的斑纹,最具观赏价值。叶片中几乎不含芦荟大黄素。皂质芦荟叶片比树芦荟大一些,耐寒性强,有发达的葡匐茎,可用于繁殖新植株用。药效平稳,对外伤、皮肤病效果好,对溃疡病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用作美容和室内观赏植物。

7.上农大叶芦荟

上农大叶芦荟是上海农学院从美国引进的翠叶芦荟中选育出的变异类型。幼苗期叶背和叶片均有白色斑点,长成后消失;茎短缩,叶长70~90厘米,宽15~18厘米,花期3~4月;叶肉肥厚,产量高;叶片被有白色蜡粉,叶色翠嫩,叶肉洁白,没有芦荟常见的苦味。生长速度快,易于保护。但在盆栽条件下分蘖能力弱小,主枝不分枝。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在抗癌、美容等方面有独特疗效。

8.不夜城芦荟

不夜城芦荟外形特征为肉质叶绿色,幼苗时互生排列,成年后则为轮状互生;叶片肥厚,多肉质,叶缘有淡黄色锯齿状肉刺,叶面及叶背有淡黄色肉质凸起;花朵橙红色,冬末至早春季节开放。该品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主要还是以观赏价值为主。

9.什锦芦荟

什锦芦荟也被称之为翠花掌,是百合科的多肉植物,别称千代田锦、木锉芦荟等。

10.珍珠芦荟

珍珠芦荟又叫点纹芦荟、绫锦须芦荟、德国菠萝。属于小型种,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下。叶尖有长须,叶扁平、密生,叶尖,叶面上有密密突起的白点,叶缘有刺;夏季开橙黄色花朵。该品种观赏价值极高,并且叶片含丰富多聚糖类的粘胶汁,是护肤佳品。

11.龙山芦荟

该品种植株矮小,叶子呈三角形花瓣状,叶向内弯曲,叶肉厚,色淡,具斑点,叶缘具刺;初夏开淡红色花。

12.其他观赏芦荟品种

帝王锦、鬼切凡、七宝锦、大太力锦、流纹绵、翡翠殿、细茎芦荟、塔影锦、洞乳锦、椰子芦荟等。

6.5.1.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芦荟种植后3~4年开始开花结籽,种子小、有茸毛。种子寿命短,采收后应立即播种,否则难以发芽,所以生产上少用种子繁殖,培育优良新品种时,用种子繁育。播种期:保护地栽培,春、秋两季都可以播种。

(2)分株繁殖。

可于每年春季3—4月或9—11月,将芦荟每株分蘖出来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茎连接的地下茎,即可定植。

(3)芽插繁殖。

从母茎的叶腋处,切取5~10厘米的新芽,放在阴凉的地方,夏季4~5小时,冬季1~2天,待切口稍干,扦插在设有阴棚的苗床上。插后20天生根,在苗床培育2~3个月就可定植。用分蘖芽扦插成活率可达100%,从小苗到成株约需一年半左右,繁殖快,成本低。

(4)切茎繁殖法。

用于日本木立芦荟,能在短期内繁殖更多的子苗,但母株的茎必须长而壮实。繁殖方法如下:选择高30厘米的植株,在生长点向下约7~8厘米的叶节处,用利刀或剪刀剪下,要求剪下的上部具有5~7片叶,茎部有3~4片叶,可促使茎部萌发侧枝和分蘖芽。剪断的上部晒10~15天,使切口愈伤,然后剥去近切口处的2片叶,扦插于细沙苗床中,不需浇水。约1个月后,轻轻试拔插穗,如拔不动即已生根。

(5)组织培养。

该方法是大量快速繁殖种苗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好望角芦荟,其不易发生分株,分蘖芽能力弱,需要用组织培养方式获得种苗。

2.主要栽培方式

常见的栽培方式有保护地栽培、大田露地栽培和家庭盆栽等方式。

(1)保护地栽培。

保护地栽培包括大棚栽培和温室栽培。在中国亚热带偏北的长江流域,福建西北部地区、云南偏北地区等用塑料大棚技术可以保证芦荟安全过冬,同时还可避免梅雨季节和夏季高温曝晒等不良气候的影响。大棚一般采用拱形棚,建棚时要考虑:①通风好,但不能在风口上,以免遇大风毁坏。②有灌溉条件,地下水位较低,可及时排水和避免棚内积水。③建棚地点应距道路近些,便于日常管理和运输。④大棚框架可选用钢管结构、竹木结构或水泥材料。覆盖棚膜时应注意预留通风口。膜的下沿要留有余地,一般不少于30厘米,以便于上下膜之间压紧封牢。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温带地区应在温室栽培,在严冬有加温条件,可确保芦荟安全过冬。

