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3.6.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3.6.3.1育苗

莴笋可露地直接播种,也可进行育苗移栽。提倡育苗移栽,这样能够保证产量。莴笋种子在4℃时便可发芽,发芽最适宜温度为15~20℃,超过30℃发芽困难。育苗播种前需进行浸种催芽,先将种子用冷水处理4~6小时,滤干后包在干净的纱布中,放在冰箱冷藏室低温催芽3~4天,当有70%以上的种子发芽后即可播种。一般采用穴盘基质育苗,选用136孔的穴盘,填入育苗专用基质,每穴1粒,播后覆盖厚0.5厘米的育苗基质,浇透水,夏季育苗需要盖遮阳网。出苗后,注意保证苗期土壤湿润,以培养壮苗为主。育苗期一般25~30天,5~6片真叶时定植。不同季节苗龄有所差异,春莴笋苗龄一般40~50天,秋莴笋一般25~30天,冬莴笋一般35~40天。

3.6.3.2栽培季节

昆明等滇中地区四季皆可播种,但主要以春、秋、冬季栽培为主。春莴笋9—10月播种,2—4月采收;夏莴笋选用尖叶泰国绿皮香莴笋,3—7月播种,6—10月采收;秋、冬莴笋8—9月播种,11月—次年2月采收。春季莴笋选择耐热性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圆叶莴笋品种;秋莴笋选耐热耐湿性强的品种;冬莴笋主要选用耐寒品种。莴笋主要以露地栽培为主,也可以在春、冬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减少草害,缩短生育期,提早上市,还可以降低莴笋菌核病、灰霉病和霜霉病的发生和为害。

3.6.3.3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好、有一定灌溉条件的地块,以前茬未种过菊科作物的田块最好。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施基肥,前7~15天深耕晒垡。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50千克,土壤翻耕2遍,翻耕深度约为25厘米,将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匀。整细耙平后理畦,畦宽1.5~2.0米。

3.6.3.4定植

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凉爽时定植,有利于缓苗。定植时,带土(坨)护根定植。定植前1天先将苗床喷水,以利于起苗,定植深度以不埋没心叶为宜。移栽后立刻浇足定根水,一次性浇透。露地越冬的地区,以冬前定植为宜,其植株根系发育好,次年春生长快,上市早,产量高;若越冬莴笋定植太晚,土温气温均低,返青成活慢,弱苗、死苗较多。一般春、秋季莴笋株距35厘米,行距45厘米,每亩定植4000株左右;冬季莴笋株距40厘米,行距45厘米,每亩定植3500~3800株。

3.6.3.5田间管理

莴笋根系浅,主要分布在20~30厘米的土层中,并且不耐涝、不耐旱,缺水则会限制生长。应保持土壤湿度在60%~70%,定期采用沟灌或浇灌使土壤保持见干见湿状态。莴笋采收前10~15天停止浇水施肥。定植缓苗后、莲座叶形成前不灌水,进行蹲苗,促进根系下扎和叶丛生长。莲座叶长成、植株封垄、嫩茎开始肥大时结束蹲苗,及时浇水追肥。开始浇水以后,茎部膨大速度加快,需水需肥量增加,此时要加强水肥管理,保证水分均匀供给,地面稍干略发白时就要浇水,避免久旱以后大水漫灌,土壤忽干忽湿容易造成茎部开裂或过早抽薹。莴笋转青后、封行前,可进行中耕除草。

莴笋田间生长时间较长,莴笋移栽后15~20天小开盘(8片真叶左右全部平展,呈圆盘状)时施开盘肥,每亩用碳酸氢铵7.5千克、硫酸钾2.5千克对水400千克追肥,对水量根据田间墒情可以酌情增加。莴笋幼苗抗低温能力较强,如遇持续低温,可适当降低土壤湿度,畦面泛白后浇水,以控苗生长。隔15天左右开始第二次追肥,每亩用氨基酸水溶肥(氨基酸≥100克/升,钙≥30克/升)8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8千克对水400千克追施。莴笋进入抽笋期肉质茎开始膨大(茎部开始增粗增长,叶数继续增加,叶面积继续扩大,短缩茎的横径、纵径和质量均缓慢增加)时施膨大肥,每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0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10千克对水400千克追施(冬茬膨大肥施2次,用量与第一次相同)。

