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3.11.19茭白

3.11.19.1基本概述

茭白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别名又叫茭瓜、茭笋、菰首等。原产中国东南部。茭白由同种植物茭草演变而来。茭白的肉质嫩茎是供食用的部位。其肉质茎的形成与一般植物不同,系经受一种食用黑粉菌在其体内的寄生,分泌生长激素刺激花茎不能正常抽生而畸形膨大,为肉质茎,故茭白产品实为寄主植物与食用黑粉菌的共同作用所致。茭白肉质茎含水91%~96%,蛋白质10%~1.6%,脂肪0.3%,碳水化合物1.8%~5.7%,粗纤维0.7%~1.1%,还含有维生素C和矿物质等。其有机氮以氨基酸的状态出现(含有18种氨基酸),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茭白产品较耐贮运,选用不同类型品种搭配栽培,可于夏、秋两季陆续采收,远销多个大中城市。

3.11.19.2品种与分布

茭白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产区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仅有零星分布。

云南省的茭白类型较多,有野生茭、双季茭、单季茭,但栽培面积不大,昆明市、红河州、玉溪市、昭通市、楚雄州、普洱市等地均有分布,富民县的款庄镇、富民县的散旦乡安宁市的八街乡和石屏县的异龙湖镇有较大规模栽培,其他地区仅在田边、沟边零星种植。在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有成片的野生茭白。

云南茭白栽培品种引自外地,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大多数已无从考究品种的来源及名称,生产上用的品种有农户俗称的“象牙白”、本地品种、8970、浙茭911、浙茭991、鸡腿茭瓜等。在茭白品种上极有可能存在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的现象。富民县款庄镇是中国海拔最高的茭白栽培地区(海拔1800~1900米),该镇有个品种“鸡腿茭瓜”=,口感好,但由于该品种不耐贮运,近年来,该镇茭白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3.11.19.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大田准备

茭白栽培过程中,有条件宜实行水旱轮作,亦可与其他水生作物轮作。茭白和水稻同属禾本科作物,轮作意义不大。

种植地块选水源充足、洁净,气温能满足茭白生长的地方。产地气温变化应该满足茭白生长和孕茭的需求,无霜期150天以上。茭生长适温15~30℃,孕茭适温15~25℃,但品种之间有差异。部分高温孕茭型双季茭白孕茭适温为25℃左右,低温型为20℃左右。长时间25℃以上气温不利于孕茭,气温30℃以上时则停止孕茭。气温低于10℃也不孕茭。

冬前深耕20~30厘米,充分冻垡。定植前10~15天,耕翻耙平,要求深耕30厘米以上。每亩宜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或袋装有机肥300千克,另外加施普通过磷酸钙40千克和硫酸钾10千克,宜均匀施入。然后翻耕、耙平,做到田平、泥化,无杂物,并灌水2~3厘米。田埂要加固加高,保证不漏水。

2.育苗

一般进行寄秧育苗,即将秋季选中的母株丛挖起,先在茭秧田中寄植一段时间,然后再分苗定植于大田的方法。10月底以前将田间杂株、劣株、雄茭及灰茭植株做好标记挖除,将选好留种的植株齐泥割除植株地上枯黄茎叶及薹管,后把母株丛连根挖起,地下茎段亦留1~2节切除(约20厘米),母株丛寄栽行距50厘米,丛距15厘米,每隔5~6行留出1米的走道,假植深度以齐母株丛顶部以地面持平为度,并保恃1~2厘米的浅水层。

3.定植

云南省富民县、安宁市、石屏县等地区于11月中下旬至12月定植。从寄秧田挖出母株丛,用刀纵剖分成小墩,要求每小墩均带老茎,并有健壮苗3~5株,尽量不伤及分蘖和新根。随挖、随分、随栽。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50厘米。栽培深度以所带老茎薹管入土为度,适宜在阴天或晴天下午后移栽,以防植株失水萎蔫。