(2)露地栽培。

露地栽培应选择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0℃的地区。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部分地区四季无霜,气候温暖,适宜发展露地栽培。要注意防止栽培地积水,引起芦荟烂根死亡和斑病问题。

(3)家庭盆栽。

盆栽土壤可用园土、椰糠、鸡粪按4:2:1的比例混合后堆沤半年使用。也可加少量复合肥、骨粉来增加盆栽基质中氮、磷的含量。盆栽不仅可美化居室,而且可随时采摘新鲜的芦荟叶片供家庭保健使用。

3.立地条件

芦荟对于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在开展芦荟栽培种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芦荟的种植土地进行全面有效的考察,选择合适的土地。通常情况下,芦荟适宜生长的土地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①具有良好的排水性;②土质具有较好的肥沃度;③砂质土壤需要保持一定的疏松度。芦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在一些过湿过黏的土壤中将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病率。如果在山地的环境中,需要选择使用梯田种植的方式。在正式种植芦荟的过程中,需要对芦荟苗进行分株,分株之后按照(50~60)厘米×(30~40)厘米的株距进行种植。

4.土肥水管理

(1)水分管理。

芦荟一生在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适时合理灌水至关重要,定植后一周灌一次透水,返青还苗后土壤湿度保持60%~70%为宜,过干及时补充水分,积水及时排除,芦荟严禁渍水,以防沤根烂叶,导致减产。

(2)中耕管理。

芦荟在阳光、水肥充足条件下,长势良好,反之长势较差。因此,要勤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增强土壤通透性。尤其到生长中后期,植株较大,因此应及时合理地进行培土壅根,防止倒伏。同时及早除去幼苗和开花期蕾薹,集中养分供叶片,确保单叶的质高量大。

(3)适时合理追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开始采鲜叶后,植株逐渐表现出叶色褪淡、生长缓慢和瘦弱的现象,此期应及时补充肥料,每亩用20千克复合肥和200千克人畜清粪液或沼液进行株间根部浇施,严禁粪水与叶片接触,每隔50~60天追肥一次,才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提高鲜叶的产量和质量。

5.病虫害防治

(1)常见病害。

1)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茎部也可受害。多发生于老龄及有伤口的叶片上,可导致叶片折弯、干缩,影响生长。防治方法: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避免淋水过度。芦荟炭疽病容易传染给其他植株,割除病叶并集中深埋,剪下的病叶最好烧掉,少量病斑可局部切除,随即在伤口处涂药保护。患病未好的植株应该与无病株的隔离。病害流行季节,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咪鲜胺(施宝克)乳油6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褐斑病(又名黑斑病)。危害叶片,严重时病斑密布,导致叶片腐烂。防治方法:选栽抗病性比较强的库拉索芦荟、中国芦荟、木立芦荟等种类。科学施肥、浇水,注意氮、磷、钾肥均衡,防止积水。苗期采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每隔15~20天喷雾1次,1年内防治3~4次。种苗和土壤用瑞毒霉加入纳米硅消毒后能有效防治芦荟苗期的褐斑病。发现病叶及时剪除或带出栽培区深埋,并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3)叶枯病。多从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圆形干枯,病斑皱缩,中央灰褐色,边缘具水渍状暗褐色的环带,后期病斑上生小黑点排列呈同心轮纹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27.13%碱式硫酸铜(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10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根腐病。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并逐步绕茎部萎缩褐腐。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2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霜福稻瘟灵(立枯净)可湿性粉剂或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轮换灌根防治,每隔7天1次,连续灌根3~4次。

5)白根病。在芦荟根部上带有白色粉末状。防治方法:采用2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1次,连续防治3~5次。 

6)细菌软腐病。受害部位呈半透明水渍状,并能迅速扩大,导致全叶腐烂,通常从植株心叶部和茎部发病,使茎叶烂成一滩水。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管理,实行轮作制,避免偏施氮肥,除草时尽量不要造成伤口过大,尚未形成病时,选用2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常见虫害。

