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1品种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主要有湖南的“湘靖28”,福建省农科院的“川杰1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5.78”等,从生长势上看几个菌株都比较好,表现出菌株菌丝长速快、抗逆性强、适种范围广、产量高的特点,是目前茯苓种植中推广较广的品种。
1.湘靖28
该品种由靖州县湘桂黔食药用菌研究所选育。其菌丝体粗壮,白色,结苓早,苓体比较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厚1.6~2.2毫米,呈紫红色。结苓率90%左右,生物学效率42%~70%,茯苓多糖含量19.33%。
2.川杰1号
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由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其菌丝生长快,多呈白色细绒状,同心环明显。生育周期短,60天能结苓,后菌核表皮凹凸不平,粗糙薄,茯神多,不跑苓。该菌株性状稳定,抗逆能力强,主要特点是“不跑苓”。
3.“5.78”
该品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选育。其菌丝粗壮,白色,早熟型品种,菌丝气生性强,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生物学效率高,产量较高,质量较好。这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品种。
云茯苓个头大、质地坚实、疗效确切、易于加工成形,其品质位列全国之首,深受国内外青睐,形成社会广泛认可的“云茯苓”“松茯苓”道地药材品牌。云茯苓虽然声名远扬,但云南省却没有这一道地药材的菌种供应商,菌种通常是种植户从省外直接调入三级菌种包种植,或是产区种植户自己进行母钟分离,很少进行严格选种和试验检测,菌种生产不规范、设备简陋、制种环境污染、制种方法粗放,培育出的茯苓菌种内在质量差,连续种植数年极少进行菌种复壮,产区菌种普遍存在衰老退化现象,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云南要发挥“云茯苓”品牌优势,就要进行云茯苓种质资源的培养,建立优质菌种繁育基地,充分发挥本区域茯苓的品质优势,生产优质纯正的云茯苓原种及母种并推广种植,推进茯苓产业的提质增效。
6.9.2.2分布
中国茯苓野生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均有分布。目前人工栽培主要集中在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等几个区域,其中安徽产区产量最大,为“安苓”,而云南所产茯苓质量最优,被誉为“云茯苓”,并被视为道地药材。云南茯苓野生资源在丽江、维西、香格里拉、保山、大理、巍山、宁蒗、永胜、楚雄、禄劝、曲靖等地都有分布,而人工栽培主要在镇沅、景谷、楚雄、大理、丽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