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4.11滇黄精

6.4.11.1基本概述

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多种植物的总称,以根状茎入药,为药食同源植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按形状不同,黄精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云南栽培种主要为滇黄精。临床使用的黄精一般为炙黄精,黄精蒸炙后的性状与生品有较大不同,饮片为不规则厚片,全体乌黑色,滋润,大小不一,味甜,带焦糖气,有黏性,质柔软而稍有韧性,有的相互黏接成团。随品种和切炙片型的不同,有的表面可见横环节,有的环纹很不明显,横切面平坦,黑色或黄褐色,有的可见筋脉小点。炙黄精分两个等级:一等干爽,个大,蒸熟透心,柔软肥壮,无硬心,内外滋润黑色;味甜,无麻舌,无酸味;无虫蛀,无霉变。二等干爽,中小个,其余与一等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黄精药材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8%,总灰分含量不得超过4%,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45%,有效成分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含黄精多糖以无水葡萄糖(C6H12O6)计,不得少于7%。

黄精以根茎入药,性味甘、平,入脾、肾、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其具有健脾补气、益肾、润肺等功效,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属于临床常用中药,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肺结核、淋巴结核、白细胞减少、腹泻、便秘、失眠等多种病症。黄精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古方黄精地黄丸、二精丸等沿用至今,以黄精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有滋肾蓉精丸、消渴降糖片、消糖灵胶囊、黄精注射液、参黄冲剂、康乐寿口服液、黄精多糖眼药水、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奥德福尔霜剂和喷剂以及增加免疫力的黄精赤芍注射液、复方滇黄精胶囊、复方滇黄精颗粒等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黄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根茎繁殖要3~4年才能供药用,而种子繁殖长达5~6年。随着黄精野生资源的减少,产出量不断减少,需求量却随着食用范围的拓宽而增加,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数年来,黄精的价格都稳中上扬,价格由20世纪80年代每千克5元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8元左右,2008年价格升至20元/千克。2011年,当时正值养生火热期,黄精食用量增加,拉动了黄精的需求,统货价格达到35元/千克的高价,2018年统货价格高达80元/千克,这样的高价直接刺激了药农的采挖积极性。随着用途拓宽、用量增加,黄精需求量也日益剧增,野生资源枯竭,人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每年国内市场中黄精仍然供不应求,需要进口才能满足需求。全国黄精产量在3000吨左右,进口量在1000吨左右,需求量在4000吨左右,供需相对平衡,也相对紧张。虽然越南、老挝的黄精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对于缓解国内黄精供需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进口黄精个头较小,多糖含量不及国产黄精高,所以国产黄精更为畅销,供不应求。

6.4.11.2品种与分布

1.品种

中国野生黄精种质资源丰富,约占世界黄精种类的 65%,是黄精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有31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地区居多,其中,有药用功效有多花黄精、滇黄精、黄精、毛筒玉竹、小玉竹、玉竹、热河黄精、轮叶黄精、卷叶黄精和湖北黄精等近20 种。药典只收载了黄精、多花黃精和滇黄精3种黄精属药用植物。《中国植物志》对滇黄精植物学特征记载如下:根状茎近圆柱形或近连珠状,结节有时作不规则菱状,肥厚,直径1~3厘米。茎高1~3米,顶端作攀缘状。叶轮生,每轮3~10枚,条形、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20厘米,宽3~30毫米,先端拳卷。花序具2~4花,总花梗下垂,长1~2厘米,花梗长0.5~1.5厘米,苞片膜质,位于花梗下部;花被粉红色,长18~25毫米,裂片长3~5毫米;花丝长3~5毫米,丝状或两侧扁,花药长4~6毫米;子房长4~6毫米,花柱长10~14毫米。浆果红色,直径1.0~1.5厘米,具7~12颗种子。花期3~5月,果期9~10月。

