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1.3.3 民族建筑

布朗族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和佛寺。布朗族先民早期聚居在洞穴中,后来渐渐学会了搭建茅屋。现在布朗族人民大多居住土木结构的瓦房或“干栏”式竹楼。不同地区的布朗族建筑各不相同,保山、临沧一带的布朗族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房子四壁用土筑墙,上面房顶有长方形和圆锥形两种。室内分为两三间,用作卧室或者堆放谷物。楼下有三间,左边是家长卧室,中间是客厅,右边是厨房。施甸、永德的布朗族建筑,除了正屋,还有厢房,用来堆放柴草、推磨等。如今,布朗族的建筑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形式上仍然是干栏式建筑,但是更加高大宽敞,室内的家具也更加现代化。布朗族的佛寺建筑跟傣族相似,也大多是由傣族工匠建造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属于木质结构。佛寺内壁上有各种壁画和雕刻,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佛寺包括五个部分:维夯、烘莫梳、烘光、烘准和烘竜。维夯是整个佛寺的主要部分,为菩萨住的地方。地基呈长方形,门朝东开,屋顶有两层瓦,佛像坐北朝南,被镶嵌着各种颜色玻璃的镂神龛罩住,供桌上放着各种法器。烘莫梳在维夯的南边,是和尚、佛爷念经、打坐的地方,屋里只放了圆形或者方形的蒲团。烘光紧靠着维夯,是佛像背后放大鼓的地方。它的西面和北面是砖墙,东面敞开着,上边盖着草排。烘准紧靠着烘光,是和尚和帕朗住的地方。它的四周是砖墙,东面有一门,上边同样盖着草排。烘竜在烘光、烘准的前边,形式上跟维夯很像。这里又分为几间,分别是佛爷会客、藏经书以及松列歇息的地方。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