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2.1基本概述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松蓝属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又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大蓝根、大青根。其根、叶均可入药,根入药称“板蓝根”,叶入药称“大青叶”,叶与根具有同样功效,是中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按2015版《药典》规定,板蓝根药材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厘米,直径0.5~1.O厘米,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质黄色。板蓝根药用历史悠久,是中国大宗常用中药材,其味微甜后苦涩,性寒,归肝,胃经,具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等功效。主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等症,临床上用于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如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广泛用于治疗流感、腮腺炎、瘟病发热等多种疾病。

由于板蓝根适应性较强,对自然环境和土壤要求不严,易栽易管,占地时间短,只要5~7个月就会产生经济效益,是农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好项目,20世纪70~80年代起,安徽、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等20多个省区开始发展板蓝根生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连年增加,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2万~3万亩,扩大至2008年的20万~30万亩左右,产量(以250千克/亩计)由2005年的0.5万~0.7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7.5万吨左右。2009年流感盛行,推动了板蓝根的需求,货畅价升,激发了农民大种板蓝根的热情,2010年至今,河北、山西、内蒙等产区,尤其是黑龙江的大庆等老产区,板蓝根的扩种面积多达百万亩以上。虽然全国多个省份有种植,但主产区为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和江苏等地。叶除可入药外,还可加工制成青黛,在新疆,叶还被用成维吾尔族妇女用来画眉、染发的“奥斯曼”产品。板蓝根茎叶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成分,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总糖量、纤维素、谷氨酸含量、钙和钾含量都较高,是很好的药用蔬菜具有药用价值,其营养丰富,吃法多样,可煮汤、素炒、腌制咸菜、凉拌等。板蓝根旺盛生长期可采摘茎叶1~2次,在抽薹期可采摘嫩茎叶1~2次,其整个生长期可收获茎叶4~5次,产量可达33~66千克/亩。茎叶产量高,合理利用并不影响根的产量,并且茎叶,即大青叶有防病、治病、保健功能,也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