云南大部分地区茭白都是露地种植,只有石屏县异龙湖镇前期采用小拱棚保温种植的方法种植,即在定植后用1.5米竹片搭小拱棚,上面覆盖薄膜,防止霜冻。次年气温回升后,撤去薄膜和竹片任其正常生长。前期田间搭小拱棚可以避免霜冻带来的为害,提高温度,使采收期提前,大大提高产值。富民县茭白最早2月就能上市,市场价格可达80元/千克,但仅能持续7~10天,价格就下滑到30元/千克。

4.田间管理

(1)追肥。

茭白的追肥掌握“前促、中控、后促”的原则,结合水分管理,以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茭苗定植7~10天成活后,每亩施尿素5千克催苗,如若茭白的基肥足够,这次肥可以不施。在分蘖初期,每亩施尿素20千克,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和植株的生长;如没有施提苗肥,应适当提前追施分蘖肥。在分蘖盛期的6~7月,应视植株的长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亩施复合肥10~15千克;如植株生长强健,可免施。当茭白植株有10%~20%的分蘖苗假茎已变扁,开始孕茭,此时,应重施催茭肥,促进肉质茎膨大,提高产量。一般每亩施复合肥30~40千克。催茭肥要适时施入,过早,植株尚未孕茭,易引起徒长,推迟孕茭;过迟,则赶不上孕期对肥料的需要,影响产量。每次追肥前宜放浅田水,待肥料吸入土中再灌水。

(2)水位管理。

水位管理以“浅、深、浅”为原则。定植后的生长前期,持3~5厘米的浅水位,有利于地温的提高,促进发根和分蘖;到6月下旬分后期,水位加深到10~15厘米,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由于7~8月温度高,深水位管理还有降低温度的效果,但要定期进行换水,防止土壤缺氧造成根腐烂;进入孕茭期,水位应加深到15~18厘米,但不能超过“茭白眼”,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灌水宜略浅,以利采收。采收后,应回落到3~6厘米,茭田以浅水或湿润状态,不能干旱。

(3)耘田、除草、打老叶。

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8~10天1次,共2~3次。分蘖后期,株丛拥挤,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使田间通风透光,促进早孕茭,杂草、老黄叶均踩入泥中。

5.留种去杂

10月底以前,应将田间杂株、劣株、雄茭及灰茭植株做好标记挖除,于采收期选留种用母株丛。选留标准为:茭墩内无灰茭和雄茭,品种特征特性明显,结茭较多且整齐一致,薹管相对较低。应对中选母株丛作好标记,齐泥割除植株地上枯黄茎叶,用作寄秧育苗。

6.病虫害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禁止使用有机合成的化学农药。虫害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等诱杀。亦可用昆虫信息素等诱杀害虫。种植过程中,彻底清除病残体及田间杂草,焚烧茭白植株残体,对防治茭白病虫害效果明显。施用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避免偏施氮肥。在分蘖后期,及时清除黄叶、病叶、枯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适当稀植、宽窄行栽培。最好与陆生作物轮种。高温季节,要适当深灌以降低水温和土温,从而控制发病。茭白病害施药时间应掌握在发病初期,茭白孕茭期慎用杀菌剂。茭白病害主要有胡麻叶斑病、锈病、瘟病、纹枯病、黑粉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绿飞虱等。

(1)胡麻叶斑病。

1)为害症状。茭白胡麻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也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密生针头褐状小点,后扩大为褐色纺锤形、椭圆形斑,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原称胡麻斑病。后期病斑中心变灰白至黄色,边缘深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发病严重肘,病斑密布,有的联合为大斑块,致叶片干枯。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向下逐渐枯死。叶鞘病斑较大,数量较少。湿度大时,病斑长出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选用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克露)乳油10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孕茭前停止用药。

(2)锈病。

1)症状。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前期,初生针头大的小点,后变成黄色或铁锈色隆起的小疱斑,后疱斑破裂,散出色粉状物。严重时患部病斑密布,导致叶鞘、叶片枯死,影响茭白的生长。

