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瓣石斛因其茎呈紫色,又称为紫皮石斛。齿瓣石斛以干燥茎入药,性甘,微寒,归胃、肾经,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齿瓣石斛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与铁皮石斛类似,含有多糖、生物碱、黄酮等成分,其中多糖含量较高,达40%以上,可增强脾脏免疫力、防治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以及具有明显抗菌活性。齿瓣石斛药用最早由吉占和、沙文兰1980年报道作为黄草石斛使用,郑博仁1990年报道本种加工成“细黄草”,茎干燥后称“香棍草”使用,包雪声、顺庆生在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药市发现本种作为鲜石斛应用,90年代收集到紫皮枫斗。齿瓣石斛野生资源的采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替代稀缺的铁皮石斛野生资源。截至20世纪90年代,齿瓣石斛野生资源仍非常丰富,鲜条价格约3元/千克。但经过多年的过度采收,齿瓣石斛野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濒临灭绝。人工栽培齿瓣石斛对于保护野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药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带动山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齿瓣石斛已有20多年人工种植历史,种植面积仅次于铁皮石斛。云南省龙陵县是齿瓣石斛的主要产地,约80%的齿瓣石斛产于此地。截至2015年底,紫皮石斛种植总面积2.5万亩,实现鲜条总产量4850吨,农业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近20亿元。齿瓣石斛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与铁皮石斛相似,但价格仅为铁皮石斛的50%,物美价廉。以齿瓣石斛为主要原料,已开发出石斛枫斗、鲜条、饮片以及石斛茶、石斛酒、纳米粉等产品。随着人们对紫皮石斛的药用、营养保健功效认识的深化,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前景较好。2017年,以齿瓣石斛生产的30种中药饮片正式进入云南省医保药品目录数据库,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8年,云南省卫计委向社会发布《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正式将齿瓣石斛作为地方特色食品进行管理,解决了齿瓣石斛没有食品开发合法身份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齿瓣石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品种
齿瓣石斛的种源主要来自引种野生资源,遗传变异丰富。根据齿瓣石斛叶形、茎粗、叶鞘颜色、茎横切面颜色等性状表现,可将齿瓣石斛划分为铁线草型,宽叶粗壮型、狭叶粗壮型、血草型、紫鞘粗壮型、狭叶细长型等6个变异类型,其中铁线草的茎长、茎节数最大,宽叶粗壮型、狭叶粗壮型、紫鞘粗壮型的茎较粗,单条鲜重较高,血草型属小草类型,茎细短,单条鲜重低,但富含花色素,是一种重要的育种种质。
齿瓣石斛良种选育工作相对滞后。生产中一般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人工授粉,有性繁殖后代。龙陵县石斛研究所等单位从栽培大田中发现一株生长势较强,茎干粗度、长度及鲜嫩度明显优于相同栽培环境的齿瓣石斛优良单株,采用扦插繁殖的方式,培育出无性系新品种“龙紫1号”。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抗病性及石斛多糖含量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植株茎秆长88厘米、茎粗1.0厘米,产量1.6千克/平方米,多糖含量达41.4%,疫病、锈病、根腐茎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为0,新品种适宜海拔1400~2100米,年均温15~21℃,年降雨量1400~2000毫米,≥10℃年积温在4000℃以上的地区种植。
2.分布
