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5.4.1咖啡

5.4.1.1基本概述

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属热带灌木或小乔木,原产非洲中北部热带雨林。其种子经加工后,可制成咖啡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咖啡、茶叶、可可)之一。咖啡的主要利用部分为咖啡豆(种仁),咖啡豆富含淀粉、脂类、蛋白质、糖类、咖啡因、绿原酸、葫芦巴碱、芳香物质和天然解毒物质等成分(见表5-4-1),其在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和医药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除咖啡豆外,近年来,咖啡加工附属物,如咖啡果皮、果胶和咖啡壳。也逐渐被开发利用。咖啡从播种到投产一般需要3年时间,经济寿命长20~30年,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期长等优点。一般亩产咖啡豆150千克左右,咖啡豆直接收入3000元以上,加上间套种植作物,亩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咖啡豆经加工后可增值3~5倍,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在咖啡吧,一杯咖啡一般售价达20元以上,亩产咖啡可冲泡1万杯,产值可达20多万元。因此,咖啡产业是一项高附加值的产业。咖啡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较为突出。云南省咖啡产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云南省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起,云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来指导云南咖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表5-4-1咖啡豆营养成分分析

检测项目

标准要求

临沧咖啡豆

保山咖啡豆

普洱咖啡豆

德宏咖啡豆

蛋白质(%)

≥11

12

13.6

14.1

13.6

粗脂肪(%)

≥5

8.76

10.54

12.38

11.2

总糖(%)

≥9

10.9

9.21

8.49

9.21

咖啡因(%)

≤1.2

0.94

0.83

0.72

0.75

粗纤维(%)

≤35

15.53

20.9

22.6

25.2

水浸出物(%)

≥20

30.6

27.7

33.6

30.4

5.4.1.2品种与分布

1.咖啡品种介绍

基瓦利亚(Chevalier,1947)将咖啡属分为4个组共66个种。其中,真咖啡组有24个种,马斯加咖啡组有18个种,帕拉咖啡组有13个种,阿哥咖啡组有11个种。咖啡属的染色体基数x=11,除阿拉伯种为2n=44属于异源四倍体外,其余的都是2n=22。目前,人们研究最多,已经人工驯化而大面积栽培的仅限于真咖啡组的小粒种(阿拉伯种)和中粒种(甘佛拉种,也称罗巴斯塔),而大粒种和迪瓦利种仅有少数国家少量栽培。

(1)大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大粒种咖啡又称利比里亚种,原产于非洲利比里亚,分布于利比里亚、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适宜在低海拔、高温高湿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生长。

2)植物学特征。大粒种咖啡为常绿乔木,植株高大,高10米,主枝与主干成锐角斜向上方生长,枝条粗硬,枝干木栓化最快。叶片大,呈椭圆或长椭圆形,革质厚硬而有光泽,叶缘波纹极小,叶脉稀。枝条结果少,一般3~6个,果实大,着生稀疏。长圆形,成熟时朱红色,果皮及果肉硬而厚,种子外壳厚而硬。主根深,较耐旱,抗风,耐光,成龄树不用荫蔽,抗寒力中等,最易感染叶锈病。产品味浓烈而较苦,刺激性强,饮用品质差,但可与其他咖啡混合加工,提高饮用品质。


 

3)遗传特性。大粒种咖啡的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异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大。

4)主要栽培品种。大粒种咖啡因品质较差,故栽培品种也较少,主要品种有埃塞尔种1905年在非洲刚果的查理河发现,故又称为查理种,目前多作品种资源保存种植。


 

(2)中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中粒种咖啡又称甘佛拉种和罗巴斯塔种,原产于非洲刚果热带雨林区,栽培面积仅次于小粒种,分布于南北纬10°间的低海拔(900米)地区。其主要产区为东南亚各国、印度及非洲中部和东部,中国主要在海南省栽培。

2)植物学特征。此种为常绿小乔木,植株中等,株高5~8米,主干粗壮,枝干木栓化较迟,分枝细长而柔软,结实后下垂。叶片长而大,呈椭圆形,叶脉密,叶片有光泽,先端尖。枝条结果多,单节结果25~30个。果实形状因类型不同而异,成熟时紫红色、深红色,果皮、果肉及种皮均较薄,种皮与果皮不易分离。不耐强光,需要荫蔽,根浅,不耐旱,需要较高的温度,抗寒力最弱,但抗锈病力最强,较少受天牛为害,产量较高。产品饮用味浓而香,刺激性强。

3)遗传特性。中粒种咖啡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异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大,故对优良品种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建立无性系。

4)主要栽培品种。本种主要的栽培品种有Quillon、乌干达种(Uganda以及近年来由科迪瓦选育出的10个中粒种无性系(分别为107、126、182、197、461、477、503、505、149和400。其中149和400较耐旱)。

(3)小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小粒种咖啡又称为阿拉伯种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和苏丹东南部海拔1000~2000米地区,经人工引种栽培后,已遍布全世界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栽培种,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世界咖啡栽培总面积的80%及总产量82%以上,分布于北纬28°至南纬38°间的高海拔(1300~1900米)地区。其主要产区是拉丁美洲,其中以巴西最多,其次是哥伦比亚,东、西非洲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中国云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区先后引种栽培成功。中国除海南外,以栽培小粒种咖啡为主,云南栽培的咖啡亦为小粒种。

2)植物学特征。小粒种咖啡为常绿灌木,植株较矮小,高4~5米,分枝细长(0.7~0.9米)。叶片小而尖,呈长椭圆形,较硬,叶面革质,叶缘波纹细而明显。顶芽嫩叶绿色或古铜色。单节结果数一般为12~20个,多者25个以上。枝条结果节较多时,果实较小,果肉较甜,种皮较厚,易与种子分离。种子较轻,每千克干豆4000~5000粒,但不同种植区每千克干豆数不同。较耐寒,耐旱,一般品种易感叶锈病和受天牛为害。产品气味香醇,饮用品质佳。

3)遗传特性。小粒咖啡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异源四倍体,4n=44,自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小,但约有5%的自然变异率,有紫叶型、柳叶型、厚叶型和高杆型等多种类型。由于实生后代遗传性状较稳定,故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4)主要栽培品种。小粒种咖啡变异类型丰富,经人工选育后,从中选育出以下具有栽培价值的变种或品种。

①铁毕卡变种: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东南部,西半球栽培较广。该变种结果多,浆果大,成熟早,产量高,植株较健壮,成龄树形圆锥形,嫩叶或茎尖古铜色,叶片较狭窄,不耐强光照,易发生枯枝病。该品种咖啡品质较好,但易感咖啡叶锈病。

②波邦变种:原产于布隆迪,是阿拉伯种咖啡中栽培较多的另一个变种。该变种分枝节间密,结果多,产量高,浆果小,成熟晚,嫩叶淡绿色,耐光,适于高海拔无荫蔽的环境。该品种在巴西表现高产,故已逐渐取代了铁毕卡。该品种咖啡品质较好,但易感咖啡叶锈病。

③卡杜拉变种:波邦变种的一个单基因突变种,起源于巴西,是一个高产品种。该品种植株树型较矮,无须荫蔽,但需要肥沃的土地和细致的修剪,抗病力差。

④蒙多诺沃栽培种:起源于巴西,是由波邦与铁毕卡的高产品系天然杂交后代中选出的高产品种,产量比波邦与铁毕卡都高,但果实较小,且往往有不饱满或不稔实的现象。

⑤肯特种:原产于印度,是1911年由肯特(L. D. Kent)在自己的咖啡园中发现并培育出来的高产品种,生势旺盛,对锈病和绿蚧壳虫有抗性,在印度广泛栽培。

⑥卡杜拉:巴西选育的波邦变种,不抗锈病,矮生高产,产量比铁毕卡高。该品种曾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面积种植,目前新种植区较少。

