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

6.7.16红花

6.7.16.1基本概述

红花属菊科红花属,又名黄兰、红兰花、草红花、菊红花、红花菜,为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是一种花油两用、栽培历史悠久的经济作物。红花起源于大西洋东部、非洲西北的加那利群岛及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但具有丰富的地方品种,还存在大量的红花野生近缘种。相关考证证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红花引入中国,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红花栽培中心。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称中原的红花是“张骞得种于西域”,可知其为丝绸之路上的物产之一。东汉时的《杂病论》称“妇人六十二种风,乃腹中气血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本草纲目》则称其可“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关于红花, 中国古医书《本草经疏》《本草汇言》《本草述钩元》《本草衍义补遗》和《药品化义》中也均有详实的记载和论述。红花作为栽培作物,距今已有3600年的历史。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开始将红花作为油料作物正式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生产年鉴》的统计项目。现在许多地区和国家把红花油作为高级烹调油食用;把红花花瓣作为提取天然黄、红色素的原料;把红花作为传统中药材和医药药材。

6.7.16.2品种与分布

近10年来,中国在引用国外油用红花品种的基础上,培育出花用和油花的红花新品种,新品种产量高、抗逆性强、耐瘠薄,种植面积有了较快的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育种目标,选择出优异种质资源,并利用育种技术,培育出综合性状良好的花油两用新品种:云红1号、云红2号、云红3号、云红花4号、云红花5号和云红花6号。

(1)云红1号。

特征特性及优异性状:叶片及苞叶无刺,盛花和终花红色,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分枝中等、紧凑,耐旱,抗倒伏,抗寒性好。在试验示范中,植株生长清秀,丰产性良好,抗病力强。株高适中,平均134.6厘米;单株有效果球平均42.5个;果球种子平均16.8;百粒重为6.32;单株花产量平均3.81;单株种子产量49.82;花瓣中红色素的平均色价18.04。秋播生育期183天,属中熟品种(系)。平均亩产花16.17千克;平均亩产籽137.4 千克。种子呈倒金字塔形,种皮白色。

(2)云红2号。

特征特性及优异性状:真叶及苞叶无刺,盛花及终花红色,红色素色价为13.64;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分枝中等,株型紧凑,适宜密植,耐旱,抗倒伏,抗寒性好。植株生长清秀,抗病力强。秋播生育期181~215天 ,平均193.9天,属中熟品种(系)。株高适中,136.4~141.6厘米,平均139.4厘米;单株有效果球17.4~49.0个,平均34.8个;果球种子25.0~32.6粒,平均29.0粒;百粒重3.56~4.42,平均4.10;单株花产量2.69~6.40,平均4.55;单株种子产量22.8~50.98,平均41.33。产量构成因素中,百粒重较大,密植后,种子产量高,花瓣产量较高,花色红,品质优,是目前红色素含量较高的一个品种(系)。种子呈倒金字塔形,种皮白色。

(3)云红3号。

特征特性及优异性状:真叶及苞叶无刺,苞叶极少,位于果球基部,花瓣易于采摘;盛花色为橘红色,终花红色,红色素色价平均值为10.13;根系发达、根深,枝叶繁茂,生长势强,分枝中等,秋播生育期183~218天,平均196天,属中熟品种(系)。株高适中,142.9~152.6厘米,平均148.1厘米;单株有效果球19.4~43.2个,平均29.8个;果球种子30.8~36.7粒,平均34.2粒;百粒重3.03~4.61,平均3.75;单株花产量3.31~6.63,平均4.97;单株种子产量25.7~42.51,平均32.46;耐旱,抗倒伏,在适宜地区种植抗寒性好,抗病性好。产量构成因素中,果球大,果球种子数目多,种子产量较高,花瓣产量高,品质优,是目前红色素含量较高的一个品种(系)。种子呈倒金字塔形,种皮白色。

(4)云红4号。

特征特性及优异性状:真叶及苞叶无刺,盛花橘黄色,终花橘红色,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分枝多,耐旱,抗倒伏,抗寒性好。在试验示范中,植株生长清秀,丰产性好,抗病力强。秋播生育期为162~172天,属中熟品种(系)。茎粗为1.24~1.45厘米;株高适中,平均164厘米;单株有效果球平均49个;果球直径为1.97~2.54 厘米;果球种子平均34粒;百粒重为4.30~4.65;单株花产量平均6.28;单株种子产量为50.27~53.41。产量构成因素中,分枝多,种子及花瓣产量较高,品质优。种子呈倒金字塔形,种皮白色。

