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5.4.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5.4.3.1种子的处理与贮藏

茶果采回后不能堆沤,不宜曝晒,以免霉烂和影响发芽率,只能薄薄地摊在空气流通、干燥的地方,或摊放在楼板上,让其自然开裂脱粒。种子取出后要及时进行贮藏,通常有以下几种贮藏方法。

1.沙藏

沙藏要选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地方,先在地面上铺一层10厘米厚的干沙,宽度1.5米,长度根据种子数量而定,然后一层种子一层沙堆叠起来,每层种子的厚度不超过10厘米,每层沙的厚度不少于5厘米,堆高1米。沙的湿度以手捏成团,一放即散开为宜。种子堆内,每隔1米放1个竹笼,可使种子呼吸所产生的热气散发掉。室内贮藏时要注意通风;室外贮藏时种子堆要加盖,避免雨水淋入,四周开沟排水。

2.窖藏

窖藏可以贮藏种子或茶果。窖藏要选择向阴高燥的山坡挖窖,一般窖深1.5米、宽1米。贮藏茶果可不必混沙,贮藏种子如沙藏,采用层积法。临时存放的茶果或种子,可在通风的室内摊放。茶果摊放前日晒2~3天,晒至果皮开裂,使种子含水量降低到约30%。摊放厚度约35厘米,每隔3~5天翻动1次。

5.4.3.2播种育苗

油茶的播种育苗在冬季和春季都可以进行,比较适宜采用条播的方式。一般水稻土、重黏土及碱性反应土等不适合作为油茶的圃地,最好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土地肥沃,保水与排水性能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分布区。播种前,做好苗床并施足基肥;播种后,要覆盖一层细肥土,并在其盖上一层薄草,以便保持土壤的湿润,使种子尽快发芽、出土。种子发芽出土后,需要在阴天或傍晚揭开薄草,及时进行除草和松土工作。

5.4.3.3扦插育苗

油茶虽说可以在春季、秋季以及夏季进行扦插,但是最好是进行夏插。采穗比较适合在清晨进行,应该选择已经木质化、叶片完整、腋芽饱满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然后将其截成长度约4厘米且带有1叶1芽的插穗。进行扦插前,为了促进生根,需要用ABT生根粉对其进行处理;扦插时,要保证插穗直立,叶面朝上,且株距约5厘米,行距为15厘米;扦插完成后,需要浇透水,并注意搭棚遮阴。油茶一般在扦插之后的1~2个月内就逐渐愈合发根,而在油茶发根前,由于插穗没有根系,所以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浇水,加速其内部细胞的分裂活动,尽快萌发新根。油茶发根之后,要在早晚或阴天揭开荫棚,以增加光照,促进油茶的生长和发育。

5.4.3.4嫁接育苗

油茶苗的嫁接一般采用木砧嫁接,且采用破头接或芽接法进行嫁接繁殖。

5.4.3.5种苗分级标准

油茶种苗分级标准见表5-4

表5-4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

苗木类型

苗木类型

苗龄

苗木等级

综合控制指标

Ⅰ级

Ⅱ级

 

地径(厘米)

苗高(厘米)

≥5厘米长Ⅰ级侧根数

地径(厘米)

苗高(厘米)

≥5厘米长Ⅰ级侧根数

 

油茶

嫁接苗

0.2~1.2(1.4)

0.25

20

6

0.2~0.25

15~20

4~6

接口愈合良好,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充分木质化

0.2~1.6(1.8)

0.25

25

8

0.2~0.25

20~25

6~8

0.6~1.2(1.8)

0.25

25

8

0.2~0.25

15~25

6~8

1.2~1.2(2.4)

0.30

25

10

0.2~0.3

15~25

8~10

1.8~2.2(3.0)

0.35

25

12

0.25~0.35

20~25

8~12

 

 

 

 

 

 

 

 

 

 

 

 

 

 

 

 

 

 

5.4.3.6造林地选择

1.土壤

油茶能耐较瘠薄的土壤,但要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油茶生产基地,认真选择造林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pH值为4.5~6.5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为最好,土壤通气、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轻壤土或轻黏土为好。pH值小于4或大于7的土壤和不透气的黄泥土均不适宜油茶生长。

