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晓洁:《兰坪县普米族多语现象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云南特有民族百年实录—普米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3]云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4]杨少华,康平德,郭承刚,等:《云南普米族主要居住地调查及其农业资源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第17期。

[5]石振兴,杨修仕,么杨,等:《60份国内外藜麦材料子粒的品质性状分析.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年第1期。

[6]黄杰,刘文瑜,魏玉明,等:《4个藜麦品种在陇东旱作区幼苗生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甘肃农业科技》2017年第10期。

[7]Romo S,Rosero A,Forero C L,et alPotencial nutrcional de harimas de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variedad Piartal en los Andes Colombianos Primera Parte.Facultad de Ciencias Agrarias,2006(1).

[8]Dini I, Tenore GC,Dini A:Antioxidant compound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ooking in sweet and bitter Chenopodium quinoa seeds.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

[9]Vilcacumdo R, HernandeZ-Ledesma B.:Nutritional and biological Value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2017(14).

[10]Maria T P O,Luis E C B, Blanca T A.Alero Las Morrenas l:evidencias de cultigenos entre cazadores recolectores de fianles del period arcaico en Chile Central.Chungara Revista de Antropologia Chilena,2005(1).

[11]Manavalan L P,Guttikonda S K,Tran L S P,et al: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improve drought resistance in soybean.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2009(7).

[12]Adolf V I,Jacobsen S E,Shabala SSalt tolerance mechanisms in quinoa(Chenoqodium quinoa willd.),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1392.

[13]Sun Y,Liu F,Bendebis M,et al:Sensitivity of two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varieties to progressive drought stress.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14(1).

[14]Jacobsen S E:The worldwide potential for quinoa(Chenopodium quiaoa willd.).Food Rebiews International.2003(1-2).

[15]王晨静,赵习武,陆国权,等:《藜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6]肖正春,张广伦:《藜麦及其资源开发利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第2期。

[16]Maughan P J,Kolano B A,Maluszynska J,et al:Molecular and cy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ibosomal RNA genes in Chenopodium quinoa and Chenopodium berlandieri ,Genome,2006(7).

[18]Stikic R,Glamoclija D,Demin M,et al:Agronomical and nutritional evaluation of quinoa seeds(Chenopodium quinoa willd.)as an ingredient in bread formulations.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12(2).

[19]Bose J,Rodrigo-Moreno A,Shabala S.:ROS homeostasis in halophytes in the context of salinity stress toler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4(5).

[20]Sosa-zuniga V,Brito V,Fuentes F,et al.:Phenological growth stages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based on the BBCH scale.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17(1).

[21]任永峰:《内蒙古阴山北麓藜麦生长发育、水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特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2]VACHER J J:Responses of two main Andean crops,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and papa amarga Solanum juzepczukii Buk.to drought on the Bolivian Altiplano: significance of local adaptation. Agric Ecosyst & Environ, 19981/2.

[23]JACOBSEN S-E, LIU Fulai, JENSEN C R: Does root-sourced ABA play a role for regulation of stomata under drought in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Sci Hortic, 20092.

[24]张体付,戚维聪,顾闽峰,等:《藜麦EST-SSR的开发及通用性分析》,《作物学报》2016年第4期。

[25]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2017年苦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第4期。

[26]汪龙:《西藏青稞成熟胚和花药再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7]和朝元:《迪庆青稞生产与技术发展》,《西藏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

[28]尼玛扎西,禹代林,边巴等:《“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简介及栽培技术要点》,《西藏农业科技》2015年第1期。

[29]甘雅文,扎西罗布:《浅析青稞的营养成分及综合利用前景》,《西藏农业科技》2019年第2期。

[30]程晓彬,廖文菊,王文献:《康青9号青稞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12期。

[31]杨贵军:《青稞品种云青2号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中国种业》2015年第12期。

[32]胡俊,吴宏亚,扎西群措等:《拉萨市引进青稞品种资源综合评价》,《西藏农业科技》2015年第4期。

[33]尼玛扎西,禹代林,边巴等:《青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西藏科技》2008年第2期。

[34]加玛次仁,徐文华,熊晓锐等:《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青稞叶锈病发病情况及防治对策》,《西藏科技》2009年第6期。

[35]杨昌武:《芸豆栽培技术实施规程》,《云南农业科技》2007年第2期。

[36]刘伟莉,李季花,何玉琼:《芸豆-马铃薯间作栽培技术》,《云南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