(5)云红5号。

特征特性及优异性状:无刺,盛花橘红色、终花红色,生长势强,整齐度好,根系发达,秋播生育期平均178天,属中熟品种(系),株高平均175厘米;单株有效果球平均49个;果球种子平均44粒;百粒重平均3.31;单株花产量平均4.81;单株种子产量平均47.06,含油量29.10%、亚油酸81.95%、油酸9.05%。种子呈倒金字塔形,种皮白色。

(6)云红6号

特征特性及优异性状:无刺,盛花橘红色、终花红色,生长势强,整齐度好,根系发达,秋播生育期平均183天,属中熟品种(系),株高平均156厘米;单株有效果球平均45个;果球种子平均31粒;百粒重平均4.08;单株花产量平均3.50;单株种子产量平均41.66,含油量26.30%、亚油酸80.86%、油酸10.03%。种子呈倒金字塔形,种皮白色。

另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新疆农科院经作所、甘肃省张掖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先后培育花油二号、花油三号、ZW971、ZW972、ZW973、川红一号、新红花3号、新红花4号和新红花7号等红花品种。

6.7.16.3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1.栽培管护技术

(1)播种前准备。

1)选地、整地。含盐量在0.4%以下、 pH值在7~8、具有灌溉条件的土壤对红花的生长有利。在干旱的情况下,具有蓄水能力的黏土也适宜种植红花;但是土壤过分黏重、渗透性差、排水不良而又采用表面灌溉的地方,易于引起根腐病。春播红花的地块要求在冬前完成秋耕作业。犁、耙地时,土地务必平整,以利于排、灌水。若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少,应在翻犁前较均匀地撒上农家肥,待翻犁时混入土壤。一般施用农家肥500~800千克/亩、钙镁磷肥25千克/亩或者普钙20千克/亩作基肥。

2)播期选择。秋播红花一般于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利用较好墒情播种,各地种植时间不一,若在海拔较高、冬季有霜冻的地区,可适时推迟播种,使红花莲座期处于低温霜冻期间,以免引起冻害,红花受冻后真叶、茎杆产生质壁分离。各地应根据海拔高低,利用温度和光照资源,在雨季结束前,充分利用后期雨水适时抢墒播种,以保证苗全、苗齐。春播红花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较适合,当离地表5厘米处的土温达到5℃时,红花就能正常发芽出苗,适时早播能可提高得高红花的产量和品质。

(2)播种。

种子播前需清除杂质、瘪粒,进行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需在80%以上,以保证种子质量。在病、虫害发生的地区种植,需进行种子处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土地犁、耙后,利用较好墒情,开沟、理墒面,墒面一般在0.8~1.5米,沟宽0.3米,沟深浅一致,以利于排灌水,播种深度3~5厘米,可采用宽窄行条播或等株行点播或打塘直播等多种播种方式。若土壤墒情不好,播种后及时灌水以保证出苗。根据各地气候、地力、播种方式及水肥条件,每亩种植密度为1.2万~1.8万株,适合的种植密度既能较好地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减少病害的发生,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红花产量。

(3)田间管理。

1)补种、间苗。红花播种出苗后,对缺塘、缺苗田块应及时补种。出苗后3~5叶时,间去多苗、小苗和弱苗,行播的株距5~7厘米,塘播留1~2株,留苗时瘦地宜密、肥地宜稀。

2)中耕除草、科学追肥。红花在不同的生育期,对肥料的吸收量不同。若土壤肥力差,整地时必须施足基肥,一般基肥的用量以总施肥量的50%~60%为宜。一般在红花分枝期及现蕾期结合中耕和灌溉施肥,红花苗期及伸长期田间杂草多,土块大,及时中耕除草、松土;分枝期结合追肥在行间培土,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和防治倒伏。视红花生长势及土壤肥力情况,于分枝期及现蕾前期施尿素10~15千克/亩1~2次。红花虽为耐瘠薄作物,但合理增施肥料,将会大大提高红花的产量和品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适时灌溉。红花虽能耐旱,但不是不需要水分,当土壤水分严重缺乏时,须及时灌溉才能获得满意的花瓣和种子产量及质量。红花播种时种子一定要播于潮湿的土壤中,若遇天旱,播种应略深,播后浇、灌水,以保证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要求。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可视土壤湿度、气候及红花生长情况,因地制宜灌水3~8次。红花耐旱怕涝,灌溉时,采用沟灌,当水漫过墒面时及时撤水。灌溉可于阴天和傍晚实行沟灌,以减少病害发生。若在红花生长期,红花短期和长期积水,可能会使部分或全部红花植株死亡。

