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轻简栽培是一项通过运用地膜全覆盖、提高蔗田土壤水肥利用率、简化田间施肥管理、实现甘蔗全生长期一次性施肥、减少田间管理环节等为主要内容的轻简化栽培技术。
2.3.3.1新植蔗栽培
1.整地
水田或水浇地,在前作收获后,采用机械深耕细耙整地,深耕30~35厘米,细耙土壤,开种植沟,行距100~120厘米,沟深30~35厘米。丘陵山地,采用中小型机械,沿等高线机耕开沟,整地,种植行距90~100厘米,深30~35厘米,并根据地形,每一种植沟间隔10~20米预留一宽25~30厘米、高30~35厘米的小埂,封闭蔗沟两端,截留自然降雨,减少自然降雨径流,使每一种植沟形成若干个天然的田间“小水库”,提高田间水肥利用率。
2.植期
秋植蔗,8月下旬开始下种至10月上旬结束下种。冬植蔗,11月至次年1月上旬下种。下种具体根据蔗区的自然气象条件而定,在年均温20℃以上、终年无霜的蔗区,可在11月初开始下种,提早下种期,争取在气温下降到最低点以前完成种芽出苗齐苗;在年均温低于20℃的蔗区,要求在12月中旬开始下种,至次年1月中下旬结束下种,使种芽萌发期避开1月初的最低温,防止烂种,保证出苗。春植蔗,水田或水浇地,立春后开始下种,3月中下旬结束下种,越早越好;旱地,2月中下旬开始下种,4月下旬结束下种。
3.选用良种
种植选用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粤糖93-159、柳城05-136、柳城03-182、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高产高糖甘蔗良种。
4.下种
具备机械种植条件的蔗田,采用甘蔗种植机械,一次性完成开种植沟、下种、施肥等作业,下种行距100~120厘米,种苗下种深30~35厘米,甘蔗种苗2~3芽,每亩下种8000~10000芽;丘陵山地,采用3~5芽种苗,每亩下种10000~12000芽,甘蔗种苗下种在沟底板土层上。
5.一次性施肥
结合下种,采用中高浓度的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每亩80~100千克,或普通复混肥100~120千克。,一次性施入甘蔗种苗两侧,再覆盖细土3~5厘米厚,压实表土层。
6.地膜全覆盖
甘蔗种苗下种施肥后,采用厚0.01毫米、幅宽2米或4米的地膜,沿垂直种植沟方向逐幅覆盖田间土壤墒面。保持膜边缘与上一幅膜边缘重叠5~10厘米,取垄上少量细土压实地膜边缘5~10厘米及种植沟墒面上的地膜,全膜覆盖蔗田土壤表面。5月底或6月初进入雨季前,及时完成揭膜,清除田间的残留地膜。
通过采用地膜全覆盖,实现甘蔗萌发出苗生长关键时期的蔗田土壤表面水分的“零”蒸发损失,提高蔗田土壤水分含量和田间土壤温度,从根本上改善制约甘蔗萌发出苗、生长的土壤水肥环境,促进甘蔗种苗萌发出苗、生长,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数量和提高单茎产量,实现增产效果。同时,通过应用地膜全覆盖,保持土壤墒情,提高蔗田土壤施肥利用率,实现甘蔗全生长期一次性施肥,减少田间管理环节,达到轻简高效栽培管理的目的。
2.3.3.2收获
甘蔗生长进入成熟期,对具备机械收获条件的蔗田,采用机械收获,蔗叶粉碎还田;对不具备机械收获条件的丘陵山地蔗田,根据田间种植管理情况,视蔗蔸深浅,采用快锄切表土或入表土2~5厘米的方式收获,做到收获后回头不见桩,促进下季宿根蔗蔸低位芽萌发。同时,注意收砍质量,避免砍裂蔗桩,损坏蔗芽,影响下季宿根蔗芽的萌发质量。
2.3.3.3宿根蔗管理
1.清园
在前植蔗收获后,及时处理前植蔗收获后产生的大量蔗叶。采用机械粉碎蔗叶还田覆盖或隔行覆盖蔗蔸行间,培肥蔗田土壤。对病虫害严重的蔗田,应在前植蔗收获后及时将蔗叶集中焚烧处理。
2.开垅松蔸
土壤湿度较大的宿根蔗田,清园后应及时开垄松篼,同时开垄后晒蔗3~5天,降低土壤湿度,改善蔗田土壤通气状况,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下季宿根蔗蔸芽的萌发出苗,提高出苗率;土壤干旱的旱地宿根蔗田,则不宜松蔸。
3.及早施肥
结合开垄松篼,采用中高浓度的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20千克/亩,将肥料一次性均匀施入宿根蔗篼两侧,覆盖细土3~5厘米厚,压实表土层。
4.覆盖地膜
施肥后,对具备灌溉条件的蔗田,采用浅水灌溉1次,5~7天后,覆盖地膜,促进宿根蔗蔸早萌发、早出苗生长;对无灌溉条件的旱地蔗田,应及时覆盖地膜,保持土壤墒情。宿根蔗的盖膜方法与新植蔗相同。
2.3.3.4甘蔗病虫害全程精准防控技术
1.防控策略
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治重要病虫害,兼治次要病虫害,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注重病虫监测,强化技术指导,增强应急防病控虫的能力。大力推进科学用药、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体系,实现甘蔗病虫精准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甘蔗种植提质增效的目的。