[37]陶守林,李维群,李求文等:《高山芸豆基本特性及开发前景》,《中国种业》2005年第1期。

[38]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版。

[39]兰茂:《滇南本草(第2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0]江苏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41]董丽萍:《大理州野生青刺果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初探》,《林业调查规划》2004(29)期增刊。

[42]陆玉云:《关于宁蒗县开发青刺果的前景》,《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第1期。

[43]杨荣喜:《开发总花扁核木(青刺果)前景广阔》,《农林技术与信息》2006年第2期。

[44]杜萍,单云,孙卉等:《丽江产野生青刺果油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科学》2011年第20期。

[45]陈继坤,康图:《三江并流区域野生青刺果植物资源及合理开发浅析》,《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第2期。

[46]解仲伯,林华庆,余楚钦等:《青刺果各类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成药》2016年第12期。

[47]钟妮娜,李超,殷中琼等:《青刺果多糖对鸡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1期。

[48]李晓卉,殷中琼:《青刺果黄酮对鸡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第3期。

[49]郑艳,殷中琼,聂 奎等:《青刺果黄酮对鸡血清抗体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8期。

[50]贾仁勇,殷中琼,吴小兰等:《青刺果黄酮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中药材》2008年第3期。

[51]吴小兰,殷中琼,贾仁勇等:《青刺果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1期。

[52]黄芳,蒙义文:《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年第5期。

[53]贾仁勇,李超,殷中琼:《青刺果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第7期。

[54]陈瑞,贾仁勇,殷中琼等:《青刺果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55]王兰,杜娟,余芍静等:《青刺抗炎、降血脂药理作用初步研究》,《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第4期。

[56]蒲中慧,贾仁勇,殷中琼等:《青刺果种粕粉乙酸乙酯提取物及其体外抑菌作用》,《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第7期。

[57]贾琳,史云东,李祥等:《青刺果油与普洱茶水抗菌效果的对比研究》,《粮油食品科技》2010年第5期。

[58]朱正良,樊建,赵天瑞等:《青刺果提取液的抑菌对比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9]范志远,习学良,欧阳和等:《青刺果的植物学特性及其人工栽培技术》,《西部林业科学》2005年第4期。

[60]和琼姬,和加卫,王宇萍等:《青刺果研究概述》,《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第7期。

[61]鲁丽梅,和泽伟:《丽江发展高原特色青刺果产业现状及对策》,《绿色科技》2017年第5期。

[62]端木凡林,王红梅,常焕平等:《天然青刺果油的低温萃取及其营养价值》,《粮食与油脂》2001年第6期。

[63]张晓鹏,林晓明:《青刺果油调节血脂及对人血小板体外聚集作用的影响》,《卫生研究》2005年第1期。

[64]王兰,杜娟,余芍静等:《青刺果抗炎降血脂药理作用初步研究》,《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第4期。

[65]吴小兰,殷中琼,贾仁勇等:《青刺果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1期。

[66]吕程,贾仁勇,殷中琼等:《青刺果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肺病理变化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11年第6期。

[67]吕程,吴小兰,殷中琼等:《青刺果总黄酮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年第5期。

[68]朱正良,樊建,张惠芬等:《青刺果乙醇提取物对桃子的保鲜效果》,《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69]管斌:《青刺尖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0]杨金,杨泽伟,易平等:《青刺果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分析》,《红河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71]罗程佳,林华庆,余楚钦等:《超临界CO2萃取法、超声法与压榨法提取青刺果油试验比较》,《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29期。

[72]张蕾:《青刺果油的保湿性研究》,《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年第10期。

[73]刘树葆,张蕾,田颖等:《青刺果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参见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2006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74]起珏,庞勤,涂颖等:《含马齿苋、青刺果提取物护肤品对激素依赖性皮炎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参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年。 [75]李佳川,杨娜,盂宪丽等:《亲和软胶囊降糖及降脂作用实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6]唐宗英,张志兰:《青刺果播种育苗技术初探》,《云南林业》2014年年底5期。

[77]郑鹏,张玥:《木本油料植物青刺果最适合种子发芽条件研究》,《北方园艺》2012年第12期。

[78]曾妮,李化,唐琳等:《青刺果促腋芽分枝快繁及生根诱导》,《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7期。

[79]吴建设,钟淮钦:《观赏向日葵景观营造种植技术》,《福建农业科技》2016年第9期。

[80]杨克军,李钟学:《作物栽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1]钱建宁,赵振玲:《杂交油葵的利用及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学通报》2000年第3期。