1)棉铃虫。棉铃虫是目前对芦荟最危险的一种虫害,主要咬食嫩叶与花朵,造成叶片残缺和落花。防治方法:用黑光灯或杨树林诱杀成虫。搞好栽植区域周边其他植物的统一防治。药剂防治:在幼虫初卵期,可选用2%阿维菌素乳油、50%杀螟松(速灭虫)乳油1000倍液、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7~21.4毫升/亩)对水60千克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4~18毫升/亩)对水60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介壳虫。介壳虫以幼虫常黏在叶片背面,有时叶片的正面也会发生。防治方法:幼苗期,可选用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0~62.5毫克/千克)、22.4%螺虫乙酯(亩旺特)悬浮剂(48~60毫克/千克)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250毫克/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红蜘蛛。在天旱时易发生,严重时期在5—7月、8—9月。红蜘蛛通常发生在叶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剌吸芦荟汁液,常造成叶片变色甚至卷曲。防治方法:在5~7月红蜘蛛大量暴发时,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4000倍液、43%联苯肼酯悬浮剂1800~24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8~60毫克/千克、28%阿维·螺虫酯悬浮剂(40~56毫克/千克)对水60千克、15%哒螨灵乳油(50~67毫克/千克)对水60千克或25%苯丁锡可湿性粉剂(150~250毫克/千克)对水60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夜蛾。包括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甘蓝夜蛾等,危害时期为6—9月。以幼龄幼虫啃食嫩枝、嫩叶、表皮,成龄幼虫食量很大,具有暴食性,除咬食拟叶和嫩枝外,还伤害幼茎,啃食老茎表皮,降低观赏价值。防治方法:根据夜蛾发生情况,可选用240克/升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20毫升/亩)、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33~50毫升/亩)、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3~5克/亩)、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55毫升/亩)、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6.7~20.0毫升/亩)或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15毫升/亩)等,以上农药、使用时对水50~75千克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6.适时采收与采后处理

(1)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可促进芦荟生长,不仅提高产量,而且可保证鲜叶质量。一般芦荟栽培后第二年即可采收叶片。应在早晨和上午采收,此时采收可保持芦荟的新鲜度。选取底部发育好、叶龄2年以上的叶片,在叶片与茎交接处,用刀从一边割开一个开口,随后用手剥下,保持叶片的完整,注意不要折断叶片,也不要贪摘,每株要留下最上面的5~6片叶子。注意不要碰伤顶部的嫩叶。采收的鲜叶应整齐地排放在塑料筐或纸箱内。装筐时注意不让芦荟叶片之间互相刺伤,从而造成叶汁外流和叶片出现伤斑,影响质量。成株每年可产芦荟鲜叶量10~12吨/亩。

(2)采后处理。

芦荟鲜叶采后,最好整齐地码放到透气性较好的瓦菱纸箱内。如果没有纸箱,放在蔬菜运输周转硬塑料箱内也可以。没有周转箱,直接把芦荟码放到运输车里,一定要码放整齐。同时,码放高度一般不要超过1米。码放前车厢内要清扫干净,最好底下放些稻草之类的东西,千万不能有水。北方冬天运输要注意防冻,上面要放些草帘子之类的东西保温。南方夏季运输时,要注意防雨。运输中,车辆尽量保持平稳,避免芦荟叶子破损。国外大公司运输芦荟用芦荟鲜叶仓储,芦荟鲜叶采摘后,按照国外企业规定应该在6小时之内进行加工处理,来不及处理时,合理的储存是减少损失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有条件的企业,芦荟鲜叶可以放在专用的仓储库房内。库房内应有恒温系统,保持4~7℃。无专用库房的要把芦荟鲜叶放在防冻、防雨、防晒、干燥通风的地方,尽量码放整齐,不要堆放太高太大,库房内尽量不要放入有机塑料物品。

芦荟鲜叶的保鲜:芦荟鲜叶采摘后,脱离了母体,不再有营养和水分供应,芦荟叶内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有些成分会发生分解变化。例如,芦荟多糖会分解成单糖、氨基酸分解成果酸等。如何保持芦荟的新鲜,除了谨慎的运输、合理的储存外,还要注意芦荟叶片的保鲜。芦荟中的各种活性成分如多糖氨基酸酶等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所以,在芦荟的采摘、运输等过程中,保证芦荟鲜叶的完整不破损是芦荟叶子保鲜的首要条件。其次,低温、干燥、通风也是芦荟保鲜的重要条件。低温不利于细菌的繁殖,干燥、通风有利于芦荟破损的部分自行收缩闭合。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