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3.16.25豆薯

3.16.25.1基本概述

豆薯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豆科豆薯属,别名又叫地瓜、沙葛、土瓜、萝沙果、地萝卜、凉薯。

按根形和熟性分,有块根扁圆形早熟种和块根纺锤形晚熟种。

豆薯营养丰富,富含淀粉、糖类、蛋白质,据测定,每100克块根中含水分81~88克、碳水化合物7.6~11.9克,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铜、磷等多种元素。其肉质洁白、嫩脆、香甜多汁。具有降低血压、血脂、抗肿瘤、清凉去热等功效。种子和茎叶含有鱼藤酮,对人畜有毒,可作杀虫剂。种子还含优质植物油近30%,若能去除有毒成分(0.1%1.0%),则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豆薯食用块根,较耐贮藏,可供生食熟食及加工成沙葛粉,调节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有较好的栽培价值和市场前景。

3.16.25.2品种与分布

豆薯起源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分布于热带美洲北纬20°至南纬20°地域,栽培历史久远。17世纪末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传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不久后传到印度、泰国、缅甸、中国南部,至今已在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目前主要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栽培,长江下游很少栽培,华北没有栽培。

凡高温季节不很长的地区,土壤为黄壤,适合栽培扁圆形早熟种豆薯,对品质要求较高者宜选用块根为扁圆类型的品种;凡高温季节很长的地区,土壤不适合种植扁圆形早熟种,对品质要求不高而要求高产或作葛粉加工者可栽培块根为纺锤形的晚熟品种。常见的品种有:四川牧马山地瓜、遂宁地瓜,广西田阳大凉薯、水东沙葛(早沙葛)、贵州黄平地瓜等,这些品种具有植株长势中等,叶片较小,早熟,块根扁圆形,皮薄,肉质细嫩,纤维少,品质好的特点。

3.16.25.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开阔平坦,光照充足,地下水位低、排灌良好、耕层深厚,质地疏松、有机质丰富的砂壤土、轻壤土或中壤土栽培,避免低洼地及土壤过酸,忌与豆科作物、根菜类蔬菜轮作。豆薯块根的形状与品种的遗传性有关,但也与土壤的选择和耕作有关。扁纺锤形品种若种植地块耕作过深,特别是疏松土壤耕作过深,块根会变成长纺锤形,降低品质。因此,耕地一般实行浅耕,深度为15~20厘米。浅耕后耙细土壤,按畦宽1.5米(包括沟)做畦,畦面宽1.2米,沟宽30厘米,沟深20厘米。做畦栽培有利于雨季排水。为获得高产,应多施基肥,特别是要多施草木灰等磷钾肥。底肥每亩施入火土灰500千克(或硫酸钾10千克),腐熟圈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每亩施火土灰500千克(或硫酸钾10千克)+有机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几种肥料混合均匀采用穴施,施后与穴内土壤拌匀再播种也可浅耕后全层撒施再整地。

2.直播

(1)播种时间。

豆薯种子发芽需要较高的温度,故播种期比菜豆等一般豆科作物稍迟。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早熟品种3月份播种,中晚熟品种4—6月播种,播期最迟不超过6月上中旬,设施地育苗移栽的可适当提前。

(2)种子处理。

选择新鲜、扁平、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播前晒种1~2天,进行温汤浸种(水温40℃)30分钟,然后继续浸泡4~6小时(自然温度),捞出后置于25~30℃处催芽,待种子露白尖时即可播种。

(3)播种方法。

播种方式有爬地种植和搭架种植两种,一般以搭架种植为主。爬地种植每穴1~2粒,搭架种植每穴3~4粒,亩用种量5~6千克。每畦3行,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播种后每穴先放一把草木灰做盖种肥,然后再覆3厘米厚的细土。春提早播种时为了提高地温并防止大雨冲刷造成种子裸露,播种后在畦面覆盖地膜。

3.田间管理

(1)及时间苗与定苗。

出苗后15~20天,苗高约6厘米时,及时疏苗、补苗,每穴留苗1~2株,最后定苗1株。每亩定苗4000~4400株。

(2)肥料管理。

苗期需肥不多,尤其是氮肥不能多,以免蔓叶徒长,薯块细小。一般施足基肥,少施或不施追肥。当苗蔓长势偏弱时,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适当追肥。出苗后7~10天(2叶1心)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用复合肥5~10千克+活性锌硼肥2千克或腐熟人粪尿400~500千克。主蔓7~10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本次追肥应与主蔓摘心和清除株间杂草同时进行,每亩用复合肥25~30千克+活性锌硼肥2千克+钾肥8~10千克;发棵期视苗情补施1次肥,施肥量应灵活掌握。

(3)水分管理。

若遇连续高温干旱,土壤过于干燥时,应于每天早晚浇水保湿。多雨天气,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

(4)植株调整。

1)插架理蔓。当植株抽蔓23~25厘米时,培土上墒,排水除草,及时插小竹竿或树枝条给蔓攀缠,整理茎蔓,有利通风透光。

2)摘除花序。蔓长到5~10节、18~20片叶时,开始抽花序,豆薯除留种株外,每节侧枝上发生的花序要及时摘除,保留其叶片,以进行光合作用,使养分集中供给块根生长,促进块根膨大,提高产量和品质。每10天左右一次,共4~5次,但勿伤蔓叶。

3)摘心打芽。主蔓长30厘米左右、7~10个叶节时打顶摘心,以控制顶端生长,促使侧蔓生长。侧蔓长30厘米时同样进行打顶摘心,依此类推(一般每株留4~6条侧蔓),其余顶芽及时摘掉,保证植株高25~30厘米,功能叶15~20片,受光均匀。这样即可由插架只留主蔓变为多侧蔓打尖,保证了叶面积,对产量无不良影响,而且还能节省架材,维护生态平衡。