[82]叶平良:《蔓菁高产栽培技术》,《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第4期。

[83]叶静渊:《我国根菜类栽培史略》,《古今农业》1995年第3期。

[84]陈妞,黄丹枫:《出口蔓菁的生产与加工研究进展》,《上海蔬菜》2006年第4期。

[85]何永梅,曹玲英:《袖珍芜菁的栽培要点》,《山西农业蔬菜科技》2008年年底25期。

[86]孙继,叶利勇,陶月良:《芜菁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87]龚珍:《蔓菁早期栽培史再考》,《中国农史》2014年第5期。

[88]杨沛槐:《蔓菁无公害高产栽培》,《云南农业》2015年第11期。

[89]齐洪鑫,常培培,徐晓莹等:《德州地区早春大棚芜菁栽培技术》,《上海蔬菜》2018年第1期。

[90]雷霖国,郑晓林,朱祝军等:《不同品种温州芜菁块根中主要品质成分分析》,《长江蔬菜》2018年第6期。

[91]龙荣华,李卫芬,周萍兰:《南瓜的一个变异新奇特类型》,《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11期。

[92]孙桂军:《桦南特大白瓜籽丰产技术》,《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第4期。

[93]廖华俊:《优质南瓜亩创3000元关键技术》,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

[94]胡启山:《南瓜高产施肥经验谈》,《蔬菜》2010年第5期。

[95]张杨:《魔芋林下抗病高产栽培技术》,《农业工程技术》2017年第14期。

[96]唐寿贤,邓万华,陈耀武等:《西双版纳磨芋资源》,《中国野生植物》1991年第3期。

[97]赵洁,许蕊淇:《浅析魔芋高产的防病栽培技术》,《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4期。

[98]谢阳清,王卫东,周红华等:《山区魔芋丰产栽培与防病技术》,《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0期。

[99]卢俊:《魔芋防病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第12期。

[100]夏家超:《魔芋的收挖与贮藏》,《当代蔬菜》2005年第5期。

[101]袁莉,赵祥稳,董坤等:《花魔芋标准化栽培技术》,《蔬菜》2018年第1期。

[102]田庆武:《娃娃菜秋季露地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2期。

[103]彭智群,王道泽,王宏:《高山娃娃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长江蔬菜》2007年第10期。

[104]曹华,杜会军:《娃娃菜的栽培技术》,《北京农业》2015年第36期。

[105]赵荣幸:《蔬菜穴盘育苗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4期。

[106]张海燕,孟庆江:《特色蔬菜——高山娃娃菜栽培技术》,《河南农业》2007年第14期。

[107]金雪荣,宋泉华:《南方地区娃娃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108]李莉:《菜豆露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吉林蔬菜》2017年第5期。

[109]李美琴:《日光温室菜豆高效栽培技术》,《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年第10期。

[110]莫汝叶:《菜豆—苦瓜—萝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农技服务》2013年第4期。

[111]孙玉厚:《简述大蒜的特性及栽培要点》,《现代农业》2015年第10期。

[112]曹庆穗,徐为民,严建民等:《大蒜的功能成分及其保健功效》,《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第6期。

[113]徐志祥,高绘菊:《大蒜营养保健功能及综合研究开发》,《中国调味品》2003年第6期。

[114]黄树增,段杰珠:《大理州无公害大蒜栽培技术规程》,《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第2期。

[115]张志琴,杨德珍:《宾川县无公害大蒜生产技术》,《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18期。

[116]杜全丽,段杰珠,黄树增等:《早熟大蒜白腐病无公害防治技术》,《长江蔬菜》2010年第1期。

[117]姚文勇,江明,刘家佳等:《弥渡县大蒜品种布局及种植模式》,《北方园艺》2018年第2期。

[118]曹家明:《优质大蒜栽培技术》,《云南农业》2007年第4期。

[119]刘勇,陈华,朱展飞等:《大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上海蔬菜》2018年第2期。

[120]卫东军:《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7期。

[121]黄文静,蔡兆翔,郎平勇,等:《高原苹果早熟新品种—“昭富1号”的选育》,《果树学报》2014年第3期。

[122]刘彦武:《桃子的包装贮藏保鲜技术》,《科技致富向导》2005年第9期。

[123]黄贞光,刘聪利,李明等:《近20年国内外甜樱桃产业发展动态及对未来的预测》,《果树学报》2014年第31期。

[124]张开春,闫国华,张晓明等:《中国甜樱桃的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落叶果树》2017年第6期。

