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2.9.4南美油藤

2.9.4.1基本概述

南美油藤又名星油藤、印加果、印加花生,为大戟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其种子油脂可以食用。南美油藤原生长在海拔80~1700米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热带雨林,最初由印加人变野生为家种,印加语称Sacha Inchi。在古印加时代和前印加时代的古墓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南美油藤图案。在2004年和2006年的巴黎世界食用油博览会上,Sacha Inchi油(秘鲁原油)因其优良的感官和品质获得金质奖章。目前,南美油藤主要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以及中国云南和老挝等地。2006年,南美油藤作为中国引进的新物种,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贵州省贞丰县开展种子萌发的生态学特性和育苗技术研究,并摸索出了种子萌发条件、育苗时间和育苗方法。贵州低热河谷地区引进的南美油藤种子,可以正常生长,开花结实。云南则将其命名为印奇美藤果,因为其种子油富含a-亚麻酸(35%~53%)、亚油酸(30%~43%),以及抗氧化剂维生素A(681U/100毫升)、维生素E(17毫克/100克)和蛋白质(27%),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药食保健功能(降血脂),是理想的保健食油和化妆品、日化产品原料。目前,中国的南美油藤主要栽培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全国相似地区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2.9.4.2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扦插繁殖

(1)建立扦插苗床。

选择通风良好的地块围成畦,畦内填充洁净的河沙作为扦插基质,苗床上空搭建棚架,并加盖荫蔽度为70%~80%的遮阳网。

(2)采集插条。

每年的2~6月,采集南美油藤当年生藤茎作为插条。

(3)插穗。

在阴凉处,用锋利的枝剪将插条切成长15~25厘米的插穗,上端切平,下端基部切成斜面,切口表面要求光滑、不起毛。

(4)浸泡或粘粉待插。

将剪切好的插穗基部置于ABT生根粉100毫克/千克的水溶液中浸泡1~2小时,取出后待插;或者将插穗基部在事先配制好的ABT生根粉粉剂中蘸粉扦插。ABT生根粉粉剂的配制方法:1克生根粉,用95%的酒精500毫升充分溶解,然后加入500克滑石粉,搅拌浸湿滑石粉,然后晾干成粉剂。

(5)插入沙床。

经步骤4处理后的插穗按株距4~6厘米、行距10~15厘米、深度4~6厘米倾斜插入沙床。

(6)沙床管理。

扦插后立即浇透水,然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一次,之后需保持沙床湿润。

(7)移栽。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全面耕翻后按常规理成苗床,加盖荫蔽度为50%~70%的荫棚;扦插15~25天后,从沙床中将生根的幼苗拔出移植到苗床。

(8)炼苗及苗圃管理。

幼苗移栽后按苗圃地的要求进行常规管理,隔一周浇水, 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浇施一次;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用稀薄人粪尿或氮、磷、钾复合肥追肥,或使用叶面营养液作根外追肥;注意观察病虫危害,一旦发生危害,及时加以防治;炼苗25~35天后出圃移大田种植。

2.种子育苗方法

(1)种子采收。

当南美油藤的果实由绿色转为黑褐色时开始采收。采收时,将成熟的果实剪下,在阳光下晾晒3~5天,剥下种子后再晾晒1~2天,以备用。

(2)建立催芽沙床。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浇水方便的地块围成畦,畦内填充洁净的河沙,并加盖荫蔽度为50%~70%的遮阳网。

(3)种子处理。

将种子置于40~50℃的温水中浸泡并让其自然冷却24小时,捞出后待播。

(4)播种催芽。

将沙床表面压平,将种子均匀地撒铺在上面,然后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沙,沙子厚度为2~3厘米,每平方米播种1~1.5千克。

(5)沙床管理。

播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浇一次,之后的浇水以保持沙床湿润为度。在种子催芽过程中,遇到降温时,及时设置暖棚。