Catimor列品种:为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Hibrido de timorCaturra杂交,经多次回交选育而成,有T系列、P系列、红卡和绿卡等系列品种,目前以其优良世代(F5F6)性状稳定,俗称Catimor7963。其具有矮秆、高产、抗锈病的特点,是目前广泛栽培的优良品种,已成为云南省主栽品种,也是农业农村部“十一五”主推品种。

⑧瑰夏:属铁毕卡家族的衍生品种,1931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Geisha输出,在很多种植国家都默默无闻。20世纪60年代移植巴拿马,到2005年才开始在杯测赛中频频胜出。瑰夏是如今最火爆的咖啡品种之一,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一个变种。人们首次在瑰夏(或阿比西尼亚)发现了该咖啡品种,由于产量较低,咖啡豆极为珍贵。其中,巴拿马的La Hacienda Esmeralda种植园以出产世界上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瑰夏咖啡而著称,他们的瑰夏带有极为独特的佛手柑、茉莉花和桃子香味。瑰夏香气佳,余韵甜且干净,带有明亮的果实酸味,口感非常柔顺,特征可与衣索比亚水洗豆相似。

⑨黄色波邦:巴西圣保罗州特有的波邦变种,成熟后咖啡果子呈橙黄色。波邦源于铁毕卡的自然变异,是除了铁毕卡之外的另一个古老品种。它高品质、中等产量,与父本铁毕卡类似。波邦抵抗叶锈病能力弱,由于甜度高,也是咖啡蛀食性害虫喜爱的食物。它在巴西种植率最高,在布隆迪和卢旺达也有分布。波邦果实短小、圆润,果肉和种子密度高,品尝起来通常甜度高,酸度明亮。波邦分为黄波邦和红波邦品种,近年还可以在市面上买到粉红波邦品种的生豆。

2.适种区域

温度和降雨量是限制咖啡生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多年的引种试验,得出的适宜区域的气候条件如表5-4-2所示。

表5-4-2咖啡生态适宜区划分指标

指标区类

小粒种咖啡

中粒种咖啡

最低温≤-1℃出现率(%)

年平均气温(℃)

年降雨量

(毫米)

最低温≤-1℃出现率(%)

年平均气温(℃)

年降雨量

(毫米)

最适宜区

0.0~3.3

19.1~22.0

1200~1800

0.0~3.3

23.1~25.0

﹥800

适宜区

0.0~3.3

22.1~25.0

1200~1800

0.0~3.3

23.1~25.0

﹥800

次适宜区

3.4~6.6

17.1~19.0

800~1200

3.4~6.6

21.1~23.0

1300~1800

不适宜区

﹥6.6

﹤17.0

﹤800

﹥6.7

﹤21.0

﹤800

云南省的宁洱、思茅、澜沧、景谷、墨江、孟连、隆阳、龙陵、昌宁、潞西、瑞丽、勐腊、勐海、景洪、耿马、沧源、镇康、双江、临沧、永德、盈江、陇川、镇沅和江城等县区市,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咖啡种植的优势产区。此外,河口、麻栗坡、马关、宾川和元谋等县区市也有咖啡种植。

5.4.1.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咖啡园的选择

(1)气候条件。

1)温度要求。年平均温18.5~21℃;极端最低温0℃以上,基本无霜,无寒害和冻害。

2)光照要求。漫射和散射光,苗期荫蔽度6%~70%,定植后至结果前40%~50%,盛产期20%~40%。

3)水湿条件。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且降雨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70%。

(2)地形条件。

1)纬度与海拔。北纬28°至南纬38°间海拔2200米以下。

2)选择冬季无霜、静风、湿度较大的小气候环境。

3)选择具有水源和能引水灌溉,以旱季能抽水,雨季能排水为原则,施工方便,投资少的地方建园。

(3)土壤条件。

1)土壤。土壤呈微酸性,pH5.5~6.5,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通气良好的红壤土、砂壤土。

2)土层厚度。土层厚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

3)土壤肥力。富含有机质。

2.咖啡园开垦

(1)平地和坡地规划设计。

平地或坡度≤5°的缓坡地,按“井”字形设计,咖啡行走向呈东西走向即可;坡度≥25°的坡地不宜种植和开垦利用,5~25°的坡地沿等高线进行规划设计。为便于灌溉和管理,在等高环山测量规划时,以灌溉支渠为基线,按倾斜0.5~1°进行规划测量,种植咖啡的台面反倾梯田设计,要求台面宽度不少于2.5米。

(2)种植模式和密度规划设计。

咖啡是耐阴作物,在一定的荫蔽条件下,咖啡生长旺盛,病虫害少,产量稳定,咖啡豆品质也较高。咖啡种植一般采用速生、深根、易修剪的乔木做荫蔽树,也可以采用具有经济价值的乔木作为荫蔽树。目前云南省咖啡种植采用较为普遍的是澳洲坚果—咖啡间作,也有选择西南桦、黄花梨、芒果、龙眼等作为荫蔽树。咖啡种植密度主要采用1米×2米,但园地内不便于机械化除草、施肥、采摘,在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建议新发展的咖啡园采用1.5米×(2.5~3)米的种植密度。

(3)定植槽规划设计与开垦。

为了便于咖啡园日常管理与提高产量,咖啡种植一般采用开槽定植。定植槽的规划要求槽口宽×底宽×深度为60厘米×50厘米×50厘米,在平地或缓坡地定植槽的走向为东西走向开槽,5~25°的坡地沿等高线环山开槽。定植槽开挖完成后,要晒土1~2个月,再进行回槽。第一次回槽要求厚度达15~20厘米即可,底部可放入10厘米厚的杂草或稻草;第二次回槽前在定植槽中每米施入油枯1千克或农家肥5千克,将土回满,并高出墒面10~12厘米,墒面宽50~60厘米。

3.咖啡育苗

(1)种子制备。

小粒咖啡主要采用种子育苗,选择树龄3年以上,高产、抗病、品质好的优良母株,成熟后果实呈紫红色,机械脱皮、发酵脱胶后,清水洗干净,阴干到含水分20%备用。

(2)沙床催芽。

沙床选择靠近水源,地势平整的地块,铺10~12厘米厚的干净河沙。将制备好的咖啡种子用清水或40~45℃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取出有种子用0.5%重的多菌灵进行拌种后,均匀撒在催芽床内的沙面上,以不堆积为宜。播种完成后,在催芽床上用竹片搭建高30~40厘米的小拱棚,再覆盖白色薄膜,以便增温保湿。沙床要定期浇水,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病害发生。

(3)营养袋育苗。

营养袋育苗选择水源方便,地势平坦且无积水的地块,用遮阳网搭建高1.8~2.0米的荫棚;用地表下20厘米的深层土,加腐熟细碎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按土∶肥=10∶1的比例混合拌匀,装入长×宽=20厘米×15厘米的营养袋内;沙床内苗的子叶全部张开后,将苗移植到营养袋内,浇足定根水;定期喷药,防治病虫害,并采用人工除杂草。

4.咖啡园定植

(1)定植时间。

有灌溉条件的咖啡园可在2月中旬至3月定植,无灌溉条件的咖啡园宜在6月雨季来临前定植。

(2)苗木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长势健壮,叶色浓绿,株高25厘米,最矮不少于15厘米,最高不超过30厘米,真叶6~8对,无分枝的咖啡苗。

