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7.1基本概述
藜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又叫藜蒿、柳蒿、芦蒿、香艾蒿、艾蒿、水艾、小艾、水蒿等。原产亚洲,中国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及云南等地野生于荒滩、荒坡或岸边、沟边及田间。
藜蒿以地上嫩茎叶及地下根状茎供食用。营养丰富,质地脆嫩爽口,并具有独特的清香味,备受人们的青睐。藜蒿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2克,蛋白质3.7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胡萝卜素4.35毫克,维生素B0.3毫克,尼克酸1.3毫克,维生素C23毫克,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富含硒、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硒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发肝、心、脑、胃等40多种疾病。锌具有补脑、防衰老的功效。普通植物中硒的含量极少,锌、铁的含量也不高,蒿茶中硒、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藜蒿还含有藜蒿精油,具特殊芳香味。同时,藜蒿还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化痰、助消化、预防牙病等功效,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保健蔬菜。
3.11.17.2品种与分布
云南省各地均有分布,在昆明市、大理州等地很早就已开始人工驯化栽培。云南省的主栽品种主要为云南本地绿杆藜蒿,株高52.0厘米,茎粗0.8厘米,叶长15.0厘米,叶宽10.8厘米,裂片较宽且短,幼茎绿白,纤维少,半匍匐生长有纵棱,紫红色,无毛。单叶互生抱茎,基叶羽状深裂,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有疏浅锯齿,叶背面密被灰白色毛。头状花序多数集成复总状花序,具条形苞片,苞片及花均黄色。
3.11.17.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生长发育特性
藜蒿的生长发育周期一般200天以上,分为萌芽期、旺盛生长期、缓慢生长期、越冬休眠期4个生育阶段。
(1)萌芽期。
气温稳定在5℃以上,越冬藜蒿地下茎上的潜伏芽开始萌发,破土形成新苗。
(2)旺盛生长期。
从新株长出第一片叶片开始,其间植株生长加快,到秋季天气转凉,生长明显减慢为止。此阶段气温升至15~20℃,植株迅速生长,30厘米左右即可收获。气温超过30℃,茎杆纤维化速度加快,容易木质化。
(3)缓慢生长期。
从植株生长明显减慢,到地上部完全停止生长为止。此期藜蒿陆续开花结实,温度一般为10~20℃,体内养分多向地下根状茎输送和贮存。
(4)越冬休眠期。
从植株地上部枯黄开始,到第二年春季地下根状茎开始萌芽为止。此期气温多在10℃以下,植株进入休眠状态。
2.栽培方式
云南各地藜蒿每年栽培一茬。为了提高藜蒿产品质量和产量,改进土壤肥力结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而减少或避免施用农药和化肥,提倡藜蒿与其他水生蔬菜进行轮作。
3.栽培季节
藜蒿栽植期较灵活,6~8月扦插繁殖。6月底7月初是多雨季节,是插扦移栽的好时节。将苗圃中的藜蒿拔起,剪除地下茎,又可作插条用,掐去嫩尖,抹掉叶片,剪成长为10~15厘米的插条,开沟扦插定植。
4.繁殖方法
藜蒿种植有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和地下茎繁殖4种方法。常用方法为扦插繁殖。
(1)扦插繁殖。
选择生长健壮、充实、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的藜蒿茎杆,剪成长15厘米左右的插条,除掉老化枝条,截去顶端嫩梢或叶腋生有花蕾的那段枝条,扦插时株距10厘米,行距20厘米,插条与地面约成45°斜插入土,地面留1~2厘米,同时按紧土壤,灌透水,并保持土壤湿润约5~7天,就能萌芽生根。这是藜蒿最普遍使用的繁殖方法。
(2)分株繁殖。
离地面5~6厘米处剪去地上茎(可留作插条用),然后将植株连根挖起,分割成若干单株,使每一分株都带有一定根系,栽植后比较容易成活。
(3)压条繁殖。
将藜蒿生长健壮充实的地上茎从基部割下,去掉基部过于老化的一段及顶端嫩梢,然后开浅沟(3~5厘米),将茎杆(压条)平放于沟内,每隔10~15厘米用土压紧,压条顶端要出土面,同时浇透水,以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约20天左右即可萌芽,这种繁殖方式由于压条上芽的发育程度不一,所以萌芽先后不一,且密度不一致,新株生长较缓慢。
(4)地下茎繁殖。
选取生长健壮的地下茎剪成8~10厘米长的插条,然后按20厘米距离开6~10厘米浅沟,将插头朝下斜放在沟内,株距10~15厘米,然后填平沟埋住压条,压条顶端露出地面1厘米即可。灌透水,并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后即可萌生新株。
5.整地施基肥