(6)装袋。

在营养袋内装入营养土,营养土配比以重量百分数为标准,即本土90%、有机肥5%、血竭渣4%和钙镁磷1%。

(7)移苗。

种子催芽15~25天后移苗至营养袋,移苗前一天浇水湿润基质。

(8)苗圃地管理。

幼苗移栽后应立即浇水,并用60%~80%的遮阳网遮阴。浇水以保持基质湿润为宜。相隔一周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预防病害,其间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用稀薄人粪尿或氮、磷、钾复合肥追肥,或使用叶面营养液作根外追肥。注意观察病虫害,尤其是立枯病、猝倒病,一旦发生危害,选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 用70%噁霉灵(绿亨一号)水剂12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当苗木生长达到20厘米时,解除遮阳网,解网后10~15天出圃移大田定植。

3.大田定植

选地整地:栽种南美油藤的地块最好是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地,最佳坡度为15左右;通风性好、排水灌溉方便、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肥沃、pH值为5.5~7.5的红壤和砖红壤为宜,土层厚度大于0.5米以上。整地的时候可以适当在种植土壤中加一些河沙,这个做法的目的是提高土壤通透性。另外,施足基肥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先把营养土调配好,再放入种植土壤中混合均匀,也可以直接往土壤中放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进行混合。土壤翻整完之后要进行消毒。

适时定植:最佳种植时间为4—5月,最迟不宜超过6月份。一般出苗后长到10~15厘米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移苗定植了,肥沃地块可按株行距2米×3米进行定植。种植穴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施足底肥。定植后须进行覆膜,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菌滋生。定植成活后一周左右,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合理的搭建支架,可以是石桩、木桩、铁桩。用水泥桩、铁丝等材料搭架,水泥桩规格为长2.2米,横切面约10厘米×10厘米;桩入土40~50厘米,隔6~7米栽1棵桩,立桩要求充分固定,垂直于水平面。搭架可在幼苗种植前后开展。待幼苗长至30厘米以上时,用细竹竿、木棍牵引到棚架上。打好桩后,将所有的桩子用绳子或铁丝牵连起来,然后将幼苗牵引到支架上生长。 

合理修剪:南美油藤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对其藤蔓进行适当的修剪,当主蔓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摘除尖芽。结果后的南美油藤可以将老化的侧蔓修剪掉,培养新枝。

科学施肥:南美油藤的生长期,第一次追肥通常是在定植后,主要肥料以氮肥为主。第二次追肥是在开花前后,用复合肥进行追施即可。第三次则是在结果时,主要用钾肥进行沟施,当果实成熟采摘之后,还需要追施肥一次,目的是恢复树势,促进下次结果产量。

第3章  特色蔬菜及菌类

3.1地黄瓜

3.1.1基本概述

地黄瓜又称旱地黄瓜,是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或攀援草本植物,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根据地黄瓜的分布区域及其生态学性状,地黄瓜属于南亚型,茎叶粗大,易分枝,果实大,单果重1~5千克,果实呈短圆筒形或长圆筒形,皮色浅,瘤稀,刺黑或白色,果皮厚。

地黄瓜清脆可口,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无机盐和维生素,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超过普通黄瓜。其所含的丙醇二酸,有抑制糖类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的作用。因此,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常食地黄瓜既可降血脂、降血压、护心脏,又能使体型健美

地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短日照。生育适温为10~32℃。一般白天25~32℃,夜间15~18℃生长最好;最适宜地温为20~25℃,最低为15℃左右。最适宜的昼夜温差10~15℃。35℃光合作用不良,低温0℃冻死。光照在8~11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宜土壤湿度为60%~90%,其中,幼苗期水分不宜过多,土壤湿度60%~70%;结果期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土壤湿度80%~90%。空气相对湿度为60%~90%,湿度过大很容易发病,造成减产。  