(3)定植穴开挖。

在回填好的定植墒面正中央开挖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定植穴。定植穴挖好后每穴施入油枯0.8~1.5千克或农家肥5千克和钙镁磷肥0.1千克,然后与土充分地混合拌匀。

(4)定植苗木。

在拌匀的肥土上挖取一个与咖啡苗营养坨大小相一致的小坑,然后将苗木竖直放入定植穴中,将拌匀且细碎的肥土回填在咖啡苗营养坨周围,并用手或锄头轻轻压实。营养坨入土深度12~15厘米,咖啡苗最下层叶片距土面2~3厘米。苗木定植完成后,及时浇足定根水,要求将水均匀浇在苗木根部四周,每株苗木不少于5升水。水分吸干后,将苗木营养坨周围的土轻轻压实,使土壤与咖啡苗营养坨紧密结合起来,压实后,再盖一层细干土即可。

(5)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一周后,逐行检查,对枯死的苗木和缺塘及时补齐,并定期浇足水;定植一个月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追肥,每株用尿素50~100克,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及病虫防治等管理工作。

5.咖啡园日常管理

(1)中耕除草。

咖啡幼龄期行间裸露可以适当间种矮秆的豆科作物,既增加收入还可以培肥土壤。咖啡幼龄期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或使用微耕机等进行田间中耕除草。在咖啡园田间还可进行地面覆盖(活覆盖和死覆盖),以抑制或控制田间杂草生长,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

(3)施肥。

1)定植第一年的施肥量。

咖啡定植成活一个月后,进行第一次施肥,用0.5%尿素水溶液进行追肥,每株用量1千克,或每株施20克尿素,在树冠滴水线外距主杆10厘米或营养坨外缘5厘米处挖施肥坑进行土壤施肥并盖上土;第二次施肥在雨季6~7月份进行,株施三元素复合肥(NP2O5K2O﹦15∶15∶15)50克,在树冠滴水线外侧进行沟施,并盖土;第三次施肥在秋季即8~9月份进行,株施三元素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并加施油枯或糖泥500克,在树冠滴水线外侧进行沟施,并盖土;第四次施肥在10~11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一次,主要为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浓度为0.3%。

2)定植第二年施肥量。

春植苗定植后第二即有少量结果,因此施肥上既要保证咖啡树的营养生长,又要保证有适当的产量。全年施肥4次,第一次施肥在春季进行,即2~3月份,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第二次在夏季或雨季5~6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第三次秋季8~9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并加施500克/株油枯或糖泥或农家肥;第四次施肥在10~11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一次,主要为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浓度为0.3%。

3)定植第三年施肥量。

定植后第三年按成龄树管理。成龄咖啡施肥量根据植株结果情况而定,结果多,长势弱的植株适当增施肥料。全年施肥4次,第一次施肥在春季进行,即2~3月份,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20∶7∶18)150克;第二次在夏季或雨季5~6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20∶7∶18)150克;第三次秋季8~9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20∶7∶18)150克,并加施500克/株油枯或糖泥或农家肥;第四次施肥在10~11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一次,主要为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浓度为0.3%。

(3)修枝整形。

通过整形修剪技术,及时修除多余的2~3级分枝及徒长枝和病虫枯枝,有利于咖啡树冠通风透气,可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主干及骨干枝的生长发育,形成丰产树形;减少病虫害;同时有利于咖啡树整株营养的合理分配,促进开花坐果及营养生长,因此,整形修剪是咖啡生长中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1)单干树整形与修剪。单干整形,即只保留1条主干,在株高1.6~2.0米时采用一次去顶法,多余的直生枝条全部修除,只有在原有主干失去保留价值时,才在断干(或截干)处保留和培养1条直生枝为新的主干。

2)多干树整形与修剪。多干树整形的目的是培养多条直生枝,形成多个主干,从而使咖啡树能生长出更多的一级分枝作为主要结果枝。多干树的培养一般采用弯干法、斜植法和截干法等,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截干法,即将咖啡树主干在离地面25~30厘米处截去,待长出新的直生枝后留取2~3条作为新的主干。多干整形的修剪技术较简单,主要是定期换主干,剪去结果后的枯枝、弱枝、多余的徒长枝及病虫枝。

多干树修剪主要是修剪截干后长出的多余的直生枝,截干后萌发出的直生枝,除要培养的新干外,多余的直生枝要及时除掉。另外,要剪除部分内侧枝、枯枝和病虫枝,适当控制主干高度,以保持树冠内通风透光,新培养的主干生长健壮。

(4)更新复壮。

咖啡结果后3~5年是盛产期,第六年产量开始下降,生长势逐渐衰退,一般在结果后6~7年更新复壮。若管理好,可延缓更新期;管理跟不上,大量结果之后,一级分枝干枯,严重地破坏了树形,一般管理是难以恢复原来的产量,可采取更新换干复壮恢复原来的产量水平。在离地面25~30厘米处切干,切口倾斜度为45°,切口向外,切口糊黄泥或油漆以保持水分。30厘米以下有枯枝的全部剪除,有正常枝的全部保留;30厘米以上有正常枝条的,切口部位可提高到40~50厘米处切干,在活枝条上端5厘米处切干。活枝条可萌发出多条二级分枝,使下年有部分产量。

(5)病虫害综合防治。

咖啡病虫害种类很多,但在云南产区咖啡园内较为普遍有叶锈病、炭疽病、褐斑病、灭字虎天牛、木蠹蛾和介壳虫。

1主要病害

咖啡叶锈病

咖啡叶锈病是咖啡最重要的病害,在秋冬季节,叶片有露水时最容易流行。初期叶背出现水渍状小黄斑点,后期病斑扩大,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最后干枯,呈深褐色,随之病叶脱落,若管理差又遇不良天气,枝条会逐渐干枯,植株逐渐失去生产能力。

叶锈病防治以综合防治为主,首先建议选择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近年来在国内示范推广的萨奇姆品种,不仅口感较好,且具有较抗叶锈病;其次,定期检查咖啡园的植株,结合修剪,除去病叶同时要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灌溉、修枝整型,使咖啡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化学防治方面,生产上防治本病的常用农药为1%~2﹪的波尔多液。喷药时需做到叶面叶背喷药均匀。喷药时间根据各地叶锈病流行规律灵活掌握,尽量在雨季来临之前和发病初期喷施。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每2~3星期一次;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效也很好;

咖啡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病害,除了危害叶片外,还可侵害枝条和果实,引起枝条回枯和形成僵果。病害多发生于叶片边缘,在叶片上下表面呈不规则的病斑,这些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色,后期完全变成灰色,果实感病后,初期有下陷的褐色病斑,果肉紧贴在种壳上,使脱皮困难,严重时造成落果。

炭疽病防治以综合防治为主,农业措施方面,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中耕除草,结合修枝整型清除病枝病叶,控制结果量,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化学防治方面,用1%波尔多液或40%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0倍液,在发病季节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每年在发病初期喷药1~2次,对防治该病有较好的效果。

咖啡褐斑病

咖啡褐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病害发生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病斑, 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病斑扩大后,有明显的边缘和同心轮纹,叶片背面有黑色霉状物,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但仍有数个白色的中心点,在果实上形成病斑,可盖满全果。在适合的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严重时可致使果实凋落,降低产量。

咖啡褐斑病防治主要是综合防治为主,农业措施方面,通过做好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当荫蔽,提高咖啡抗病能力;化学防治方便,喷施1%波尔多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主要虫害。

