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3.16.19茨菇

3.16.19.1基本概述

茨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泽泻科慈姑属中能形成食用球茎的栽培种。别名又叫茨菰、慈菰、剪刀草、燕尾草。原产中国。茨菇以其球茎供食用,营养丰富,为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分析,每100克茨菇(新鲜球茎)中含蛋白质5.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5.7克,热量530.9千焦,钙8毫克,磷260毫克,铁1.4毫克,粗纤维6克,维生素C4.74毫克,还含有少量B族维生素、胆碱,菜碱等。茨菇球茎富含淀粉,可煮食、炒食,做成各种菜肴,可制成淀粉食用。茨菇以其球茎供食用,鲜球茎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有清热、利尿、消炎等功效。近代研究发现,茨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胰蛋白酶抑物质,可促进肺结核钙化,对胰腺炎、糖尿病等有辅助疗效。球茎较贮,可持续供应市场半年以上。目前除国内销售外,部分出口日本、韩国等。

3.16.19.2品种与分布

中国茨菇栽培地区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为主产区,其中江苏、浙江两省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茨菇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其中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曲靖市陆良县、玉溪市峨山县有连片种植。

云南各地种植的茨菇品种较多,石屏县为当地品种冬特早二号。峨山县为本地品种苹果茨菇;泸西县有侉老乌等。各地宜选择当地市场适销对路、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大面积种植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引种试验。

3.16.19.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育苗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都一年一茬,3~4月育苗,只有气候温暖的地区如石屏县异龙湖镇等地区,可以一年二茬栽培。春季茨菇在1月中旬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秋茨菇7月中旬育苗,8月中旬定植。

选择充分成熟,无病虫为害,顶芽粗壮,本品种特征明显,单个质量约15~20克的小球茎作种球,每亩大田需种球30~35千克。采用整个球茎育苗。播种时先将茨菇种球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2小时(小时),捞起后将球茎栽于育苗田,育苗田宜选择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水田,株行距为15厘×15厘米,每插30行,空出50厘米作为走道,栽种深度以顶芽的2/3入土,只露芽尖为度。保持田中2~3厘米浅水,苗期及时除草,幼苗已具3~4片箭形叶时,即可以起苗定植。春季苗期50~60天,秋季30~35天。也可以采用不育苗,直接用种球栽于大田。

2.整地

应选土质肥沃、松软、含有机质较多的水田,要求灌、排两便,土壤微酸性。

3.定植

定植前,大田施足基肥,一般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亩,复合肥40千克/亩,深耕、细耙,带水耱平。苗有3~4片箭形叶时定植,也可以直接用种球定植(见图3-86)。行株距一般为50厘米×40厘米。定植时,苗仅保留1~2片心叶,把外部叶片从叶柄的中部摘去,以防止栽植后幼苗倒伏且减少水分蒸发,利于成活。栽植深度以15厘米为宜。定植时,可适度剪掉太长须根,方便种植。

4.田间管理

(1)水层管理。

茨菇生长期水层管理原则是“浅、深、浅”,萌芽生长期水位浅、旺盛生长期水位深、球茎形成期水位浅。春茨菇定栽后保持田间浅水7~8厘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气温常在30℃以上,宜逐渐加深到15~20厘米,后期又逐渐降至7~8厘米,直至采收。秋茨菇定栽后保持田间浅水7~8厘米,宜逐渐加深到15~20厘米,及至生育后期,球茎陆续膨大,水层又应逐渐排浅到7~8厘米,直至采收。暴雨来时短期可增加水位到50厘米,以防倒伏。但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水,切忌长时间水位高过心叶。

(2)施肥。

整个生长期肥料的施用遵循“促、控、促”的施肥原则,必须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定植成活后,追施1次少量氮素化肥,以保苗生长。但前期切忌偏施氮肥,以防植株徒长,病害严重。到植株抽生叶片转慢,地下已长出一部分匍匐茎时,应追施1次较重的肥料,以促进球茎肥大,应氮、磷、钾肥齐施。一般施入腐熟的厩肥或粪肥2500千克/亩,外加硫酸钾20千克,亦可施用复合肥80千克/亩。

(3)中耕除草,摘除老叶。

定植成活后开始中耕除草,以后每隔20~30天中耕1次,到植株抽生匍匐茎时为止,共进行2~3次。至田间植株基本封行时,应分次摘除植株外围老叶,踩入泥中作为肥料,每次只留植株中央4~5片新叶,促进田间通风透光和新叶抽生,减少植株消耗和病害发生,往后应保护绿叶不能再摘。

5.病虫害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虫害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等诱杀。亦可用昆虫信息素等诱杀害虫。种植过程中,切底清除病残体及田间杂草,焚烧茨菇植株残体,对防治茨菇病虫害效果明显。施用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避免偏施氮肥。在分蘖后期,及时清除黄叶、病叶、枯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适当稀植、宽窄行栽培。最好与陆生作物轮种。高温季节适当深灌以降低水温和土温,控制发病。茨菇病害施药时间掌握在发病初期。