2.精准防控技术
甘蔗病虫害全程精准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加强甘蔗引种检疫、选择抗病虫品种、推广使用温水脱毒种苗、强化田间管理、规模化应用灯诱技术、科学引导和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性诱技术、精准施用缓释长效低毒新型配方药剂等。
(1)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检疫可有效防止危险性病虫从病区向无病区传播。首先,避免从发生区引种,防止危险性病虫传入;其次,引进蔗种集中繁殖,加强对病虫的监测,发现危险性病虫及时销毁,控制其传播;再次,认真清除销毁砍种残留物,对砍好蔗种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0%速杀特阿维·杀螟松(速杀特)乳油600倍液浸种10分钟,有条件的可用温水脱毒设备在50℃温水中处理2小时,防止危险性病虫扩散蔓延。
(2)选择抗病虫害品种。针对蔗区主要病虫害,选择推广云蔗05-51、云蔗05-49、云蔗08-1609、柳城05-136、柳城03-182、福农38号、福农39号、粤糖00-236、粤糖55号、桂糖32号、桂糖42号等抗病虫害新良种,早、中、晚熟多品种搭配,以抑制病虫害暴发流行。
(3)推广使用温水脱毒种苗。目前,云南相继有22家糖厂建立有温水脱毒设备22间,具备年生产脱毒种苗2万吨以上的能力,为推广应用脱毒种苗奠定了良好基础。应充分发挥温水脱毒技术优势,建立脱毒种苗生产繁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大力推广使用温水脱毒种苗。在工厂化生产温水脱毒种苗的基础上,建立无病种苗圃。温水脱毒种苗通过一级、二级专用种苗圃扩繁,为生产提供无病种苗。
(4)强化田间管理。甘蔗收获后应及时清除、销毁病株残叶。虫害严重的不留宿根蔗地,甘蔗收获后及时深耕勤耙。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壮甘蔗,最好是新植蔗梢头苗做种。深耕40厘米,深种25~3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1500千克,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增强蔗株抗病虫害的能力。及时排除蔗田积水,防除杂草,去除发病严重的病株病叶,促进蔗田通风透气,降低蔗田湿度。宜与水稻、玉米、甘薯、花生、大豆等作物轮作,间种套种蔬菜、绿肥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
(5)规模化应用灯诱技术。利用蔗螟、蔗龟、白蚁等成虫的强趋光性,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可降低虫口基数,保护蔗苗,减轻为害。具体方法:3—7月成虫盛发期,每30~60亩安装1盏灯,安装高度以1.0~1.5米为宜,每天开灯时间以20:00~22:00成虫活动高峰期为佳。
(6)科学引导和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性诱技术。3—7月螟虫成虫盛发期,每亩设螟虫性诱剂新型飞蛾诱捕器3~6个,诱杀成虫,每15~20天更换1次诱芯,适时清理诱捕器。3—4月第1~2代螟虫卵孵化盛期,每亩选用46%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0.3千克对水60千克或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秆菌可湿性粉剂0.12千克对水60千克均匀喷洒蔗株。
(7)精准施用缓释长效低毒新型配方药剂。结合甘蔗种植管理,每亩选用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5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克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3千克,与施用的肥料量混合,均匀撒施于蔗沟、蔗桩、蔗株基部,覆土或全膜盖膜。
6—8月发病初期,梢腐病、褐条病,每亩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磷酸二氢钾1600克+农用增效助剂20毫升;锈病,每亩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克+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磷酸二氢钾1600克+农用增效助剂20毫升,每亩用水量对水60千克,进行叶面喷雾,7~10天喷药1次,连喷2次。
2.3.3.5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1.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所包括的作业程序