咖啡灭字虎天牛

咖啡灭字虎天牛以幼虫危害枝杆,将木质部蛀成曲折、纵横交错的隧道,并向茎杆中央钻蛀为害髓部,向下钻蛀为害根部,严重影响水分、矿质养分的输送,致使树势日渐衰弱,当幼虫钻蛀至根部时,植株无法更新,最后干枯死亡。

咖啡灭字虎天牛防治防治措施以综合防控为主,主要包括人工处理:定期清除咖啡园内的有虫咖啡枝条和有虫植株,处理其内的虫体;药物涂杆:结合田间观察,在成虫大量飞出树干交尾产卵的高峰期,喷洒农药或施放杀虫烟雾剂杀死成虫,减少成虫产卵的机率,具体方法是用双氧磷钠0.5千克,加黄泥5千克,牛粪12.5千克和水0.75千克调成糊状,均匀涂在茎干木栓化部份,药剂厚20毫米以上,施药时间4~5月份;药物注射:成虫产卵高峰期用农药喷洒树干或配制含农药的涂剂涂刷树杆防止成虫产卵和杀死部份成虫;清除虫源:加强咖啡园地的管理,改善咖啡园地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咖啡园要清除地边周围的野生寄主,减少害虫的繁殖场所;更新轮作:合理更新、轮作也是减轻天牛为害的方法之一。

咖啡豹蠹蛾

咖啡豹蠹蛾在咖啡树上为害是以幼虫在咖啡植株的一分枝(侧枝)上或茎杆的中下部木质部(髓部)进行取食为害,受害植株叶黄、枝枯、幼果干枯、植株长势缓慢衰弱甚至整株枯死。

咖啡豹蠹蛾防治方法以综合防治为主,首先是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检查园中作物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虫害枝或植株,应自幼虫蛀入孔下方及时剪除并烧毁或捕杀受害枝条内的幼虫,特别是秋冬或早春季节及时对田园内的作物和周边的寄语植物进行修枝整形,尽可能的剪除虫害枝或寄主植物以减少害虫的繁殖场所,并将受害枝条或寄主植物内的幼虫进行人工捕杀;化学防治方面,在4月~6月份卵孵化盛期,初孵幼虫蛀入枝干内为害前,可选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5%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对树干较粗的植株如发现有幼虫已从主干蛀入,则可用棉花球蘸取45%氧化乐果乳油10~2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2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20倍液堵塞幼虫蛀入口来杀灭树干内的害虫。

咖啡介壳虫

咖啡蚧壳虫主要种类有咖啡绿蚧、咖啡盔蚧、吹棉蚧、根粉蚧4种,在各咖啡种植区均有发生,其中咖啡绿蚧、吹棉蚧与根粉蚧已逐渐成为优势种群。咖啡介壳虫主要为害方式以喙刺吸咖啡嫩叶、嫩枝、嫩茎的汁液,导致咖啡树长势衰弱,叶片畸形皱缩,幼果皱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未熟即脱落,同时因其富含糖分的排泄物积聚诱发煤烟病的复合危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咖啡生势衰弱,产量减少,品质降低。

咖啡介壳虫防治主要是综合防治,首先是农业措施方面,主要采取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及修枝整形等,营造良好的生势健壮群体;其次保护和利用天敌,咖啡介壳虫类自然天敌较多,如寄生蜂、瓢虫、寄生菌等,且对介壳虫的发生为害具有积极的抑制作用,因此建议防治措施主要以保护和利用天敌,尽量降低高毒农药的使用;最后是化学防治,当大面积发生为害时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喷施2~3次防治。对根粉蚧化学防治防可用40%氧化乐乳油500倍液浇灌植株茎基部,每株500克。

6.咖啡采收与初加工

(1)鲜果采收。

咖啡定植后2~3年,即进入结果收获期,及时采收成熟的咖啡鲜果,可以确保咖啡的品质。成熟果的判断方法,首先看咖啡果实的外观色泽,若红如樱桃就是全熟果了,此时是采摘的最佳时机;其次可以用手轻轻挤压一下,如果咖啡豆很容易挤出,说明已经成熟了,可以采摘。

(2)采收方法及标准要求。

1)采摘时,选择鲜果红至紫红色的成熟果实采收,绿色至橙红色的未成熟果不能采摘,以保证咖啡的整体品质。

2)正常成熟果要与病果、过熟果和干果分别采收,分开盛装和加工,不能混合在一起。

3)采收时,逐个采摘,不能将整个果穗摘下来,所采果实要尽量带果梗(柄)。

4)采摘的咖啡果实必须当天运往工厂,以避免其在田间就开始发酵。田间发酵最终会导致过度发酵咖啡豆的产生,降低咖啡的质量。

(3)咖啡鲜果加工。

咖啡鲜果初加工是形成商品豆的重要环节,加工的过程中要避免二次污染,分批采收的咖啡需要分开加工,当天采收的鲜果应当天完成加工。鲜果加工分为干法加工和湿法加工两种,其他的方法都是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创新。

1)干法加工。干法加工是指收获后的咖啡鲜果不经脱皮处理而直接进行晾晒干燥而得到咖啡干果,再用脱壳机一次性除去外果皮、内果皮甚至银皮,最后进行分级、包装等处理的咖啡加工工艺。干法加工的咖啡豆脂肪、酸物质、糖类含量明显高于水洗豆,杯评的醇厚度、甜感较强,能产生一些特殊的香味。以前干法加工主要用在水源比较缺乏的地区,或者比较劣质的病果、绿果,最后一批采收的都会用这样的方法加工。

2)半干法加工。该方法介于干法加工和湿法加工之间。半干法加工指的是将采摘的咖啡果脱去果皮和果肉之后,将附带果胶和残余果肉的咖啡带壳豆直接晾晒或烘干,经脱壳、分级而成的商业豆的咖啡加工工艺。半干法加工在干燥过程中残余的果肉、果胶的气味会被咖啡豆吸附,加工出来的咖啡豆在杯评中表现出果肉发酵的味道和丰富的甜度,而酸度则会降低。

半干法加工常用的方法有蜜处理加工,即咖啡鲜果经脱皮后,将带有一定量的果肉和果胶的咖啡豆晾干的方法。蜜处理加工是一项比较复杂、费时、难易度较大的加工方法。蜜处理加工工艺基本流程为:鲜果采摘→浮选→脱皮→水洗→晾干。蜜处理加工方法根据咖啡豆中果肉和果胶含量和晾晒干燥时间不同,蜜处理加工方法可分为 黄、红、黑三种蜜处理方式。


①黄蜜处理。在晾晒时,咖啡豆保留25%的果肉和果胶,晾晒所需时间较短,一般为8天左右,最终加工出的咖啡带壳豆偏黄色。

②红蜜处理。在晾晒时,咖啡豆保留50%的果肉和果胶,较黄蜜处理加工保留了更多的果肉和果胶,晾晒所需时间也更长,更多采取遮阴晾晒,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直晒,大概需要12天。

③黑蜜处理。在晾晒时,咖啡豆保留了100%的果肉和果胶,保留最多的果肉和果胶,需要晾晒时间也更长,而且适合阴干,不宜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这是最复杂且难度最高的一种加工处理方式,花费成本最高,但是咖啡店加工处理好的话,能够获得杯品质量更好、醇厚度和口感更丰富的咖啡豆。

