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1.3.6 民族艺术

1.舞蹈

拉祜人民喜歌爱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拉祜族舞蹈通常在当年秋后到下一年春播前这段时间内进行,与民间的宗教及节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拉祜族普遍流传的有“芦笙舞”、“跳歌”、“摆舞”三大舞种,每个舞种又各有数十至上百个套路(节目)。局部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祀乐舞“嘎内嘎”、“木筒鼓舞”、“欢庆舞”等,原始古朴,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1)芦笙舞。拉祜民间现共有芦笙舞组合套路一百三十六套,主要分布在澜沧、西盟、勐连、勐海、双江、临沧、沧源等县。古老的芦笙舞,保留着舞蹈早期“围圈”“携手”“顿足”等特色。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第一代人类扎迪和娜迪。扎迪和娜迪长大后,史诗中叙述的第一件事便是扎迪“拿来金竹做响篾,响篾送给娜迪弹。”又“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找到了蜂蜡和槽树,做出了第一只芦笙。”可见,在拉祜人的概念中,芦笙是人类最早创造出来的一种乐器。吹笙聚舞,在史书中出现也较早。直接记述拉祜先民芦笙舞的,清代地方史志中已频频出现,如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会饮,吹笙为乐。”《威远厅志》:“保黑性埂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从芦笙舞一百多个套路中,可以看出不同社会形态对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影响。一些模拟鸡、鸭、猴、鸟和简单劳动动作的套路,表现出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时期的古朴生活和思想感情。原始宗教意识形成之后,芦笙舞的套路在与祭祀活动的结合中带上了宗教色彩,并产生出一些如“嘎祭”“扫出”“扫进”“讨福种”等直接表现宗教内容的套路。原始宗教及其歌舞事神活动,客观上把一些自然形态的舞蹈逐渐整理规范为相对稳定的组合套路,起了促进芦笙舞发展的作用。大量表现生产生活的套路,则真实地记录下了拉祜人民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轨迹。

(2)跳歌。跳歌是与芦笙舞联系密切而又自成体系的另一古老舞种,有一百一十个套路。明清以前就盛行于金沙江流域和洱海一带拉枯、彝、白、傈僳、纳西等氏羌后裔各族中。现在,凡拉祜族聚居地区均有此舞。经普查,现存套路共一百十一个,凡拉祜族聚居地均有流传,尤其以景谷、镇沉、思茅、墨江、江城、元江、勐腊、绿春、金平、镇康、云县、永德、耿马等县与其他族交错聚居或杂居的地区较盛行。从形式看,跳歌比芦笙舞有较多规范的动作组合和队形变化,不少地区加以伴歌,歌词多用汉语,七字押韵。伴奏乐器因地而异,在澜沧、酌海、孟连、双江、临沧、沧源等地用竹笛,称“三脚歌”“跳三脚”或“打歌”。澜沧江以东地区用芦笙、竹笛、中小三弦,称“跳笙”或“跳歌”。有的地方以所用伴奏乐器命名,称“芦笙舞”或“跳芦笙”。跳歌作为独立舞种的形成,与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团结合作以及审美共性的产物。它的风格特点又受地域性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特征。

(3)摆舞。摆舞是一种优美的女性舞蹈,有八十一个套路,主要流传在澜沧、孟连两县的部分拉祜族聚居地。关于它的形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受傣族文化影响而产生。依据有二:摆舞分布地与傣族相邻,其服饰、生活习俗等受傣族影响较大;主要伴奏乐器象脚鼓、镲可能传自傣族。二说与芦笙舞一样,也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理由也有二:摆舞与芦笙的内容基本相同,动律具有拉祜舞蹈的传统特征而与傣族舞蹈风格不同;拉估神话传说中多处说到象脚鼓,说明象脚鼓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乐器,未必来自傣族。从以上情况分析,摆舞为拉祜族的传统舞蹈是可以肯定的。

拉祜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新米节和中秋节,除端午和清明外均有不同规模的舞蹈活动。其中,春节、火把节和中秋节的歌舞活动较为隆重。特别是春节,更是所有民间舞蹈集中展示的盛会。从初一开始,全寨人就盛装歌舞,通宵达旦,直到初五。初九到十五,又一次掀起高潮,常有全寨或数寨人同场欢舞的场面,数十数百支芦笙同时吹奏,气势宏大,十分壮观。十五以后,便“歇脚收舞”,开始新的一年耕作劳动。同时,在婚嫁、新房落成等喜庆活动以至丧事中,在天高月明的夜晚,能歌善舞的拉祜族人民也常常很自然地群聚歌舞,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场合的舞蹈一般比较随意,有较强的自娱性和即兴性。此外,在镇沅、新平、金平等地居住的拉祜人民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与外族接触较少,五十年代才走出原始森林,与周边兄弟民族交往。这些地区所保存的古老祭祀乐舞,对研究拉祜族历史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2.歌曲

拉祜族民歌拉祜族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其民间音乐非常丰富,种类也很多。民歌主要有叙事歌、劳动歌、赞歌、情歌、山歌、儿歌,还有反映拉祜族历史的古歌、祭祀祖先和办喜事的歌等等。其中:情歌、习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点的是《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和《追蜂子》。《换花调》用鲜花比喻爱情,用赞花、换花、护花来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习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点的是《叫魂歌》。

拉祜族的歌曲、乐曲和舞曲形式多样,节奏多为复拍。拉祜族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多与劳动、颂扬反抗压迫精神有关,形象生动具体。拉祜族的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一般有固定的曲调,有的也有固定的歌词,但有的民歌没有固定的歌词,演唱者可以现编现唱,有的歌词要求押韵,有的歌词就比较灵活,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编成歌词来即兴演唱。很多拉祜族歌手即兴编歌词演唱的能力很强,有的越唱越高兴,可以一连唱上几天几夜。在世代相传中,不同时期(或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歌唱者,常按个人需要,将某首现成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这就是民歌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现了某一地区拥有几个典型曲调和特性音调的现象。

3.乐器

拉祜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葫芦笙、列嘎杜(直箫类吹管乐器,用短竹管制成)、响篾(即口簧)、比噜(用稻谷的杆制成)、小三弦(用薄竹片制成)、象脚鼓、镲口弦、三弦、锣、箫、笛子等。葫芦笙曲以舞曲为多,如《跳笙调》、《舂盐调》、《撒种调》、《犁地调》、《过山调》、《串门调》、《催眠调》等。列嘎杜曲有《山歌调》、《想念歌》、《催眠曲》和舞曲等。响篾多为姑娘弹奏,曲调有《情歌调》、《铃铛调》、《树枝调》等。小三弦虽然不是拉祜族的传统乐器,但已广泛流传。乐曲有《伤心调》、《欢乐调》、《跳笙调》等。著名民间艺人张老五的演奏技巧颇富特色,并积累了一批风格鲜明的曲目。芦笙是拉祜族最普及的乐器,用竹管和葫芦制成,拉祜族的男子几乎都会吹葫芦笙。吹芦笙是拉祜族男子的必修课,男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去学习吹芦笙,一般要学习好几年才会吹奏复杂的曲调,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逢年过节的时候,拉祜人就会吹响芦笙,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响篾一般是拉祜族的未婚女子使用,吹奏的时候,左手拿住响篾放在嘴边,右手不停地拨动响篾的竹片,同时用口吹气,响篾就会发出动听的声音。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