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1制作栽培种
1.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配方(V/V%)为:①杂木屑70%,小麦18%,腐殖土10%,石灰1%~2%,石膏1%~2%;②杂木屑30%,小麦30%,稻谷壳28%,腐殖土10%,石灰1%~2%,石膏1%~2%;③杂木屑68%,麦麸25%,小麦5%,石灰1%~2%,石膏1%~2%;④小麦90%,稻谷壳8%,石灰1%~2%,石膏1%~2%。小麦使用前,需要浸泡或浸煮,至稍稍有白心或无白心为宜,常温冷水浸泡需要16~24小时,热水浸煮需要0.5~1.0小时。腐殖土选择疏松、有弹性、有机质丰富的,一般含土量低于30%。杂木屑可选择栎、杨、榆、桦、椴等阔叶树木屑,避免用针叶树木屑。木屑和谷壳使用前要预湿1~2小时。所有使用的培养基质要避免长期堆捂而产生霉变。
2.装袋灭菌
准备好的培养料按比例称取,多次翻堆搅拌,让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搅拌均匀后要及时装袋。(14~15)厘米×(28~30)厘米的菌种袋装料550~650克,不可装得太紧,避免过度挤压。装袋完毕即刻灭菌,避免因放置时间长引起自然发酵变酸。灭菌分常压和高压。高压灭菌快速、彻底、效率高,在121℃下维持2~3小时即可,但设备贵,灭菌量小。大规模生产要考虑设施便宜和方便灵活性,一般选择常压灭菌,通常在100℃维持24~36小时。料袋在常压仓中不应堆放太挤,要留有蒸汽通道,避免造成灭菌死角。
3.接种发菌
灭菌后的料袋冷却至室温后马上接种。接种空间要提前用药剂熏蒸或用紫外线消毒。接种时最好2~3人一组,解袋口、接种、封口快速操作,缩短料袋口暴露时间,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完毕的菌袋放入培养室发菌。培养室要洁净、避光,能通风透气。发菌温度在20~23℃,避免温度超过28℃引起烧菌和菌种退化。湿度控制在55%~65%,湿度过大会产生杂菌。培养20~25天,菌袋长满,25~30天后,菌丝浓密,上部形成的菌核成浅黄色或棕黄色,可以用于播种。
3.8.3.2准备栽培地
1.大田栽培
通常,农作物生长良好的田地都适宜羊肚菌种植。砂壤土的含沙量不宜高于40%,否则保水性差;黏性土壤要肥沃、疏松,避免黏性太大而土壤板结。播种前,先清理上一季遗留的农作物,再每亩施撒生石灰50~75千克或草木灰200~250千克进行翻耕。若播种面积小,条件允许,可用喷火枪让地表过火一遍,杀死一些杂菌和草籽。翻耕完后进行开沟操作,墒面宽度0.8~1.5米,沟宽0.2~0.3米,深0.2~0.3米,以利于排水和行人通过为宜。田地处理好后搭建遮阳棚。遮阳棚分为平棚和拱棚。若栽培地不规整,种植地不会降大雪、冰雹,没有大风,可选择平棚。平棚搭建成本低,操作简单,可用当地的木杆、竹竿作为支架,棚子大小为3~5亩或10多亩,但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通风透气。在风雪大的地区选用拱棚,或者改造已有的蔬菜大棚。拱棚不宜过大,以400~800平方米为宜。遮阳网选用4~6针黑色遮阳网,根据当地光照强度选择。
2.林下栽培
若有适宜的林地,可选择林下栽培。林地腐殖质含量丰富,风小而空气湿度大,利于羊肚菌生长。林地播种前处理与大田处理类似,也要除草,撒施石灰,翻耕和开沟。在林地中,遮阳棚的搭建很容易,可以根据树木间距灵活搭建平棚,若树木间距不利于搭建平棚,也可以搭一些矮的小拱棚。遮阳网的针数可根据林地遮阴效果来选择。
3.8.3.3选择栽培季节
栽培季节根据当地的气温来选择。在云南大部分地区,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最高气温下降到20℃以下开始播种。第二年1月底至2月初,地温回升至8~12℃后开始出菇,出菇期可持续到3月中下旬。
3.8.3.4播种
栽培地和栽培种都已准备好后,就可以播种了。一般使用14厘米×28厘米的菌袋,每亩播种量在200~300袋,即150千克左右栽培种。播种量太少,则菌丝在土中长势弱,影响出菇;播种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可适当增加产量,但播种量与产量并不成正比关系,增加播种量势必增加了成本,因此应酌情考虑。剥去袋子后,把栽培种揉碎混匀,均匀播撒在整理好的墒面上,然后覆盖上10厘米左右的土层。播种完后要彻底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湿度,以利于菌丝在土中生长,然后覆盖地膜。