3)湿法加工。湿法加工分为普通湿法加工和机械湿法加工,两种区别见表5-4-3。

表5-4-3  普通湿法加工和机械湿法的区别

5.4.1咖啡

5.4.1.1基本概述

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属热带灌木或小乔木,原产非洲中北部热带雨林。其种子经加工后,可制成咖啡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咖啡、茶叶、可可)之一。咖啡的主要利用部分为咖啡豆(种仁),咖啡豆富含淀粉、脂类、蛋白质、糖类、咖啡因、绿原酸、葫芦巴碱、芳香物质和天然解毒物质等成分(见表5-4-1),其在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和医药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除咖啡豆外,近年来,咖啡加工附属物,如咖啡果皮、果胶和咖啡壳。也逐渐被开发利用。咖啡从播种到投产一般需要3年时间,经济寿命长20~30年,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期长等优点。一般亩产咖啡豆150千克左右,咖啡豆直接收入3000元以上,加上间套种植作物,亩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咖啡豆经加工后可增值3~5倍,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在咖啡吧,一杯咖啡一般售价达20元以上,亩产咖啡可冲泡1万杯,产值可达20多万元。因此,咖啡产业是一项高附加值的产业。咖啡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较为突出。云南省咖啡产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云南省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起,云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来指导云南咖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表5-4-1咖啡豆营养成分分析

检测项目

标准要求

临沧咖啡豆

保山咖啡豆

普洱咖啡豆

德宏咖啡豆

蛋白质(%)

≥11

12

13.6

14.1

13.6

粗脂肪(%)

≥5

8.76

10.54

12.38

11.2

总糖(%)

≥9

10.9

9.21

8.49

9.21

咖啡因(%)

≤1.2

0.94

0.83

0.72

0.75

粗纤维(%)

≤35

15.53

20.9

22.6

25.2

水浸出物(%)

≥20

30.6

27.7

33.6

30.4

5.4.1.2品种与分布

1.咖啡品种介绍

基瓦利亚(Chevalier,1947)将咖啡属分为4个组共66个种。其中,真咖啡组有24个种,马斯加咖啡组有18个种,帕拉咖啡组有13个种,阿哥咖啡组有11个种。咖啡属的染色体基数x=11,除阿拉伯种为2n=44属于异源四倍体外,其余的都是2n=22。目前,人们研究最多,已经人工驯化而大面积栽培的仅限于真咖啡组的小粒种(阿拉伯种)和中粒种(甘佛拉种,也称罗巴斯塔),而大粒种和迪瓦利种仅有少数国家少量栽培。

(1)大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大粒种咖啡又称利比里亚种,原产于非洲利比里亚,分布于利比里亚、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适宜在低海拔、高温高湿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生长。

2)植物学特征。大粒种咖啡为常绿乔木,植株高大,高10米,主枝与主干成锐角斜向上方生长,枝条粗硬,枝干木栓化最快。叶片大,呈椭圆或长椭圆形,革质厚硬而有光泽,叶缘波纹极小,叶脉稀。枝条结果少,一般3~6个,果实大,着生稀疏。长圆形,成熟时朱红色,果皮及果肉硬而厚,种子外壳厚而硬。主根深,较耐旱,抗风,耐光,成龄树不用荫蔽,抗寒力中等,最易感染叶锈病。产品味浓烈而较苦,刺激性强,饮用品质差,但可与其他咖啡混合加工,提高饮用品质。


 

3)遗传特性。大粒种咖啡的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异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大。

4)主要栽培品种。大粒种咖啡因品质较差,故栽培品种也较少,主要品种有埃塞尔种1905年在非洲刚果的查理河发现,故又称为查理种,目前多作品种资源保存种植。


 

(2)中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中粒种咖啡又称甘佛拉种和罗巴斯塔种,原产于非洲刚果热带雨林区,栽培面积仅次于小粒种,分布于南北纬10°间的低海拔(900米)地区。其主要产区为东南亚各国、印度及非洲中部和东部,中国主要在海南省栽培。

2)植物学特征。此种为常绿小乔木,植株中等,株高5~8米,主干粗壮,枝干木栓化较迟,分枝细长而柔软,结实后下垂。叶片长而大,呈椭圆形,叶脉密,叶片有光泽,先端尖。枝条结果多,单节结果25~30个。果实形状因类型不同而异,成熟时紫红色、深红色,果皮、果肉及种皮均较薄,种皮与果皮不易分离。不耐强光,需要荫蔽,根浅,不耐旱,需要较高的温度,抗寒力最弱,但抗锈病力最强,较少受天牛为害,产量较高。产品饮用味浓而香,刺激性强。

3)遗传特性。中粒种咖啡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异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大,故对优良品种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建立无性系。

4)主要栽培品种。本种主要的栽培品种有Quillon、乌干达种(Uganda以及近年来由科迪瓦选育出的10个中粒种无性系(分别为107、126、182、197、461、477、503、505、149和400。其中149和400较耐旱)。

(3)小粒种咖啡。

1)产地与分布。小粒种咖啡又称为阿拉伯种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和苏丹东南部海拔1000~2000米地区,经人工引种栽培后,已遍布全世界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栽培种,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世界咖啡栽培总面积的80%及总产量82%以上,分布于北纬28°至南纬38°间的高海拔(1300~1900米)地区。其主要产区是拉丁美洲,其中以巴西最多,其次是哥伦比亚,东、西非洲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中国云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区先后引种栽培成功。中国除海南外,以栽培小粒种咖啡为主,云南栽培的咖啡亦为小粒种。

2)植物学特征。小粒种咖啡为常绿灌木,植株较矮小,高4~5米,分枝细长(0.7~0.9米)。叶片小而尖,呈长椭圆形,较硬,叶面革质,叶缘波纹细而明显。顶芽嫩叶绿色或古铜色。单节结果数一般为12~20个,多者25个以上。枝条结果节较多时,果实较小,果肉较甜,种皮较厚,易与种子分离。种子较轻,每千克干豆4000~5000粒,但不同种植区每千克干豆数不同。较耐寒,耐旱,一般品种易感叶锈病和受天牛为害。产品气味香醇,饮用品质佳。

3)遗传特性。小粒咖啡染色体基数x=11,染色体为异源四倍体,4n=44,自花授粉,实生后代遗传性状变异性小,但约有5%的自然变异率,有紫叶型、柳叶型、厚叶型和高杆型等多种类型。由于实生后代遗传性状较稳定,故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4)主要栽培品种。小粒种咖啡变异类型丰富,经人工选育后,从中选育出以下具有栽培价值的变种或品种。

①铁毕卡变种: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东南部,西半球栽培较广。该变种结果多,浆果大,成熟早,产量高,植株较健壮,成龄树形圆锥形,嫩叶或茎尖古铜色,叶片较狭窄,不耐强光照,易发生枯枝病。该品种咖啡品质较好,但易感咖啡叶锈病。

②波邦变种:原产于布隆迪,是阿拉伯种咖啡中栽培较多的另一个变种。该变种分枝节间密,结果多,产量高,浆果小,成熟晚,嫩叶淡绿色,耐光,适于高海拔无荫蔽的环境。该品种在巴西表现高产,故已逐渐取代了铁毕卡。该品种咖啡品质较好,但易感咖啡叶锈病。

③卡杜拉变种:波邦变种的一个单基因突变种,起源于巴西,是一个高产品种。该品种植株树型较矮,无须荫蔽,但需要肥沃的土地和细致的修剪,抗病力差。

④蒙多诺沃栽培种:起源于巴西,是由波邦与铁毕卡的高产品系天然杂交后代中选出的高产品种,产量比波邦与铁毕卡都高,但果实较小,且往往有不饱满或不稔实的现象。

⑤肯特种:原产于印度,是1911年由肯特(L. D. Kent)在自己的咖啡园中发现并培育出来的高产品种,生势旺盛,对锈病和绿蚧壳虫有抗性,在印度广泛栽培。

⑥卡杜拉:巴西选育的波邦变种,不抗锈病,矮生高产,产量比铁毕卡高。该品种曾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面积种植,目前新种植区较少。