2.坡向、地势和海拔

林地的坡向以南坡和东南坡最好,东坡也较好,在平缓的北坡、西北坡也可以种植。丰产油茶林的坡度最好控制在15°以内,不宜超过25°。海拔高度以100~500米为好。

3.气候

避开有西北风和北风侵害的地段,并且可通过人为措施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如在北脊、山顶,特别是在北坡、西北坡栽植防风林带,创造出有利于油茶开花结实的环境。

5.4.3.7造林技术

1.整地

翻松土壤,加深土层厚度,改良林地土壤结构,提高蓄水能力和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为油茶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山地栽培条件下,整地应与水土保持相结合。

(1)整地时间。造林前3~4个月进行,这样有利于土壤充分风化。

(2)整地方式。根据立地条件、地形、坡度、经营水平高低等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全垦、带垦、块状等不同整地方式。地势平坦,坡度在10°以下的缓坡地可进行全垦,不易造成水土流失。挖垦的方向应自下而上,深度视土壤情况而定,一般约30厘米。为了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垦复后沿水平等高线方向每隔4~5行开挖宽30厘米、深20~30厘米的排水沟。带垦整地适于坡度16°~25°的林地,原则是“上挖下填,削高填低,大湾顺势,小湾取直,外高内低”。具体做法为:先自上而下顺坡拉一条直线,而后按行距定点,再从各点沿水平方向环山定出等高点开带。水平带采取由上而下进行,带宽视坡度和品种而定,一般为2~3米;树体高大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等可宽一些,树体紧凑、树冠窄小的可窄些。块状即在挖穴位置进行翻松土壤,平整土地,去除杂物。

2.挖穴

整地后,按40厘米×40厘米×30厘米或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规格挖穴,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先以表土填穴,然后以心土覆在穴面。

3.密度

株行距为一般2米×2.5米或2米×3米。

4.施基肥

结合整地,每穴施复合肥0.5千克或磷肥1千克,也可施用当地农家肥(有机肥)1.5~2千克。肥料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再将心土回穴呈馒头状。填土应高出地面约15厘米,以防松土下沉积水。

5.品系选择

为满足授粉和产量稳定的需要,品种一般应选多个无性系(4~5个以上)混合配置,而且每个无性系的花期与果实成熟期应基本一致,以利于授粉和采收。

6.苗木规格

苗木选择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当年生苗木15厘米以上,2年生苗木30厘米以上的为宜。

7.栽植

栽植时间一般在雨季前夕或雨季,以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为宜。栽植时,要把细土回填,分层压实。栽植深度以不埋叶或露根,且苗木的根系不触及肥料为好,要做到苗正、根舒,里紧、表松。栽苗时,应将多个无性系打乱顺序或进行有间隔的栽植,以利于提高坐果率。

5.4.3.8油茶林分管理

1.幼林抚育

油茶从种植到开花结实,称为幼林。幼林抚育主要有松土除草、扶苗培蔸、间苗补植等。栽植后的头几年,要加强抚育。一般每年抚育2次,直到成林。抚育时间以3—4月和9—10月为宜,特别在造林当年,三伏天不宜松土除草,以免骤然改变环境,或损伤苗根,造成死苗。

2.追肥

幼林以营养生长为主,追肥主要以氮肥配合复合肥为主。施肥量随树体增大而提高,开始时每株施氮肥150克+复合肥150克。施肥时间可结合第一次抚育进行,最好每年填埋1次农家肥,每株2千克。

3.整形修剪

油茶以枝条顶梢结果为主,故油茶以圆头形和开心形为好,需合理地去老留新、去弱留强、去密留稀,不能短截,适当疏除。整形修剪主要包括定干、抹蕾、修剪等环节。

(1)定干。定干高度以80~100厘米为宜。第一年修剪时,在距接口20~30厘米处选留3~4个生长强壮、方位合理的侧枝,将其培养为主枝;第二年再在每个主枝上保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第三年至第四年,在继续培养正、副主枝的基础上,将其上的强壮春梢培养为侧枝群,并使三者均匀分布。