云南省主要栽培品种为滇黄精,生产上选育的滇黄精品种相对较少,仅云农滇黄精1号、云农滇黄精2号、云农滇黄精3号和林韵1号等,示范推广面积较小。

2.分布

黄精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温带,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到日本一带。在自然条件下,黄精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海拔500~3800米的林下、灌丛、阴坡或沟谷溪边及草甸。全世界有约60种黄精,中国有39种,约占世界黄精种类的65%,是黄精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地区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只收载了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3种黄精属药用植物,但相关医药学著作收载以及栽培生产和市场流通中实际有黄精属植物10余种。不同的黄精品种分布各有特色,如滇黄精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生于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坡,有时生在岩石上,多分布在海拔700~3600米的地区,越南、缅甸也有分布。黄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东部)、河南、山东、安徽(东部)、浙江(西北部),生于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多分布在海拔800~2800米的地区,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也有分布。多花黄精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和西部)、江西、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中部和北部)、广西(北部),生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多分布在海拔500~2100米的地区。黄精以华北为优势,多花黄精以江南为优势,滇黄精以云南为优势。

6.4.11.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苗繁育技术

滇黄精的繁殖有根茎繁殖、种子繁殖和组织培养三种方式,目前生产上以前两种繁殖方式为主。

(1)根茎苗培育技术。

根茎繁殖系数低,种根茎用量大,不经济,且长期的无性繁殖很容易引起品种退化,易感染病毒病,多代繁殖后品种退化严重。一般选择长势较好,3~4年生,顶芽饱满、肥厚,颜色黄润,无损伤痕迹,茎节为3个茎节以上的根状茎留种育苗。移栽前,把选出良种的地下根状茎以节为单位分割,截取长≥5厘米、有1~2个芽的根茎,要求切口平整,用草木灰粘截面伤口,待切口稍晾干收浆后,立即栽种。移栽时间为春季3月上旬或秋季10月下旬。

(2)种子实生苗培育技术。

自然条件下,黄精种子发芽率极低,且第一年出苗率低,要经历2个冬季休眠后,才能长出第1片真叶,从播种到采收长达5~6年。采用种子繁殖,存在生长周期长,种子发芽率低、成苗率低等问题,但种子育苗繁殖系数高,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提供大量的种苗,适宜大面积的种植。

1)种子生产技术。①留种:生产上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3~4年生滇黄精植株作为采种母株,采种前6~7月对植株增施磷、钾肥,以促进黄精种子发育健壮、籽粒饱满。②种子采收:每年9—10月,滇黄精植株上的果实由绿变黄绿色时采收种子,可根据不同成熟情况,分期分批地进行采收。③采后处理:将采收后的果实堆捂,除去果皮,把种子摊晾在无太阳光直射的室内地板上,摊晾厚度4~6厘米,每天翻动4次,保持室温3~25℃,待种子含水量低于16%时,收集储藏在室内的种子袋中。④贮藏:种子于阴凉通风处自然贮藏,至次年2月下旬至3月播种。

2)育苗技术。苗床准备:按苗床宽120厘米,高25厘米,床间距30厘米,整平做床,并在苗床上撒约3厘米厚的过筛腐殖土,整平。

3)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组培技术建立滇黄精快速繁殖体系是生产优质滇黄精无毒苗的有效途径,是规模化生产优质黄精种苗,实现黄精栽培种植规范化生产的必要技术基础。近年来已有建立黄精快速繁殖体系的各种研究报道,但仍未在生产中应用。

(3)种子处理。

将采收后稍阴干的种子用室温水泡24小时后播种。

(4)播种。

播种时间为2月中下旬至3月。按行距12~15厘米、深2厘米开沟条播,将种子均匀撒播到沟内,覆盖土约1.5厘米,以种子不露土面为宜,上覆盖2~3厘米厚的松针或秸秆,稍压喷淋水,播种量为干种子9~10千克/亩。

(5)苗期管理。

当气温上升至18℃时, 5~20天出苗。当苗高3厘米时,逐渐揭去盖草,适时浇水、防旱、排涝,人工拔草2~3次。当苗高7~10厘米时间苗,去弱留强,按株间距6~7厘米定苗。

(6)移栽。

幼苗培育2年即可移栽到种植地。

2.栽培管护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厚度大于30厘米的缓坡地,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沙质棕壤土或红壤土。深翻土地大于30厘米,清除杂草、残茬,移至田外火烧灭虫灭菌。土壤暴晒15天后,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千克/亩,均匀撒在土面上,翻入土层中,细碎耙平备用。按墒宽120厘米、高25厘米,墒间距30厘米,整平做墒。