栽培地块应选用排灌方便、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质壤土或冲积土。冷浆田、渗水田或无法排干水的低洼地不宜栽种,这类地块栽插后,不易发根,易引起死亡缺株。过于黏重的土壤也不利于地下根茎的生长和嫩茎的萌发,使产量降低。扦插前一周将地全面翻耕,深度约20厘米,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千克,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25千克;或饼肥1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作底肥。将土与肥耙匀耕平后作畦,畦高10~20厘米,宽1.3~1.5米,畦面土粒要细碎、平整,并使肥料保留在浅层(5~10厘米)土壤中,畦沟宽40厘米,深15~20厘米,畦沟、围沟和灌溉主沟渠连通。
6.芽前除草
作好畦后选用适当除草剂进行芽前除草,每亩选用72%异丙甲草胺(都尔)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或50%乙草胺(禾耐斯)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进行土表喷雾防治。施药地块土壤含水量不低于60%,施药时间宜在晴天上午9:00点以前、下午4:00点以后进行,阴天全天均可,下雨天不喷,喷药后4小时内遇大雨时需重喷。喷药后1~3天即可扦插。
7.扦插定植
藜蒿人工栽培宜每年种一次,一般多采用扦插繁殖。扦插时期5~8月均可,若扦插过早,不利于经济利用土地,扦插过晚,则采收期推迟,产量受影响。藜蒿扦插时要求先将畦面灌透水,然后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茎杆,去掉老化的基部和幼嫩的顶端,剪成15厘米长的插条,扦插时,插条芽朝上,插条与地面成45°斜插入土,地面露出1~2厘米即可,株距10厘米,行距20厘米,平均每亩2.5万~3万株苗左右,同一块田内尽量用粗度一致的插条,以便出芽整齐,方便管理。
8.田间管理
藜蒿扦插完后应立即灌水,以后要及时灌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疏松,切忌土壤干裂。夏季灌水时间应在早、晚进行,冬季灌水应选择晴天中午进行。一般采用浸灌,以减少养分流失和土壤板结,每次灌透水后,待畦面土壤发白发干时再重灌。宜结合采收进行追肥,每次采收后,每亩用粪水2000千克浇施1次。封行前,要及时结合中耕拔除杂草,中耕时宜浅锄,切忌伤根和锄断地下根茎。
8月中旬在开花之前打去主茎,促进侧芽生长,减少开花、结子的养分消耗,提高光合能力,积累根部养分,为次年高产打下基础。
于11月中旬平地割除地上茎杆,同时清除田间枯枝残叶。浅松土,注意勿伤地下根状茎,亩施人粪尿3000~4000千克或复合肥50千克。
9.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在叶片上产生红色粉斑(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丝体),扩大后可达整个叶片。茎表面也产生白色粉状斑。在时晴时雨、高温多露、多雾的天气,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且发病严重。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菌核病。
一般从近地面的茎部开始,初呈褐色水渍状,迅速向上、向内扩展,而后造成软腐。潮湿时,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褐色的鼠粪状菌核,最后导致全株死亡。植株生长衰弱或受低温影响,一般气温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15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病毒病。
常见有花叶坏死斑点和大型轮状斑点,致使整株发病,叶片黄绿相间,形成斑驳花叶或局部浸染性紫褐色坏死斑,或黄色小点组成的轮状斑点。春、秋两季均有发生,以秋季发生较重,一般天气干旱、蚜虫发生严重时,病毒病发生较重。防治方法:在防治蚜虫的同时,可选用植物双效助壮素(病毒K)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4)白绢病。
发病初期,采用350克地菌净加细沙土40千克混匀后撒施茎基部土壤,也可采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一次。
(5)蚜虫。
可选用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升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0~16毫升/亩对水60千克、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2~16毫升/亩对水60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
9.采收
10月下旬至次年2月,挖取地下茎,洗净根茎的泥土即可上市。采收地下茎后,将畦面用薄膜覆盖好,以利残留茎节萌发新株。3月下至4月中旬,是地上茎的盛收期,当藜蒿茎高20厘米时,用锐利的刀离地面3~4米处割下扎把销售,春季外界气温较低,割茎后的畦面仍需覆膜保温,这样可收获2~3次。每收割一次,随即亩追施尿素10千克。一般每亩可收获地下茎1500~2000千克,地上茎800~1200千克。
也可在4月底收割藜蒿后,栽种一季杂交中稻,中稻成熟收割时,低留稻桩,尔后开好墒沟,保持土壤湿润,残留于田间的地下茎可慢慢长出地上茎,茎长出后追肥1~2次,并及时采收嫩茎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