(2)抹蕾。栽后2~3年,有部分油茶会开花、结果。为了促进树体生长发育良好,形成高大饱满的树冠,幼林不宜过早开花结实,应把花蕾及早抹去。

(3)修剪。幼树的修剪要从轻,除脚枝、病虫枝全部剪去外,密生枝、细弱枝、交叉枝、重叠枝、徒长枝要根据情况酌量修剪,一般的原则是多留少剪。下层枝条和内膛枝条,应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步往上修剪,促进树冠往上横向发展。修剪时间为头年12月至次年3月。

4.间种

在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开展油茶幼林内间种花生、豆类、五指毛桃、九节茶、野菜等,既可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幼林抚育次数,促进油茶生长。

5.成林管理

要使大面积油茶高产、稳产,抓好成林管理是关键。成林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清园除杂。全面清除林内的乔、灌、茅、刺和油茶老残病虫株。②补疏去密。在林地较空的地块,补植大苗;过密的林子,去除较弱小株。③垦复抚育。3年1次深垦,1年1次中耕。根据林地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全垦、带垦和穴垦等方式,翻挖深度在20~25厘米,最好在树冠投影部浅挖,树冠投影部外深挖,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此措施应在每年冬春季进行。④追肥。成林因开花结实消耗大量养分,一般每年每株施复合肥0.5~1千克或有机肥10~15千克,喷叶面肥3~4次,宜在1~2月、4~5月、8~9月进行。

5.4.3.9病虫害防治

油茶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软腐病、烟煤病等。虫害主要有介壳虫、红蜘蛛、蛀茎蛾、茶梢蛾、茶毛虫、金龟子、叶蜂等。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应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营林保健种植技术为基础,尽可能地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进行农药防治时,应使用无公害农药,以便生产无公害林产品和有机林产品。

1.炭疽病

(1)症状。炭疽病为害油茶果、叶、梢和花蕾等部位。果实受害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成黑色圆形病斑,或联合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出现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露水湿润,产生黏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害有时深达种仁内部,病果易落。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上,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内轮生小黑点。新梢病斑多发生在基部,呈椭圆性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病斑褐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环梢一周,梢部即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枝、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孢子,传播到新梢及嫩叶上,萌发侵入为害,由病梢或病叶再侵染果实,形成病果,不断扩大侵染。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与温度关系密切,在温度适宜时,雨滴或风夹雨传播病菌最易发病。春雨早则发病早,春雨多则发病重。气温在约20℃时开始发病,27~30℃时发病率迅速上升。夏秋间的降雨次数的持续期与病害蔓延速度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5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9~10月病菌为害花蕾。

(3)防治措施。消除病原,对现有油茶林进行普查,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新发展的油茶林或老林更新,应选择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早春新梢生长后,喷1%波尔多液;6—9月,尤其是病果盛期,半月喷1次1%波尔多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05%高锰酸钾;发病前或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稀释液喷洒,可防止病害蔓延。

2.油茶软腐病

(1)症状。油茶软腐病主要在叶和果实上发病。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病斑,阴雨天气病斑扩展为黄土色大斑,无明显边缘,病斑中叶肉腐烂,最后只剩下表皮,病叶易脱落;后期在病斑上长出一个土黄色圆形纽扣状颗粒。病果受害初期同样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斑,组织腐烂变软,上有土黄色纽扣状颗粒;天气干燥时,病果开裂脱落。

(2)发病规律。叶片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4~5月的阴雨天气病害蔓延迅速,6—8月发病严重,10月后逐渐停止。果实在6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严重。气温为13℃、相对湿度在85%以上开始发生病害。油茶林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林间湿度大,有利于软腐病的流行。苗圃地潮湿、排水不良和管理粗放,发病也重。

(3)防治措施。过密的油茶林应进行修枝,使林内通风透光;苗圃地应排水良好,并重点做好苗木软腐病的防治工作;发病期间喷施0.8%波尔多液,或喷50%托布津400~600倍稀释液,或喷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

