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3.16.15刺芫荽

3.16.15.1基本概述

刺芫荽为伞形科刺芹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又叫刺芹、洋芫荽、野芫荽、假芫荽、大叶芫荽、缅芫荽、阿佤芫荽等。刺芫荽株高10~50厘米,主根圆锥形,分布浅;基生叶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20厘米,基部渐狭,无叶柄,边缘有刺,嫩时较软,老叶刺坚硬;花茎直立而粗壮,二歧分枝,茎干上有小叶,小叶有刺;聚伞花序,花极小,白色或淡绿色;双悬果球形,种子极小,褐色。喜温耐热,在阴坡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茂盛,对土壤适应性较强(pH值5.5~7)。在肥土上种植的,食用时其特殊香味较淡;而在贫瘠土上种植的,香味较浓。

刺芫荽以幼苗或嫩茎叶供食用,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每100克干物质含蛋白质11.96克,氨基酸7.23克,磷0.449克,钾2.892克,钙1.1克,镁0.753克,铁0.106克,钠0.0464克,根含皂甙;嫩叶还含有十二碳烯醛、十四烯醛、十二醛、月桂酸等多种芳香物质,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刺芫荽还有芳香健胃、行气止痛、驱风解表的功能,可治感冒寒咳,哮喘,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胸痛,麻疹内陷,气管炎,跌打损伤,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疾病,是一种药食兼用的野生蔬菜。

除药用外,由于刺芫荽的香味与栽培芫荽相似,并且味道较之清爽,嫩叶香而不烈,营养元素较栽培芫荽高,可生食亦可熟食,深受云南傣族、景颇族、佤族群众的喜爱。随着人们返璞归真浪潮的兴起,人们对野生蔬菜的喜爱日益增加。如今,除这些少数民族外,刺芫荽也逐步被大众所认识和喜爱。刺芫荽可生食亦可熟食,广泛用于做凉拌菜肴或加入火锅、鱼肉、牛肉、烧烤中食用。另外,由于其嫩叶加工性能好,能保持天然芳香和色彩,可作特色蔬菜或方便食品中芳香佐料。

3.16.15.2品种与分布

世界范围内,刺芫荽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云南省等热带、亚热带地区。云南省主要分布于德宏州、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多生于肥沃潮湿的路边、沟埂旁、竹林下和空旷地。常野生或逸生,随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野生或逸生的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已规模化栽培。

目前,云南人工种植的刺芫荽均来源于野生刺芫荽,小面积栽培多用野生刺芫荽分株繁殖或活体移植,大面积种植的多从野生刺芫荽植株上收集种子繁殖。

3.16.15.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刺芫荽的繁殖方法

刺芫荽可用有性和无性两种方法繁殖,包括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培快速繁殖等。目前,云南商品规模化栽培的地方一般采用种子繁殖,零星栽培的地方用分株繁殖,经济发展较好,规模化栽培公司或合作社采用组培快繁育苗。

(1)种子繁殖。

入秋后,刺芫荽开始进入开花结果期,开花后40天左右,种子即成熟。当果穗由淡绿色变为黄褐色,轻轻一碰果穗果球即下落时,表明种子已经成熟,即可采收。采收时轻轻剪下果穗,放于簸箕内,暴晒1~2天后,用小棍敲打果穗,种子即脱落于簸箕内,将种子晒干收藏于低温干燥处备用。

(2)分株繁殖。

刺芫荽丛生性强,野生或逸生的刺芫荽一丛有8~10株,分株繁殖是将母株匍匐根茎上发出的植株、侧芽和须根,切断后进行移栽。庭院小面积栽培多采用此方式。

(3)组培快繁。

HgCl2浸泡种子获得无菌苗,再取无菌苗叶片,切成1厘米×1厘米的块,接种培养基,20天左右即产生大量不定芽,平均增殖系数达5.0。将不定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20天左右即可长出3~5厘米的不定根,将幼苗移栽至含椰糠和河沙(3:1)的育苗盘中,小苗成活率达80%以上。小苗根系完整后炼苗15~20天即可移栽大田。

2.刺芫荽栽培技术

刺芫荽栽培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目前生产上多以直播为主,育苗移栽为辅。

(1)直播栽培。

1)整地施肥。为求高产优质,栽培刺芫荽应选择地势较平坦、通风透光、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杂草较少、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地块种植。播前清洁田园,翻犁晒垡,深耕15~20厘米,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千克或腐熟圈粪3000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复合肥5千克,刨土2~3遍,使肥与土混匀。

2)理墒。土地深翻施肥后,选择晴天精耕细耙,整地筑墒,朝向以南北向最好,理墒过程中捡除杂物、草根、碎石。墒作成宽约1.2~1.5米的平墒(沟宽30厘米,深15厘米),墒面四围用锄拍坚拍实,再用木板刮平墒面,把大土粒刮到四周作边埂,边埂高于墒面5~6厘米。刺芫荽种子极小,墒面土壤必须细碎平整,否则会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

