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2.1工艺流程
备料→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二潮菇管理→采收。
3.14.2.2栽培季节
长根菇属中温型食用菌类,当自然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栽培。自然条件下,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以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接种发菌管理,每年的2月至11月安排进行出菇管理最为适宜。
3.14.2.3栽培方式
长根菇人工栽培一般采用代替料熟料袋栽、覆土出菇栽培模式。
3.14.2.4生产场地要求
生产场地应符合要求,保证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有饮用水源。栽培场地周边5千米以内无化学污染源,200米之内无禽畜舍、垃圾场和死水池塘等危害食用菌的病虫源滋生地,100米内无集市、水泥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等扬尘源。
3.14.2.5出菇场所要求
各类温室、拱棚等园艺设施均可用作菇房(棚)。夏季要搭建荫棚,应配备调节温度和光线的草帘、草苫、遮阳网等。通风处和房门安装防虫网防虫,要求通风良好、可密闭。
3.14.2.6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
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具有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整齐、优质高产、耐贮运等特点的优良品种。
2.菌种生产
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生产一级(母种)菌种、二级(原种)菌种、三级(栽培种)菌种;根据生产栽培时间,提前三个月安排制一、二、三级种,用量大者,可适当提前。
3.14.2.7场所前处理
1.清洁整理
菇房(棚)使用前应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温室和拱棚要平整土地,以利排水。
2.灭虫和消毒
清洁整理后进行灭虫和消毒。灭虫可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无残留的国家允许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农药。施药后密闭48~72小时。新菇房在使用前1~3天往地面上撒一薄层石灰粉进行场所消毒;老菇房则最好使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空间和环境消毒。
3.14.2.8培养料及其处理
1.培养料及培养基配方
培养料以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花生壳、豆秆、蔗渣等为主料,以麸皮、米糠、玉米粉等为辅料(见表3-1)。所有原料要求新鲜、洁净、经过充分晒干、无虫、无霉、无污染。
表3-1 长根菇栽培培养基配方
物料 |
培养基配方1 |
培养基配方2 |
培养基配方3 |
培养基配方4 |
杂木屑(%) |
78 |
48 |
|
18 |
棉籽壳(%) |
|
35 |
|
40 |
玉米芯(%) |
|
|
54 |
20 |
豆秸粉(%) |
|
|
30 |
|
麸皮(%) |
20 |
15 |
15 |
20 |
糖(%) |
1 |
1 |
|
1 |
熟石膏粉(%) |
1 |
1 |
1 |
1 |
含水量(%) |
60~65 |
60~65 |
60~65 |
60~65 |
2.培养料的预处理
玉米芯、枝条、农作物秸秆等原材料粉碎或切成短节;颗粒较大或质地较硬的原材料用清水预湿处理12~24小时。
3.14.2.9配制方法
按照配方备料,将各种原材料加水充分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60%~65%,pH值7.0~8.0。
3.14.2.10装袋灭菌
1.菌袋材料与规格
菌袋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幅宽17~22厘米,袋长33~43厘米,膜厚0.003~0.005厘米。短袋一端应事先热合封口,即要选用一端封口栽培袋。
2.装袋
采用人工装袋或机械装袋,装料松紧适度、均匀一致,以用手抓起时无凹陷为度。当天装袋,当天灭菌。
3.灭菌
装好的菌袋盛于筐内,常压蒸汽灭菌或者高压蒸汽灭菌,常压蒸汽灭菌要求在3小时内使蒸锅内最不易升温的地方的温度在95℃以上,灭菌温度95~100℃保持12~15小时。高压蒸汽灭菌要求压力达到0.15兆帕以上,温度126~130℃,保持2~3小时。
3.14.2.11冷却与接种
1.冷却
灭菌完毕后,要整筐出锅,在洁净无尘的场所冷却,冷却场所地面和空间要事先喷洒石灰上清液净化空气。
2.接种室(箱)消毒
随时保持接种室(箱)内的清洁卫生。灭菌后的料袋放入接种室(箱),用卫生消毒剂喷雾消毒。待料温降至30℃以下后,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接种室2~3小时,接种箱40分钟)。接种室接种前30分钟,再用卫生消毒剂喷雾消毒。
3.固体种接种
料温降至30℃以下即可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菌种要符合要求,先将瓶(袋)外壁和瓶口用消毒剂(75%酒精、0.1%高锰酸钾、5%~10%来苏水任选一种)擦拭去灰尘并消毒。采用一头接种,接种量以布满料面为准。
4.木签(木条)种接种
料温降至30℃以下后,将木签(木条)种直接插在菌袋的一端即可。
3.14.2.12码垛
接种后,将菌棒按墙式码垛,宜在地面先铺一层砖打底硬化,菌棒码在砖上,层与层之间用竹竿隔开,菌墙5~10层;每墙之间距离60~80厘米。也可以直接码放在架子上。
3.14.2.13发菌期管理
1.温度
保持菇房内温度在10~30℃,控制料温始终低于27℃。料温超过30℃时,应采取疏散、通风等降温措施。
2.空气湿度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35%~70%。
3.光照强度
除检查和操作外,放下草帘或保温被,保持棚内黑暗或暗光。
4.通风
适时通风换气。
5.检查剔除污染菌袋
