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封面.jpg


《景颇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编委会

 

编辑委员会:

主    任  李学林  番兴明

副主任  袁媛  董晓波  陈良正  陶大云  刘其宁

编    委  李学林  袁媛  董晓波  陈良正  陶大云  刘其宁  王云美  李荣福  屈云慧  王晖  杨仕庆  刘关所  黄平  何青元  钟利  张金渝  和江明  朱红业  岳建强  和加卫  方海东  孙涛  王凌云  郑宇峰  和志军  陈蕊  鄢文光  伏成秀  王家银


编著者:

主    编  袁媛  刘其宁  李荣福

副主编  董晓波  张素芳  李隆伟  彭子芸  董云峰  陈蕊

编    者(按拼音顺序排序)

包丽仙  鲍锐  柴红梅  陈翠  陈蕊  陈霞  陈于福  程金焕  程远辉  储一宁  戴益源  但忠  邓军  邓先能  董美超  董晓波  董云峰  董志渊  杜磊  段曰汤  符明联  高俊燕  高贤玉  高新  龚亚菊  桂敏  郭家文  郭淑萍  何璐  何永群  何玉华  和桂青  和文佳  胡靖锋  胡忠荣  黄杏娥  黄应昆  解德宏  金卫华  康平徳  赖新朴  兰梅  雷虓  黎志彬  李进学  李坤明  李林玉  李隆伟  李荣福  李树红  李卫芬  李文昌  李易蓉  李勇军  廖承飞  刘德和  刘发万  刘红明  刘敏  刘其宁  刘倩  刘少春  刘旭云  刘振国  龙春瑞  龙洪进  龙荣华  尼章光  彭子芸  钱均祥  屈云慧  邵庆勇  沈绍斌  石亚娜  石瑶  史亮涛  宋云连  苏开美  苏银玲  孙亚丽  唐正富  陶磅  田果廷  汪玲敏  王家银  王美存  王永芬  王自然  吴才文  吴丽艳  吴文伟  徐天才  徐学忠  岩  所  杨  帆  杨  峰  杨光柱  杨丽英  杨  龙  杨美权  杨少华  杨绍兵  杨世品  杨维泽  杨晓琼  杨燕林  尹加笔  于菲  于海天  袁建民  袁理春  袁媛  原慧芳  原小燕  岳建强  张翠仙  张惠云  张金渝  张进  张丽琴  张林辉  张芮豪  张素芳  张小雷  张智慧  赵琼玲  钟秋月  周东果  朱军  左鑫

译    者  岳春丽

融媒体开发  闵刚  杨朝杰  李晓梦  杨竣伟  刘金燕 


主编简介

袁媛,女,1970 年生,云南永胜人,硕士,研究员,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岗位专家、省打造绿色食品牌茶叶工作组专家、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家组专家。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和农业项目咨询工作,先后主持承担省、州、县各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 多项、省级低碳发展引导专项项目 5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5 项,发表研究论文 21 篇,出版专著 4 部。

刘其宁,男,1963 年生,研究员。现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事油料和麻类研究工作,主持云南省攻关、农业部行业专项、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项目。主持选育出亚麻品种 7 个、油菜品种 5 个;主编并出版《云南作物种质资源 - 油料篇》、《云南冬季纤维亚麻栽培》;在《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麻业科学》、《西南农业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及其它奖 6 项。

李荣福,男,1971 年生,云南会泽人,研究员,“产业领军人才”、“云南科技创新人才”、“云南咖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咖啡首席专家。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持编制《云南咖啡产业十四五规划》等 10 余项。


支持项目

本书由云南省科技厅—创新引导与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专项)“云南省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工作重大措施研究”(项目号:2017RD00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云南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研究”(项目号:YNZK201910)、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重点调研课题“云南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研究”、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2019 年度提升科技社团能力服务创新发展项目(科技社团科普示范类)“互联网 + 科普云南省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农业关键技术系列丛书”、2020 年云南省财政厅科技项目补助经费“云南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兴旺关键技术集成与模式提升研究”、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2020 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试点专项“云南省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提升与引领示范研究”(项目号:202002AE320007-08)、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农业领域)专项资金—2021 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试点专项“云南省乡村振兴典型模式研究”(项目号:202102AE090036-11)、云南省云岭学者人才专项(项目编号:YNWRYLXZ-2019-013)、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选拔专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2105AC160088)等项目支持。


序   言

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只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村富裕富足,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才能加快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云南省是一个农业自然条件优越的省份。云南省地处亚热带、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生物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特别适宜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模式及业态多样性的创新发展,特别具备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及促进产业兴旺的独特条件和优势。据统计,2020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7%,比全国平均值高7个百分点;全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9.9%,乡村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54%。因此,云南省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开展“三农”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且空间巨大。

云南省曾经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攻坚克难,2020年实现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与全国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

云南省又是集边疆、民族、山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三农”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滞后。截至2020年,全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仅有19.1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50%;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占6.2%,技能型劳动力占比不到 5%,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发达省份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突出。云南省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多数居住于滇南、滇西南、滇西北国境边沿线和境内广大山区、半山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普及率在全省较低,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也较为落后。因此加强这些区域农业科技工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高素质农民队伍,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

