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7.3胡黄连

6.7.3.1基本概述

胡黄连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又名西藏胡黄连、割孤露泽、胡连。最早记载于唐《新修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宋《开宝本草》载:“生胡国,似干杨柳,心黑外黄。”,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crorhiza kurooa Royle ex Benth)的干燥根茎,一向依赖进口,20世纪60年代,在西藏和云南西北部发现同属植物西藏胡黄连并栽培作为胡黄连的代用品。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除湿、明眼目、补肝、益胆、杀虫的效用。用于治疗瘩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疽、小儿疮积、目赤自汗、盗汗、痔屡、疮肿等症。在中国历代的名家著作中也均有胡黄连的记载,如《本草经疏》《本经逢原》《本草正义》《药品化义》等。近年来对胡黄连内生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主要为环烯醚菇贰类、葫芦素类、酚贰类、芳香酸和一甘露醇。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胡黄连具有保肝、利胆、抗菌消炎、抗乙肝病毒、抗哮喘、抗肿瘤、降血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目前,西藏胡黄连被分别收录入1987年颁布实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III级保护,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1987年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修订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一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和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珍稀濒危植物。

6.7.3.2品种与分布

胡黄连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聂拉木以东,云南西北部德钦、中甸、维西及贡山县之间的白马雪山等海拔3600~4400米的高寒山区向阳草坡或石砾缝中,分布区域和面积相对狭小。

药典品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其植株高4~12厘米。根状茎直径达1厘米,上端密被老叶残余,节上有粗的须根。叶匙形至卵形,长3~6厘米,基部渐狭成短柄状,边具锯齿,偶有重锯齿,干时变黑。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状花序长1~2厘米,花梗仅长2~3毫米;花萼长4~6毫米,结果时可达10毫米,披针形至狭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短圆形,后方一枚几为条形,有棕色腺毛;花冠深紫色,外面被短毛,长8~10毫米,花冠筒后方长4~5毫米而前方仅长2~3毫米,上唇略向前弯作盔状,顶端微凹,下唇3裂片长约达上唇之半,二侧裂片顶端微有缺刻或有2~3小齿;雄蕊4,花丝无毛,其后方一对长4毫米,前方一对长7毫米,子房长1.O~1.5毫米,花柱长约5~6倍于子房。蒴果长卵形,长8~10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产西藏南部(聂拉木以东地区)、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生高山草地及石堆中,海拔3600~4400米。

目前胡黄连产品来源主要为野生资源和野生驯化后规范化种植,通过野生驯化,使胡黄连植株产生大量匍匐茎,以获得胡黄连种苗,再进行规范化种植;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株、种子播种、组培三种方式,目前通过组培方式可以进行大规模种苗繁育,比分株繁殖和种子播种方式在数量和培育时间上有很大优势,是今后发展胡黄连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6.7.3.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种子育苗

(1)育苗地准备。

土地选择应相对平整,灌排良好,土壤疏松肥沃,土质通透性好,轮作年限在2年以上。在育苗前进行土地翻犁,翻犁时应清除杂草。整地时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千克/亩,因为胡黄连幼苗吸收养分区域一般在20~30厘米土层,因此施用肥料不宜过深;结合施肥做高畦,畦宽100厘米,沟宽30厘米,畦面高度25厘米,做成向阳畦。

(2)种子准备和筛选。

胡黄连种子比较细小,采收后杂质较多,通常采用水选法来提高净度,便于进行精量播种。一般选用盐水水选,效果较好。具体操作:1千克水中加盐50克,然后将种子放入盐水中,搅拌一会静置,当大部分种子沉在盆底为止,这时就可去除上部瘪种子及杂质,留取盆底的种子。之后用水冲洗3次,待播种。

(3)播种及田间管理。

胡黄连种子最好采用秋播,种子采收处理后就进行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放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中浸泡30分钟进行杀菌处理;秋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播种方法:播前在整好的苗床上铺撒5厘米左右的过细筛育苗土,浇透水,种子拌少量细土后均匀撒播,每亩用种量200克左右。播种后在苗床上方搭建50厘米高的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每天喷水2次,宜早晚进行。出苗后注意苗棚通风。若阳光强度较高,可用75%的遮阴网覆盖在拱棚上。苗期可追施稀薄人粪水1~2次,以促幼苗生长。在出苗前,除草很关键,要做到畦面无杂草,胡黄连根入土较浅,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铲除沟内杂草,拔除畦面杂草,不要伤及胡黄连幼苗的根。严禁使用任何化学除草剂。冬季倒苗后,再盖一层约2厘米厚的细碎山基土或堆肥土,既可保温保湿,又增加来年地块肥力;一般春季移栽较好,成活率高,生长健壮。