[125]于国合,姜远茂,彭福田:《大樱桃》,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版。

[126]张福兴:《甜樱桃品种、砧木与生产关键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版。

[127]黄贞光,赵改荣,韩礼星等:《我国甜樱桃产业规模和区域布局探讨》,《中国果业信息》2006年第12期。

[128]孙玉刚,秦志华,安淼:《甜樱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7期。

[129]胡其华:《福山大樱桃志》,黄海数字出版社2011版。

[130]宫美英,张风敏,孙庆田等:《大樱桃花芽形态分化期的观察》,《北方果树》2007年第4期。

[131]艾呈祥,孟庆峰,刘庆忠等:《甜樱桃授粉与花果管理技术》,《落叶果树》2010年第4期。

[132]于绍夫:《大樱桃栽培新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

[133]谭秀荣:《甜樱桃高效栽培新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版。

[134]吴禄平,吕德国,刘国成:《甜樱桃无公害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135]张福兴,孙庆田,姜学玲,等:《论甜樱桃优质果品生产》,《烟台果树》2013年第4期。

[136]张才喜,王磊,王世平,等:《南方暖地甜樱桃短低温品种选育和利用》,《中国南方果树》2013年第1期。

[137]张福兴,孙庆田,张序,等:《我国甜樱桃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烟台果树》2012年第3期。

[138]于绍夫:《大樱桃栽培新技术(第2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版。

[139]张正国,韩明建,卢传兵:《大樱桃病虫害测报方法初探》,《中国植保导刊》2007年第3期。

[140]张福兴,孙庆田,姜学玲,等:《甜樱桃新品种美早引种示范报告》,《烟台果树》2008年第3期。

[141]姜林,邵永春,王正欣,等:《“早大果”甜樱桃的引种及栽培技术》,《落叶果树》2017年第1期。

[142]赵维进,高其富,赵介红,等:《早大果甜樱桃引种表现及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烟台果树》2007年第3期。

[143]刘方新,于福顺,孙吉禄,等:《早熟甜樱桃品种桑提娜》,《西北园艺》2013年第2期。

[144]张福兴,孙庆田,姜学玲,等:《自花结实甜樱桃品种桑提娜在山东烟台的表现》,《中国果树》2010年第1期。

[145]王家喜,王少敏,王江永,等:《甜樱桃品种布鲁克斯引种试验》,《中国果树》2008年第2期。

[146]韦红霞,杨鹏,崔连超,等:《布鲁克斯甜樱桃引种表现与栽培要点》,《西北园艺》2014年第6期。

[147]刘庆忠,张丽思,李勃,等:《加拿大品种萨米脱引种初报》,《落叶果树》2015年第5期。

[148]刘涛:《甜樱桃授粉结实与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49]顾烟,贺善安:《蓝浆果与蔓越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版。

[150]李亚东,越桔:《(蓝莓)栽培与加工利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版。

[151]聂飞,张玉春:《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北方园艺》2014年第4期。

[152]史海芝:《云南澄江引进蓝莓的生物学特性与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153]陈华江,陈伟平,李建华等:《浙江省适栽蓝莓品种筛选试验初报》,《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第4期。

[154]黄树增杨献清黑利生等:《大理地区蓝莓引种筛选试验》,《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5期。

[155]孔垂勇:《宣威市蓝莓引种试验初报》,《山东林业科技》2011年第1期。

[156]聂飞,安明太:《贵州野生越桔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年第1期。

[157]危英,危莉:《江南越橘叶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年第5期。

[158]毕海林,杨正松,杨洪涛等:《蓝莓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5期。

[159]王朝文,和志娇,杨燕林等:《兔眼越橘嫁接试验初报,江西农业学报》2014年第4期。

[160]毕海林,杨正松,杨洪涛等:《秋福树莓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第3期。

[161]黄杏娥,和加卫,杨正松等:《现代蓝莓栽培技术研究概况》,《云南农业科技》2012年第2期。

[162]才丰,崔英宇,杨玉春:《土壤环境对蓝莓生长的影响》,《辽宁农业科学》2013年第1期。

[163]裴嘉博,刘辉,沈国正等:《我国越橘种质资源与土壤改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第5期。

[164]唐雪东,李亚东,吴林等:《越橘土壤改良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65]刘兵,周晓梅,刘强等:《土壤条件对蓝莓栽培的影响研究进展》,《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15期。