地黄瓜茎、枝伸长,有棱沟,被白色的糙硬毛,可药用,能消炎、祛痰、镇痉。卷须细,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叶柄稍粗糙,有糙硬毛,长10~20厘米;叶片宽卵状心形,膜质,长、宽均7~20厘米,两面甚粗糙,被糙硬毛,3~5个角或浅裂,裂片三角形,有齿,有时边缘有缘毛,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弯缺半圆形,宽2~3厘米,深2~2.5厘米,有时基部向后靠合。雌雄同株,雄花的常数朵在叶腋簇生;花梗纤细,长0.5~1.5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狭钟状或近圆筒状,长8~10厘米,密被白色的长柔毛,花萼裂片钻形,开展,与花萼筒近等长;花冠黄白色,长约2厘米,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花药长3~4毫米,药隔伸出,长约1毫米。雌花为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长1~2厘米;子房纺锤形,粗糙,有小刺状突起。果实为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厘米,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状突起,极稀近于平滑。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两端近急尖,长约5~10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地黄瓜在云南省海拔2000米以下山区的玉米地、陆稻地等田间均有间套种栽培,成为云南省农村夏秋季主要菜蔬之一,亦可作为水果。

3.1.2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地黄瓜一般在夏季露地播种,可育苗移栽,也可直播,植株长势强,主侧蔓都能结果,藤蔓爬地也能生长结果得很好。目前大多在山区无灌溉条件的地方随雨季种植,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爬地式栽培和插架式栽培。以下介绍爬地式栽培(直播)技术。

3.1.2.1选地

地黄瓜喜湿而不耐涝、喜肥而不耐肥,宜选择前茬未种过葫芦科、茄科作物,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排水良好的地块。另外,选择pH值在5.5~7.2的土壤,以pH为6.5最好。

3.1.2.2整地

雨季来临前,深翻耙细,挖好防洪排水沟,以行距2.2米,株距80厘米打塘,每塘施有机肥1千克+过磷酸钙0.3千克,在塘里与土拌匀备用。

3.1.2.3选种

选用传统农家品种,由种植户自选留种,其适应性强、品质好,适合当地种植,利于获得高产。

3.1.2.4播种

1.播种时间

5—6月雨水湿润土壤为宜。

2.播种

在整地好的塘里打小穴,每穴点2~3粒种子,盖土2厘米,此时株距为80厘米,行距为2.2米,每亩播种900穴左右。

3.1.2.5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幼苗长出真叶时开始间苗补苗,一般当子叶展平后进行第一次间苗,间除弱、病苗及畸形苗;第二片真叶展开后,进行第二次间苗,缺塘的从其他出苗多的塘中移栽补齐。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定苗,每穴仅留1株为宜。夏季由于时有暴雨和病虫危害,定苗宜迟不宜早,以免缺苗。

2.中耕除草

出苗后应进行浅中耕,促幼苗发根,防止徒长难补,结瓜前要中耕多次,重点在于除草。

3.科学施肥

夏季露地黄瓜栽培,应特别注意防涝,大雨时要及时排除积水。苗期可施少量三元复合肥,促苗生长。开花结果前少施氮肥,防止徒长及落花落果,开花坐果后重施追肥,以含钾高的复合肥为主。夏、秋黄瓜结果期温度高,肥水一定要勤施淡施,多次少量,否则易导致畸形瓜多,产量低。

4.合理留蔓

当苗长至7~8片真叶时摘心,留2~3个侧蔓,并统一把蔓理顺朝向一边。

3.1.2.6病虫害防治

1.霜霉病

当感染霜霉病时,可选用50%烯酰吗啉(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溶性液剂1000倍液、60%灭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3%金雷多米尔锰锌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嘧菌脂(阿米西达)乳油1500倍液。另外,在防治霜霉病时,要注意细菌性角斑病的同时发生,可以在防治霜霉病的药剂中,加入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 

2.灰霉病

当感染灰霉病时,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2.5%适乐时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阿西米达悬浮剂1500倍液。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沾花时,加入0.1%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  