为此,云南省组织有关领域专家,深入各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各民族分布地区、居住聚集类型与海拔、气候、土壤,区域资源与生产生活习俗等因素,以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中急需或有潜力的种养技术为重点,遴选、嵌入并匹配推介关键专项技术,凝练、总结、提升一批各具特色且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和案例,并围绕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乡村社会服务体系,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政策,最终编写和出版了“‘互联网 +’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丛书”。该套丛书按照民族分布区域情况成套编制成简单直观、精准有效、实用适用的“技术成果包”,共14册。本丛书运用“互联网 +”技术手段,采取“二维码 + 电子书 + 短时视频”的形式,实现农业专项技术集成推广,同时把典型技术植入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短视频讲解,做到有知、有用、有趣,方便广大读者随时随地读、听、看和传播分享。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受到广泛欢迎,成为民族地区提升科技水平、科技普及、技术落地、产业培植乃至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云南是一片神奇的大地,高山流水、蓝天白云,四季如春,生态优良,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朴实,民族文化浓郁。我对云南情有独钟,更受创作团队拳拳之心和务实工作感动,倍感乡村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也倍感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普工作作用大、责任大、任务重,乐为助之,是为序!


前   言

消除贫困既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全球性挑战和共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针对贫困形成的复杂原因,先后经历了“输血”救济式扶贫,经济要素为主的“输血”开发式扶贫,过渡到“综合开发式”为主的扶贫开发,再发展到新时代下经济社会要素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开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系统谋划,主动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通过“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工程和“六个精准”一系列系统部署,锁定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如期实现了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减贫成就,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足迹、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被誉为世界奇迹、人类壮举。

在祖国大家庭中,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和特点,全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曾经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六个精准”施策,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没有拖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腿,没有让一个贫困群众落下,没有让一个民族掉队。据统计,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云南省为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并同步开启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要求、总抓手、总方向,是一项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但就云南省来看,由于长期处在改革开放末梢,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产、城、人”仍存在重大差异,“三农”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截至2020年,全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仅有19.1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50%,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占6.2%,技能型劳动力占比不到5%,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发达省(区)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为突出。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多数居住在滇南、滇西南、滇西北国境边沿线和境内广大山区、半山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往往难以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和设施化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加倍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模式。

云南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生物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地缘意义凸显。全省世居少数民族中,15个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1个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云南既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国革命老区形成较早的省份之一。据统计,云南省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7%,比全国平均值高7个百分点,全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 49.9%,乡村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54%。在中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时期,云南省通过充分发挥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不断优化结构、优化品种、优化布局,始终坚定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走多样化、特色化、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闯出一条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模式和道路。特别是随着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和“一县一业”系列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进一步为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和重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选择,为云南农业跨越式发展注入绿色化、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从任务重点来看,要发展、完善、巩固和提升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性、协调性经济发展,须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掘农业多功能性,提升产后加工、物流、营销、消费等全产业 链价值,积极壮大产业,厚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 业现代体系。二是通过制度设计,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建立农户、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发展的市场红利精准惠及农户。三是强化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加强技术示范、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生产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高效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除在乡村振兴中加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逐步改 善信息、储运、交通及生产设施外,根本出路还是要依靠提高农户文化素质、推广科技支 撑产业发展,强化扶志扶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特别是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帮助各地选准特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特色农业的科 技水平和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富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振兴长效机制,这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一条必由之路。

云南省有26个世居民族,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红土地上,农业生态环境优越,空气 清新、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瓜果飘香,人民勤劳朴实,民族文化浓郁,令人流连忘返。为进一步挖掘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支撑、引领和孵化作 用,丛书团队在长期从事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模式研究等成果基础上,提前谋划乡村振 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产业兴旺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有效衔接等前瞻工作,系列部署和快速推进“巩固脱贫攻坚 促进乡村振兴”系统集成研究。团队成员相继 赴各民族地区实地调研,对农户作访谈,到16个州(市)、60余县开展座谈,全面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集成、脱贫攻坚、示范模式情况以及后续发展需求。以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中急需或有潜力的种养技术为重点,遴选、嵌入并匹配推介关键专项技术,凝练、总结、提升一批各具特色且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和案例,并围绕农业 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乡村社会服务体系,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政策,最终编写 成“‘互联网 +’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丛书”。该套丛书按照民族 分布区域情况成套编制成简单直观、精准有效、实用适用的“技术成果包”,共14册。 通过综合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特点,列出兼 具特有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共性的11个民族,按照人口由少至多、共性 技术与专项技术相结合推广农业技术。本丛书运用“互联网 +”技术手段,采取“二维码 + 电子书 + 短时视频”的形式,实现农业专项技术集成推广,同时把典型技术植入普通话 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短视频讲解,做到有知、有用、有趣,方便广大读者随时随地读、听、看和传播分享。通过探索包含配套视频讲解、数据库建设、农业知识服务型应用程序 开发的新型融媒体系列出版物,形成从产业选择、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政策解读等集调查研究、可操作技术方案为一体的系统成果。作为技术落地重要载体,以期该套系列出版物能全面解决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扶贫接续转向产业兴旺关键技术体系 构建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专家学者研究成果,重要的参考书目均在书后列出,谨此表示谢忱!感谢为本丛书付出辛勤工作的各领域专家,感谢各民族地区积极支持实地调研,感谢接受访谈的农户,感谢当地组织、参与座谈的单位和个人,感谢提供照片的作者、单位。

编  者          

2022年3月9日于昆明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