(2)栽种。

栽种按土壤墒情,春季2月底至3月栽种,秋季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栽种。在做好的墒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5~6厘米深沟,将种苗放入沟内,理顺须根,芽头向上,覆盖细土5~6厘米,轻度压实,上盖约2厘米厚的松针或秸秆,浇透水。一般根据种苗根茎大小,以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为宜。秋季种植时,在土壤封冻前,床面覆盖一层厩肥或堆肥。

(3)田间管理。

1)浇水排涝。冬春干旱地区可视旱情浇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0%时,及时浇水。夏季多雨地区,开深排水沟及时排水。

2)中耕除草。每年4月、6月和9月,宜浅锄中耕,并适当培土1次,并进行多次人工拔草。

3)追肥。结合中耕,进行追肥,4月和6月中耕时,施复合肥25~30千克/亩,沟施于行间,覆土盖肥并浇水。

4)越冬管理。每年11月中下旬,地上部分茎叶枯黄倒伏时,清除田间滇黄精枯枝落叶,集中到田外销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每亩可用腐熟农家肥1000千克均匀撒在墒面,盖松叶2~3厘米,每隔15天检查1次墒情,天旱适时浇水,保持墒面土壤湿度约30%以上。

(4)病虫害综合防控。

1)综合防控技术。

①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滇黄精栽培中病虫防治的首选技术,主要包括:一是选择抗病虫害品种;二是深耕细作;三是采取合理轮作和合理间套作的栽培方式;四是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地,将携带病虫的枯枝烂叶、杂草等全部清除出园,减少虫源、病源,降低病虫害再发生的基数;五是合理施肥、灌溉,提高植株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②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杀、灯光诱杀、黄蓝板诱杀等。

③化学防治。 采用林下或仿野生栽培的滇黄精病虫害都较轻,一般不需进行药剂防治。在旱地连作或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叶斑病、蛴螬等可能发生较重,需要进行重点防控。农药应选择有机产品规定允许使用的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化学诱抗剂以及低毒高效低残留合成农药,保证滇黄精的质量安全。

2)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

①叶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属真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由基部叶开始,叶面上生褪色斑点,后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淡白色,边缘褐色,靠健康组织处有明显黄晕。因病斑形似眼状,故也称眼斑病。病情严重时,多个病斑接合引起叶枯死,并可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株叶片枯死脱落。病菌在枯死的黄精残体上或冬季未死的植株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次年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流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初新植株基部叶始发,并逐渐上移,直至整株枯死。9~10月为发病高峰。防治方法是:收获后清洁田园,将枯枝病残体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结合栽培措施和化学防治,发病前和发病初期采用1:1:100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或采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但有机种植园不可用,需选有机产品规定使用的农药。

②根腐病。根腐病病原主要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此病主要侵染根茎,发病初期根茎产生水渍状褐色坏死斑,严重时整个根茎内部腐烂,仅残留纤维状维管束,病部呈褐色或红褐色,湿度大时,根茎表面产生白色霉层。由于根茎腐烂,病株易从土中拔起。发病植株随病害发展,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由外向里逐渐变黄,最后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采用72%农用链霉素(200 毫克/升)+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混合后喷淋或灌窝;也可选用70%根腐灵6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天轮换灌根防治,每穴每次浇灌100毫升,连续防治2~3次。但有机种植园不可使用,需选有机产品规定使用的农药。

③炭疽病。炭疽病病原为刺盘孢属真菌。植株受害后,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后向下向内扩展呈楔状、椭圆形至不定形褐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斑边缘有黄色变色部,发病部位与健康部位分界不明晰。天气潮湿时,斑面出现许多针头大小的黑点病征;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龟裂或脱落穿孔。该病于4月下旬始发,8—9月最为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发病轻的田块,株发病率达13%,叶发病率达20%~30%;发病严重的田块,株发病率达20%,叶发病率超50%以上。防治措施是:可选用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但有机种植园不可使用,需选有机产品规定使用的农药。

3)主要虫害种类及防治。

滇黄精主要虫害为小地老虎和蛴螬,主要取食滇黄精的幼嫩根茎、主茎,常将茎咬伤或咬断,断口比较整齐,造成幼苗枯萎死亡。

小地老虎虫害及防治方法。小地老虎白天潜伏在表土层,夜间出土为害幼苗的茎或根茎,将茎基部咬断,常造成缺苗。小地老虎每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越冬,4—5月是第一代幼虫为害高峰,狠抓第一代防治是降低全年虫口密度的关键。防治方法:①及时铲除田间杂草,消灭卵及低龄幼虫滋生场所;②发现新萎蔫的幼苗可扒开表土人工捕杀幼虫;③配制糖醋液(蔗糖1份、醋4份、酒1份、水16份,加90%敌百虫原药0.1份)诱杀小地老虎,每90~150平方米放置一盆。但有机种植园不可用,需选有机产品规定使用的农药。

