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1种苗繁育技术
金线莲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繁殖。由于其对生长环境要求较苛刻,且种子发育不完全,自然状态下极难萌发,通过分根法或扦插法繁殖系数极低,难以形成规模种植,因此生产上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繁殖。
金线莲组织培养一般以种子、具节茎段、茎尖、叶片等为外植体,常用的外植体消毒剂有75%酒精、0.1%升汞、次氯酸钠、10%次氯酸钙、饱和漂白粉溶液以及吐温等。一般通过3条途径建立组织培养体系,一是由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芽,之后将不定芽进行继代增殖培养使其形成大量丛生芽,最后诱导从生芽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形成新的幼苗;二是诱导带节茎段直接长出腋芽或顶芽,再对其二次继代培养,最后进行生根培养;三是在无菌条件下诱导种子萌发或通过茎尖、茎段等外植体产生原球茎,再由原球茎分化,进而获得完整幼苗。其中,以原球茎和带节茎段出芽两种方式进行增殖凭借耗时短、技术简便的优势成为金线莲大规模快繁的主流。原球茎分化成芽培养基为:MS+TDZ0.4毫克/升+NAA0.2毫克/升;带节茎段诱导丛生芽在添加6-BA1.0毫克/L的MS培养基上,附加低浓度的玉米素ZT能明显促进丛生芽的产生;通过愈伤组织分化成芽时,6-BA在金线莲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以不定芽作为外植体时,在6-BA 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和KT0.2毫克/升的激素配比条件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5%。生根培养基:附加激素多为6-BA、GA3、NAA和IAB,此外,添加活性炭有助于根的生长。培养温度23±2℃,光照度1000~1500勒克斯,每天光照12小时。
6.5.3.2栽培管护技术
根据金线莲的生长习性,其栽培方式一般为设施栽培。设施栽培是指通过创造人工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摆脱了环境对生产的不利影响,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并可按人们的需求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根据设施栽培形式不同分为大棚集约化栽培和套袋式栽培等2种类型。
1.大棚集约化栽培
(1)栽培地的选择。栽培基地宜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水源清洁、排水良好、立地开阔、通风良好的地块,要求周围5千米内无工业厂矿、无“三废”污染、无垃圾场等其他污染源,并距离交通主干道500米以外的生产区域。
(2)大棚搭建。金线莲种植大棚一般可分为3类,即玻璃温室大棚、连栋钢管大棚和简易大棚。搭建大棚前应清除四周的杂草及废弃物,集中烧毁,同时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大棚走向因地形而异,一般以南北走向为宜,玻璃温室大棚和连栋钢管大棚棚顶及四周先覆盖薄膜再盖遮阳网,便于人工控制棚内温度、光照、湿度,大棚内安装风机、水帘系统及微喷灌系统。简易大棚一般用毛竹进行搭建,棚顶及四周覆盖薄膜和遮阳网,有条件的安装微喷灌系统,棚的四周应挖排水沟,以利排水。在种植前需对组培苗进行炼苗,以增强组培苗对大棚环境的适应性,促使其从异养向自养转化,提高移栽成活率。
2.基质选择
对金线莲的栽培基质要求为疏松透气,既要排水良好,又要能保水保肥,pH值控制在5.4~5.6。常用的栽培基质有泥炭土、腐殖土、松树皮、椰糠、珍珠岩等的一种或几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调配而成。例如,可用泥炭土:珍珠岩=10:1的配制栽培基质,这种栽培基质经高温消毒后可重复使用2~3次,也可按泥炭土:谷壳:细沙=10:1:1的比例配制,或用森林腐叶土:园土:河沙=5:2:3配制。种植前应该对栽培基质进行消毒,可进行日晒消毒,或拌适量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每100千克栽培基质加入熟石灰5.0~7.5千克。
3.种苗的选择和炼苗
选择质量等级达到合格标准要求的组培苗种苗。合格种苗标准:瓶苗培养基及材料无污染,种苗生长旺盛,叶片色泽正常,根尖白色,没有烂根,符合金线莲植物学特征,株高8~10厘米,叶片4~5片。金线莲移栽前要进行组培苗炼苗,就是将组培苗的玻璃瓶摆放在大棚内相似的栽培环境下,放置15~30天,然后打开瓶盖,再放置1~2天。这样锻炼过的组培苗会有比较强的适应性,对提高成活率很有帮助。
4.移栽
金线莲种植时间并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能够创造适宜环境,一年之中随时都可以进行金线莲的移栽。根据栽植经验可知,金线莲在春秋移植,其成活率比较高,有利于金线莲尽快进入生长状态。而夏季气温较高,很容易造成植株死亡。所以,在春季4—5月进行移栽金线莲是比较适宜的,可以当年收获;如果有加温条件,可以选择秋季8—9月进行种植。
(1)组培苗。炼苗完成后,将组培苗取出,将附着在根部的培养基洗净,以免滋生杂菌,造成根腐,然后整齐摆放在塑料筐中,保湿备用。洗净种苗后用高锰酸钾800~10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浸泡5~10分钟后移栽。
(2)大棚种植。多采用苗盘栽培,以40厘米×40厘米栽培盘为例,每盘种植90~100株。栽培宜浅不宜深,要保证2~3条气生根植入土中,定植过程不要挤压金线莲根茎,种植后淋透定根水。