齿瓣石斛喜温暖、湿润、半阴半阳的环境,适宜生长在海拔600~2000米,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年均温18~25℃,遮阴度40%~50%,空气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齿瓣石斛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以及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中国云南西南部为齿瓣石斛主产区。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常与苔藓植物伴生,主要附生的树种有旱冬瓜、滇橄榄、核桃等。齿瓣石斛对温度要求严格,高温环境下茎条细长,低温容易受冻,为冬季落叶型石斛。春季气温回升后,二年生茎条基部萌芽,幼芽生长至2~3片叶时,长出数条根系。8月以前,茎主要进行伸长生长,此后伸长生长减缓,茎条明显增粗。野生齿瓣石斛植株10月中旬开始落叶,人工栽培环境下由于水肥条件好,落叶时间推迟到11月底至12月初,2月中旬植株花芽开始萌发,3月现蕾开花,4~5月进入盛花期。齿瓣石斛异花授粉的结果率显著高于自花授粉,授粉成功的花朵,7天子房开始膨大,11月至次年4月进入果实成熟期。齿瓣石斛种子细小,无胚乳,处于原胚阶段,其萌发需要与真菌等共生才能萌发,对环境要求极其严格,种子主要靠风、雨水等进行传播,自然萌发率较低。
1.播种
(1)原生境播种。
3月采集齿瓣石斛成熟果实,剪开果皮收集种子。选择披针叶楠、桃、梨和李等为附主树种播种齿瓣石斛种子。4月中旬雨季来临前进行播种。将齿瓣石斛种子与稀牛粪混合(1个果实拌稀牛粪约3000克),搅拌均匀,用毛刷将混合后的种子涂于附主树木表面,或将种子与米汤混合(1个果实加入米汤约2500克),用喷雾器直接进行喷雾播种。原生境播种后,齿瓣石斛种子大量萌发,20天后种子开始变绿,种胚逐渐膨大,由长椭圆形逐渐变成圆形绿色小球体并突破种皮,6—7月开始大量形成绿色的原球茎,原球茎进一步伸长,出现芽生长点并长出叶片,8月中旬,部分幼苗开始生根。齿瓣石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周期较长,在其萌发生长过程中,部分小球体或幼苗受雨季雨水冲刷和冬春干旱而死亡,但不同附主树种上仍有大量幼苗生长形成株丛。种子播种当年萌发长成的幼苗通常具2~3个茎节,长度小于1厘米。次年3~4月从1年生茎条基部发芽形成新的茎条。附主树种树干阳面的种子萌发生长明显优于树干阴面,这可能是树干阴面接触雨水的频次较低和缺乏光照的原因。采用牛粪(或米汤)与种子混合的方法播种,可将种子固定于附主树种上,同时,牛粪、米汤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促进种子萌发生长。齿瓣石斛种子原生境播种,有效利用了石斛果实种子数量大的特性,简化了操作程序,显著降低了种苗培育以及人工费用。。
(2)扦插繁殖。
1)扦插。春季选择长势好、萌发枝条多的植株,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条,晾晒失水20%~30%。将茎条剪成段,每段保留2~3个茎节,按株行距5厘米×5厘米,平放在锯末、蛭石、河沙等保水能力较强的基质上。齿瓣石斛扦插可选用1年生和2年生茎节做插条,不宜采用3年生茎节做插条。
2)环境管理。保持扦插基质湿润,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70%~80%,遮光度70%~80%。育苗4~6个月,待茎节腋芽萌发,幼苗高2~3厘米,根2~3条,长达1~2厘米时,即可移栽。
2.栽培管护技术
仿野生栽培不需要建设大棚,生产成本节约50%以上,药材品质明显优于大棚种植。文章以活树仿野生栽培模式,介绍齿瓣石斛栽培技术。
(1)选地。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林地或坡地,不宜选择阴坡地。空气无污染,年平均气温15~25℃,最低气温高于0℃,灌溉便利,水质符合国家农业灌溉用水规定。
(2)整地。
清除地上枯枝、杂草,疏除林地过密的枝叶。
(3)附生树种选择。
选择树干粗大、树冠茂盛、树皮疏松且有纵裂沟的常绿树种,如旱冬瓜、滇橄榄、龙眼、柑橘等。不宜选择荔枝为附生树种。
(4)栽培时间。
栽种以春季3—5月适宜。
(5)定植。
3~5株石斛苗为1丛,按10~15厘米的丛距,用草绳、无纺布等自上而下将齿瓣石斛种苗绑在树干向阳面。捆绑时要注意露出茎基部,以利发芽。固定在树干最下部的植株距离地面最少60厘米。
(6)光照管理。
齿瓣石斛生长中应避免阳光直射或过度遮阴。栽培中可通过疏枝调节遮光度至60%~70%。
(7)水肥管理。
齿瓣石斛栽培过程中,应保持基质湿润,但不宜浇水过多,造成积水烂根。夏季干旱时,可早晚喷雾浇水,切忌在高温或阳光直射条件下浇水。植株开始生长后,即可施肥。可将腐熟牛粪调成糊状,刷在根部表面,采用磷酸二氢钾1500~2000倍液或稀释5倍的沼液进行叶片喷施。
(8)病虫害防治。
齿瓣石斛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病害发生较严重,常常造成受害部位腐烂,甚至整株死亡。为害较严重的病害包括炭疽病、锈病、疫病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同时采用化学防治时,选用高效低残留农药。。