注意每次整蔓时将藤蔓、落叶、花序等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5)中耕松土,适时追肥。

为了促进茎叶和块根的生长,苗期要及时松土除草,在抽蔓后和块根膨大期各追肥1次,每次每亩穴施复合肥25~30千克,施后覆土,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4.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综合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

(1)病害防治。

豆薯的主要病害是青霉软腐病,偶有菌核病、病毒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后三种不常发生的病害,于发病初期,可选用20%多菌灵悬浮剂1500~2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菌核病、1.45%病毒必克(病毒立克)5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病毒病;或采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叶斑病、菌核病。

1)青霉软腐病。

识别要点:主要为害块根,在其表面产生不规则形凹陷斑,斑上产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蓝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病害发展,病薯软化腐烂。在田间或贮藏期间,表皮受伤的薯块最易受感染,条件适宜时,薯块表面遍生病斑,相互汇合而加速病情发展。

病因: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贮藏环境中,条件适宜即引起发病,可通过土壤、气流、农事操作、浇水等传播蔓延。田间管理不当,土壤板结、龟裂,或地下害虫严重,造成薯块许多伤口容易发病,贮藏期高温高湿亦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选择地势较高燥的壤土地块种植,生长期加强管理,适时浇水、施肥和防治好地下害虫,减少薯块受伤。收获、运输避免受伤,受伤严重的薯块不能贮存。必要时可选用特克多烟雾剂熏烟灭菌。贮藏期间注意通风降温排湿。

2)叶斑病。

识别要点: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产生水渍状褐色斑点,后期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至稼褐色,中央淡褐色,浅灰色。湿度大时,病斑处有灰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密布病斑,或病斑相互连成大片,致使叶片局部或全叶黄枯。

病因: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引起田间发病,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反复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8℃,多雨、重雾利于发病。连作地,偏施氮肥,植株郁蔽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精细整地,高畦或高垄栽培。②施足粪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灌后及时中耕松土。③注意密度适宜,防止茎叶郁蔽,增加株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④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进行2年轮作。⑤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随之深翻土壤。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雾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OOO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松脂酸铜(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碱性氯化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

3)黑心病。

识别要点:黑心病只为害块根,块根发病,初时表面无明显症状表现,剖开块根也见部分薯肉变褐色。随着病情发展,薯肉变色部分扩大,颜色加深,后期块根心部薯肉变黑褐色,软化腐烂。

病因: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可在病残组织上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由伤口或衰弱部位侵入。病菌对湿度适应范围广,发病主要发生在对豆薯生长不适宜温度情况下,一般低温不利于豆薯块根生长和伤口愈合,发病较重。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和病情发展。

防治方法:选地势高燥地块种植,深耕细耙做好整地,高畦或高垄栽培。施足充分腐熟粪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防治地下害虫。注意农事作业不要伤根。及早发现并拔除病株。收获后做好田间清洁,深翻土壤。发病初期,可选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47%春雷霉素·碱性氯化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5%恶苗灵水剂4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轮换喷淋植株茎基部或灌根。

4)根腐病。

识别要点:主要为害块根。块根发病初时在表面产生黑褐色略凹陷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向薯肉内部发展,可深入薯内约1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

病因: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腐烂分解后卵孢子散落在土壤中存活。同时,病菌还能以菌丝在病残组织上营腐生生活并产生孢子。病菌多由伤口侵入,条件适宜病情发展很快。病害发生和土壤温、湿度密切相关。一般土壤低温、多湿时,易发病。田间多雨,地面积水病势发展。地下害虫重发病亦重。

防治方法:选用早沙葛、顺德沙葛等优良品种。选地势高燥,土质疏松,肥沃地块种植,高畦或高垄栽培。施足腐熟粪肥。雨季做好清沟排渍,勿使地面积水。注意中耕除草,彻底防治地下害虫。发病初期,及时选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噁霉灵(绿亨一号)水剂3000倍液等,轮换喷淋植株茎基部或灌根。

(2)虫害防治。

豆薯主要害虫有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豆卷叶螟。播种前将结合大田耕整每亩用家保福3~5千克均匀撒施防治地下害虫,发棵期(主蔓摘心后)和结薯期(块根膨大期)可视虫害情况重复使用。为害豆薯叶片的主要害虫有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豆卷叶螟等,可于低龄幼虫期,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3000~5000倍液或10%虫螨腈 (溴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5.采收与留种

(1)适时采收、储藏。

豆薯播种4个月后,块根就已膨大,即可开始采收,但此时产量不高。播种后5~6个月,蔓叶停止生长、部分呈现萎黄时为采收适期,但不可过迟,以免品质下降,霜前必须全部采收完,以免冻害影响品质,选晴好天气采收,先割去藤蔓,再挖薯,抹去泥沙、除去须根后收藏或出售。一般红沙泥土质栽培的先成熟,黄泥土质栽培的品质较好。采收后若不及时出售,可进行窖储,待冬季时再陆续供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2)种株选择与留种。

留种应选生长健壮、蔓细、侧蔓少的优良母株做种株,每株留最早开的花序2~3个,每个花序留荚4~5个,将主蔓和侧蔓顶梢全部摘除,使养分集中供种子生长,以保证种子质量。待种子成熟时选扁纺锤形,皮薄、光滑,纵沟浅,大小一致且品质优良的块根种株采种。成熟的标志为种荚由绿变黄、种子变硬、种荚摇动有响声。收豆荚时连同果柄一起采下,扎成小把,挂于通风处后熟。待种荚中籽粒干燥后,选晴天脱粒、晒干、扬净,置于通风干燥处储藏。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