蛴螬虫害及防治方法。蛴螬是金龟子类幼虫的统称,体白色、粗壮,一般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化蛹。幼虫经常咬断或嚼食苗根,造成断苗或根部空洞。防治方法是:①采用频振式灭虫灯、黑光灯可有效诱杀金龟子(蛴螬成虫),根据不同地形,每20~30亩安装1盏频振式灭虫灯;②整地时,人工捕杀暴露的蛴螬;③选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000倍液浇灌,但有机种植园禁用。

3.采收与加工技术

(1)滇黄精根茎采收。

一般根茎繁殖的滇黄精于栽后3~4年采挖,种子繁殖的于栽后4~5年采挖。采收期以秋末冬初为好。

1)采收时间。采挖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滇黄精地上部分茎叶已经枯萎后采挖。

2)采收方法。选择晴天采挖,用镰刀割去枯萎的茎叶。用洁净的条锄先在畦旁开挖30厘米深的沟,然后顺序向前刨挖出根茎,抖去泥土,除去茎叶。采挖时尽量避免损伤根茎,保证滇黄精根茎的完好无损。

(2)商品滇黄精加工。

采挖回来的滇黄精新鲜根茎,需经过挑选、晾晒、炮制等初加工过程才能变成商品滇黄精。

1)预处理。滇黄精根茎采挖后,将采挖回的根茎放在洁净的分选室中,将茎叶、草等杂质拣出,将病根、受损伤根茎及健全根茎分别堆放、水洗,再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2)干燥加工。将分选后的根茎处理干净,采用在日光下晾晒或在阴天时用烤箱(50~60℃条件下)烘烤的方法干燥至含水量18%以下,即成黄精坯。炮制加工的目的有:一是矫味,有利于服用。生滇黄精具有麻味,生品服用时,会使口舌麻木,刺激咽喉。皮肤接触生滇黄精或其汁液会产生一些瘙痒的感觉,经过炮制后,可以消除其刺激性及不良反应,使糖性变浓烈,口感好,有利于服用。二是转变药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积累。滇黄精经炮制后,其黏液质被破坏并被去掉,使滇黄精的药性增强,滋而不腻,增强补脾润肺益智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炮制加工方法。现在加工滇黄精常采用的方法是:将滇黄精放入锅内,加清水至滇黄精被浸没,用火烧煮,在煮的过程中及时添水,将煮熟至透心后的滇黄精根茎捞出,晒至五成干,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约4小时,取出再晒。如此反复蒸晒滇黄精多次,直至表面呈黑色,内部呈黑棕色,再将浓缩液淋在滇黄精上,拌匀后再蒸,最后晒或烘干,置于阴凉处存放。用新法制得的滇黄精成品,从里到外均乌黑发亮,质地柔软,味道微甘,外观性状完美,也叫炙黄精。

4.经济种植模式

黄精为喜阴植物,主要种植模式有大田遮阳网种植、林下种植、间套种种植和仿野生种植几种模式,大面积栽培以大田遮阳网种植和林下种植为主。

(1)大田遮阳网种植。

黄精大田遮阳网种植一般采用墒宽120厘米,高25厘米,沟间距30厘米的规格,整平做墒,搭建遮阴棚,棚高约1.8米,遮阳网透光率为30%左右。这种栽培模式适宜在连片平地、有灌水条件的地区进行连片大面积栽培。

(2)林下种植。

黄精林下种植减少了农田占用,节约了农耕土地资源,扩宽了生产空间;不需搭建遮阴棚,节省了劳动力,减少了投入成本,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林药间作经营措施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既可养护林木,提高森林覆盖率,又为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做出巨大贡献。这一种植模式完全符合生产绿色、无污染中药材的理念,达到了生态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的,值得在广大山林地区推广应用。生产上,常见的间作林木有锥栗林、板栗林、杉木林、竹林、松树林等。