3.8.3.5覆盖地膜
覆膜栽培是羊肚菌栽培环节的一次革新与进步。地膜覆盖有效地保障了土壤中菌丝生长的温度与湿度,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加快了积温,同时也加快了出菇。与不覆地膜相比,覆地膜的出菇时间可提前15~20天。目前羊肚菌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是黑色普通地膜,厚度为0.006~0.008毫米,也可选择黑白膜、白膜、无色透明膜等,应根据当地地温高低、光照强弱、杂草多寡等来选择。地膜要覆盖整个墒面,若1米宽的墒面,可用1.2米宽的地膜覆盖。用土块或枝条压住膜的两边,每隔50厘米左右压一下,确保膜不被风掀开,同时又能透气。通常在来年春天温度回升后揭去地膜,开始催菇。若当地风大、干燥,不宜保证空气湿度,也可不揭膜,在膜上打孔透气。若膜中温度太高,湿度太大,菇体生长会畸形,或者导致一些真菌、细菌病害,所以菇在膜中生长,要随时观察菇体长势,注意开孔透气。有时也可用稻草、枝条覆盖墒面,保温保湿,可降低成本,但效果不如地膜。
3.8.3.6灌溉
早期的羊肚菌栽培大多采用漫灌,漫灌费时费力,还会引发病虫害传播扩散,而且保障不了空气湿度。目前羊肚菌栽培采用最多的是滴灌加喷灌的技术。每个墒面可放1~2根滴灌管,视墒面宽度而定。遮阴棚下放置多条喷灌管,根据棚体大小决定。播种、浇水、覆盖地膜后,膜中湿度能达到土壤中菌丝生长的要求,一般不用再浇水。从开始出菇到菇体生长期间,需要土壤中的水分达20%~25%,空气湿度达80%~90%,须开启喷灌和滴灌设施,维持这两个湿度要求。若在开春后出菇期间,温度升得太高,须在午间多次短时开启喷灌设施,用水雾降温增湿,同时打开棚四周遮阴网通风透气。
3.8.3.7放置营养袋
放置营养袋是羊肚菌栽培中关键的一环,也是中国羊肚菌栽培能商业化推广应用的核心技术。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未明确营养袋的功效,营养袋放置也增加了种植成本,但不放营养袋的地块几乎不会出菇。营养袋可用12厘米×24厘米袋子制作,每袋装小麦80~120克,添加谷壳40克,或者加木屑40克和谷壳20克,也可装麸皮40~60克,剩余的加等量的木屑和谷壳。营养袋装好后同样要常规灭菌,冷却后使用。播种后7~20天,土中肉眼可见浓密的菌丝网络,即可放置营养袋。在营养袋侧面划口或者用排钉打孔,平扣在墒面上,土中的菌丝即可沿着划口或钉孔长入袋中。每亩地放置1800~2000袋营养袋。出菇后,营养袋即可移走,这样做费时费工,增加生产成本,所以目前栽种大都不移走营养袋。但营养袋中会长杂菌,与地面接触部分容易生虫。若杂菌和害虫太多,传播太快,将影响羊肚菌产量的品质,因此,还是建议取走营养袋。
3.8.3.8栽培管理
若羊肚菌栽种后不覆膜,则须经常给水,保持墒面湿润,以利于菌丝生长。若栽种后覆膜,只要能保持墒面土壤湿度,则在之后很长时间都不需给水。当春季来临,地温回升至8~10℃,可以揭膜催菇。滴灌或喷灌给水,每天可浇水2~3遍,至地面完全湿透,空气湿度保持在85%~95%。当观察到原基(浅白色扭结的菌丝团)出现后,一定要保持土壤和遮阴棚中的空气湿度,避免原基失水萎蔫。若周边环境太干燥,空气湿度不易保持,可继续覆膜。用小棍支撑,把膜适当抬高,在保证湿度的同时需通风透气,避免中午高温灼伤幼菇。在菇成熟阶段,可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流通,防止烂菇。羊肚菌的子囊果生长相对慢,从小菇出现到长大可以采收需要20天左右,这期间要做好管理,密切监测遮阴棚内的温度、湿度,既要通风透气,又要保证空气湿度在85%以上,还要防止温度过高(25℃以上)和过低(0℃及以下)。
3.8.3.9病虫害防治
从羊肚菌菌种制作到栽种直至采收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和虫害。目前并没有确定的杀灭控制办法,只能做好每个阶段的防控措施。栽种前的栽种地要翻耕、暴晒,撒生石灰,亦可以施撒适量的杀虫剂。栽种后要保持周围环境相对干净,及时移除污染源,如废菌包、感染杂菌较多的营养袋和一些废弃物,需要时要焚烧或填埋,避免胡乱丢弃。出现霉菌菌落,可在上面撒生石灰,并用土原地掩埋,尽量防止霉菌孢子传播。病害严重或已烂的菇体要及时移走。保持遮阴棚通风透气,防止高温高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