接种后5~7天检查菌种块萌发生长情况,接种后7天菌种仍不萌发的栽培袋,应及时剔出回锅灭菌、补接种。一般接种后10~15天菌丝封口,60~70天菌丝长满袋。接种后10天、20天、30天、40天和50天各检查一次杂菌污染情况,及时剔出污染袋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好的菌棒重新整理排列,进行出菇管理。
3.14.2.14长根菇出菇期间的管理
1.出菇场地(所)
可利用空闲房屋、食用菌出菇棚、林间和果园空地或田间耕地进行栽培。栽培场地要求地势较平坦、有清洁水源、不积水、附近无污染源。
2.覆土准备
覆土用的土壤要求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特别保水性要好,一般选用壤土或者砂壤土。开袋覆土前,应先取保水性和透气性良好的壤土备用,且必须经过消毒和除虫处理:需要将取得的土壤先破碎成直径大小为0.5~1.5厘米的颗粒状土粒,并进行土壤消毒和除虫处理,再调节土粒水分,将覆土用的土粒水分调节到适宜的湿度,以手握能成团、松手土团能散开、土粒不粘手为合适。
3.菇房(场)整理
在进行覆土准备的同时,要提前进行出菇房(大棚)的清洁消毒以及除虫处理工作。出菇房(大棚)的清洁和消毒与其他食用菌栽培的要求相同。首先要把出菇房(大棚)彻底清洁干净并把地面整平,喷洒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随后喷洒杀虫剂进行防虫和除虫。消毒和防虫操作完成后,要密闭出菇房(大棚)2~3天,然后打开出菇房(大棚)进行通风,消除气味。气味散尽之后,在出菇房(大棚)地面撒一层薄薄的生石灰粉,保障消毒效果。
4.直接覆土法出菇
揭去菌袋封口物,用消毒剂对袋口进行喷洒消毒,再将消过毒的生土(壤土)覆盖在袋口,覆土的厚度3~5厘米。通过喷水和加强通风,把环境温度降低到10~25℃,人为加大昼夜温差。向地面及四壁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保持料面覆土层湿润,增加漫射光线,适当减少通风量,连续15~25天,即可长出大量原基。
5.脱袋覆土法出菇
将发满菌丝并经过后熟的菌袋,除掉外层的塑料袋,取出菌棒,竖直放入土中,菌棒间距3~5厘米,行距7~10厘米,接种口朝上,填土盖过菌棒3厘米左右,浇水使土壤含水量达30%~50%,保持湿润状态,但忌积水。连续15~25天管理,可长出大量原基。
6.覆土操作
覆土材料和出菇房(大棚)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把已生理成熟的长根菇菌袋挑选出来,先用清水对菌袋进行清洗,以清洗掉菌袋表面的灰尘杂菌等脏物,用清水清洗菌袋表面之后,再用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消毒之后,用准备好的覆土材料进行覆土,覆土厚度2~5厘米为宜。覆土完成后将菌袋竖直摆放到地面上或床架上,菌袋间可以留2~3厘米空隙,但也可以不留间隙。
7.覆土后长根菇的出菇条件
(1)水分。保持土壤湿润状态,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主要向空中和地面喷雾状水。
(2)温度。适宜温度控制在15~28℃。
(3)空气。保持菇场内空气流通清新。
(4)光线。出菇时需要散射光,避免阳光直射。
8.覆土后的出菇管理
菌袋覆土之后,出菇管理的关键是经常保持覆土的湿润,每天通风换气,利用加大温差的方法进行催菌。长根菇属变温结实型菌类,原基形成需要温差在6℃以上,这样才有利于原基的形成及发育。如自然温差达不到要求,可以采取白天密闭菇房增温,晚上喷水同时加大通风的措施来降温满足温差要求。通过往地面以及空间喷雾水的办法使出菇棚(房)内环境空气湿度提高到70%~95%,使菌袋口覆土层的湿度要有湿润感,大棚里的温度维持在20~30℃,当然最好是保持在24~26℃,并且加大出菇棚(房)内空气流通,加大通风,保证出菇棚(房)内的空气清新,没有闷热潮湿感,也没有不好的气味、怪味存在。
3.14.2.15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把好菌种质量关;对培养基进行彻底灭菌;接种室、培养室及出菇场所使用前要严格消毒;及时清除废弃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换气,控制湿度,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物理防治
培养室、出菇棚(房)门、窗、通风口用40~60目的防虫网罩护;用糖醋液诱集螨虫、蛞蝓等;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等诱杀成虫。一般情况下,长根菇栽培过程中,在覆土完成之后,就应该及时在出菇棚(房)内悬挂“黄板”防治害虫,效果好还安全。
3.生物防治
使用天敌昆虫、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4.化学防治
使用安全药剂,合理用药,用药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化学药剂只能用于环境处理,药物不直接接触菇体;将长根菇全部采收后,如需施药,应等农药过了安全间隔期后,再行催蕾出菇;春末、夏、秋季,菇房(棚)外围定期灭虫,减少虫源。
5.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使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应用低湿、低温、通风、清洁、石灰处理等综合防治方法防霉防细菌性病害;通风口及门口用防虫网隔离害虫;菇棚内布置杀虫灯2~3个,悬挂黄板8~10块,以便控制虫口密度;搞好环境卫生,栽培场地和周围环境定期消毒灭虫,污染袋实施封闭式清除并进行灭活处理或运走远离菇房。
3.14.2.16适时采收
菌盖开始平展但边缘仍内卷,菌盖颜色为灰褐色,菌褶颜色为白色,此时约6~7分成熟为采收适期,应及时采收,采收时抓住菌柄基部,轻轻拔起,并除去菌柄基部的泥土。最好是根据产品销售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以及子实体的生长程度(成熟程度)来确定适时的采收时期。
3.14.2.17转潮管理
正常情况下,一般覆土20~30天即有大量菇蕾出现,7~15天成熟后可采收。采完第一潮菇后,及时清理表面覆土及菇体残留物,停水保温养菌5~10天,而后喷水、增湿、通风加大温差刺激管理,20~30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
3.14.2.18栽培场所的后处理
出菇结束后,菇房要及时处理,清除废弃培养料并运离产地进行灭虫处理。灭虫处理后,通风干燥直至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