3.白粉病

当感染白粉病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5%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4.病毒病

病毒病的发病初期,用85%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2~3次,间隔7天,或用20%吗啉胍·乙酮(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液喷雾,每7天一次。防治期间配合杀蚜剂,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3000倍液防治蚜虫,以减少田间病毒病传播。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喷施。

5.细菌角斑病

在细菌角斑病发病初期喷72%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周到,要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6.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的防治,首先要进行土壤消毒,种植前结合深翻亩施用石灰氮80千克,土壤用1.8%虫螨克乳油每平方米1~1.5毫升对水6升消毒,或沟施10%噻唑膦(福气多)颗粒剂10克/株,或用10%氟吡菌酰胺(路富达)悬浮剂1500~3000倍液滴灌施药2~3次 ;生长期再用1.8%阿维菌素(虫螨克)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1~2次,间隔10~15天。收获后田间彻底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可用以沤肥。另外亩施用2000千克沼渣可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

7.白粉虱

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西红柿、菜豆不能混栽。另外,调整生产茬口也是有效的方法,即头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为害轻的蔬菜,下茬再种黄瓜、番茄。老龄若虫多分布于下部叶片,摘除老叶并烧毁。在温室设置黄板可有效地防治白粉虱。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3.3~56.7毫升/亩对水60千克、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隔6~7天喷1次,连续防治3次。

3.1.2.7采收

地黄瓜属于嫩果采收,采收期的掌握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从播种至采收一般为50~60天。地黄瓜必须适时采收,采摘太早,果实保水能力弱,货架寿命短;采摘太迟,则果实老化,品质差,而且大量消耗植株养分,造成植株生长失去平衡,后续果实畸形或化瓜。一般根瓜应及早采收,结瓜初期2~3天采收一次,结瓜盛期1~2天采收一次。

3.2苤菜

3.2.1基本概述

苤菜又称宽叶韭或大叶韭,也有人称它为葱韭,云南省内俗称苤菜,属于百合科葱属蔬菜,其原产地在中国西南部云、贵、川、藏等地和中印、中缅交界处。野生苤菜生长于海拔1500~4000米的山坡林下、溪边或草甸,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等地;斯里兰卡、不丹和印度亦有。

苤菜为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肉质,粗壮,着生于盘状的短缩茎上,呈肉质状直径可达0.5厘米以上,长8~25厘米,肉质根上附有须根。茎为鳞茎,圆柱形,直径4~7毫米,高4~8厘米,外皮膜质,不破裂。叶为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28毫米,扁平,先端渐尖,下部扩大成膜质鞘,全缘,绿色,中脉明显,在背面隆起。花葶略呈三棱形,绿色;总苞膜质,2裂,早落;伞形花序近球形,花多而密集;花梗纤细近等长,长8~20毫米;花白色,星芒状展开,花被片6,披针形至线形,长4.5~7.5毫米,宽1.0~1.2毫米,先端渐尖或不等2裂;花丝单一与花被片等长或稍短,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子房倒卵状球形,基部收狭,外壁光滑,每室具1胚珠。花果期8—9月,果实种子极少完全发育,后期黄化脱落。

苤菜喜冷凉、忌高温多湿,生育适温15~20℃。云南省内均有苤菜种植,既可食用,亦可入药,在云南省主要作为食用蔬菜栽培种植,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种植居多。苤菜的叶、花茎、根均可食用,云南省内主要以食用苤菜根为主,特别是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苤菜根是必不可少的配料,在云南省广大农村,腌制苤菜根亦深受喜爱。

3.2.2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3.2.2.1地块选择

择前茬未种过葱蒜类蔬菜、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种植

3.2.2.2种苗繁育

苤菜种子无法正常发育结果,无法进行有性繁殖,但其分蘗能力颇强,常用分株的方式繁殖种苗。可用收获时之小株作为种苗或收获时将韭白及根部切取出售供食,植株基盘留下发芽育成种苗。