Catimor列品种:为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Hibrido de timorCaturra杂交,经多次回交选育而成,有T系列、P系列、红卡和绿卡等系列品种,目前以其优良世代(F5F6)性状稳定,俗称Catimor7963。其具有矮秆、高产、抗锈病的特点,是目前广泛栽培的优良品种,已成为云南省主栽品种,也是农业农村部“十一五”主推品种。

⑧瑰夏:属铁毕卡家族的衍生品种,1931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Geisha输出,在很多种植国家都默默无闻。20世纪60年代移植巴拿马,到2005年才开始在杯测赛中频频胜出。瑰夏是如今最火爆的咖啡品种之一,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一个变种。人们首次在瑰夏(或阿比西尼亚)发现了该咖啡品种,由于产量较低,咖啡豆极为珍贵。其中,巴拿马的La Hacienda Esmeralda种植园以出产世界上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瑰夏咖啡而著称,他们的瑰夏带有极为独特的佛手柑、茉莉花和桃子香味。瑰夏香气佳,余韵甜且干净,带有明亮的果实酸味,口感非常柔顺,特征可与衣索比亚水洗豆相似。

⑨黄色波邦:巴西圣保罗州特有的波邦变种,成熟后咖啡果子呈橙黄色。波邦源于铁毕卡的自然变异,是除了铁毕卡之外的另一个古老品种。它高品质、中等产量,与父本铁毕卡类似。波邦抵抗叶锈病能力弱,由于甜度高,也是咖啡蛀食性害虫喜爱的食物。它在巴西种植率最高,在布隆迪和卢旺达也有分布。波邦果实短小、圆润,果肉和种子密度高,品尝起来通常甜度高,酸度明亮。波邦分为黄波邦和红波邦品种,近年还可以在市面上买到粉红波邦品种的生豆。

2.适种区域

温度和降雨量是限制咖啡生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多年的引种试验,得出的适宜区域的气候条件如表5-4-2所示。

表5-4-2咖啡生态适宜区划分指标

指标区类

小粒种咖啡

中粒种咖啡

最低温≤-1℃出现率(%)

年平均气温(℃)

年降雨量

(毫米)

最低温≤-1℃出现率(%)

年平均气温(℃)

年降雨量

(毫米)

最适宜区

0.0~3.3

19.1~22.0

1200~1800

0.0~3.3

23.1~25.0

﹥800

适宜区

0.0~3.3

22.1~25.0

1200~1800

0.0~3.3

23.1~25.0

﹥800

次适宜区

3.4~6.6

17.1~19.0

800~1200

3.4~6.6

21.1~23.0

1300~1800

不适宜区

﹥6.6

﹤17.0

﹤800

﹥6.7

﹤21.0

﹤800

云南省的宁洱、思茅、澜沧、景谷、墨江、孟连、隆阳、龙陵、昌宁、潞西、瑞丽、勐腊、勐海、景洪、耿马、沧源、镇康、双江、临沧、永德、盈江、陇川、镇沅和江城等县区市,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咖啡种植的优势产区。此外,河口、麻栗坡、马关、宾川和元谋等县区市也有咖啡种植。

5.4.1.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咖啡园的选择

(1)气候条件。

1)温度要求。年平均温18.5~21℃;极端最低温0℃以上,基本无霜,无寒害和冻害。

2)光照要求。漫射和散射光,苗期荫蔽度6%~70%,定植后至结果前40%~50%,盛产期20%~40%。

3)水湿条件。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且降雨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70%。

(2)地形条件。

1)纬度与海拔。北纬28°至南纬38°间海拔2200米以下。

2)选择冬季无霜、静风、湿度较大的小气候环境。

3)选择具有水源和能引水灌溉,以旱季能抽水,雨季能排水为原则,施工方便,投资少的地方建园。

(3)土壤条件。

1)土壤。土壤呈微酸性,pH5.5~6.5,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通气良好的红壤土、砂壤土。

2)土层厚度。土层厚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

3)土壤肥力。富含有机质。

2.咖啡园开垦

(1)平地和坡地规划设计。

平地或坡度≤5°的缓坡地,按“井”字形设计,咖啡行走向呈东西走向即可;坡度≥25°的坡地不宜种植和开垦利用,5~25°的坡地沿等高线进行规划设计。为便于灌溉和管理,在等高环山测量规划时,以灌溉支渠为基线,按倾斜0.5~1°进行规划测量,种植咖啡的台面反倾梯田设计,要求台面宽度不少于2.5米。

(2)种植模式和密度规划设计。

咖啡是耐阴作物,在一定的荫蔽条件下,咖啡生长旺盛,病虫害少,产量稳定,咖啡豆品质也较高。咖啡种植一般采用速生、深根、易修剪的乔木做荫蔽树,也可以采用具有经济价值的乔木作为荫蔽树。目前云南省咖啡种植采用较为普遍的是澳洲坚果—咖啡间作,也有选择西南桦、黄花梨、芒果、龙眼等作为荫蔽树。咖啡种植密度主要采用1米×2米,但园地内不便于机械化除草、施肥、采摘,在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建议新发展的咖啡园采用1.5米×(2.5~3)米的种植密度。

(3)定植槽规划设计与开垦。

为了便于咖啡园日常管理与提高产量,咖啡种植一般采用开槽定植。定植槽的规划要求槽口宽×底宽×深度为60厘米×50厘米×50厘米,在平地或缓坡地定植槽的走向为东西走向开槽,5~25°的坡地沿等高线环山开槽。定植槽开挖完成后,要晒土1~2个月,再进行回槽。第一次回槽要求厚度达15~20厘米即可,底部可放入10厘米厚的杂草或稻草;第二次回槽前在定植槽中每米施入油枯1千克或农家肥5千克,将土回满,并高出墒面10~12厘米,墒面宽50~60厘米。

3.咖啡育苗

(1)种子制备。

小粒咖啡主要采用种子育苗,选择树龄3年以上,高产、抗病、品质好的优良母株,成熟后果实呈紫红色,机械脱皮、发酵脱胶后,清水洗干净,阴干到含水分20%备用。

(2)沙床催芽。

沙床选择靠近水源,地势平整的地块,铺10~12厘米厚的干净河沙。将制备好的咖啡种子用清水或40~45℃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取出有种子用0.5%重的多菌灵进行拌种后,均匀撒在催芽床内的沙面上,以不堆积为宜。播种完成后,在催芽床上用竹片搭建高30~40厘米的小拱棚,再覆盖白色薄膜,以便增温保湿。沙床要定期浇水,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病害发生。

(3)营养袋育苗。

营养袋育苗选择水源方便,地势平坦且无积水的地块,用遮阳网搭建高1.8~2.0米的荫棚;用地表下20厘米的深层土,加腐熟细碎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按土∶肥=10∶1的比例混合拌匀,装入长×宽=20厘米×15厘米的营养袋内;沙床内苗的子叶全部张开后,将苗移植到营养袋内,浇足定根水;定期喷药,防治病虫害,并采用人工除杂草。

4.咖啡园定植

(1)定植时间。

有灌溉条件的咖啡园可在2月中旬至3月定植,无灌溉条件的咖啡园宜在6月雨季来临前定植。

(2)苗木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长势健壮,叶色浓绿,株高25厘米,最矮不少于15厘米,最高不超过30厘米,真叶6~8对,无分枝的咖啡苗。