3.油茶叶肿病

(1)症状。油茶叶肿病为害嫩叶、花梢、花及子房。病叶正面初生淡黄色近圆形水浸状病斑,后呈淡红色,病斑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并下陷,而叶的背面隆起呈球状,病部有一层白色的粉状物。病害有时延及整张叶片,有时局部发病。病部比正常叶片厚1倍以上,多为薄壁组织。子房受害后肿大呈桃状,中空,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色。

(2)发病规律。病菌在受病组织中越冬。病害每年发生2次,第一次在春末夏初,第二次在秋末,以春季为主。春季潮湿多雨,林分过密则易于发病。

(3)防治措施。及早摘除病叶、病果,减少侵染源;重病区可于每年发新叶时喷0.1%波尔多液或0.05%高锰酸钾溶液。

4.苗木白绢病

(1)症状。苗木受害后,根部皮层腐烂,导致全株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的根颈表面产生白色菌索,并蔓延至附近的土壤中;后期在病根颈表面或土壤内形成油菜籽似的圆形菌核。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菌核在病株残体、杂草上或土壤中存活,菌核借苗木或水流传播,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蔓延,侵入苗木根颈或根部。高温高湿地区发病严重。易积水的苗圃和衰弱的苗木也易发病。

(3)防治措施。林地深耕,挖除病菌及其附近的带菌土,消除侵染源;注意排水,消灭杂草,促进苗木生长旺盛;用石灰消毒土壤,或用0.2%汞水喷洒苗木根颈部;用土菌清液剂、抑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白绢病。

生物防治是经济有效、副作用小的好办法,在生产中应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推广。煤污病多由介壳虫和蚜虫引起的,因此保护和繁育黑缘瓢虫、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等天敌,能抑制介壳虫的繁衍,减轻煤污病的危害。油茶炭疽病可在花期用芽杆菌防治。尺蠖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菌类(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进行防治。无公害油茶有害生物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保护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油茶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病虫规律,抓住薄弱环节适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

5.4.3.10果实采收

油茶果实采收时间应严格掌握,不能过早,过早采收,茶果没有成熟,出油率低;采收过迟,茶果势必脱落失散,造成损失。寒露籽系列品种一般在寒露节后3天采收为最好,霜降籽系列品种在霜降节前后1天采收,效果最佳。除了从季节上决定成熟期外,当茶果已经发红或者发黄,果壳微裂,籽壳变黑发亮时,应及时抓紧采收。

5.4.3.11低产林改造

1.油茶低产原因分析

(1)长期管理粗放,基本不深翻垦复和施肥,根系生长受阻,影响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因而树势衰弱,产量低下。

(2)品种混杂,劣株比例大。改良油茶品种的结构状况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

(3)其他乔、灌木的入侵。杂草和乔木入侵后,油茶处于被压和通风透光不良状态,光照减弱,光合效能低,同时林下其他物种争水争肥,养分供应不足,根系大量死亡,树势减弱,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结实少、质量差。

(4)病虫为害,树势削弱。病虫为害严重会影响植株生长,削弱生理生化作用,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降低果实产量。

(5)林分衰老,自然更新能力差。油茶林中有的树龄过大,有的养分不足,造成早衰。油茶树发育进入衰老阶段,生理机能减弱,代谢水平降低,自然更新能力差,大枝枯死、冠秃,导致花而不实或大量落花落果现象,产量低下。

(6)稀密不均,林分结构不合理。现有油茶林稀密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每亩100~200株,有的却低于75株,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也是造成油茶单产低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油茶的最适密度一般为每亩80~120株,郁闭度为0.7~0.8。

2.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1)调整林相。首先将油茶林地内的非目的树种、杂草、灌木清除,将老、劣、病株挖除,改善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其次进行稀林补植,密林间伐。通过调整,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又使植株之间枝叶不重叠、不拥挤,保持合理的透光度。

(2)整形修剪,改良树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油茶整形修剪采取因树修剪、因枝做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及大年轻剪、小年重剪的方法,在每年采果后,剪除病虫枝、枯枝、过密枝、重叠枝、寄生枝、细弱内膛枝、地脚枝、徒长枝和下垂枝等,形成清枝亮脚、通风透光、内外开花、立体效果的圆头形和自然开心形树冠。