5.管理
水分是影响金线莲生长的最主要因子,空气湿度高促进金线莲生长并可提高植株鲜重。金线莲需水但忌积水,栽培介质过湿易导致茎腐病,应采取改善通风透光的措施予以调节。可通过使用微喷雾装置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刚移栽时,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移栽成活后,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85%。浇水量及次数随植株的发育状况及生长环境而调整,一般2~3天浇1次水,每次浇水量以栽培基质手捏成团、落地松散为宜。施肥应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每15天左右施肥1次,最好使用农家液态肥或沼气液稀释1000倍,施肥时忌污染金线莲叶片,如果不慎污染应立即喷清水冲洗,采收前20天停止施肥。
6.病虫害防治
金线莲病虫害发生多是由于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及栽培环境不清洁等因素引
起,栽培过程中这些不良因素和清除大棚周边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金线莲病害主要有镰刀菌、猝倒病以及细菌软腐病等,虫害主要有蜗牛、蛞蝓与红蜘蛛等。金线莲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可在大棚四周设防虫网,防止鸟、鼠等为害;在大棚内用硫磺、百菌清烟雾剂进行空间消毒,清除大棚外围杂草,阻断病原;雨季开沟排水、清洁环境。
(1)黑腐病、软腐病。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黑腐病属真菌性病害,为害叶片,少量发生时可拔除植株减少传染源;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为害茎基部中下部、内茎和近地表叶片的叶柄。黑腐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普力克1000倍液喷施。软腐病可用农抗751水剂100倍液或5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浓度400毫克/升进行喷雾,每10天喷1次,连喷6~8次;还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2)猝倒病、立枯病。春末夏初易发生。猝倒病属镰刀菌危害,引起病苗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很快发展至绕茎一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溢缩呈线状,出现猝倒,在组培苗的移栽初期抵抗力较弱时常发生。猝倒病在少量植株发病时就应及时喷洒药剂,以提高防效,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表现为地表部分突然变细,病部黑褐色、凹陷收缩,导致全株枯死。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连喷3次,每周1次。
(3)茎腐病。该病对人工栽培金线莲的不同生育期皆可造成为害。发病早期可用65%代森锰锌2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轮换喷施,每15天喷1次,连喷2~3次,或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4)虫害。金线莲的主要虫害有蜗牛、蛞蝓、红蜘蛛。红蜘蛛刺吸金线莲叶片汁液,严重时植株变黄枯萎,以3—6月和9—11月为活动高峰期,可用24%螨危悬浮剂4000~6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交替喷雾叶背面,防治2~3次。蜗牛、蛞蝓昼伏夜出为害嫩枝叶,多发生于5—6月份,可用诱捕法杀灭或在地面撒生石灰防止其进入。
7.单筐套袋式栽培
单筐套袋式栽培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栽培方式,由透气装置、塑料薄膜、不锈钢骨架以及种植筐构成。种植前将基质拌入腐熟的牛粪或者羊粪,用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铺设于种植筐内,基质厚度为10厘米左右。移栽好后,将整个套袋的种植筐置于遮阳度为70%~80%的大棚或林下。套袋后植株与外界隔离,每个种植筐形成一个独立的栽培个体,病菌和害虫不易侵入,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为害。种植筐通过透气装置实现与外界的气体和水分的交换,高温干旱季节,通过水帘、风机、喷灌等设施对周边环境进行降温增湿,从而调节套袋种植筐内的环境。单筐套袋式栽培模式机动灵活,可操作性强,既适合企业大规模种植,又适合合作社、农户小规模种植。
6.5.3.3采收与加工技术
采收适期的确定与栽培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在金线莲组培苗出瓶定植6个月以上采收较为适宜。因为组培苗在种植前3~4个月,鲜重增加不明显,再栽培2~3个月,植株中水分的比例明显降低,同时也提高了药效成分。当金线莲植株长到6~10厘米以上、5~6片叶、每株鲜重1~2克时即可采收。金线莲全株均可入药,采收时可以连根拔起,也可割茎(留下基部1~2节)留根再生;抖去泥土,洗净后阳光暴晒或烘干保存待售。以植株茎节明显,叶片完整,清香气浓郁,干品以多糖不低于15.0%、黄酮不低于0.8%、水分少于12%者为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