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1.2 品种及分布

6.1.2.1品种

三七引种400余年一直没有选育品种,甚至连严格意义的农家种都没有形成,20世纪90年代文山三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通过混合选择、集团选育等手段,选育出“文七1号”“苗乡三七1号”“滇七1号”和“苗乡抗七1号”等新品种。其中“苗乡三七1号”和“滇七1号”是通过品系比较、集团选择等育种程序成功选育出的新品种。“苗乡三七1号”的主要特征是茎整体为绿色;花序梗颜色为绿色,“滇七1号”的主要特征是茎秆整体为深紫色,2个品种具有高产和抗性强的特性,三年生三七的存苗率和产量均高于农家栽培群体,适合在海拔1600~2200米地区栽培。“苗乡抗七1号”是一个抗根腐病的新品种,与常规栽培种相比,抗病品种种苗根腐病及锈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83.6%、71.8%;二年生及三年生三七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43.6%、62.9%。新品种的成功选育,解决了三七人工种植无高产、抗性强优良品种的问题,对于推进文山三七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七1号”是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在七农400多年对三七进行系统选育的基础上,自1990年起采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提纯复壮、品比试验、多点区域的选育过程得出的三七品种,该品系皂苷含量高,适宜性和丰产性都较好。该品种适宜种植范围为云南省文山州内海拔1200~2000米的区域。其种子卵形或三棱形,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颜色黄白色,千粒重95~105克。主根发达、膨大显著,为圆锤状或类圆锤状,须根发达,侧根不发达、较少。干燥后1~6厘米,直径1~4厘米。种子及种苗都具有休眠特性,生育期不固定。种苗采挖移栽时间决定,商品三七采收时间为10—11月。“文七1号”在云南文山海拔1200~1600米内产量为每亩505~600千克,在海拔1600~2000米内产量为每亩600~690千克,产量表现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文七1号”的皂苷含量,三七皂苷Rb1、Rg1的含量之和应大于5.3%,总皂苷含量大于8.0%。

6.1.2.2分布

三七原产于云南文山和广西百色,后来逐渐发展,20世纪60年代,除云南、广西外,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都有引种栽培。目前云南除了滇西北的怒江和迪庆没有种植外其余州(市)均有三七的种植,另外广西、贵州和四川也有少量种植。

三七为典型的阴生C3植物,需要有一定的荫蔽条件及一定的阳光、水分、温度和空气湿度以及土壤条件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三七的分布范围狭窄,其基本条件是:海拔高度为1200~2000米,年平均温度14.0℃~18.0℃的温和中山高原丘陵区,最冷月均温6.5℃~10.5℃,最热月均温17.1℃~22.8℃,大于10℃的积温4200℃~5900℃,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0%~80%,土壤除酸白泥土和黏重土及水稻土之外,均可种植三七。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