(3)挖垦复,改善土壤条件。长期荒芜的林地土壤板结,通气保水性能差,一定要深挖。改造开始第1年,环山(沿坡)循等高线带垦深挖1次,宽度100厘米,深度要求20~25厘米,时间在采果后至翌年春梢萌动前。第2~3年夏季各浅锄1次,深度要求10~15厘米。第4年再深挖1次,如此循环往复。不深挖,只浅锄,效果不好,在坡度较大的地方易造成水土流失。坡度25°以上的林地,结合带垦开设竹节沟。在带垦处加设长度50厘米的竹节沟,竹节沟距8米。也可沿水平方向于行间挖宽50厘米、深40厘米的壕沟,沟长视地形而定,壕距视林地、行距而定,在每行或两行间内侧开挖。开壕后,将上方杂草、枝叶和表土填入壕内。

(4)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油茶有“抱子怀胎”的特性,一年到头花果不离枝头,必须补充肥源,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因此,油茶必须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油茶生长结实情况,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种类肥料。施肥时,大年以磷肥、钾肥为主,小年增施氮肥或复合肥;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为主。油茶不耐肥,特别是氮肥,过多会导致营养生长旺盛,病虫害严重,结果量下降。

①施肥量:一般每亩施磷肥40~60千克,钾肥10~20千克,或施用复合肥每亩60千克、土杂肥2000千克。第一年在冬末春初施氮肥1千克。

②施肥时间:冬季或早春。

③施肥方法:结合垦复在树冠外围坡上方或两边,开环状沟或0.8~1.0米长的沟施入,沟深20~25厘米、宽30厘米。施肥后,回土压实。

(5)嫁接换种。油茶嫁接换种是改造低产林的主要途径之一。接穗应采自采穗圃或经过鉴定的优良无性系。断砧拉皮接,嫁接时间宜在5—6月,嫁接部位以高1米、直径3厘米的主枝、副主枝为好。改良插皮接,嫁接时间在6月上中旬,嫁接时把树干通直部位锯断,沿断面向木质部纵切一刀,深达木质部。接穗选生长粗壮、叶芽饱满、无病虫害、木质化的当年生春梢,在芽背面斜削一刀,长度与砧木切面相符(1.5~2.0厘米),在长削面的背面削一小斜面,把接穗的长斜面对准砧木切口的皮层插入,用塑料薄膜带包扎,再套袋遮阴。接后注意及时去袋、解绑、整枝、除萌,防风折、防病虫。

(6)立体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在油茶林地间种耐阴的经济作物、绿肥、牧草、中草药等,或与养殖相配套,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经营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是综合开发的有效措施。

(7)防治病虫害。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在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下,以营种技术措施为基础,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运用综合治理措施,在垦复、间种、施肥时,深埋病虫枝;结合整形修剪,去掉病虫枝,砍除历史病株;采用生物防治,菌类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等;人工防治,可进行人工捕杀,捡集病虫果,集中烧毁;化学防治,针对食叶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钻蛀性害虫等不同害虫,采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且注意轮换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8)引蜂授粉,提高着果率。首先,要保护好野生土蜜蜂,严禁在10—11月土蜂羽化出土时熏烟或喷洒农药。其次,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油茶花期放养蜜蜂,但要补喂酸性药物。

5.4.3.12采收与加工

1.油茶的采收

适时采收加工,与增产增收关系密切。采收过早,会使含油率不高,油质不好。加工不及时或工艺落后,油的损失也很大,且油质下降。适宜的采收时间,一般茶果采收期为9月10日至11月10日,油茶最适在种子已经成熟而果实未开裂之前采收。未完全成熟的油茶种仁含油率只有30%~35%,完全成熟的种仁含油率可达40%~60%。茶果最佳的采收期为果实成熟前3天至成熟后7天,采收早了,含量低,含油少;采收晚了,茶果开裂,茶籽落地,既难捡拾,又易发霉变质。