[166]杨燕林,王朝文,和志娇等:《滇西北不同生态条件下蓝莓品种的表现》,《农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67]杨正松,和加卫,唐开学等:《2008.滇西北野生蓝莓资源》,《西南农业学报,21(4):1059~1062

[168]杨洪涛等:《影响云南蓝莓种子萌发因素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9年第1期。

[169]傅俊范,严雪瑞,李亚东,等:《小浆果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版。

[170]杨燕林,和志娇,王朝文等:《云南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植物保护》2014年第4期。

[171]李亚东等:《蓝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版。

[172]李亚东等:《小浆果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2010版。

[173]陈捷:《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版。

[174]陈章靖:《玛咖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及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175]窦秦川,马桂明,黄吉慧,等:《玛咖常见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云南农业》2014年第11期。

[176]段柯兆,赵仁,范抒宇:《玛咖/云南名特药材鉴别与服用丛书》,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版。

[177]和建平,杨正松,李燕,等:《云南玛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第27期。

[178]牛建伟,彭勇,GustavoF.Gonzales:《健康新资源——玛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版。

[179]潘竟海,邓超宏,白晓山,等:《两种玛咖品种类型繁育种株农艺性状的差异性比较》,《新疆农业科学》2017年第2期。

[180]尚瑞广,王兵益:《贮藏条件对玛咖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中药材》2015年第11期。

[181]童晓青,贺亮,刘本同:《不同颜色玛咖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程》2015年第3期。

[182]肖培根,刘勇,肖伟:《玛卡—全球瞩目的保徤食品》,《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11年第6期。

[183]徐春莲,汤王外,薛润光,等:《丽江玛咖原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种子》2017年第9期。

[184]杨天梅,王家金,杨美权,等:《云南玛卡病虫害调查及防治》,《中国现代中药》2016年第5期。

[185]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玛咖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5期。

[186]余龙江,金文闻:《国际良种—药食两用植物MACA》,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7]余龙江,孙友平,程华,等:《玛咖在中国独荇菜属中的定位》,《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第10期。

[188]余龙江,金文闻:《玛咖的种植加工与营养保健》,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版。

[189]周严严,赵海誉,司南,等:《药用植物玛咖研究新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23期。

[190]朱军,李晓瑾,孙丽,等:《药用植物玛咖离体快繁技术研究》,《北方园艺》2013年第22期。

[191]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http://www.yn.gov.cn/zwgk/zcwj/yzfb/201911/t20191101_183955.html

[192]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核桃》,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版。

[193]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版。

[194]杨源:《云南核桃》,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195]张雨,董润泉,习学良:《云南核桃种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6]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93版。

[198]曾凡广:《东北红豆杉播种与扦插繁殖技术研究》,《国土绿化》2017年第12期。

[199]王楷婷、李春英、倪玉娇等:《红豆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黑龙江医药》2017年第6期。

[200]庞建松、陈金丰、付军臣等:《红豆杉繁殖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年第1期。

[201]韩彩霞,徐朕,齐晓洋,等:《红豆杉属植物的繁育现状研究》,《现代园艺》2018年第15期。

[202]舒联方、辛虎、马均:《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利用技术进展》,《四川林业科技》2017年第3期。

[203]许素文,胡佳丽,郭军,等:《红豆杉中紫杉醇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广州化工》2015年第15期。

[204]魏德生,王用平,梁可,等:《我国红豆杉属植物栽培研究》,《重庆中草药研究》1999年第2期。

[205]王红梅、陈雨竹、杨春柳等:《东北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用途》,《防护林科技》2017年第12期。

[206]叶水英:《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4期。

[207]廖建良,徐平,宋冠华,等:《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08]肖玉菲,梁文斌,徐刚标,等:《红豆杉属植物胚胎发育研究进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209]谢淑红,唐太平,王鸿宝:《红豆杉引种栽培技术探讨》,《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4期。

[210]林强:《红豆杉种植技术及推广问题分析》,《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18期。

[211]苏建荣:《云南红豆杉种群生物学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212]张志民,张志广,潘克富:《东北红豆杉及其培育技术》,《林区教学》2008年第7期。

[213]冯新越:《红豆杉的速生培育与土壤选择研究》,《绿色科技》2018年第7期。

[214]李晓明:《红豆杉扦插技术探讨》,《植物医生》2018年第7期。

[215]吴杰、汤欢、黄林芳等:《红豆杉属植物全球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药学学报》2017年第7期。