2.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也称分根繁殖。此方法通常与采收结合进行,边收获边分株,分株后要及时栽种。分株繁殖的方法多用于胡黄连快速栽培法,一般大规模种植胡黄连。

(1)植株筛选。。

一般选用种植3年生以上的植株作为母本,选择生长健壮,带须根、顶芽的5~10厘米的分枝切断作为分株苗。先抖去根部的泥土,检查有无病烂的分枝,发现后要及时剪掉。然后,选取径粗0.5厘米以上的分枝,剪下留作优质种苗待栽。

(2)植株分离。

分割主要用的工具有剪刀和菜刀。分割前,注意刀具要用高锰酸钾或酒精浸泡消毒10分钟,以免感染切口。先要把整棵根部分割,然后用刀分割成数株,每棵小株长度不得低于10厘米。切时注意切口不宜过大。

(3)灭菌处理。

植株分割后,要及时将切口处蘸上石灰粉,进行灭菌处理。将处理好的分株苗在通风处摊晾,12小时后即可种植繁育。

(4)繁殖前准备。

需将做好的畦翻耕1次,将碎土整平。畦宽可以根据当地地势情况进行调整,在畦上开株行距为30厘米×20厘米穴。

(5)埋栽。

将处理好的植株,每穴放入1株。栽种时,将每株放入穴中,填上细土,压实即可。

(6)覆土、遮阴。

覆土后压紧根部,浇透水。种植地还需进行遮阴,遮阴率为50%~70%,中后期还要培土2~3次,培土厚1~5厘米。

3.大田栽培、管护技术

(1)深耕细耙。

选地后在秋冬季翻耕,去除杂草、树根、碎石,充分暴晒、风化,以消除越冬虫卵、病菌。次年2~3月再深翻一次,耕作深度为30~50厘米。熟地两犁两耙,而生荒地则需要三犁三耙,种植前捡除杂物后理墒。

(2)施基肥。

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复合肥为辅。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与复合肥25~30千克或过磷酸钙20~50千克在开沟理墒前撒施、翻挖,与表土拌匀。

(3)理墒。

墒面宽70~80厘米,沟宽20~30厘米,长15~20米(可根据具体地块确定),高20~25厘米。为防雨季积水,要求墒向与地块坡向一致。

(4)移栽。

1)定植时间。在育苗次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选择阴雨天进行。

2)定植苗选择2年或2年以上苗,高度在10厘米以上,无病虫害、无发霉的粗壮苗。

3)定植方法。种植前2~3天在整好的墒面浇透水,种植时墒面开沟深7~10厘米,将带有顶芽的分株苗按行株距30厘米×20厘米放入,覆土后压紧根部,浇透水,覆盖黑色地膜,在有苗处破膜,洞口直径2~4厘米,破膜处用土压实。

(5)遮阴。

栽培第1年遮阴率为50%~70%,第2年起不需遮阴。遮阴材料可就地选择秸秆、枯枝或遮阴网。

(6)耕除草。

幼苗期胡黄连生长缓慢,而杂草生长迅速,如不注意除草,杂草滋生盖没胡黄连后再来拔草时,容易连苗一起拔起以致缺苗。因此1~2年的幼苗应注意除草,做到见草即拔,除早、除小、除净。移栽后一般每年除草3~4次,第1次在4月左右胡黄连苗出齐后,第2次在6月份胡黄连生长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第4次在入冬前清洁田园。第1年胡黄连生长缓慢,杂草生长旺盛,要及时除草,一般除草2~3次,分别在4月下旬至6月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第2次在7—8月,第3次在冬季即将倒苗时。因苗根浅,第1年中耕不宜过深。第2年苗大封行,中耕除草次数可减少至1~2次。第1次在春季,第2次在秋季。

(7)追肥。

1)幼龄期追肥。追肥应遵照少施多次的原则。以氮肥为主,每亩施硫酸铵7.5~10.0千克,或用腐熟的稀粪水1000~1500千克在下午或傍晚进行,15天/次,连施3次。