成熟的油茶果实以下几个特征:①果皮上的茸毛自动脱落,光滑明亮;②红色茶果鲜红或红中透黄,黄色茶果橙黄或黄色变褐,青色茶果由深青色变为淡黄或青黄色;③树上少量茶果微裂,易剥开;④种子乌黑有光泽或呈深棕色;⑤剖开种仁为乳黄色。

采摘油茶时,应带竹钩,以利采收高处伸手不及地方的茶果。采收时,动作要轻,不可用敲打、摇树和折枝等方法,注意不要损伤树枝和花苞,否则将严重影响下年的产量。

2.茶果的处理和茶籽的晾晒

采收后的茶果应放在室内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堆放5~6天,每堆128~250千克,这样可促进果实后熟和果实开裂。然后将果实摊放在土坪晒场或水泥地晒场(最好在土坪晒场脱粒和晒籽,可提高出油率2%)上,并要经常翻晒。经脱粒、去壳、去杂后的茶籽,应再晒几天,其含水量降到8%以下、安全储存35~40天;若其含水量在8%以下,则可储存60~90天。晒茶籽时,要经常翻动,以利晒匀晒透,要一直晒到用手抓起来摇晃能听到发出清脆的响声为止。

3.茶籽的储存

(1)榨油茶籽的储存。用于临时储存的茶籽,可用箩筐和麻袋盛装,堆放于干燥、通风的室内,每隔6~7天翻动1次,一般可储存40~50天。储存的茶籽应尽快榨油,以防霉变。茶籽量大,一时又榨不完的,最好用低温仓库储存。入库前,茶籽应预凉1~2天,然后用麻袋等盛装或散堆堆放(散堆堆放应控制高度在1米以内,袋装堆垛要控制在6包的高度以下)。储存期间应控温在15~20℃,注意每隔7~10天开窗通风1次,每隔10~15天翻堆1次,一般可储存150~170天。

(2)做种子用的茶籽的储存。①用箩筐等盛装种子,储放于20℃以下干燥、通风的室内,一般在冬季可储存50~60天。②将种子和含水量在5%的湿沙按体积1:1混合均匀,平铺于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内,种子和沙的铺摊厚度不可超过20厘米,然后每隔15~20天淋水1次,可储存约120天。③对中量储存且要求质量高的良种,可将未开裂的鲜果装筐和装入微透薄膜等小容器中,每个容器装果2.5千克,储放于20℃以下的干燥、通风处,可储存约120天。④用编织袋和麻袋等盛装种子,储存于5~6℃干燥,通风的低温冷库中,可储存约1年。

4.油茶的加工

采回的果实堆放5~7天(堆放厚度一般为1.0~1.5米),日晒脱粒,清除杂物,进仓待榨。榨油时间应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雨水,以免因温湿度升高,油脂转化为糖类及其他物质,或因含水量过多,茶籽霉腐变质,降低油的质量。茶籽油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的方式,从油茶籽中榨取山茶油,是一种传统的提取工艺;浸出法则是用物理化学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茶籽中抽提出山茶油。现在很多企业普遍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互补的做法,即将油茶籽经过压榨获得“压榨原茶油”后,油饼内残存的茶油,再用浸出法充分地抽提出来,获得“浸出原茶油”。

5.从原茶油到成品茶油

不管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原茶油,都还不能直接食用。原茶油中含有多种杂质,榨取或浸出过程中产生的有些杂质对人体极为有害。原茶油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即精炼),去除杂质,才能成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一个完整的从原茶油到成品茶油的加工过程,一般包含脱胶、脱酸、水洗、脱色、脱臭、脱蜡等过程。也就是说,压榨和浸出只是制取原茶油的工艺过程,而要使原茶油变成成品茶油,都必须再经过一个物理化学过程的精炼。

油茶籽油的溶剂萃取法的工艺步骤:第一,剥去种皮,粉碎后用乙醚、石油醚浸提24小时,过滤后回收溶剂得种子油。第二,压榨提取。四川一般为带壳压榨。壳的含油量低,带壳压榨会吸附走部分油分,影响出油率;籽壳质粗坚硬,造成机件磨损,耗用较大的动力。其工艺如下。