2)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3)纹枯病。

1)症状。茭白纹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分蘖期和结茭期易发病。病斑初呈圆形至椭圆形,水渍状,扩大后不定形,似云纹状,斑中部露水于后呈草黄色,湿度大时呈墨绿,边缘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中、后期病部有蛛丝状菌丝缠绕,或由菌丝结成菌核。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4)瘟病。

1)症状:主要为害茭白叶片,病斑有急性、慢性、褐点3种类型。急性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大的似绿豆,较大的病斑两端较尖,暗绿色,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灰绿色霉。慢性病斑梭形,边缘红褐色,中部灰白色,潮湿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褐点斑是在高温干旱时出现,老叶上尤为多见,使叶片变黄,枯干。

2)防治方法。从发病初期开始,可选用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三唑酮(粉锈宁)1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5次;孕茭期禁用农药。

(5)二化螟。

1)为害情况。二化螟是茭白的重要害虫。幼虫蛀茎或食害心叶,造成枯心苗、枯茎,减少基本苗数。结茭期蛀入肉质茎为害,产生枯茎和虫蛀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

2)防治方法。在幼虫孵化期,每亩可选用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施药期间保持深3~5厘米浅水层3~5天,可提高防治效果。也可用性引诱剂或杀虫灯诱杀。喷药时重点喷植株叶鞘部位。

(6)长绿飞虱。

1)为害情况。成、若虫刺吸茭白汁液,被害叶出现黄白色至浅褐色或棕褐色斑点,后叶从叶尖向基部逐渐变黄干枯,排泄物覆盖叶面形成煤污状,雌虫产卵痕初呈溃状,后分泌白绒状蜡粉,出现伤口后失水,植株成团枯萎,成片枯死,不能结茭,减产30%~80%。

2)防治方法。于2月卵孵化前火烧茭白枯叶或全面割除,彻底清除田边塘沟杂草。茭白封行前,掌握在6月上中旬越冬代1~3龄若虫盛发时,可选用50克/升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55~65毫升/亩对水60千克、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0~50毫升/亩对水60千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叶蝉散(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25%噻嗪酮(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

(7)福寿螺。

1)发生特点。幼螺孵化后开始啮食茭白幼苗,尤其嗜食嫩部分,包括茭白的小分蘖,茭白孕茭后转向为害茭白肉,用粗糙的舌头刮茭白的肉质,影响茭白的品质。

2)防治方法。利用茭白田养鸭、鱼来控制福寿螺,人工捕螺摘卵,利用有毒植物诱杀成螺,灌溉水口设置拦集网,狠抓冬防减少冬后残螺量。每亩采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450~600克混合干沙土10~15千克均匀撒施,施药期间田间保持水层3~5厘米7天以上。

7.采收与贮藏

(1)采收。

一般从孕茭到采收需14~18天。采收过早,肉质茎未充分膨大,产量低;采收过迟,茭肉变青,质量下降,且易变成灰茭。采收标准:茭白叶鞘内茭白显著膨大,紧裹的叶鞘即将裂开或刚裂开为采收适期。其外观要求:成熟度适中,新鲜,色泽良好,形态正常,个体均匀,外观清洁,无腐烂、无霉变、无异味,无影响食用的病虫为害状及机械损伤。

采收应逐行逐株进行,宜2~3天采收一次,用镰刀割茎肉的下一节。茭白要求及时采收,否则茭白易老化,且消耗过多养分。茭白采收后,进行分级、清洗干净后装袋,然后放入冷库预冷,运输。严禁用污水浸泡,避免二次污染。

采收结束后,及时把田间残株、老叶、病叶等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扩散。

(2)简易贮藏方法。

1)室温贮藏法。选无病虫为害的新壳茭放入塑料袋中,室温下可贮藏7~10天。

2)低温贮藏。要求选肉质致密、包叶刚张开时采收的茭白,且要求无病虫害、肉质茎带茭壳及薹管1~2节。将选好的茭白放在荫凉处,散去茭壳上的水分,再将其茎部在明矾粉中蘸一下,然后装袋。可装入塑料编织袋或透气性较好的塑料袋中,亦可按15千克左右装筐,置低温库中保存。1~3℃下可贮藏60天,商品率达90%。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