[216]王楠楠,黄飞华:《红豆杉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浙江中医杂志》2018年第8期。

[217]白红飞:《红豆杉种子育苗技术》,《发展》2018年第10期。

[218]程蓓蓓:《中国红豆杉属分子谱系地理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19]刘丽丽:《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吉林大学,2013年。

[220]史彩霞,姜毅,马聪明,等:《红豆杉的药用价值及在中医中药中的临床应用》,《中药与临床》2018年第9期。

[221]陆永花:《红豆杉人工繁育技术》,《山西林业》2018年第4期。

[222]杨玉林,宋学东,董京祥,等:《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世界分布概况》,《森林工程》2009年第5期。

[223]赵栋,李丹春,齐昊,等:《红豆杉幼苗更新及环境因子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224]张英英:《红豆杉的种植及养护管理》,《乡村科技》2017年第36期。

[225]芦站根,周文杰:《曼地亚红豆杉的国内研究现状》,《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6期。

[226]汪博、杨杰、邱明富:《红豆杉容器大苗培育及幼林管理技术探析》,《植物医生》2018年第9期。

[227]李佳蔚,侯璐,高赛,等:《红豆杉树叶提取物广谱抗菌功效的研究》,《人参研究》2018年第2期。

[228]张丽珍:《红豆杉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绿色科技》2018年第5期。

[229]陶光林、高尔刚:《南方红豆杉果实特征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年第2期。

[230]中国植物志编委:《中国植物志》第43(2)卷,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231]王有科、南月政:《花椒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1999年版。

[232]马骏、宋升治、于国栋:《昆明市主要造林树种造林技术》,云南人民出版社。

[233]朱波、华金渭、施林妹等:《番红花——水稻水旱轮作高效生产技术》,《中国现代中药》2016年第5期。

[234]崔勇:《稻田水旱轮作的研究进展》,《作物杂志》2018年第3期。

[235]熊波、黄雯雯、陈敏等:《藏红花的基原、现状及其资源保护》,《河南中医》2017年第12期。

[236]李今玉,金松竹,卢波:《藏红花的鉴定及临床应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年第6期。

[237]吴晓春:《西红花伪品的鉴别》,《中成药》2005年第7期。

[238]安维,王林,程宝,等:《西红花生物学特性_离体快繁及质量评价研究》,《中医药信息》2006年第1期。

[239]姚冲,钱晓东,周桂芬,等:《西红花产地采收加工一体化工艺优化研究》,《江苏中医药》2017年第12期。

[240]李珅、胡绍玲、汪文成等:《藏红花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概况》,《青海农林科技》2017 年第 3 期。

[241]徐成文:《番红花的收获、储藏和加工》,《科学种养》2014年第6期。

[242]董卫明:《番红花种球定量留芽增产效果研究简报》,《上海农业学报》2012年第1期。

[243]金伟萍,邵泱峰,徐永清:《单季稻接茬西红花高效栽培技术》,《上海蔬菜》2012年第1期。

[244]李春龙:《番红花的高产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14年第4期。

[245]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云南重要中药图鉴》,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

[246]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版。

[24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版。

[248]李兴,曾燕,张红才,等:《金荞麦的人工驯化和繁殖技术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1期。

[249]唐宇,孙俊秀,刘建林,等:《金荞麦的综合利用途径及其人工栽培技术》,《北京农业》2011年第15期。

[250]焦连魁,曾燕,赵润怀,等:《金荞麦资源研究进展》,《中国现代中药》2016年第4期。

[251]曾琴,李虹:《浅析不同林地栽培金荞麦的不同表现》,《南方农业》2018年第21期。

[25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版。

[25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254]王燕:《岩陀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255]张敏,封邦,周本康:《鬼灯檠属植物药学研究概况》,《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期。

[256]陈雯:《云南鬼灯檠属植物中岩白菜素含量比较》,《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10期。

[257]胡凤莲,刘宏:《中药材鬼灯檠的研究现状》,《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

[258]朱春艳,李志炎,鲍淳松等:《我国杜鹃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第2期。

[259]李世峰,黎霞:《高山杜鹃盆花生产关键技术》,《农村实用技术》2012年第10期。

[260]李志斌:《高山杜鹃栽培技术研究》,《中国花卉园艺》2005年第6期。

[261]周世应,胡钟仁,武红得等:《山羊生产工艺及设施》,《云南畜牧兽医》2007年第1期。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