(3)定植穴开挖。

在回填好的定植墒面正中央开挖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定植穴。定植穴挖好后每穴施入油枯0.8~1.5千克或农家肥5千克和钙镁磷肥0.1千克,然后与土充分地混合拌匀。

(4)定植苗木。

在拌匀的肥土上挖取一个与咖啡苗营养坨大小相一致的小坑,然后将苗木竖直放入定植穴中,将拌匀且细碎的肥土回填在咖啡苗营养坨周围,并用手或锄头轻轻压实。营养坨入土深度12~15厘米,咖啡苗最下层叶片距土面2~3厘米。苗木定植完成后,及时浇足定根水,要求将水均匀浇在苗木根部四周,每株苗木不少于5升水。水分吸干后,将苗木营养坨周围的土轻轻压实,使土壤与咖啡苗营养坨紧密结合起来,压实后,再盖一层细干土即可。

(5)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一周后,逐行检查,对枯死的苗木和缺塘及时补齐,并定期浇足水;定植一个月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追肥,每株用尿素50~100克,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及病虫防治等管理工作。

5.咖啡园日常管理

(1)中耕除草。

咖啡幼龄期行间裸露可以适当间种矮秆的豆科作物,既增加收入还可以培肥土壤。咖啡幼龄期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或使用微耕机等进行田间中耕除草。在咖啡园田间还可进行地面覆盖(活覆盖和死覆盖),以抑制或控制田间杂草生长,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

(3)施肥。

1)定植第一年的施肥量。

咖啡定植成活一个月后,进行第一次施肥,用0.5%尿素水溶液进行追肥,每株用量1千克,或每株施20克尿素,在树冠滴水线外距主杆10厘米或营养坨外缘5厘米处挖施肥坑进行土壤施肥并盖上土;第二次施肥在雨季6~7月份进行,株施三元素复合肥(NP2O5K2O﹦15∶15∶15)50克,在树冠滴水线外侧进行沟施,并盖土;第三次施肥在秋季即8~9月份进行,株施三元素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并加施油枯或糖泥500克,在树冠滴水线外侧进行沟施,并盖土;第四次施肥在10~11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一次,主要为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浓度为0.3%。

2)定植第二年施肥量。

春植苗定植后第二即有少量结果,因此施肥上既要保证咖啡树的营养生长,又要保证有适当的产量。全年施肥4次,第一次施肥在春季进行,即2~3月份,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第二次在夏季或雨季5~6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第三次秋季8~9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0克,并加施500克/株油枯或糖泥或农家肥;第四次施肥在10~11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一次,主要为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浓度为0.3%。

3)定植第三年施肥量。

定植后第三年按成龄树管理。成龄咖啡施肥量根据植株结果情况而定,结果多,长势弱的植株适当增施肥料。全年施肥4次,第一次施肥在春季进行,即2~3月份,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20∶7∶18)150克;第二次在夏季或雨季5~6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20∶7∶18)150克;第三次秋季8~9月份施肥一次,在树冠滴水线处进行沟施,株施复合肥(NP2O5K2O﹦20∶7∶18)150克,并加施500克/株油枯或糖泥或农家肥;第四次施肥在10~11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一次,主要为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浓度为0.3%。

(3)修枝整形。

通过整形修剪技术,及时修除多余的2~3级分枝及徒长枝和病虫枯枝,有利于咖啡树冠通风透气,可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主干及骨干枝的生长发育,形成丰产树形;减少病虫害;同时有利于咖啡树整株营养的合理分配,促进开花坐果及营养生长,因此,整形修剪是咖啡生长中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1)单干树整形与修剪。单干整形,即只保留1条主干,在株高1.6~2.0米时采用一次去顶法,多余的直生枝条全部修除,只有在原有主干失去保留价值时,才在断干(或截干)处保留和培养1条直生枝为新的主干。

2)多干树整形与修剪。多干树整形的目的是培养多条直生枝,形成多个主干,从而使咖啡树能生长出更多的一级分枝作为主要结果枝。多干树的培养一般采用弯干法、斜植法和截干法等,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截干法,即将咖啡树主干在离地面25~30厘米处截去,待长出新的直生枝后留取2~3条作为新的主干。多干整形的修剪技术较简单,主要是定期换主干,剪去结果后的枯枝、弱枝、多余的徒长枝及病虫枝。

多干树修剪主要是修剪截干后长出的多余的直生枝,截干后萌发出的直生枝,除要培养的新干外,多余的直生枝要及时除掉。另外,要剪除部分内侧枝、枯枝和病虫枝,适当控制主干高度,以保持树冠内通风透光,新培养的主干生长健壮。

(4)更新复壮。

咖啡结果后3~5年是盛产期,第六年产量开始下降,生长势逐渐衰退,一般在结果后6~7年更新复壮。若管理好,可延缓更新期;管理跟不上,大量结果之后,一级分枝干枯,严重地破坏了树形,一般管理是难以恢复原来的产量,可采取更新换干复壮恢复原来的产量水平。在离地面25~30厘米处切干,切口倾斜度为45°,切口向外,切口糊黄泥或油漆以保持水分。30厘米以下有枯枝的全部剪除,有正常枝的全部保留;30厘米以上有正常枝条的,切口部位可提高到40~50厘米处切干,在活枝条上端5厘米处切干。活枝条可萌发出多条二级分枝,使下年有部分产量。

(5)病虫害综合防治。

咖啡病虫害种类很多,但在云南产区咖啡园内较为普遍有叶锈病、炭疽病、褐斑病、灭字虎天牛、木蠹蛾和介壳虫。

1主要病害

咖啡叶锈病

咖啡叶锈病是咖啡最重要的病害,在秋冬季节,叶片有露水时最容易流行。初期叶背出现水渍状小黄斑点,后期病斑扩大,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最后干枯,呈深褐色,随之病叶脱落,若管理差又遇不良天气,枝条会逐渐干枯,植株逐渐失去生产能力。

叶锈病防治以综合防治为主,首先建议选择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近年来在国内示范推广的萨奇姆品种,不仅口感较好,且具有较抗叶锈病;其次,定期检查咖啡园的植株,结合修剪,除去病叶同时要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灌溉、修枝整型,使咖啡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化学防治方面,生产上防治本病的常用农药为1%~2﹪的波尔多液。喷药时需做到叶面叶背喷药均匀。喷药时间根据各地叶锈病流行规律灵活掌握,尽量在雨季来临之前和发病初期喷施。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每2~3星期一次;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效也很好;

咖啡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病害,除了危害叶片外,还可侵害枝条和果实,引起枝条回枯和形成僵果。病害多发生于叶片边缘,在叶片上下表面呈不规则的病斑,这些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色,后期完全变成灰色,果实感病后,初期有下陷的褐色病斑,果肉紧贴在种壳上,使脱皮困难,严重时造成落果。

炭疽病防治以综合防治为主,农业措施方面,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中耕除草,结合修枝整型清除病枝病叶,控制结果量,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化学防治方面,用1%波尔多液或40%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0倍液,在发病季节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每年在发病初期喷药1~2次,对防治该病有较好的效果。

咖啡褐斑病

咖啡褐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病害发生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病斑, 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病斑扩大后,有明显的边缘和同心轮纹,叶片背面有黑色霉状物,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但仍有数个白色的中心点,在果实上形成病斑,可盖满全果。在适合的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严重时可致使果实凋落,降低产量。

咖啡褐斑病防治主要是综合防治为主,农业措施方面,通过做好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当荫蔽,提高咖啡抗病能力;化学防治方便,喷施1%波尔多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主要虫害。