(1)新植蔗。深松或深耕(犁翻地)—耙地(或旋耕)—开沟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收获—田间装载—运输。
(2)宿根蔗。甘蔗叶粉碎—破垄平茬—蔗头松土—施肥回垄—中耕管理—收获—田间装载—运输。
2.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从云南省目前的主推品种中选择具有抗倒伏、易脱叶、抗病、株型紧凑整齐、宿根性好、糖分耐转化等适合机械化作业且特性相对较好的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选用健康种苗,从田间选择茎径大小均匀、节间较长、蔗芽饱满、芽鳞新鲜、无病虫、无霉菌、无干瘪的种段。
(2)机械的选择。根据蔗地的地形、田块大小、农艺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甘蔗整地、种植、中耕培土、植保、灌溉、收获等的机械。
(3)播前整地。应根据不同区域甘蔗的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和作业工艺。根据具体情况,搭配运用铧式犁耕翻、圆盘耙耙地、深松铲松土、旋耕机旋耕等作业方式。确定作业耕深,一般深度在30~40厘米。地头整齐,田边耕整到位,实际耕幅与犁耕幅一致,耕幅误差≤5厘米,无漏耕重耕现象。犁耕深浅均匀一致,与规定耕深误差≤±5%。犁沟平直,犁底平整,每50米弯曲度≤10厘米。整地要耙细、整平,表面无杂物,少重耙,无漏耙。
3.机械种植
提倡宽行播种,行距宜控制在1.0~1.4米,每亩播种量为8000~10000芽,同一地块种植行距均匀一致,行距偏差≤5%。播种深度以30~40厘米较为适宜。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30%~40%,基肥应施于植蔗沟底。覆土控制在5~10厘米,覆土后应镇压,以增加土壤的紧密程度,使下层水分上升,以利于发芽出苗。覆盖地膜,冬植蔗和早春植蔗可采用地膜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保证全苗壮苗,在下种、盖土、喷施除草剂后,用地膜覆盖植蔗沟,不漏缺口,避免破口,膜见光面为30%。
机械种植应开直行,行距一致,行距偏差不超过±4%,每50米弯曲度≤10厘米,行距合格率≥85%。下种、施肥均匀,不漏播,不重播,甘蔗种植要达到漏播率≤5%,伤芽率≤5%,覆土厚度为5~10厘米,种植深度合格率≥75%,盖膜质量合格率≥90%。
4.中耕管理
(1)机械施肥培土。中耕培土机械在田间移动作业时,应有良好的通过性,减少伤苗、埋苗和损伤甘蔗根系。作业土壤的湿度适宜在15%~35%。中耕施肥培土时,要求肥料分布均匀,覆盖严密,肥料裸露率不超过5%,培土高度15~20厘米,中耕深度10~15厘米,碎土率≥80%,除草率≥90%,植株伤害率控制在5%以内。。
(2)机械植保。根据甘蔗不同生长期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并按标准用药量用药。植保机械在田间移动喷药时,应有良好的通过性能,不损伤甘蔗;喷洒(撒)覆盖均匀,无漏喷、重喷现象,覆盖密度适中。植保机械要求雾化性能良好,雾滴直径大小适宜,穿透、附着性能好,药剂应能很好地黏附在作物茎叶上。靶标的药剂沉积量高,雾量分布均匀,漂移少。
5.机械收获
收获过程主要包括去梢、切割、剥叶和分离等作业。甘蔗联合收获采用整秆式联合收获机或切段式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砍切和剥叶作业。这种收获方式工作条件好,生产效率高。切段式联合收割机对倒伏严重的甘蔗适应性强,适合于收获、运输和糖厂加工,能连续流水作业的大面积收获。各地应根据甘蔗种植规模、田块大小、地形、种植行距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收获方式,适时收获,做到先熟先收。整秆式和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应达到切割高度合格率≥90%,宿根破头率≤20%,含杂率≤5%,损失率≤4%,蔗茎合格率≥85%,使用可靠性90%。联合收获后的蔗茎含杂率高、切断伤口多,极易发生霉变,糖分转化快,应及时安排运输与入榨。机收的甘蔗应做到收获24小时入榨。
6.机械化宿根管理技术
甘蔗收割后要留宿根,机收会普遍存在宿根出苗差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收割容易造成蔗桩破裂和蔗根拔起,大型机器反复地碾压也会造成减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研发了机械化宿根铲蔸技术配套铲蔸机,结合“收获前砍蔗补种”和“苗期移密补稀”等传统农艺措施,构建了机收宿根综合管理技术,降低了机收对宿根的影响。当前针对机收后蔗叶杂乱无章地丢弃在蔗地影响农事操作或农民就地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倡使用蔗叶还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