3.2.2.3备耕

1.整地

整地时每亩地面先均匀撒有机肥2000千克,复合肥60~80千克做基肥,深翻耕细,开墒作畦,畦宽1.2米,平整畦面备用。

2.定植

(1)定植时间。水浇地1—3月,旱地4—6月定植为宜。

(2)定植方法。①种苗处理:分株时每株留2~3芽、5~7条须根,并进行修剪留假茎3~4厘米、留根4~6厘米(剪去2年以上的老根)。定植前用赤霉素40~60毫克/升或4号生根粉液400~600毫克/升浸种根,可促进多发新根和增加肉质根的产量。②穴栽:行距40厘米,株距15~20厘米。每穴栽2~3株,注意栽平、栽直,栽后于种根面上覆土3厘米左右,然后浇水,以利成活,每亩用种根量130~160千克。每丛定植苗数可增加,可以增进分蘗数,提前收获。③条栽:行距以每隔40厘米,掘一浅沟,沟深15厘米,将种苗放置沟上,每隔4~5厘米栽1株,覆土浇水。

3.2.2.4田间管理

1.合理浇水

苤菜性喜湿润,土壤不能过干。浇水时以土壤浇湿即可,保持土壤湿润,与施肥相互适量配合,可使植株生长迅速、增加产量,叶片翠绿,提高嫩感,品质优异。

2.中耕除草

定植覆土后每亩可用扑草净100克对水60千克进行土壤喷施,出苗后结合中耕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3.培土

苤菜培土的主要目的是软化假茎生产韭白,未经培土的假茎长13~16厘米,带绿色,食用品质差。培土从8月中下旬开始进行,培土前每亩追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和尿素15~20千克,并喷1次粉锈宁防病。培土至叶鞘杈口下约2厘米即可,等叶鞘长出上面5厘米后,不施肥再培土1次,过7~10天即可收获韭白。培土时不要将粪淋到叶片上,避免折伤叶片,以免叶片腐烂影响韭白产量和质量。

4.科学施肥

为了促进苤菜植株分蘗、株高增长、茎径粗大、抽薹量多、花茎粗长等,定植后结合中耕,必须进行多次追肥。小苗时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株高30厘米以后每次施复合肥20~30千克,生长旺盛时追肥间隔期宜短,其余时间可稍长,具体看长势和生产目的而定。

3.2.2.5病虫害防治

注意根蛆、蓟马、枯萎病和软腐病等,可采用50%敌百虫乳油8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0~20毫升/亩对水60千克、75%敌磺钠(敌克松)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进行灌根或喷施防治。

3.2.2.6采收

采收时间根据种植目的、种植时间、用途而定。食用根时,一般11~12月开挖。

3.3茄子

3.3.1基本概述

茄子是茄科茄属中以浆果为产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热带为多年生植物。茄子原产于东南亚、印度,早在公元4~5世纪就传入中国,一般认为,中国是茄子的第二起源地。茄子是中国南北各地栽培最广泛的蔬菜之一,其产量高,适应性强,栽培较容易,供应时间长,为夏秋季节的主要蔬菜,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茄子在云南省是栽培面积较广、消费量较大的主要蔬菜之一,全省各地均有栽培。茄子每100克嫩果维生素C的含量为2~3毫克,含水分93~94克,碳水化合物3.1克,蛋白质2.3克,少量钙、铁等,还含有少量特殊苦味物质茄碱甙,有降低胆固醇、增强肝脏生理功能的功效。茄子以煮食、炒食为主,但也可以制作茄干、茄酱或腌渍。云南省茄子常年种植面积为25万亩左右,栽培面积比较大的地区有曲靖市、红河州、昭通市、文山州、楚雄州、临沧市等州市,占全省栽培面积的62.8%。除夏秋季节种植外,云南省还利用低海拔河谷地区生产冬春茄子,销往省内外,使茄子成为云南冬春早熟蔬菜的一大菜种。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