2)生长中后期。每亩可施复合肥20~30千克,以促进根系生长。6月和9月各施一次,在畦内距离植株10~15厘米处挖一条环形的浅沟,放入复合肥,每株约5~10克,应根据苗的大小酌减,然后覆盖土壤。

3)倒苗期。每年入冬前,结合培土每亩施细碎堆肥1000~2000千克于墒面植株周围,以达到防冻保温,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8)灌溉与排水。

胡黄连生长期4—10月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5%。每年旱季3—5月、9—11月每10天喷水灌溉1~2次,每月至少3~5次;6—8月雨季时深挖沟排水防涝。

(9)培土。

每年5~11月结合施肥和除草培土1~3厘米;冬季结合施用农家肥培土2~5厘米。培土措施有利于保湿、防冻,促进根茎基部分枝的萌发与根茎生长。

(10)摘除花薹。

除留种外,从第2年起每年6~9月胡黄连开花抽薹时应及时摘除,从而促进根茎的增粗、增重生长。

4.胡黄连的病虫害防治

(1)胡黄连的病虫害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大力提倡运用综合防治方法,在防治工作中,力求少用化学农药。在必须施用时,严格执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农药使用原则,慎选药剂种类。严格掌握用药量和用药时期,尽量减少农药残留影响。

(2)胡黄连的病害及其防治。

通常高海拔人工种植胡黄连很少有病害发生,但在海拔较低的湿热环境种植时,易产生病害。

(3)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1)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由真菌的立枯丝核菌引起,造成胡黄连幼苗叶片发黄,植株枯萎,但植株不倒伏。防治方法:3%甲霜恶霉灵水剂叶面喷施稀释500~8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

2)猝倒病。由腐霉属、疫霉属、丝核属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可影响幼苗生长,严重时造成缺苗甚至毁种。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不同的症状。腐霉属和疫霉属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软,使之迅速萎蔫,最后茎基部呈线状缢缩。有时子叶尚未表现症状即已倒伏,故名猝倒。防治方法: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烯酰吗琳·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为减少苗床湿度,应在上午喷药。

3)根腐病。由线虫类,短体科的短体线虫属 (也叫根腐线虫)引起或根腐线虫和真菌的腐皮镰刀菌联合引起。为害根部,引起地上部植株发黄、萎蔫或枯死,地下部根茎起斑、腐烂、缺块或根部消失。防治方法:根腐病在发病初期可用植物炭粉、草木灰、火草土等对水浇于病株周围植株的根部,也可用枯草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甲壳素类、黄腐酸盐等对水浇于病株周围植株的根部或将颗粒剂施于植株根部。

4)褐斑病。由真菌的交链孢霉病菌引起,主要感染叶片,一般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产生不规则,浅褐色或深、浅褐色相间,具轮纹的病斑,慢慢病斑扩大至1/3~1/2叶片或整片叶枯黄。防治方法:喷雾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虫害种类。

1)小菜蛾主要咬食叶片,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仅剩叶柄。防治方法:小菜蛾建议在发生期喷雾 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使用苏云金杆菌(BT)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虫发生期,可放置黑光灯诱杀小菜蛾,以减少虫源。

2)蚜虫 包括蚜总科的多种类,主要是菜蚜、桃蚜和棉蚜,以无翅蚜堆集在叶柄基部或块茎上吸食汁液。防治方法:可选用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等轮换喷雾防治,间隔7天左右,连续防治2~3次。尽量少施广谱性农药,避免在天敌活动高峰时期施药,有条件的可人工饲养和释放蚜虫天敌。

3)小地老虎咬食地表或近地面处植株,造成死株缺株。防治方法: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300~450毫升、90%敌百虫可溶粉剂750克,对水750升喷雾。喷药适期应在有虫3龄盛发前。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拌细土50千克配成毒土,每亩20~25千克顺垄撒施于幼苗根标附近。

5.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收时间。

胡黄连种植3年即可采收,每亩可获得150~200千克干品产量,冬季枝叶开始枯萎时,或初春发芽前即可采挖。

(2)采收方法。

采挖时,将根挖出,去净苗叶、泥土和外皮,晒干或用无烟火烘干即可。

(3)包装贮藏。

用无毒聚乙烯包装袋包装,每袋分装50千克,误差控制在±10克,聚乙烯包装袋表面应印有绿色楷体文字“中药材:胡黄连”。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