1)锥栗林下种植多花黄精。多花黄精密度每亩3000株,林下透光率在30%~40%,种植3~4年采收,可亩产干黄精340~680千克,按50元/千克干品计算,新增亩产值1.7万~3.4万元,加上锥栗年亩产值0.766万~1.05万元,效益明显。

2)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杉木林密度控制在每亩40~60株时,林下透光率30%~50%,较适宜多花黄精生长发育,鲜根茎亩产量可达107千克以上。

3)毛竹林下种植多花黄精。毛竹密度为每亩40~167株,可通过间伐调整上层林分立木株数,或者通过割灌、林下促进更新等营林措施,调控林内透光率在达20%~40%,促进多花黄精的生长。

4)猕猴桃下种植黄精。猕猴桃种植密度为每亩70~80株,当其叶子铺满整个网架时,网架下方的阴凉环境正好符合黄精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据研究,猕猴桃生长第5年开始丰产,丰产亩产量为1500千克左右;而黄精生长周期为3~4年采摘1次,一般亩产量为1吨鲜品,在第四年综合收入将达每亩3万元以上。

5)松树林下种植滇黄精。人工松树林下种植滇黄精控制自然透光率在30%左右,秋冬季利用自然落下的松针作为越冬芽覆盖层,既保水,又保温。同时,松针经腐烂转化为天然松针腐殖质肥料后,首先被浅根系的滇黄精吸收,其次才被松树吸收;与常规遮阳网下种植滇黄精相比,该方法具有无遮阳网、盖冬肥、除草等优势,种植成本低、地租便宜等特点,为林区增加经济效益的最佳种植模式。

(3)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是指同一田地上生长季节相近或相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按一定比例分行或分带种植,间作套种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生产上间作套种的主要模式有:

1)茶园套种滇黄精。在茶园中套种滇黄精,茶树可起到较好的遮阴作用,不仅可以丰富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还可以大大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同时兼具观赏价值及投入、管理成本较低的优势,是茶区值得推广的一种种植模式。

2)玉米或向日葵套种滇黄精。玉米植株高大、喜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而滇黄精耐阴、收获周期较长,合理搭配可达到长短效益结合、温光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但是,在黄精生长中后期,玉米生长正值旺盛时期,此时滇黄精处于营养体产物向地下块茎转移的时期,若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易导致滇黄精地上部徒长,影响光合产物向块茎转移。据研究,当玉米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时,滇黄精产量最高。主要方法是:清明节前后在墒肩两端约10厘米的两沟滇黄精塘中间各种植1塘玉米,每塘2株,每亩约4400株,让滇黄精和玉米同时出苗。发现杂草,及时人工清除,夏季进行3~4次人工除草。滇黄精长到9台叶以上的苗尖要及时封顶,同时,提沟培土,防止积水。

(4)仿野生栽培。

仿野生栽培选择湿润肥沃的林间地或山地、林缘地最为适合,或相对连片的林下空地以便于管理。滇黄精为浅根系植物,故林内落下的残叶、劈山后留下的杂草、矮灌及其他微生物经腐烂转化为肥料后首先被滇黄精吸收,无须专门施肥。与大田种植相比,仿野生栽培状态下,滇黄精的病虫害相对较少,基本上不需要使用农药,且林下植被丰富,土壤保水、保湿性能好,正常的雨水、夜露、雾气及林内的湿润空气就可满足滇黄精的水分需求。仿野生栽培一般选择阔叶林地,因为阔叶林林下郁闭度可达65%,大量落叶经腐烂分解,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使土壤更加疏松肥沃,通透性更好,且阔叶林林下阴湿、凉爽,多漫射光和散射光,适宜滇黄精生长。

种植方法是:整地需依山势、坡度及林木生长的疏密度进行,将杂草和枯枝落叶埋入土中,进行沤制以,做基肥,或清除选定地块上的灌木、杂草等杂物,铺于地面,晒干后堆起,点火烧制熏肥,随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日晒,促使风化、熟化。栽种在春秋两季进行,春栽3—4月,秋栽10—11月。沟栽或穴栽,株行距15~25厘米,沟(穴)深6~10厘米,定植密度每亩150~200株,将种茎平放,芽眼向上,每穴1株,覆土压紧,浇透水,再盖土。秋末栽种时,在土壤封冻后盖一些腐熟牲畜粪或圈肥,以利保暖越冬。第二年出苗前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