咖啡灭字虎天牛

咖啡灭字虎天牛以幼虫危害枝杆,将木质部蛀成曲折、纵横交错的隧道,并向茎杆中央钻蛀为害髓部,向下钻蛀为害根部,严重影响水分、矿质养分的输送,致使树势日渐衰弱,当幼虫钻蛀至根部时,植株无法更新,最后干枯死亡。

咖啡灭字虎天牛防治防治措施以综合防控为主,主要包括人工处理:定期清除咖啡园内的有虫咖啡枝条和有虫植株,处理其内的虫体;药物涂杆:结合田间观察,在成虫大量飞出树干交尾产卵的高峰期,喷洒农药或施放杀虫烟雾剂杀死成虫,减少成虫产卵的机率,具体方法是用双氧磷钠0.5千克,加黄泥5千克,牛粪12.5千克和水0.75千克调成糊状,均匀涂在茎干木栓化部份,药剂厚20毫米以上,施药时间4~5月份;药物注射:成虫产卵高峰期用农药喷洒树干或配制含农药的涂剂涂刷树杆防止成虫产卵和杀死部份成虫;清除虫源:加强咖啡园地的管理,改善咖啡园地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咖啡园要清除地边周围的野生寄主,减少害虫的繁殖场所;更新轮作:合理更新、轮作也是减轻天牛为害的方法之一。

咖啡豹蠹蛾

咖啡豹蠹蛾在咖啡树上为害是以幼虫在咖啡植株的一分枝(侧枝)上或茎杆的中下部木质部(髓部)进行取食为害,受害植株叶黄、枝枯、幼果干枯、植株长势缓慢衰弱甚至整株枯死。

咖啡豹蠹蛾防治方法以综合防治为主,首先是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检查园中作物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虫害枝或植株,应自幼虫蛀入孔下方及时剪除并烧毁或捕杀受害枝条内的幼虫,特别是秋冬或早春季节及时对田园内的作物和周边的寄语植物进行修枝整形,尽可能的剪除虫害枝或寄主植物以减少害虫的繁殖场所,并将受害枝条或寄主植物内的幼虫进行人工捕杀;化学防治方面,在4月~6月份卵孵化盛期,初孵幼虫蛀入枝干内为害前,可选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5%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对树干较粗的植株如发现有幼虫已从主干蛀入,则可用棉花球蘸取45%氧化乐果乳油10~2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2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20倍液堵塞幼虫蛀入口来杀灭树干内的害虫。

咖啡介壳虫

咖啡蚧壳虫主要种类有咖啡绿蚧、咖啡盔蚧、吹棉蚧、根粉蚧4种,在各咖啡种植区均有发生,其中咖啡绿蚧、吹棉蚧与根粉蚧已逐渐成为优势种群。咖啡介壳虫主要为害方式以喙刺吸咖啡嫩叶、嫩枝、嫩茎的汁液,导致咖啡树长势衰弱,叶片畸形皱缩,幼果皱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未熟即脱落,同时因其富含糖分的排泄物积聚诱发煤烟病的复合危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咖啡生势衰弱,产量减少,品质降低。

咖啡介壳虫防治主要是综合防治,首先是农业措施方面,主要采取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及修枝整形等,营造良好的生势健壮群体;其次保护和利用天敌,咖啡介壳虫类自然天敌较多,如寄生蜂、瓢虫、寄生菌等,且对介壳虫的发生为害具有积极的抑制作用,因此建议防治措施主要以保护和利用天敌,尽量降低高毒农药的使用;最后是化学防治,当大面积发生为害时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喷施2~3次防治。对根粉蚧化学防治防可用40%氧化乐乳油500倍液浇灌植株茎基部,每株500克。

6.咖啡采收与初加工

(1)鲜果采收。

咖啡定植后2~3年,即进入结果收获期,及时采收成熟的咖啡鲜果,可以确保咖啡的品质。成熟果的判断方法,首先看咖啡果实的外观色泽,若红如樱桃就是全熟果了,此时是采摘的最佳时机;其次可以用手轻轻挤压一下,如果咖啡豆很容易挤出,说明已经成熟了,可以采摘。

(2)采收方法及标准要求。

1)采摘时,选择鲜果红至紫红色的成熟果实采收,绿色至橙红色的未成熟果不能采摘,以保证咖啡的整体品质。

2)正常成熟果要与病果、过熟果和干果分别采收,分开盛装和加工,不能混合在一起。

3)采收时,逐个采摘,不能将整个果穗摘下来,所采果实要尽量带果梗(柄)。

4)采摘的咖啡果实必须当天运往工厂,以避免其在田间就开始发酵。田间发酵最终会导致过度发酵咖啡豆的产生,降低咖啡的质量。

(3)咖啡鲜果加工。

咖啡鲜果初加工是形成商品豆的重要环节,加工的过程中要避免二次污染,分批采收的咖啡需要分开加工,当天采收的鲜果应当天完成加工。鲜果加工分为干法加工和湿法加工两种,其他的方法都是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创新。

1)干法加工。干法加工是指收获后的咖啡鲜果不经脱皮处理而直接进行晾晒干燥而得到咖啡干果,再用脱壳机一次性除去外果皮、内果皮甚至银皮,最后进行分级、包装等处理的咖啡加工工艺。干法加工的咖啡豆脂肪、酸物质、糖类含量明显高于水洗豆,杯评的醇厚度、甜感较强,能产生一些特殊的香味。以前干法加工主要用在水源比较缺乏的地区,或者比较劣质的病果、绿果,最后一批采收的都会用这样的方法加工。

2)半干法加工。该方法介于干法加工和湿法加工之间。半干法加工指的是将采摘的咖啡果脱去果皮和果肉之后,将附带果胶和残余果肉的咖啡带壳豆直接晾晒或烘干,经脱壳、分级而成的商业豆的咖啡加工工艺。半干法加工在干燥过程中残余的果肉、果胶的气味会被咖啡豆吸附,加工出来的咖啡豆在杯评中表现出果肉发酵的味道和丰富的甜度,而酸度则会降低。

半干法加工常用的方法有蜜处理加工,即咖啡鲜果经脱皮后,将带有一定量的果肉和果胶的咖啡豆晾干的方法。蜜处理加工是一项比较复杂、费时、难易度较大的加工方法。蜜处理加工工艺基本流程为:鲜果采摘→浮选→脱皮→水洗→晾干。蜜处理加工方法根据咖啡豆中果肉和果胶含量和晾晒干燥时间不同,蜜处理加工方法可分为 黄、红、黑三种蜜处理方式。


①黄蜜处理。在晾晒时,咖啡豆保留25%的果肉和果胶,晾晒所需时间较短,一般为8天左右,最终加工出的咖啡带壳豆偏黄色。

②红蜜处理。在晾晒时,咖啡豆保留50%的果肉和果胶,较黄蜜处理加工保留了更多的果肉和果胶,晾晒所需时间也更长,更多采取遮阴晾晒,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直晒,大概需要12天。

③黑蜜处理。在晾晒时,咖啡豆保留了100%的果肉和果胶,保留最多的果肉和果胶,需要晾晒时间也更长,而且适合阴干,不宜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这是最复杂且难度最高的一种加工处理方式,花费成本最高,但是咖啡店加工处理好的话,能够获得杯品质量更好、醇厚度和口感更丰富的咖啡豆。

3)湿法加工。湿法加工分为普通湿法加工和机械湿法加工,两种区别见表5-4-3。

表5-4-3  普通湿法加工和机械湿法的区别

image.png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