3)播种。刺芫荽由于种子细小,一般采用撒播,播前将刺芫荽种子加适量细沙或草木灰混合拌匀后分2~3次均匀地撒在墒面,播种量为120~150克/亩。播种前要浇足底水,水渗下后,撒底土,再播种,播种后,用筛过的干细粪或腐殖土盖种,厚约1厘米,用木板按压或拍打墒面,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再用稻草(除去稻穗部分)覆盖墒面,用喷壶淋透水,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播种后墒面覆盖薄膜或遮阳网保温(遮阳)保湿。后视天气和土壤情况进行浇水追肥。

4)播后管理。①水分管理:刺芫荽播种15天后才有少量出苗,这时期以喷壶浇水为主,根据土壤、天气适时补充水分,保持土壤湿润;少量出苗后,要减少覆盖稻草,5天后全部揭除薄膜、稻草,以利于小苗生长;干旱时期或间出大苗后,应每月进行1~2次沟灌浸湿墒面,然后排空沟内水分,可节省工时,满足刺芫荽植株对水分的需要。②肥水管理:刺芫荽幼苗生长缓慢,在2~3片叶时,可用腐熟的人畜粪尿或沼气液对水(1:10)浇施,再用清水喷洒清洗叶面,一般选晴天早上或下午进行;每15天用0.2%磷酸二氢钾液喷洒叶面,以促进小苗生长;以后每间出一批大苗,用0.5%~1%尿素或复合肥液交替浇施苗株,并用85%赤霉素920结晶粉一袋+叶面肥高能红钾20克对水15千克喷雾植株,以加快苗株生长,使叶片增绿、增厚,提高产量。③中耕除草:结合间苗进行中耕除草,同时清除墒面杂草是苗期的主要工作;浅中耕,拔草时,一手按住杂草根部,一手往上提,才能既不破坏墒面又保护小苗;铲除四周沟、埂杂草,并保持田间卫生。

(2)育苗移栽。

1)苗床地准备。育苗地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透气良好的砂质壤土地块作为苗床地,对苗床地土壤进行常规消毒(50%多菌灵800倍液喷洒消毒),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然后深耕、耙碎、理墒。苗床床高20~25厘米,宽120厘米,墒面及覆盖基质(营养土)用肥沃的过筛腐殖土拌砂质土或细沙(1:1),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均匀加入普钙1千克和50%多菌灵100克拌匀,将营养土配制好后待用。播种前用无污染清水泼浇,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消毒。

选择晴天精耕细耙,整地筑墒,朝向以南北向最好,理墒过程中捡除杂物、草根、碎石。墒作成宽约1.2米的平墒(沟宽30厘米,深15厘米),墒面四围用锄拍坚拍实,再用木板刮平墒面,把大土粒刮到四周作边埂,边埂高于墒面5~6厘米。刺芫荽种子极小,墒面土壤必须细碎平整,否则会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

2)播种。播种前一天,苗床浇透水,水渗透完后床面铺一层薄薄的细土,然后撒施2/3的药土(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8~10克拌细土3千克配制药土)。刺芫荽由于种子细小,播前将刺芫荽种子加适量细沙或草木灰混合拌匀后分2~3次均匀地撒在墒面,播种完毕再撒施剩下的1/3药土,然后覆盖营养土0.5~0.8厘米,用木板按压或拍打墒面,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再用稻草(除去稻穗部分)覆盖墒面,用喷雾器喷透水再盖上稻草及薄膜。盖膜时,拱顶距墒面40~50厘米,两头、中间用绳子固定,周边膜入土10厘米压实盖严。

3)播后管理。刺芫荽播种15天后才有少量出苗,待70%苗出土后及时揭除薄膜及稻草,以利于小苗生长,这时期水肥管理以喷壶浇水为主,根据土壤、天气适时补充水分,保持土壤湿润;种子全部萌发破土后,长至2叶1心开始追肥,用腐熟的10%稀薄粪肥或沼气液淋施,再用清水喷洒清洗叶面,一般选晴天早上或下午进行;以后每隔半个月用0.2%磷酸二氢钾液喷洒叶面,以促进小苗生长;定植前用85%赤霉素920结晶粉一袋+叶面肥高能红钾20克对水15千克喷雾植株,以加快秧苗生长。苗出齐后间苗1~2次,保持苗床上苗距4~5厘米,培育优质壮苗,结合间苗进行拔草。整个苗期注意病虫防治,适时喷药1至2次,定植前喷药,进行带药移植。

4)定植。①施足基肥:选择前茬没种过伞形科蔬菜的地块,如前作是葱蒜类、瓜豆类的地块收获后及时深翻晒垡,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复合肥20千克,施后耙平,使基肥分布均匀。②整地作墒:采取深沟高墒,墒宽130厘米(包沟),墒高30厘米,沟宽30厘米。③定植:选择天气晴朗的下午或阴天进行定植,定植的行株距为30厘米×20厘米,亩植1万株左右,定植前一天定植穴(沟)浇透水,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以确保成活。定植时尽量做到苗正、直、匀。