莴笋是以肥大的嫩茎为产品器官的蔬菜,生产上常因管理不善而发生嫩茎徒长和早期抽薹现象,影响产量和品质。这种现象农民称为“窜”;肥力不足,浇水过多,形成“涝窜”“瘦窜”;干旱和高温,嫩茎细弱,茎皮粗厚,茎肉品质下降,形成“旱窜”。所以,要注意瘦地多施肥、涝地要排水、干旱要灌溉。发生“窜”的迹象,过去农民采用浓粪水浇心叶,抑制顶端生长,现在在嫩茎膨大期用0.5‰~1.0‰青鲜素或0.6%~1.0%矮壮素对莴笋叶面喷雾2~3次,能有效防止“窜”薹并增加产量。

3.6.3.6莴笋常见生理障碍

1.裂茎

裂茎属生理性病害,在莴笋膨大中后期,肉茎纵向裂开,有的深达茎的中部,裂开的部位呈黄褐色,易腐烂。

产生的原因:水肥供应不均匀,土壤过干过湿。在肉茎接近成熟时,外皮已木质化,此时大量浇水,外皮不能随之膨大而裂开。

防治方法:科学运筹肥水,经常保持田间湿润,并增施磷钾肥及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当莴笋长到30厘米高或开盘期时,每隔10~15天用聚合硼钾(硼≥20%,氧化钾≥16%)50克对水45千克喷施,喷施2次,以防肉质茎开裂和空心,同时促进肉质茎膨大。

2.抽薹

抽薹表现为茎秆细长,叶片节间拉长,叶片薄而小,外皮厚而肉少,食用价值不高。

产生原因:①肥料供应不足,尤其是底肥不足,抑制了肉质茎的膨大;②水分供应不足;③积温过高。

防治方法:施足底肥,水肥管理要适当,育苗期要掌握适宜的温度,夏季育苗特别要注意搭荫棚,避免高温伤害。

3.发杈

产生原因:①偏施氮肥(单施尿素、人粪尿);②后期集中追肥;③受机械损伤所致。

防治方法:①增施磷钾肥(叶子封行前,穴施三元复合肥);②注意前期追肥(出苗—莲座—小开盘);③封行后可叶面追肥2次,补充磷钾肥,用0.1%~0.3%磷酸二氢钾在不下雨的阴天或傍晚6点左右进行喷雾。

3.6.3.7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主要病害

(1)霜霉病。

主要症状:幼苗发病,可造成幼苗褪绿发黄,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呈淡黄色,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部病斑上生有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上部也会出现白色霉层。进一步发展后,病斑连片,呈黄褐色,导致叶片枯死。如防治不及时,病菌会侵染茎部,出现黑茎,后期茎部枯死。

防治方法:①应遵循农业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原则。要尽量选择地势偏高或平坦、土质疏松,病害较少、发病率较低的地块,提高灌水排水能力。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合理控制好栽培密度。④适时间苗补苗,及时中耕除草,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能,利于采光透气。⑤遇到连日阴雨或雨水较多季节,要及时排水排涝,以降低田间湿度;要小水勤浇,严禁大水猛浇猛灌。⑥增施有机底肥,均衡施肥,做到不偏施、少施、过量施氮肥。⑦药剂防治。可选用25%甲霜灵、50%福美双、甲霜灵锰锌等药剂拌种,以减轻发病率;发病初期可选用4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喷药以叶背为主,不同药剂应轮换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

(2)菌核病。

主要症状:发病后,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扩展,呈褐色,茎基软腐或纵裂。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白色菌核。进一步发展后,变为黑色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导致病株叶片萎蔫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首选抗病品种;②播种前可进行药剂处理或用10%盐水漂种2~3次,能有效减少种子带菌率;③科学轮作;④整地要精细彻底,作物残株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⑤合理控制田间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及采光性;

⑥多雨时节要及时排涝,利于降低田间湿度;⑥均衡施肥,保持养分适度,确保植株健壮;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活力素可湿性粉剂75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8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3)软腐病。