(1)黑粉病。

1)症状。黑粉病又名泡泡病、火肿病,是茨菇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被害叶片初生黄色至橙黄色稍隆起大小不等的疱斑,后疱斑枯黄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此即为本病症征(病菌冬孢子团)。有的疱斑可全部脱落使叶片穿孔,有的病叶呈畸形扭曲。叶柄受害亦生初期淡黄后转黑褐的近椭圆形或短条状肿斑,后表皮破裂散出黑粉。

2)防治方法。可选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20%福美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斑纹病。

1)症状。茨菇斑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叶片病斑亦为近圆形至多角形,但大小不等,黄褐色至灰褐色,斑面隐现云纹,斑外围具有黄色变色部(黄色晕圈),数个病斑常互相连合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湿度大时斑面出现灰色薄霉病征。叶柄染病,出现短浅状褐斑。本病症状跟茨菇褐斑病颇为近似,往往需借助镜检才能准确区分。从外观症状比较,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斑纹病病斑一般比褐斑病的大,颜色却较浅(黄褐至灰褐色),斑面隐现轮纹,斑外具有黄晕,斑面霉层颜色稍深(灰色至暗灰色而不是白色)。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褐斑病。

1)症状。茨菇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以侵害叶柄。叶片病斑近圆形,深褐色,病斑中央为灰白色,病健交界处明显,严重时斑斑相连成大斑块,致使叶片全部变黄干枯。叶柄上病斑梭形,略凹陷,病斑连接成长条形凹陷斑。潮湿时病部表面生白而薄的霉层。

2)防治方法。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根腐病。

1)症状。发病初期叶淡绿色,从边缘开始干枯,后全叶卷曲干枯,柄顶弯曲干枯,全田一片枯黄似火烧状。

2)防治方法。合理的对土壤进行水肥管理,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积水。发病时,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钻心虫。

1)为害特点。茨菇钻心虫的成虫夜出,白天栖息于茨菇植株各部,羽化后3~4天产卵,主要产于茨菇叶柄的中下部。孵化以早晨为多,孵化后幼虫下爬至离水面1~3厘米的叶柄处,群集,在3小时内蛀入表皮或内径,随即在叶柄内向上蛀食,叶柄出现黄斑,乃至叶柄折断。2龄以后幼虫可转株为害,老熟幼虫在叶柄内化蛹。越冬幼虫在茨菇残茬叶柄中,离地面2~3厘米处,有群集性,耐寒力强。

2)防治方法。在茨菇生长期间,若发现幼虫已钻进叶柄中蛀食,叶片折断下挂,要立即摘除有虫的叶片和叶柄深埋或销毁。在茨菇钻心虫孵化高峰期到1龄期,用5%杀虫双大粒剂撒施,每平方米撒1颗,每千平方米用1500~2000克;或选用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7~21.4毫升/亩对水60千克、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

(6)蚜虫。

1)为害特点。此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和嫩茎上以刺吸口器吸食植株汁液,分泌蜜露,常造成植株严重失水和营养不良。幼叶被害,卷曲皱缩,轻者褪绿,有斑点,叶片发黄;重者叶片卷缩变形枯萎。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见图3-89)。

2)防治方法。用黄板诱杀有翅成虫;同时,采用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灭蚜效果好,并能保护多种天敌。还可选用50克/升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0~16毫升/亩对水60千克、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500~4000倍液、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2~3克/亩对水60千克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40毫升/亩对水60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

(7)福寿螺。

1)发生特点。幼螺孵化后开始啮食茨菇幼苗,尤其嗜食嫩部分,包括茨菇的小分蘖,影响茨菇的品质。

2)防治方法。利用茨菇田养鸭、鱼来控制福寿螺,人工捕螺摘卵,利用有毒植物诱杀成螺,灌溉水口设置拦集网,狠抓冬防减少冬后残螺量。可采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450~600克混合干沙土10~15千克均匀撒施,施药期间田间保持水层3~5厘米7天以上。

6.采收与留种

(1)采收。

春茨菇于田间大部分叶片枯黄,7~8月采收,以应市场茨菇淡季的需求,这个季节大部分地区的茨菇都未上市,产值较高,售价可达5~6元/千克。秋茨菇于地上部全部枯黄后根据市场需要陆续采收,可以留田间陆续采收到次年2月。春节期间当地市场需求量大,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价值。

采收多用加压水枪冲植株的根部,然后茨菇球茎会浮起。采后除去残留的匍匐茎,抹去附泥,晾干贮藏,或洗净、分级、包装上市,销售。

(2)留种。

一般从茨菇丰产田选留良种,在采收时选择具有所栽品种形态特征、球茎较大、顶较弯曲、充分成熟、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的种球留种,并剔除杂物,抹去附泥,摊成薄层晾干后贮藏过冬,一般用作种球的球茎在10~15克左右。采用室藏或窖藏均可,将种球与干细土混合,置8~15℃防雨、防冻的条件下贮存。一般每亩需留足种球100千克。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