1)炭疽病。主要为害植株叶片和茎部。为害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淡灰色小点,发病严重时,叶片具圆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凹陷,呈黄褐色。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栽培环境易发病。5—9月为发病高峰期。栽培中,注意改善通风情况,控制基质水分,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2)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茎。叶片背面着生黄褐色颗粒状夏孢子堆。孢子堆破裂散出铁锈状孢子粉,继续侵染其它植株。发病严重时叶面出现褐色病斑,甚至枯死。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锈病发生,6—8月为发病高峰期。雨季应加强通风,控制水分,及时摘除病叶。发病初期,选用25%三唑酮(粉锈灵)1000倍液或代森锰锌5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3)疫病。主要为害根、茎和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水渍状斑点,病斑迅速扩大呈腐烂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条件下边缘形成白霉。病害逐渐向茎节和根部蔓延,造成植株枯萎死亡。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疫病发生和传播。6—8月为发病高峰期。加强通风,增加光照,及时拔除病株。发病初期,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疫霉灵(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4)虫害。为害齿瓣石斛的主要虫害有蜗牛、蛞蝓、介壳虫、蚜虫、红蜘蛛等。①蜗牛和蛞蝓:蜗牛有壳,蛞蝓无壳,为软体动物,两者均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主要为害植株的幼嫩组织,如幼叶、新芽、花蕾等,造成网状或不规则的伤害,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严重时造成幼株死亡。清洁大棚的栽培环境,排干积水,清除杂草、砖石、树枝等,减少隐蔽地,降低阴湿度,破坏蜗牛、蛞蝓的生活环境和产卵场所;在栽培场地和周围撒生石灰粉,采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来诱杀防治。②介壳虫:附着在齿瓣石斛的叶背和茎秆上,主要通过吸食叶片、茎秆汁液,致使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枯萎以至植株死亡。零星发生的介壳虫可刷除,或剪去带虫枝叶集中烧毁,可用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等天敌进行防治,黄板进行诱捕。虫害发生初期,可选用25%蚧死净1000倍液或1.5%天然除虫菊水乳剂5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③红蜘蛛:附着在齿瓣石斛的叶背,通过吸食汁液致叶片失绿发黄、严重时导致植株枯萎死亡。零星发生时,剪去带虫枝叶集中烧毁。病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11%乙螨唑(来福禄)悬浮剂5000倍液、34%螺螨酯(螨危)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43%联苯肼酯悬浮剂(1800~24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
3.采收与加工
11月至次年1月,采嫩留老,待叶片普遍脱落、茎条呈灰白色时,采收当年生茎条(俗称白条),于茎基部第1~2个茎节处切下,去除茎节处萌发的腋芽。采收后,去除残叶,鲜条按0.5~1.0千克捆扎后,置阴凉通风干燥处。干条60℃烘干至含水量小于12%,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或将茎条烘干加工成枫斗,将鲜条切成10厘米的茎段,60℃烘烤,边烘边揉,烘软的茎条扭成螺旋状,加箍定型,烘干。加工成的枫斗具3~5个螺纹,环绕紧密或稍松,长0.8~1.6厘米,直径0.5~1.0厘米,节明显,节上残留灰白色叶鞘,表面暗绿黄色或略带紫色,有纵皱纹,两端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