主要症状:属于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莴笋肉质茎或根茎部。肉质茎染病,初生水渍状斑,深绿色,不规则,后变褐色,迅速软化腐败。根茎部染病,根茎基部变为浅褐色,逐渐软化腐败,病情严重时可深入根髓部或结球内。

防治方法:①重病地区或重病田应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②低洼田块应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病害流行期宜控制浇水;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进行深翻土壤;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可选用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47%春雷霉素·碱性氯化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4)灰霉病。

主要症状:苗期染病,受害茎、叶呈水渍状腐烂。成株期染病,始于近地表的叶片,初呈水渍状,后迅速扩大,茎基腐烂;潮湿环境下,表面上生出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增温保温,控制湿度,防止植株表面结水膜,适当缩小昼夜温差,避免冷风侵袭。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8.7%恶唑菌酮(易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甲基嘧菌胺(施佳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瑞毒霉(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含活性孢子1.5亿个/克木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保护地也可采用50%腐霉利(速克灵)烟剂闷棚2~3次。

(5)褐斑病。

主要症状:发病后,叶片表面出现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直径2~10毫米,呈浅褐色。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褐色至暗褐色。后期病斑逐渐扩大连成片状,湿度较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状物,叶片萎枯变干死亡。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拔出并做无害化处理;③科学浇水施肥,浇水宜在早晨或上午进行,避免大水漫灌,高温高湿天气要少施或不施氮肥,并要适量施加磷、钾肥,促进植株长势健壮,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严重发病的地块,可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800~1000倍液进行灌根,能有效控制病害。

2.主要虫害

(1)美洲斑潜蝇。

主要症状:属双翅目潜蝇科昆虫。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把植物叶片刺伤后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取食叶肉,产生不规则蛇形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严重的引起叶干枯。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将被美洲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②释放潜蝇姬小蜂防治,或喷洒生物制剂0.5%楝素杀虫乳油800倍液进行防治。③药剂防治:可选用25%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水分散粒剂11~14克/亩对水45~60千克/亩、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4~18毫升/亩对水45~60千克/亩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75%灭蝇胺(潜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根据不同药剂安全间隔期确定喷药间隔天数,轮换用药,可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为害。

(2)烟粉虱。

主要症状: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害虫,以成、若虫刺吸植物叶液,致使受害叶褪绿、萎蔫或枯死,并可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棚室消毒,减少虫源。育苗前彻底清除棚室,用硫黄2~3千克/亩+80%敌敌畏乳油0.25千克/亩拌上锯末,分堆点燃,密封一昼夜,放风无味后才可使用,以消灭虫源。②秋冬扣棚时,设置60~80目的防虫网,阻止烟粉虱进入棚室。③利用烟粉虱的黄色趋性,在棚室内将黄色诱虫板挂在高于作物的地方,板上涂10号机油并隔几天清洗后再涂油,对成虫有一定诱杀作用。④药剂防治:在烟粉虱大发生初期,采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可达到良好的防效;在烟粉虱低龄若虫盛发期,可选用50克/升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55~65毫升/亩对水45~60千克/亩、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3.3~40.0毫升/亩对水45~60千克/亩、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1.4~32.1毫升/亩对水45~60千克/亩或5%吡虫啉(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

(3)蚜虫。

主要症状:蚜虫是为害莴笋的重要虫害之一,以成虫和若虫群居于叶背、花梗或嫩茎,吸食汁液为生,其分泌的蜜露布满叶面,影响光合作用。虫害发生后,幼叶向下畸形卷缩,嫩茎、花梗受害弯曲,植株矮小弱化,轻则影响良好植株生长,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影响产量。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②保护蚜虫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蜘蛛、草蛉等;③也可利用蚜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进行诱杀,利用天敌及趋光诱杀两种方法既有效又环保,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④药剂防治: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3.3~40.0毫升/亩对水45~60千克/亩、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0.7~21.4毫升/亩对水45~60千克/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

3.6.3.8采收

莴笋最适采收期是平口期,即莴笋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嫩茎高40~50厘米,直径6~8厘米)。此时嫩茎已长足,不仅产量高,而且含水量大,质地脆嫩,味甜可口,品质及商品性均佳,故应及时采收。早收产量低;晚收花薹易伸长,纤维增加,肉质变老发硬,甚至空心,商品性及食用品质下降,导致销售困难。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