(1)焙房烘干。烘去种子的一部分水分,以利脱壳。若茶籽水分含量约15%时,可不经过焙烘。

(2)清理。种用风选、筛选、磁选,除去杂质。

(3)脱壳。采用剥壳机、风机、茶壳分离器等,或采用旧式木风车,使壳仁通过风车分离,脱掉种壳。

(4)压扁。分离后的茶仁经压扁机压扁,压扁后的茶仁呈龟裂状,大大增加了茶仁的内外表面积,便于吸收热量与调节水分,同时压扁能把大小不同的茶仁都压成0.3~0.5厘米厚,这样在炒料过程中可减少生熟不一的现象。

(5)蒸炒。蒸炒一般在平底炒锅中进行,待料胚露出油光,手摸发烫,温度在115~125℃,水分含量为3%时,即可入榨,蒸炒是整个工艺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工序,蒸炒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出油率,务必重视。

(6)压榨。采用95型榨油机(转速为40~42转/分)进行压榨较适宜。

(7)过滤。过滤一般使用307型、635型等板框式滤油机进行,滤出的茶籽油澄清透明,得到的油为毛茶籽油。

(8)毛油处理。毛油水分含量较高,色泽和气味都不够正常,精炼后才能达到食用的要求。精炼一般用碱炼法,碱炼法能去酸,去杂质,去部分色素和气味。其精炼工艺过程如下:毛茶籽油→加碱中和→升温→静置沉淀→净油→水洗→干燥→味过滤→精油→皂脚→加热盐析→撇油→皂脚。其操作条件如下。

①备料:毛油加入中和锅后搅拌均匀,计量,测定酸价,并计算下碱量,调整油的初温,一般为30℃,夏天的下碱温度就是当时的油温。

②加碱中和:碱液浓度一般为12~18波美度,一般10个酸价以下的为12~14波美度,10个酸价以上的为16~18波美度。喷淋碱液时要求在约10分钟加完。快速搅拌,搅拌速度为60~70转/分。

③升温:升温速度以每分钟升高1℃为宜。温度升到50℃时,如果油皂明显分离,皂粒由细变粗,即停止升温,到达终温。面上有油路,皂脚迅速下沉,即可静置沉淀。

④静置沉淀:沉淀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⑤水洗:水洗时,油温为85℃,盐水或清水的温度为90℃以上,盐水浓度为4%。水洗一般2~3次,要求放出水洗最后一次的废水干净澄清,则水洗完毕。

⑥干燥:在开口锅中加温干燥,当温度升到100℃时,进行回油,让其水分挥发。同时,间断地用压缩空气鼓风,待温度升到118~120℃时,停止升温,保温1小时,使水分尽量挥发。如果用真空干燥,那么当真空度达到670毫米汞柱高,温度105℃时,玻璃视镜上无水珠,则干燥完毕。

⑦过滤:油干燥完后进行冷却,冷却时间冬天1小时,夏天2小时。当温度降至80℃时,进行压滤,滤得的油为精油。

6.皂素提取

油茶饼中含有14%的油茶皂角苷,简称为皂苷。皂苷对冷血动物有剧毒,温血动物口服毒性很小,但辛辣而味苦,刺激性大,畜不肯进食。此类皂素提取后,可作为畜禽饲料。皂甙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药源。从茶饼中提取的皂素,可采取水萃取和溶剂萃取2种方法。例如,水萃取工艺为:茶饼→粉碎→加水浸泡→分离过滤→残渣→滤液→澄清→浓缩→干燥→粉碎→皂素

溶剂萃取工艺为乙醇、甲醇提取→残渣→脱溶剂→菜饼→粉碎→萃取→提取液→脱溶剂→粗皂素→精制→浓缩→皂素。水萃取法生产简单,但浓缩时所耗能源多,得率低,且残渣中的糖类、蛋白质损失相当多。溶剂提取率高,能源消耗少,但设备复杂,甲醇萃取如设备密闭不好,对人体有毒害。通过这样的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健康美味的茶籽油。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