(4)病虫害防治。

应着眼于农业生态系的全局,确定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及主要防治对象,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定农药最佳施用期、施用方法、施用次数,找出防治的有效途径,减少红花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常见的主要红花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1)根腐病。红花根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主要在幼苗期发病,现蕾期、开花期时有发生。幼株发病,真叶萎蔫,根部、维管束变褐、萎缩,以后整株枯死,真叶不脱落。成株期发病植株,生长缓慢,真叶变成黄绿色并萎蔫,后整株凋萎枯死。病部湿培后产生白色菌丝体,镜检可见:小型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少数有1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有4~6个隔膜,多数3个隔膜。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高温、高湿利于发病的条件下,病菌借助土壤、流水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及害虫造成的伤口处侵入,逐渐向上蔓延扩展。在高温高湿、土壤黏重和连作的条件下,特别是采用漫灌,土壤积水,发病较重。防治方法:根腐病由于病原菌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发病地应实行3~5年轮作;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50%敌克松700倍液或20%地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农药浇根,连灌2~3次,可有一定防治效果。另外,可采用换地种植、种子处理等来预防根腐病的发生。

2)锈病。红花锈病有两个致病期,即幼苗期和叶期。在南方地区,秋播红花幼苗期至现蕾期温度较低,不宜于发病。但在有些地区,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大,幼苗下胚轴感染此病后死亡,造成大量缺塘。红花锈病最严重的是叶致病期。在病叶上,可见叶正反两面散布棕红色的夏孢子堆及棕褐色的冬孢子堆,条件适宜时夏孢子可产生许多代,不断传播为害。防治方法:锈病防治的有效途径是选育抗病品种;由于冬孢子存活期限长,土壤、种子和病残体带菌,轮作可减轻病害发生;进行种子处理;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粉可湿性粉剂500倍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液等农药,间隔7~10天,交替用药,连喷2~3次;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白粉病。红花白粉病主要发生在真叶上,其次是茎和叶柄上。初发时,真叶上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成白色粉状斑,条件适宜发病时,病斑连接成片。在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不好,或氮肥过量、灌水过多和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时,红花白粉病易于发生,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面积减产。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发病初期用50%粉霜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50%仙星乳油1500倍液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4)叶斑病。病害发生率和严重度一般年份较低。症状是真叶及茎杆上有褐色斑点,斑点上有同心轮纹及孢子,有的斑点形成大的侵蚀斑。病害流行主要与降雨有关,在降雨之后及较高湿度时,病情有较大幅度增长。此病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部发展,以老叶较易感病,通常对产量影响不大,此病由链格孢引起,孢子倒棍棒状,基部圆,咀孢较细长,褐色,有横隔4~7个,纵隔0~2个。

5)炭疽病。红花炭疽病各种植地均有发生,其症状为真叶上病斑褐色、近圆形;茎杆上病斑褐色、梭形;严重时造成植株烂梢、烂茎、折倒、死亡。此病由红花盘长孢菌引起,孢子借风力及雨水传播,扩大侵染。雨季及氮肥施用过多易于发病。可选用抗病品种及杀菌剂进行防治。

6)蚜虫。蚜虫(桃蚜、蚕豆蚜和吉圆尾蚜)是红花上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在植株顶端真叶、茎尖、蕾芽幼嫩处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花蕾,真叶受害后边缘下卷、皱缩、生长停滞。红花蚜虫为乔迁蚜类,气温高,天气干燥是蚜虫的盛发阶段,它繁殖快,多代为害,而且蚜虫是病毒病的传毒介体。如果蚜虫大量发生,将造成植株营养不良,影响红花花瓣、种子产量,致使红花品质下降。防治方法:于红花生长前期,蚜虫点片发生时,集中用药,能有效控制为害,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取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若蚜虫为害较重时,用高效、低毒的杀蚜剂喷雾防治。

2.采收与加工技术

(1)采花。

红花花瓣收获适期为盛花前期及盛花期,以3~7天采一次花为佳,但不得采花过早,以免影响种子产量。收获的花瓣阴干后贮藏在干燥及低温的环境,以保证花瓣质量。

(2)收籽。

当大部分果球变硬,植物下部真叶干枯,上部真叶及苞片变黄,果球内种子用手挤压溢出时即可收获。种子收获应及时,避免种子遇雨发芽,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种籽经晾晒、扬净后,放于通风和干燥的环境贮藏,贮藏时注意防热、防湿和防虫。

密码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