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第6章 特色中药材

6.1三七

6.1.1基本概述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三七为中国常用名贵中药材,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效,被历代医药学家誉为“止血之神药,理血之妙品”,《本草纲目》中就有“为金疮要药” “能治一切血病”的记载,《本草纲目拾遗》也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异,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的记载。在中国名贵中药材中,三七是治疗范围最为广泛,保健作用最为持久的“扶正固本”的双向药,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之美誉,是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其在中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40多年随着人们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药化、临床等方面的研究,使三七新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人们发现三七除了具有传统的止血、活血化瘀和消肿定痛之功效,还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等药理活性,尤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三七是中国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物大品种,因此三七在云南乃至全国中药产业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规定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水分不得超过14.0%,总灰分不得超过6.0%,酸不溶灰分不得超过3.0%;浸出物按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按干燥品计,含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1的总量不低于5%。

三七在中国中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与人参相当的中药材大品种,是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两个国家一级保密品种的主要原料,还是云南白药系列产品、血塞通系列产品、复方丹参系列产品等中国中成药大品种的主要原料。三七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后遗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三七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较为系统的化学物质。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110余种单体皂苷成分,现阶段中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540多个,批准文号3600个,涉及的生产厂家1350家,年需要三七1500万千克,全国三七相关产品产值超过700亿元。三七还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植物,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80千克,高产达250千克,价格最高时亩产值可达10余万元,是中国少有的高附加值药用经济植物。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三七种植历史已有400余年。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广西有少量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三七种植得到发展。从1951年至2016年的65年间,三七产业种植经历了四次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1951年,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785亩,到1974年出现第一次种植高峰,三七种植面积达到8万多亩,产量为108万千克,当时的市场需求量仅为50万千克;其后由于三七滞销,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83年,云南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才恢复到5000亩,产量5万千克;1988年三七种植面积快速发展到近10万亩,产量138万千克,这是第二次发展高峰;1989年,因价格下降,种植面积一度萎缩到2万亩左右,之后经历了10余年到平稳发展时期;2004年后三七价格上涨,到2007年形成了第三次种植高峰,当年三七在地面积达到了12.8万亩,产量为940万千克,三七生产价格也随之下降;2008年,随着三七价格的逐步回升,三七经历了第四次,也是历史上最疯狂的种植高潮,2014年,全国三七在地面积达高达79万亩,2015年产量超过45000万千克,供过于求的局面再次出现,2015年,三七种植面积开始回落,到2016年依然保持在40万亩左右的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疾病,加之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三七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功效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尽管目前三七发展处于低潮,但其市场前景较好。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