5)田间管理。①补苗及施肥:移栽后7~10天,要注意查苗补苗,保证全苗。移栽成活后10~15天追施第一次“提苗肥”,主要以施尿素为主(10千克/亩),齐苗后视植株生长情况,每隔10~15天用0.5%~1%尿素或复合肥液交替浇施苗株,并用85%赤霉素920结晶粉一袋+叶面肥高能红钾20克对水15千克喷雾植株,以加快苗株生长,使叶片增绿、增厚,提高产量。②中耕除草:没有进行覆膜栽培的,结合第二次追肥进行中耕除草,封行后不再中耕。覆膜栽培的在封行前进行手工除草。

3.病虫害防治

刺芫荽抗病抗逆性极强,小面积露地栽培未见病虫为害。大面积栽培或大棚栽培偶有病虫害发生。病害主要有霜霉病、黑胫病、斑枯病、白粉病,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和蚜虫。

(1)霜霉病。

1)发生特点。叶片感染初期,叶面无明显病变,只是边缘有不明显的黄白色斑点,叶背有一层似浓霜样的霉斑。随病情发展,叶片逐步变黄,直至呈现褐色,最终导致植株凋亡。

2)防治方法。合理密植、轮作,清理田地,集中收集处理病株,可有效减少致病源。建立排水沟渠,避免雨季降水过多而导致田间湿度增大、病害率升高。发病初期,采用40%乙磷铝200~300倍液或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1:1)1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黑胫病。

1)发生特点。发生于幼苗期,症状是近地面的茎基部收缩凹陷,变黑、腐烂,受害部位的皮层和髓部组织被破坏,地上部位得不到养分和水分,植株倒伏、枯萎。

2)防治方法。在发病期间、选用70%百菌清或40%多菌灵1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斑枯病。

1)发生特点。斑枯病(也叫白星病)510月发生,初期叶片上出现散生的灰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灰暗褐色病斑,中心灰白色,呈白星状,上生有黑色小点。后发展为溃烂,致使茎秆破裂,植株死亡。

2)防治方法。实行轮作;秋后收集残茎枯叶并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发病期可选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白粉病。

1)发生特点。发病后叶表面,甚至叶柄、茎秆上如覆白粉。受害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叶片变黄枯萎、脱落,以致全株干枯。

2)防治方法。种植刺芫荽的农田应尽量远离瓜、果地;发病期,选用0.1~0.3波美度石硫合剂(用生石灰5千克,硫磺粉10千克,水65千克,先煮成原液或母液,应用时加水稀释成所要求的浓度)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5~10月的发病初期,采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一次即可控制。

(5)蚜虫。

1)发生特点。蚜虫又称腻虫,是蚜总科所有成员的总称。蚜虫最适繁殖温度为16~22℃,喜欢比较干燥的气候,春、秋两季为害相对严重,因而要格外注意,多加防治。

2)防治方法。①合理密植,清理田地,集中收集处理病株,同时远离十字花科蔬菜地和桃园等,可有效减少此虫害的发生。②建立灌水沟渠,合理灌溉。③安装太阳能灭虫灯,尽可能杀灭成虫。④引入蚜虫天敌,如瓢虫、草蛉虫等。⑤在虫害发生期,可选用50克/升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0~16毫升/亩对水60千克、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500~4000倍液)、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2~3克/亩对水60千克、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5.6~11.2毫升/亩对水60千克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40毫升/亩对水60千克等轮换喷雾防治。

(6)小地老虎。

1)发生特点。春季小地老虎幼虫在植株近地面处咬断,造成缺苗断苗,下层叶片出现参差不齐的孔洞,地上茎被食成缺刻。

2)防治方法。清晨人工捕捉幼虫;采用3%辛硫磷颗粒剂3千克/亩撒施,亦可每亩采用2.5%敌百虫粉剂2千克拌细土15千克,撒于植株周围,结合中耕,使毒土混入土内,可起保苗作用;或每亩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0.1千克与炒香的菜籽饼(或棉籽饼)5千克做成毒饵,撒在田间诱杀。

4.采收

刺芫荽的采收没有严格的标准,可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而定。一般刺芫荽直播栽培的从播种到第一次采收需80~100天,待植株长到6~8片叶就可以间出大苗上市销售。整个季节间苗4~5次,最终使苗间距保持在20~25厘米左右时停止间苗,间苗前5~6小时可浇一次水,有利于采收拔苗,间苗采收时掌握“间大留小,间密留稀”的原则,间苗结束后采收主要以采收叶片为主。

育苗移栽采收以叶片采收为主,主要根据市场行情酌情采收。若市场价格看好,移栽30~40天后可适时采收上市。每次采收后及时灌透水,并酌情施肥。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